(文史潮河原創內容,首發大魚號,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說起唐朝最偉大的詩人,肯定非李白莫屬。但是唐朝最出名的古詩,並不是李白寫的,而是一個極其低調的大師寫的。
他就是初唐大詩人張若虛,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為"吳中四士"。歷史對張若虛的描寫是十分模糊的,因為他一共就留下了兩首詩,而他的人生經歷幾乎無人可知。
但就是這麼一位低調的詩人,卻留下了一首有"以孤篇壓倒全唐之譽,一洗六朝詩風,橫絕千古!」的傳世之作,這首詩就是著名的《春江花月夜》。這首詩雖然很長,但是課本上是要求背誦的。
下面讓我們重溫這首傳世之作: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這首詩好在哪裡呢?全詩以月為主體,以江為場景,描繪了一幅惝恍迷離的春江月夜圖,抒寫了遊子思婦真摯動人的離情別緒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創造了一個深沉、寥廓、寧靜的境界。
全詩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換韻,通篇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意境空明,想像奇特,語言自然雋永,韻律宛轉悠揚,洗淨了六朝宮體的濃脂膩粉,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
聞一多曾這麼評價《春江花月夜》:詩中的詩,頂峰中的頂峰。
李白曾經寫過一首詩叫做《把酒問月·故人賈淳令予問之》,其中一句「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跟《春江花月夜》中的「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意思極其相似。
有人懷疑李白是抄襲,但是我們仔細分析後發現,今天的月亮跟古時的月亮是同一個月亮,今天的人卻早已不是古時的人,明月長在,人生苦短,這是千古同慨的事,處於同一時代的兩個人(李白略晚於張若虛,張是647-730,李是701-762,看年代,兩人有共同的生活年代),有同樣的感慨,是完全可能的。
就如李白詩中說的那樣:「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也如張若虛說得一樣:「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雖然李白存在借鑑的嫌疑,但是論成就,李白可謂是更勝一籌,他以酒解愁,而張若虛只有感慨。
李白的一生雖然十分坎坷,但是他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心中始終裝著美好的東西。他希望明月常在,只有這樣世間才會更加美好。也正因為他如此崇高的情懷,讓他成為了唐朝乃至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