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唐朝,大家腦海中都會浮現四個字「大唐盛世」。現在西安的不夜城就是還原的大唐盛世,西安的大唐不夜城也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人。
提及大唐怎能不說唐詩呢?這個名叫唐詩的「小夥子」,佔據了中國詩詞的半壁江山,這是何其的霸道,不愧是大唐的產物啊。
唐詩是唐代最為代表性的文化形式,唐詩中有當時的政治思想,社會風貌,人文風景。我國到目前為止,唐朝一直是歷史上的最高地位代表。
唐朝實現了國家的高度統一,國際地位也是十分的高,當時各國的政治首腦都會派使臣來到唐朝,或者給唐朝進貢各種東西。
唐朝的人們日子過的也是很瀟灑的,思想的開放,衣食住行的滿足,無一不是一個國家的體面。都知道唐朝女子的衣服裸露,在這以前中國史上的女子都是很保守的。
在如此優越的條件下生活,唐朝的人們普遍的比較自信。吟詩作對,把酒暢歡的場面時有發生。這也是為什麼唐詩能佔詩詞半壁江山的一大原因。
唐朝的人豐衣足食,思想不被束縛。所以很多的情愛詩也就出名了,有些詩詞都上了如今的語文教材,可把我們這些學生害的不輕啊。
還記得課本中的《春江花月夜》嗎?還記得那個背不出文章被老師罰站、罰抄的自己嗎?沒錯,就是《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張若虛搞的鬼。
春江花月夜[ 唐 ] 張若虛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張若虛算不上是一位特別有名氣的詩人,但是他的《春江花月夜》卻人盡皆知。這首詩是怎麼能寫那麼長的呢?他都經歷了什麼?
據說,在張若虛出玩的時候,結識了一名女子。這么女子家庭背景不錯,是一位富家的千金,而且長得很漂亮,舉手投足之間的教養讓人著迷。
兩個人碰面後,互相交談,兩個人聊的不亦樂乎。一個才高八鬥的才子,一個溫柔嬌媚的佳人。才子遇佳人,彼此暗許終生。
但是,張若虛是一個窮小子,空有一肚子的才氣。女子的家庭條件如此優越,好像並不怎樣相配。最後二人被迫分開,咫尺天涯。
不知道過了多少年,二人再次相遇了。這時的張若虛已經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看盡了人世寒冷。而佳人還是當初的佳人,只是多了幾分的端莊。
後來的張若虛想起了自己的一生經歷,頓時百感交集,寫下了這首《春江花月夜》。這首詩並不是多大氣,說的大部分是自己的情感經歷。
《春江花月夜》從最開始的風景寫到情感,再上升到世間萬物。這不是簡單的一首抒情詩,而是情感詩的另一種開端。
張若虛把我們中國傳統的詩詞元素加以利用,以山水寫詩歌,以詩歌點哲理。把對春、江、花、月、夜的描繪,引到自然風光的美好。
把純粹的男女愛戀擴大到了對流浪者的同情,並將生活的追求,宇宙自然的奧秘相結合。讓我們從景中看到愛,愛中看到美,營造了一種藝術氛圍。
古代的詩人習慣以物喻人,這首詩的精妙之處就是,以最好的形式展現了中國繪畫之美。在安靜的夜晚下,張若虛巧妙的描寫了海潮的旋律,敲打衣服的聲音,流浪婦女的嘆息。
在中國的詩壇中,張若虛的地位遠遠不及李白、蘇軾等人。但是他僅存的兩首詩中的《春江花月夜》卻能寫進課本,走進中國教育。你不能說他無才,但也不能說特別有才,畢竟留下的佳作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