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讀者的角度剖析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為什麼能孤篇蓋全唐

2020-12-14 涓涓雋語

唐詩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唐朝的知名詩人眾多,留下了大量不朽的詩篇。唐朝最為著名的兩位詩人李白、杜甫分別留下了一千多首詩。而有一位最「懶」的詩人一生只寫兩首詩,憑其中的一首《春江花月夜》冠壓全唐詩人。他就是初唐詩人張若虛。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被譽為「孤篇蓋全唐」。張若虛的孤篇為什麼能蓋過眾多的高產詩人?涓涓從一個讀者的角度和感受來剖析。

我們首先來欣賞這「孤篇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之美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清風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月明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我們再來看看《春江花月夜》為什麼能夠孤篇蓋全唐?

涓涓認為主要原因有四點:

一、語言優美,意境絕倫。全詩為我們展現的是一幅詩情畫意的美好空靈畫面。

這是一首沿用陳隋樂府舊題的七言古詩。以月為主題,江為背景,同時融匯了春、江、花、月、夜的美景。要是一般人同時寫這麼多景致,不得雜亂無章啊!可張若虛給我們帶來的是無與倫比的美感。幽美、廖廓、空靈、至情至性至美。詩中的景致是一種遠離塵世的仙境。即使不懂詩意的人也能體會到一種難以言表的莫名美感。

二、詩中蘊含著深邃的自然哲理、人生哲理。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是誰最初看到江上的月亮?江月哪一年開始照耀人類?這是個古老深邃的關於最初宇宙的形成和人類起源的問題,涵蓋面太大太廣了。一般人可駕馭不了,可張若虛卻駕馭得得心應手,美奐美輪。人類代代相傳無窮盡,江月年年歲歲都是相同的一個月亮。月亮還是那個月亮,可人早已不是那個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這人生的詠嘆從1000多年前的唐代詠唱到至今,還會隨著亙古不變的月亮永恆詠唱下去。

三、詩中情景交融,不僅有春江花月夜的空靈靜美,還有遊子思婦真摯感人的離情別緒。

《春江花月夜》中最難得的就是。把自然之景、人生哲理和現實中的人們聯繫在一起。三者銜接得完美不落俗套。當年我第一次讀這首詩的時候,根本不明白詩裡面的意思,可就是感覺到一種震撼心靈的美。

四、獨特的韻律美。

全詩36句,共換九韻。平聲庚韻起始,依次為仄聲霰韻、平聲真韻、仄聲紙韻、平聲尤韻、灰韻、文韻、麻韻,最後以仄聲遇韻結尾。

全詩高低音相間:依次為洪亮級(庚、霰、真)、細微級(紙)、柔和級(尤、灰)、洪亮級(文、麻)、細微級(遇)

《春江花月夜》全詩隨韻腳的交替轉換,平仄交錯,高低起伏,很有音樂的節奏感和詩歌的韻律感。

涓涓從一個讀者的角度剖析: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為什麼能「孤篇蓋全唐」?主要是基於以上四點原因。喜歡古詩的朋友可以一起參與探討。

作者:涓涓雋語

願涓涓雋語如同涓涓細流慢慢注入你的心田!

相關焦點

  • 孤篇蓋全唐 一月耀千秋——張若虛《春江花月夜》鑑賞
    歷史上對《春江花月夜》評價最高的有兩人,一是晚清文學家王闓運,認為張若虛是「孤篇橫絕,竟成大家。」(《湘綺樓論唐詩》);二是現代詩人聞一多,盛讚「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宮體詩的自贖》)能憑藉「孤篇」壓蓋全唐的張若虛究竟是何許人?《春江花月夜》又何以能成為千古名篇呢?
  • 孤篇蓋全唐——《春江花月夜》
  •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憑什麼能「孤篇壓全唐」?
    《全唐詩》共收錄唐詩四萬八千九百多首,詩人二千二百餘人。有的詩人終其一生,都沒有一首作品流傳後世,而有的詩人,只寫幾首作品,就流傳千古,這樣幸運的詩人實在太少,而張若虛就是少數最幸運的詩人之一。張若虛現存兩首詩,其中一首《春江花月夜》被稱為「孤篇蓋全唐」,受到無數學者讀者的讚嘆,流傳千古。
  • 聞一多:《春江花月夜》孤篇蓋全唐
    《春江花月夜》孤篇蓋全唐 聞一多 宮體詩就是宮廷的,或以宮廷為中心的豔情詩,它是個有歷史性的名詞,所以嚴格地講,宮體詩又當指以梁簡文帝為太子時的東宮,及陳後主、隋煬帝、唐太宗等幾個宮廷為中心的豔情詩。果然被留後的庾信的《烏夜啼》《春別詩》等篇,比從前在老家作的同類作品,氣色強多了。移植後的第二三代本應不成問題。誰知那些北人骨子裡和南人一樣,也是脆弱的,禁不起南方那美麗的毒素的引誘,他們馬上又屈服了。除薛道衡《昔昔鹽》《人日思歸》,隋煬帝《春江花月夜》三兩首詩外,他們沒有表現過一點抵抗力。煬帝晚年可算熱忱的效忠於南方文化了,文藝的唐太宗,出人意料之外,比煬帝還要熱忱。
  • 李白代表作《將進酒》,比之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誰更勝一籌
    而張若虛僅存世的兩首詩之一《春江花月夜》也是千古佳作,號稱是「孤篇橫絕全唐」,可見這首詩在唐詩中的地位,其藝術成就之高。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最喜歡的作品,先讓我們欣賞一下這兩篇堪稱是千古無二的傳世之作吧。一、李白代表作《將進酒》《將進酒》作者:李白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 被譽為孤篇蓋全唐的這首詞,到底有何獨特之處能豔壓杜甫李白
    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宮體詩的自贖》)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來使無數讀者為之傾倒。張若虛僅僅之用一首詩,就擊敗盛唐時期無數名人大家、風流才子它就是素有「孤篇蓋全唐」之譽的《春江花月夜》以下為原文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 張若虛之春江花月夜||梅洪昇
    《春江花月夜》是初唐、盛唐之交詩人張若虛的代表作之一,被聞一多先生譽為「以孤篇蓋全唐」之作,歷來為人們傳頌。「春江花月夜」是一首長篇歌行,採用的是樂府舊題,但詩人卻賦予它全新的內容。將其詩情畫意與對人生哲理和對宇宙奧秘融為一體,創造出情、景、理交融,玲瓏透徹的詩意,在明淨的詩意之中,融入了淡淡的憂傷。
  • 《春江花月夜》張若虛
    今天就再跟大家分享一首不屬於《唐詩三百首》,卻被讚譽為「孤篇橫絕全唐」的長詩——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算是返場謝幕吧。初唐有兩首詩都是在歷史上長期被忽略、被低估,直到明朝中期以後才逐漸被發現、被接受,直至推崇到一個崇高的地位。這兩首詩,一首是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另一首就是我今天要講的、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 張若虛和楊廣都寫了《春江花月夜》,誰的詩更好?
    還有就是楊廣個人在文學方面的造詣,他寫的詩詞確實讀起來朗朗上口,而且意境豐富,就比如這首《春江花月夜》。影視劇中的隋煬帝說到了《春江花月夜》,不少人熟知的是張若虛寫的那一首,但實則張若虛和楊廣都寫了《春江花月夜》。今天我們就先來分析張若虛的詩,然後再比較他們倆誰的詩更好?
  • 此人只有兩首詩流傳於世,其中一首被稱「孤篇蓋全唐」,驚豔千古
    直到明代萬曆年間胡應麟編撰的詩歌理論著作《詩藪》錄入了他的詩《春江花月夜》,他才逐漸被世人所熟悉,進而一詩成名。他便是唐代詩人張若虛,一生也只有兩首詩流傳於世,另一首為《代答閨夢還》。《春江花月夜》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名作,素有「孤篇蓋全唐」之稱。清人王闓運在《湘綺樓論唐詩》中說它「孤篇橫絕,竟為大家」,聞一多先生說它是詩中的詩,頂峰中的頂峰。
  • 《春江花月夜》美則美矣,但要說「孤篇壓全唐」,確實過譽了!
    孤篇壓全唐張若虛其人,雖然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為「吳中四士」,但他後世名氣顯然不如賀知章、張旭,清朝康熙年間編撰的《全唐詩》,也不過存詩兩首,更以《春江花月夜》聞名,但《春江花月夜》在唐宋兩代的詩集中,卻鮮見收錄。
  • 江曉原 | 怎樣論證「孤篇豈能壓全唐」?
    2020年6月17日《中華讀書報》刊載劉火先生長文《孤篇豈能壓全唐》,意在否定王闓運、聞一多對唐代張若虛長詩《春江花月夜》「孤篇壓全唐」
  • 《春江花月夜》:張若虛獻給人間的一顆如月華般純潔的寶石
    詩的後半部分,明寫人物的情思,暗寫春江花月夜,以斜月西沉為線索,逐層深入地展示出人間純真的萬般離愁。純真的感情常常是深摯的。從深摯的情懷中,又可檢驗出純真的程度。張若虛十分注意從深摯的角度寫感情的純真。比如寫樓頭思婦的相思情,寫得纏綿深重。
  •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孤篇橫絕壓盛唐
    這首名作,似乎是在唐以後才備受關注的,唐代的諸多詩詞選本裡,都不見蹤影。最早收錄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選本,是宋人郭茂倩的《樂府詩集》,內有《春江花月夜》同題詩五家七首,張若虛只是其中之一。《春江花月夜》是樂府舊題,前面提到隋煬帝和陳後主都寫過。只不過張若虛這首名聲太響,寫的又是極為切題的春江花月夜,很容易讓人以為是他首創。
  •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唐  張若虛春江潮水連海平
  •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張若虛《春江花月夜》鑑賞
    春江花月夜【唐】張若虛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一生僅留下兩首詩的張若虛,也因這一首詩,「孤篇橫絕,竟為大家」。  詩篇題目就令人心馳神往。春、江、花、月、夜,這五種事物集中體現了人生最動人的良辰美景,構成了誘人探尋的奇妙的藝術境界。  詩人入手擒題,一開篇便就題生發,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壯麗畫面:江潮連海,月共潮生。這裡的「海」是虛指。江潮浩瀚無垠,仿佛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這時一輪明月隨潮湧生,景象壯觀。
  • 唐朝最「懶」詩人,僅存世2首詩,一首《春江花月夜》蓋壓全唐
    這也是為什麼唐詩能佔詩詞半壁江山的一大原因。唐朝的人豐衣足食,思想不被束縛。所以很多的情愛詩也就出名了,有些詩詞都上了如今的語文教材,可把我們這些學生害的不輕啊。還記得課本中的《春江花月夜》嗎?沒錯,就是《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張若虛搞的鬼。春江花月夜[ 唐 ] 張若虛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 吳晨光:從《春江花月夜》看寫作之要義?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能「孤篇蓋全唐」,在於句秀,在於骨秀,更在於神秀(摘自《「源流說」概論》之十)。案例解析:《春江花月夜》的行文邏輯可謂千古經典。全詩36句,明線有兩條:一是月,一是江。從「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到「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再到「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最後到「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 春江花月夜賞析
    1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從明朝李攀龍將其輯入《古今詩刪》開始,經晚清王闓運、陳兆奎推崇,再到民國聞一多不遺餘力地鼓吹,遂被稱為孤篇橫絕全唐的重要詩篇
  • 「孤篇蓋全唐」,壓倒唐詩三百首詩作的坎坷之旅!
    在人類的發展中,東西方的藝術家們很多都有一個共同的遭遇——生前默默無聞,死後名揚千古,西方有凡高、卡夫卡,而在我國,張若虛和他的作品《春江花月夜》也頗為相似。《春江花月夜》從月升寫到月落,從天上寫到地下,描繪了明月、江流、青楓、白雲到水紋、落花、海霧等等眾多的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