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唐朝的知名詩人眾多,留下了大量不朽的詩篇。唐朝最為著名的兩位詩人李白、杜甫分別留下了一千多首詩。而有一位最「懶」的詩人一生只寫兩首詩,憑其中的一首《春江花月夜》冠壓全唐詩人。他就是初唐詩人張若虛。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被譽為「孤篇蓋全唐」。張若虛的孤篇為什麼能蓋過眾多的高產詩人?涓涓從一個讀者的角度和感受來剖析。
我們首先來欣賞這「孤篇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之美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清風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月明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我們再來看看《春江花月夜》為什麼能夠孤篇蓋全唐?
涓涓認為主要原因有四點:
一、語言優美,意境絕倫。全詩為我們展現的是一幅詩情畫意的美好空靈畫面。
這是一首沿用陳隋樂府舊題的七言古詩。以月為主題,江為背景,同時融匯了春、江、花、月、夜的美景。要是一般人同時寫這麼多景致,不得雜亂無章啊!可張若虛給我們帶來的是無與倫比的美感。幽美、廖廓、空靈、至情至性至美。詩中的景致是一種遠離塵世的仙境。即使不懂詩意的人也能體會到一種難以言表的莫名美感。
二、詩中蘊含著深邃的自然哲理、人生哲理。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是誰最初看到江上的月亮?江月哪一年開始照耀人類?這是個古老深邃的關於最初宇宙的形成和人類起源的問題,涵蓋面太大太廣了。一般人可駕馭不了,可張若虛卻駕馭得得心應手,美奐美輪。人類代代相傳無窮盡,江月年年歲歲都是相同的一個月亮。月亮還是那個月亮,可人早已不是那個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這人生的詠嘆從1000多年前的唐代詠唱到至今,還會隨著亙古不變的月亮永恆詠唱下去。
三、詩中情景交融,不僅有春江花月夜的空靈靜美,還有遊子思婦真摯感人的離情別緒。
《春江花月夜》中最難得的就是。把自然之景、人生哲理和現實中的人們聯繫在一起。三者銜接得完美不落俗套。當年我第一次讀這首詩的時候,根本不明白詩裡面的意思,可就是感覺到一種震撼心靈的美。
四、獨特的韻律美。
全詩36句,共換九韻。平聲庚韻起始,依次為仄聲霰韻、平聲真韻、仄聲紙韻、平聲尤韻、灰韻、文韻、麻韻,最後以仄聲遇韻結尾。
全詩高低音相間:依次為洪亮級(庚、霰、真)、細微級(紙)、柔和級(尤、灰)、洪亮級(文、麻)、細微級(遇)
《春江花月夜》全詩隨韻腳的交替轉換,平仄交錯,高低起伏,很有音樂的節奏感和詩歌的韻律感。
涓涓從一個讀者的角度剖析: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為什麼能「孤篇蓋全唐」?主要是基於以上四點原因。喜歡古詩的朋友可以一起參與探討。
作者:涓涓雋語
願涓涓雋語如同涓涓細流慢慢注入你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