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曉原 | 怎樣論證「孤篇豈能壓全唐」?

2021-02-19 上海書評

2020年6月17日《中華讀書報》刊載劉火先生長文《孤篇豈能壓全唐》,意在否定王闓運、聞一多對唐代張若虛長詩《春江花月夜》「孤篇壓全唐」的推崇,但不幸的是,劉文的論證完全無法成立。筆者並無意來論證《春江花月夜》可以「孤篇壓全唐」,只是想藉此個案,指出在論證問題時,遵循常識、常理和邏輯的必要性。
劉文凡七千三百餘字,其中足足用了六千字來表明一點:從唐代到清代,從來沒有人提出過《春江花月夜》可以「孤篇壓全唐」。而在剩下的一千多字中,也並沒有關於《春江花月夜》為何不能「孤篇壓全唐」的任何論證。
也就是說,作者否定王闓運、聞一多《春江花月夜》可以「孤篇壓全唐」的唯一理由,雖然花費了六千字的篇幅,歸結起來就是一句話:以前從來沒人這樣說過。
有人提出了一個新的論斷,你不贊成這個論斷,當然可以反駁,但有效的反駁必須以有效的理由來支持。而常識和常理告訴我們,「以前從來沒人這樣說過」顯然不是一個有效的理由。如果這樣的理由能夠成立,人們將不可能接受任何新的見解。
具體到反駁《春江花月夜》可以「孤篇壓全唐」的問題上來,指出「以前從來沒人這樣說過」——不管花費了多大篇幅來指出這一點——同樣不是一個有效的理由。如果這樣的理由能夠成立,就意味著我們不允許對前人的文學作品做出任何新的評價。
比如杜甫的詩,從公元744年開始出現的六種傳世的唐人唐詩選集中,從來沒有入選過杜甫的詩——考慮到杜甫的生卒年(公元712-770年),是這六種選集的合適人選。那麼當公元900年出現的第七種傳世唐詩選集《又玄集》中第一次入選杜甫詩的時候,人們難道會以「以前從來沒人選過杜詩」為理由拒絕嗎?當然沒有,杜詩此後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各種選集中,直到在清代的《唐詩別裁集》和《唐詩三百首》中佔有超過百分之十的比例。
那麼怎樣才是有效的理由呢?從表面上看,要駁倒「《春江花月夜》可以孤篇壓全唐」相當容易:只需在五萬多首唐詩中舉出一首來,並成功論證這一首優於或不遜於《春江花月夜》,反駁「孤篇壓全唐」之說即告成功。
比如劉希夷的《代白頭吟》,也是七言歌行,劉文說此詩某些意境和《春江花月夜》「何其相似」,倘若劉文能夠擺開陣仗,正面論證劉希夷《代白頭吟》可以與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並駕齊驅,則反駁「孤篇壓全唐」即告成功,我也就無從置喙了。
然而劉文並未這樣做,當然不這樣做是明智的,因為如果將《代白頭吟》和《春江花月夜》放在一起比較的話,高下立見,誰都能看出《春江花月夜》勝出不止一籌。
這就直接引導到評價唐詩——讓我們先別擴大到一切詩歌——高下的標準了。
對於唐詩,「純粹的客觀標準」當然是不可能有的,唐詩不是物理學或天文學——如今連這樣的領域也已經被「黑洞」和「引力波」之類的玩意搞得離「純粹的客觀標準」越來越遠了。再說,實際上也從來沒有人正式宣示過唐詩評價標準(至少我沒有看到過)。因為統一的唐詩評價標準當然是不存在的,不同的文學流派、不同的社會人群、不同的時代,都會有不同的唐詩評價標準。
那麼是不是所有唐詩相互之間都無法區分高下了呢?常識告訴我們,顯然不會如此。如果我們將全部唐詩視為一個從佳作逐漸過渡到劣詩的連續譜,那麼在一個較小的區域,比如說在佳作區的前部,要比較區域中各詩的高下,確實比較困難。比如要比較杜甫《秋興八首》和《詠懷古蹟五首》的高下,幾乎是不可能的。但如果讓對唐詩稍有造詣的人,來比較杜甫的《洗兵馬》,和敦煌卷子寫本中隨便選擇的某一首,比如《長信怨》(真成薄命久尋思,夢見君王怯復疑,火照西宮知夜飲,分明復道奉恩時),那還是高下立判的。前面提到的《代白頭吟》和《春江花月夜》區別雖沒有這麼大,但也還是可以明顯分出高下來。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雖然評價唐詩的「純粹的客觀標準」不可能存在,但畢竟還可以存在一些相對合理的標準,比如:全篇結構、格調高低、用典是否貼切靈活、氣韻是否生動流暢、音韻是否鏗鏘上口、遣詞造句是否高華綺麗……如此等等。用這些標準來區分《秋興八首》和《詠懷古蹟五首》的高下雖不可能,但用來區分《洗兵馬》和《長信怨》,或用來區分《春江花月夜》和《代白頭吟》,還是能夠愉快勝任的。
如果我們同意,在評價唐詩時存在著某些相對合理的標準——當然我們還同意這些標準會隨著不同人群和不同時代而變化,那麼,想駁倒《春江花月夜》「孤篇壓全唐」之說,論證路徑應該就很明確了:
先宣示並論證若干條在今天看來相對合理的唐詩評價標準,然後選擇一首或若干首有望勝過或至少與《春江花月夜》並駕齊驅的佳作,再逐條對《春江花月夜》和那些候選詩作進行操作,最後看結果如何。如果找到一首能夠勝出或與《春江花月夜》並駕齊驅,那就成功駁倒了「孤篇壓全唐」之說。
但是劉文根本沒有意識到這樣的論證路徑,只是希望通過指出「以前從來沒人這樣說過」作為理由,來否定王闓運、聞一多對《春江花月夜》「孤篇壓全唐」的推崇,這當然是無法說服讀者的。
雖然我在本文開頭已經聲明過,我無意來論證「《春江花月夜》可以孤篇壓全唐」,但是我知道,即使注意到了我的聲明,讀者中的許多人還是會在心裡嘀咕這個問題,所以我還是決定冒著巨大的理論風險來嘗試討論這個問題。
要論證「《春江花月夜》可以孤篇壓全唐」,顯然要比駁倒這個說法困難太多了。因為從邏輯上來說,這需要將五萬多首唐詩和《春江花月夜》逐一比較,並證明它們中間沒有任何一首可以及得上《春江花月夜》。常識告訴我們,這絕對是Mission Impossible。
既然如此,那當年王闓運、聞一多提出此說,豈非荒謬之至?他們難道沒有意識到這個論斷是無法證明的嗎?我的判斷是:王闓運、聞一多並非荒謬之至。
讓我們回到原始文本,先來看看王闓運的說法,王闓運在《論唐詩諸家源流》中說:

張若虛《春江》篇,直用《西洲》格調,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春江花月夜》,蕭、楊父子時作之,然皆短篇寫興,即席口佔,至若虛乃擴為長歌,穠不傷纖,局調俱雅。前幅不過以撥換字面生情耳,自「閒潭夢落花」一折,便縹緲悠逸,王維《桃源行》似從此濫觴)。李賀、商隱挹其鮮潤,宋詞元詩盡其支流,宮體之巨瀾也。


這裡當然對《春江花月夜》評價甚高,認為它對後世文學家影響巨大,但並未主張《春江花月夜》可以「孤篇壓全唐」。
再看聞一多的論述。聞的論述劉文也引用了,為了說明問題我們姑且重溫一遍,聞一多在《唐詩雜論》「宮體詩的自贖」中說:

(《春江花月夜》有了)強烈的宇宙意識,被宇宙意識升華過的純潔的愛情,又由愛情輻射出來的同情心,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至於一百年間梁、陳、隋、唐四代宮廷所遺下的那份最黑暗的罪孽,有了《春江花月夜》這樣一首宮體詩,不也就洗淨了嗎?——張若虛的功績是無從估計的。


這裡聞一多其實也沒有明確主張《春江花月夜》可以「孤篇壓全唐」。不過聞一多是詩人,他的詩人氣質恐怕在這裡瀰漫得稍微過分了一點:宮體詩固然有香豔甚至淫蕩之弊,但為什麼就是四代宮廷所遺下的「最黑暗的罪孽」呢?而這種罪孽又憑什麼靠一首《春江花月夜》就能被洗淨呢?能夠升華純潔愛情的「宇宙意識」又是什麼呢?這些宏大的、甚至是寬泛無邊的論斷,都需要適當的界定和論證,不是詩性詠嘆兩句就能成立的。至於「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這樣的說法,幾乎就是在做詩了。
有一點值得注意:王闓運和聞一多不約而同地將《春江花月夜》與宮體詩聯繫在一起。王說它是「宮體之巨瀾」,聞更直接說「《春江花月夜》這樣一首宮體詩」。其實《春江花月夜》是不是一定要被視為宮體詩,也不是不可以商榷的。
《春江花月夜》原是樂府詩「清商曲辭·吳聲歌曲」中的一個題目,和許多樂府詩題一樣,後世擬作不絕,張若虛的這首也完全可以視為這種擬作傳統中的一部分。對於這一點,王闓運肯定是知道的,他說「蕭、楊父子時作之,然皆短篇寫興」,我們在《樂府詩集》中就可以看到例證,比如卷四十七中就有隋煬帝做的兩首《春江花月夜》,都是乏善可陳的小詩(例如其二:夜露含花氣,春潭漾月暉,漢水逢遊女,湘川值兩妃)。
至於宮體詩,如果我們將齊梁蕭氏及其宮廷詩人所作的那些華麗纖弱、常帶色情意味的作品視為典型,那麼《春江花月夜》其實和宮體詩還是有著相當大的距離。
一、王闓運和聞一多其實只是高度推崇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並未明確主張這首詩可以「孤篇壓全唐」,劉文也並未給出王、聞如此主張的文本依據。
二、因此「孤篇壓全唐」實際上是劉文豎立的一個偽標靶。
三、但是劉文在這場「偽靶射擊」遊戲中,因選錯了槍彈,打靶失敗。

本文首發於《澎湃新聞·上海書評》,歡迎點擊下載「澎湃新聞」app訂閱。點擊左下方「閱讀原文」訪問《上海書評》主頁(shrb.thepaper.cn)

相關焦點

  • 孤篇蓋全唐——《春江花月夜》
  • 從讀者的角度剖析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為什麼能孤篇蓋全唐
    而有一位最「懶」的詩人一生只寫兩首詩,憑其中的一首《春江花月夜》冠壓全唐詩人。他就是初唐詩人張若虛。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被譽為「孤篇蓋全唐」。張若虛的孤篇為什麼能蓋過眾多的高產詩人?涓涓從一個讀者的角度和感受來剖析。
  • 這首詩為何可以「孤篇蓋全唐」
    世人把這首詩稱為「孤篇蓋全唐」。它和其他的詩確實不太一樣,一般詩人寫詩總會寄託一些情感和歷史,但是這首和當時大的歷史背景下沒有多大關係,但是每一句都值得讓人喜歡。裡面真摯的情感和感悟都深深打動著喜歡這首詩的人。沒有多餘的情感贅述,沒有太多的環境壓力,它拋去了繁雜的東西,用最簡單、最乾淨的氣質打動著每一個人,像是潺潺的清澈的小溪一樣,緩緩的流入人的心裏面。
  • 科學史、天文史、性史,江曉原三大手稿入藏上圖
    東方網通訊員劉明輝、記者熊芳雨9月13日報導:日前,江曉原手稿捐贈儀式在上海圖書館舉行。江曉原現場向上海圖書館捐贈了《周髀算經譯註》《性張力下的中國人》和《天文學史上的水晶球體系》三部作品的手稿。  江曉原,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中國第一個天文學史專業博士。曾任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副理事長、上海性教育學會副會長。
  • 被譽為孤篇蓋全唐的這首詞,到底有何獨特之處能豔壓杜甫李白
    張若虛僅僅之用一首詩,就擊敗盛唐時期無數名人大家、風流才子它就是素有「孤篇蓋全唐」之譽的《春江花月夜》以下為原文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 此人只有兩首詩流傳於世,其中一首被稱「孤篇蓋全唐」,驚豔千古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名作,素有「孤篇蓋全唐」之稱。清人王闓運在《湘綺樓論唐詩》中說它「孤篇橫絕,竟為大家」,聞一多先生說它是詩中的詩,頂峰中的頂峰。所以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張若虛的這首《春江花月夜》蓋過大唐眾多詩人,無人能及。《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 江曉原:沈公傳奇之吉光片羽|紀念沈昌文
    當年, 為慶祝沈昌文先生八十八歲壽辰,先生的舊識、好友等收集了三十四篇趣事文章,結集成《八八沈公》一書。這些文章的作者包括出版人、學者、媒體人,他們從不同的側面,生動地記述了自己眼中的沈昌文先生。今日,我們摘編其中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江曉原的文章。以下內容摘編自《八八沈公》,經出版社授權刊發。
  • 孤篇蓋全唐 一月耀千秋——張若虛《春江花月夜》鑑賞
    歷史上對《春江花月夜》評價最高的有兩人,一是晚清文學家王闓運,認為張若虛是「孤篇橫絕,竟成大家。」(《湘綺樓論唐詩》);二是現代詩人聞一多,盛讚「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宮體詩的自贖》)能憑藉「孤篇」壓蓋全唐的張若虛究竟是何許人?《春江花月夜》又何以能成為千古名篇呢?
  • 張若虛:他生卒年不詳,僅存兩首詩,卻被譽為「孤篇蓋全唐」!
    從這個意義,和意境格局來看「孤篇蓋全唐」的評價並沒有過譽。唐朝世風兼容並包,柔性的文化。月光,霧靄,水色,白汀等意象,以及換韻的音律性,喚醒的是形象思維,右腦的快感,這些無不在組合另一重宏大玄妙的意境:道學底蘊。道可道,非常道,從人與自然關係升級為人與心靈的關係,即人與道之間的關係處理,把辯理言事導向了向內去體驗,調劑三觀。
  • 聞一多:《春江花月夜》孤篇蓋全唐
    《春江花月夜》孤篇蓋全唐 聞一多 宮體詩就是宮廷的,或以宮廷為中心的豔情詩,它是個有歷史性的名詞,所以嚴格地講,宮體詩又當指以梁簡文帝為太子時的東宮,及陳後主、隋煬帝、唐太宗等幾個宮廷為中心的豔情詩。果然被留後的庾信的《烏夜啼》《春別詩》等篇,比從前在老家作的同類作品,氣色強多了。移植後的第二三代本應不成問題。誰知那些北人骨子裡和南人一樣,也是脆弱的,禁不起南方那美麗的毒素的引誘,他們馬上又屈服了。除薛道衡《昔昔鹽》《人日思歸》,隋煬帝《春江花月夜》三兩首詩外,他們沒有表現過一點抵抗力。煬帝晚年可算熱忱的效忠於南方文化了,文藝的唐太宗,出人意料之外,比煬帝還要熱忱。
  • ...項目「東亞唐詩學文獻整理與研究」開題論證會在上海師範大學舉行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東亞唐詩學文獻整理與研究」開題論證會在上海師範大學舉行 2019年03月28日 18:4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查建國 仝薇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福彩3D選號技巧分享~傳鄰孤篇
    主講:妞妞微信號13908816107何為傳鄰孤碼,顧名思義,就是傳碼,即重碼,就是上期開獎號!
  • 一輪明月照千古,一首孤篇蓋全唐,這首詩沉寂了1200年才發出光芒
    他一生只留給世人兩首詩篇,他的身世也是撲朔迷離,寥寥數筆之間難以辨別這位詩人的真實面目,但是那一首《春江花月夜》,卻成為了孤篇蓋全唐的佳作。有人說這個名號是否有些太大了?可是這畢竟是古人賦予他的,相信那首詩的精彩絕倫人們也都領略過,雖然那只是一種榮譽性的說法,他也不是唐詩天空中最亮的星,他的故事,他的作品,也仍然值得一讀。
  • 江曉原|「哈羅德·布魯姆文學批評集」審讀報告
    但是《雅歌》其實很難挖掘出多少思想性,因為它是很「文學」的——其實就是樸素的古代色情歌謠(江曉原:從《雅歌》到羅累萊:豔情詩之西方篇,收入江曉原:《性學五章》,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29~53頁)。 另外,這卷當然還有布魯姆的標杆作家愛默生,甚至還包括了赫胥黎和他的《美麗新世界》。
  • 江曉原:上海科技期刊創造「中國影響因子首超20」意味著什麼
    本報記者昨天專訪了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長江曉原。 江曉原:首先應該對於SCI(科學引文索引)有個全面的認識。它是由美國私營商業公司「科學信息研究所」的尤金·加菲爾德於1957年在美國創辦的科學引文資料庫。經過幾十年的數據積累,它是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論文索引資料庫之一。
  • 類比論證
    海底的魚兒怎知道天空的遼闊和自由,高考這道龍門,唯有飛越它,才得以見識到新的天地;命運的變化如月之陰晴圓缺,可能遙不可及,高考確卻摸得著看得見,可以讓你實實在在的改一生的變命運……閱讀這一片段,我們會發覺它並不是枯燥的,而且也很容易學到,那就是它運用了比喻論證的方式。以比喻的方式來論證,自然會收到比喻生動形象的好處。比比喻走得更遠的,是類比論證。用好類比論證,文章更有靈動深刻的感覺。
  • 西域孤雄張議潮
    這個名字,即是我們這篇文章的主人公——張議潮。       公元850年,長安城迎來了一隊七人「特別」使團,為什麼「特別」呢?因為這個使團和一般的使團不同,衣衫襤褸,蓬頭垢面。帶隊的是一位法號悟真的和尚,他嘴唇枯裂,身體佝僂,唯有眼神堅定,他帶來了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大唐的遺民收復了沙州(敦煌)!
  • 萬裡只攜孤劍去,讀讀那些關於劍的詩句
    ——《漫感》清·龔自珍萬裡只攜孤劍去,十年空逐塞鴻歸。——《贈邊將》唐·韋莊風雨蕭蕭欲暮秋,獨攜孤劍塞垣遊。——《送人遊並汾》唐·韋莊 惆悵後時孤劍冷,寂寥無寐一燈殘。——《秋夜醉歸,有感而賦》唐·牟融 橫戈擊劍未足豪,落筆縱橫風雨疾。
  • 「孤篇蓋全唐」,壓倒唐詩三百首詩作的坎坷之旅!
    唐朝人愛輯詩集,但是,張若虛卻沒有詩集傳世,不僅如此,據文史學家程千帆先生考證,今存唐人選唐詩十種、唐人雜記小說,宋代《文苑英華》、《唐文粹》、《唐百家詩選》、《唐詩記事》,元代《唐音》等唐詩選本,均未見他的詩作。不僅唐詩選本無載,而且在由唐至明的二十餘種詩話中也無一字提及。有一句叫是金子總會發光,《春江花月夜》在沉寂了一千年之後,終於有人看到它的光芒。
  •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漢、唐兩朝均有一些屬國。二指官名,秦漢時有一種官職名為典屬國,蘇武歸漢後即授典屬國官職。唐人有時以「屬國」代稱出使邊陲的使臣。居延:地名,漢代稱居延澤,唐代稱居延海,在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北境。又西漢張掖郡有居延縣(參《漢書·地理志》),故城在今額濟納旗東南。又東漢涼州刺史部有張掖居延屬國,轄境在居延澤一帶。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維路過居延。然而王維此次出使,實際上無需經過居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