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為何可以「孤篇蓋全唐」

2021-01-15 文君讀文學

這首詩是一個生卒都不詳的一個詩人的著作,但是這首詩每個人估計都知道。世人把這首詩稱為「孤篇蓋全唐」。它和其他的詩確實不太一樣,一般詩人寫詩總會寄託一些情感和歷史,但是這首和當時大的歷史背景下沒有多大關係,但是每一句都值得讓人喜歡。裡面真摯的情感和感悟都深深打動著喜歡這首詩的人。沒有多餘的情感贅述,沒有太多的環境壓力,它拋去了繁雜的東西,用最簡單、最乾淨的氣質打動著每一個人,像是潺潺的清澈的小溪一樣,緩緩的流入人的心裏面。

詩人在寫詩的時候,往往會在特定的形勢或者情景之下,比如一些詩人被貶,比如家破人亡,比如愛人離去。但是關於這首詩的背景,實在是很少,就連詩人的信息都不全面,這篇「寡淡」的詩歌,又如何蓋的全唐呢?

為什麼那麼多人對其評價很高,也是因為他不單單是寫了很狹窄的一方面,比如愛情、親情或者是動亂,而是將感性和理性充分的融合在了一起,將所有的思緒都揉進了一首詩裡。那些相思之苦,那些宇宙奧妙的深思,誰說這些因素不能摻雜在一首美麗的詩裡面呢?

仔細品味一下,就能感受到天與月的交融,孤獨的身影,夜晚的寂靜,離人的相思,氣氛幽麗又遙遠,所有的沉默、嘆息和安靜都在這首詩裡面。聞一多稱其是「頂峰中的頂峰」,可見其非常高的審美價值。可能有些人就能夠在創作的外面看見另一個外面,既有感情,又有思辨。

而那種可以包容全部的慈悲是很少有文人能夠做到的。就像詩人不說自己等待春風,只說柳樹「待春風」。那種詩裡面的珍重感就是這篇詩裡面的感性。而與此同時,詩人還充斥著對宇宙的思考。也就是唐詩和宋詞之間最大的不同吧。宋朝有特有的那種看這個是那個的意味,在詩裡面,又是另外一個詩的樣子。這也就是這首詩為什麼評價那麼高的原因之一了。

相關焦點

  • 此人只有兩首詩流傳於世,其中一首被稱「孤篇蓋全唐」,驚豔千古
    直到明代萬曆年間胡應麟編撰的詩歌理論著作《詩藪》錄入了他的詩《春江花月夜》,他才逐漸被世人所熟悉,進而一詩成名。他便是唐代詩人張若虛,一生也只有兩首詩流傳於世,另一首為《代答閨夢還》。《春江花月夜》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名作,素有「孤篇蓋全唐」之稱。清人王闓運在《湘綺樓論唐詩》中說它「孤篇橫絕,竟為大家」,聞一多先生說它是詩中的詩,頂峰中的頂峰。
  • 從讀者的角度剖析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為什麼能孤篇蓋全唐
    唐朝最為著名的兩位詩人李白、杜甫分別留下了一千多首詩。而有一位最「懶」的詩人一生只寫兩首詩,憑其中的一首《春江花月夜》冠壓全唐詩人。他就是初唐詩人張若虛。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被譽為「孤篇蓋全唐」。張若虛的孤篇為什麼能蓋過眾多的高產詩人?涓涓從一個讀者的角度和感受來剖析。
  • 張若虛:他生卒年不詳,僅存兩首詩,卻被譽為「孤篇蓋全唐」!
    以這幾句為主,一掃南北朝以來宮體詩的嫵媚豔俗,化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意境,將詩詞的格局從南北朝以來閨情懷古,推到了更廣闊的宇宙觀。從這個意義,和意境格局來看「孤篇蓋全唐」的評價並沒有過譽。唐朝世風兼容並包,柔性的文化。月光,霧靄,水色,白汀等意象,以及換韻的音律性,喚醒的是形象思維,右腦的快感,這些無不在組合另一重宏大玄妙的意境:道學底蘊。
  • 孤篇蓋全唐——《春江花月夜》
  • 一輪明月照千古,一首孤篇蓋全唐,這首詩沉寂了1200年才發出光芒
    他一生只留給世人兩首詩篇,他的身世也是撲朔迷離,寥寥數筆之間難以辨別這位詩人的真實面目,但是那一首《春江花月夜》,卻成為了孤篇蓋全唐的佳作。有人說這個名號是否有些太大了?可是這畢竟是古人賦予他的,相信那首詩的精彩絕倫人們也都領略過,雖然那只是一種榮譽性的說法,他也不是唐詩天空中最亮的星,他的故事,他的作品,也仍然值得一讀。
  • 被譽為孤篇蓋全唐的這首詞,到底有何獨特之處能豔壓杜甫李白
    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宮體詩的自贖》)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來使無數讀者為之傾倒。張若虛僅僅之用一首詩,就擊敗盛唐時期無數名人大家、風流才子它就是素有「孤篇蓋全唐」之譽的《春江花月夜》以下為原文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 孤篇蓋全唐 一月耀千秋——張若虛《春江花月夜》鑑賞
    歷史上對《春江花月夜》評價最高的有兩人,一是晚清文學家王闓運,認為張若虛是「孤篇橫絕,竟成大家。」(《湘綺樓論唐詩》);二是現代詩人聞一多,盛讚「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宮體詩的自贖》)能憑藉「孤篇」壓蓋全唐的張若虛究竟是何許人?《春江花月夜》又何以能成為千古名篇呢?
  • 聞一多:《春江花月夜》孤篇蓋全唐
    《春江花月夜》孤篇蓋全唐 聞一多 宮體詩就是宮廷的,或以宮廷為中心的豔情詩,它是個有歷史性的名詞,所以嚴格地講,宮體詩又當指以梁簡文帝為太子時的東宮,及陳後主、隋煬帝、唐太宗等幾個宮廷為中心的豔情詩。 這篇末四句有點突兀,在詩的結構上既嫌蛇足,而且這樣說話,也不免暴露了自己態度的褊狹,因而在本篇裡似乎有些反作用之嫌。可是對於人性的清醒方面,這四句究不失為一個保障與安慰。一點點藝術的失敗,並不妨礙《長安古意》在思想上的成功。他是宮體詩中一個破天荒的大轉變。一手挽住衰老了的頹廢,教給他如何回到健全的欲望;一手又指給他欲望的幻滅。
  • 江曉原 | 怎樣論證「孤篇豈能壓全唐」?
    筆者並無意來論證《春江花月夜》可以「孤篇壓全唐」,只是想藉此個案,指出在論證問題時,遵循常識、常理和邏輯的必要性。劉文凡七千三百餘字,其中足足用了六千字來表明一點:從唐代到清代,從來沒有人提出過《春江花月夜》可以「孤篇壓全唐」。而在剩下的一千多字中,也並沒有關於《春江花月夜》為何不能「孤篇壓全唐」的任何論證。
  • 「孤篇蓋全唐」,壓倒唐詩三百首詩作的坎坷之旅!
    這首詩在現代頗為平常,是一首傑作,可誰能想到,這首詩在廣為傳揚之前,卻遭受了近千年的「冷遇」。張若虛是唐朝詩人,歷史上對他的記載非常少,只知道他與張旭、賀知章、包融並稱為吳中四士,《全唐詩》中僅存兩首他的詩,其中一首便是《春江花月夜》。
  • 初唐時期的哪首詩能夠壓倒全唐,被稱為孤篇橫絕?
    一、詩中的詩初唐時期,有一首詩,叫《春江花月夜》,這首詩在聞一多先生眼中,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 此人籍籍無名,僅有4句詩傳世,其中一句卻是無人不知
    而很多傑出的詩人詞人本應由詩詞文集傳世,卻也在千年歷史中散佚殘缺,有些人甚至僅僅有孤篇傳世。比如張若虛,僅有兩首詩傳世;比如北宋詞人朱服,傳世的也只有一首詞。而這些傳世孤篇很多都是少有的絕佳之作,才能經受住歷史的考驗,傳誦千秋。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孤篇蓋全唐,朱服的「而今樂事他年淚」令兩宋詞人擱筆嘆服!
  • 他的存世詩篇只有兩首,一首默默無聞,一首被稱為「孤篇壓全唐」
    他的存世詩篇只有兩首,一首默默無聞,一首被稱為「孤篇壓全唐」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有著逾越不過的一座高峰,那就是唐詩。在這個空前絕後的年代,共產生了五萬多首詩篇,和這些詩人生在同一時代是到底不幸還是幸運?要從這五萬多首詩篇中脫穎而出,和這些大詩人一爭高下,有多少能做到,又有多少人因為他們的存在而致使自己的詩只能成為「五萬多首」中的一篇。不過俗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要在這五萬多首詩篇中分出個一二三出來還是相當不容易的,然而有這麼一首詩卻被許多文學大家譽為「孤篇壓全唐」。
  • 《詩經》首篇為何是《關雎》?它真的只是一首愛情詩嗎?
    《詩經》中共有311篇詩歌(其中6篇只有標題),所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民俗愛情,戰爭徭役,祭祖宴會應有盡有。其中也不乏文採斐然,藝術性高的詩篇。為何古人卻把一首描寫愛情的「小詩」《關雎》,放在了卷首呢?它真的只是一首愛情詩嗎?或者說古人只把它看成是愛情詩了嗎?
  • 他僅有兩首詩流傳於世,其中一首卻驚豔了古今,令人叫絕!
    不過也有一些詩人,他們流傳至今的詩歌作品極少,甚至只有一兩首,但是就憑著這一兩首便能驚豔古今,讓他們名垂千古。譬如唐代詩人張若虛一生僅傳下兩首詩《代答歸夢還》和《春江花月夜 》,其中《春江花月夜 》被譽為「孤篇蓋全唐」,張若虛這個名字就此也被世人所熟知。再如小編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這位南朝詩人王籍,他一生也僅傳下兩首詩《入若耶溪》和《棹歌行》,其中《入若耶溪》歷來令人叫絕。
  • 每日一詩|《孤雁》(唐·崔塗)
    孤雁唐·崔塗幾行歸塞盡,念爾獨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遲。渚雲低暗度,關月冷相隨。【孤】獨自。賞析: 《孤雁》是唐代詩人崔塗的組詩作品,共二首。這是第二首,一個「孤」字將全詩的神韻、意境凝聚在一起,渾然天成。該詩描繪了孤雁獨自飛翔,孤苦無依的悽涼情狀,藉此以喻詩人自己孤棲憂慮的羈旅之情,感情真摯,悽婉動人。
  • 大唐最有才的詩人,3年僅寫了2首詩,憑第一首勝過杜甫李白
    唐詩是我國史上一顆璀璨明珠,我們還在幼稚園的時候,家長就會讓我們學習《唐詩三百首》,像「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這樣的詩句,大家在什麼時候都可以背誦出來。
  • 唐朝最神秘的詩人 一生僅留下兩首詩 其中一首壓倒全唐
    歷史對張若虛的描寫是十分模糊的,因為他一共就留下了兩首詩,而他的人生經歷幾乎無人可知。 但就是這麼一位低調的詩人,卻留下了一首有"以孤篇壓倒全唐之譽,一洗六朝詩風,橫絕千古!」的傳世之作,這首詩就是著名的《春江花月夜》。這首詩雖然很長,但是課本上是要求背誦的。
  • 唐代12首送別詩:首首都是千古名篇
    此詩是送別詩的名作,詩意慰勉勿在離別之時悲哀。第三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情景,尾聯點出「送」的主題。全詩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送別詩中的悲涼悽愴之氣,音調明快爽朗,語言清新高遠,內容獨樹碑石。此詩一洗往昔送別詩中悲苦纏綿之態,體現出詩人高遠的志向、豁達的情趣和曠達的胸懷。
  • 唐朝最「懶」詩人,僅存世2首詩,一首《春江花月夜》蓋壓全唐
    春江花月夜[ 唐 ] 張若虛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這首詩是怎麼能寫那麼長的呢?他都經歷了什麼?據說,在張若虛出玩的時候,結識了一名女子。這么女子家庭背景不錯,是一位富家的千金,而且長得很漂亮,舉手投足之間的教養讓人著迷。兩個人碰面後,互相交談,兩個人聊的不亦樂乎。一個才高八鬥的才子,一個溫柔嬌媚的佳人。才子遇佳人,彼此暗許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