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12首送別詩:首首都是千古名篇

2021-02-08 詩歌與悅讀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唐·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此詩是送別詩的名作,詩意慰勉勿在離別之時悲哀。第三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情景,尾聯點出「送」的主題。全詩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送別詩中的悲涼悽愴之氣,音調明快爽朗,語言清新高遠,內容獨樹碑石。此詩一洗往昔送別詩中悲苦纏綿之態,體現出詩人高遠的志向、豁達的情趣和曠達的胸懷。



《送別》

唐·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


送別友人,回到山中。天剛剛黑,便關上了柴門。「罷」字作結,凝練地概括了詩人依依話別的情景。「日 暮」便「掩柴扉」更為含蓄,它委婉地暗示出詩人的孤寂和對友人的無限 深情。繼日暮而來的漫漫長夜,詩人將如何排遣那深重的離愁?這令人神傷的場面也都飽溢在詩句中,可謂力透紙背。



《渭城曲》

唐·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維選取分別前的最後勸酒,正是這樣典型的瞬間,詩人對友人的依戀,對友人將在窮荒中跋涉和在邊陲中生活的同情,與老友離別的不勝惆悵,難於一一言述,於是都濃縮在「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兩句勸酒辭中。這兩句詩用樸實無華的語言真切地表達了故人情、離別恨,震動了離人的心弦,從而使它成為膾炙人口的名句。



《芙蓉樓送辛漸》

唐·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詩的開頭兩句寫早晨在芙蓉樓下與友人分別,卻從昨夜落筆。昨天夜裡,吳地江天被迷濛的煙雨籠罩,織成了無邊無際的愁網。詩人在旅舍中聽著這風雨之聲,毫無睡意,想到自己的坎坷遭遇,想到與好友分離在即,一時心亂如麻。後兩句,是詩人託辛漸給洛陽親友帶去的口信。「一片冰心在玉壺」是詩人對一切誣謗之言的公開答辯。心像冰一樣晶瑩別透,而這樣的心還貯置在純潔高貴的玉壺中,微塵不染。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告慰遠在洛陽的友人,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一片深情。


《送柴侍御》

唐·王昌齡


流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這首詩通過想像來創造各種形象,以化「遠」為「近」,使「兩鄉」為「一鄉」。語意新穎,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為它蘊涵的正是人分兩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誼。而這種情誼也是別後相思的種子。又何況那青山雲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詩人對友人的思念,一面是對朋友的寬慰,另一面已將深摯不渝的友情和別後的思念,滲透在字裡行間了。



《贈汪倫》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此詩用比興手法,表達了對汪倫深情相送的感激。用「深千尺」的潭水比喻送別之深情,生動而形象,而又加「不及」二字,更增強了詩句的動人力量。這首有明顯的民歌風味的詩詞自然質樸,清新流暢。詩人用眼前普通的景物作比喻,寫出了與友人的真摯情意。



《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這首詩,表現的是一種充滿詩意的離別。其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是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還因為這次離別跟一個繁華的時代、繁華的季節、繁華的地區相聯繫,在愉快的分手中還帶著詩人李白的嚮往,這就使得這次離別有著無比的詩意。



《勞勞亭》

唐·李白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既是對悽苦的離別場面的寬慰,更是對人間缺憾無法彌補的更深層的傷感。在最容易引起苦恨的地點,在最不方便排解愁煩的時節,「天下傷心處」的纏綿「別苦」,怎能不格外地動人心魄?詩人的奇思雋想,既有達人的灑脫,更有離人的幽怨,意象的婉曲貼切,情感的深摯繁複,確令讀者感同身受,悠然神往,反覆咀嚼,餘味無窮。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裡徵。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這首送別詩寫得新穎別致,不落俗套。詩中青山,流水,紅日,白雲,相互映襯,色彩璀璨。班馬長鳴,形象新鮮活潑,組成了一幅有聲有色的畫面。自然美與人情美交織在一起,寫得有聲有色,氣韻生動,畫面中流蕩著無限溫馨的情意,感人肺腑。



《渡荊門送別》

唐·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境,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


這首詩忽而寫地面上的山光水色,忽而寫太空的奇異景象,曲折含蓄,波瀾起伏,饒有情致,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同時,我們透過詩人對大自然景象的細緻觀察和欣賞,似乎就能體會到青年詩人剛剛走向社會的那種積極進取的精神及其興致勃勃的無窮活力。



《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這首詩詩人意在以春草萋萋喻別情悽悽,一表草盛以示情深,一表草又生以喻情不絕。可是在流傳過程中,人們往往將詩的前四句提取出來備加讚揚,津津樂道生命不絕、事物無窮的道理。尤其「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更為人常常摘出引用,以說明論點。



《南浦別》

唐·白居易


南浦悽悽別,西風嫋嫋秋。

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這首送別小詩,清淡如水,款款地流瀉出依依惜別的深情。詩人精心刻畫了送別過程中最傳情的細節,其中的描寫又似乎「人人心中所有」,如離人惜別的眼神,送別者親切又悲涼的話語,一般人都有親身體會,因而能牽動讀者的心弦,產生強烈的共鳴,給人深刻難忘的印象。


相關焦點

  • 5首值得背下來的唐詩,每一首都是千古名篇,令人拍案叫絕
    我是真遊泳的貓,關注小編,一起來欣賞5首值得背下來的唐詩,每一首都是千古名篇,令人拍案叫絕。第1首,《望廬山瀑布》:西登香爐峰,南見瀑布水。掛流三百丈,噴壑數十裡。欻如飛電來,隱若白虹起。初驚河漢落,半灑雲天裡。仰觀勢轉雄,壯哉造化功。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空中亂潈射,左右洗青壁。飛珠散輕霞,流沫沸穹石。而我樂名山,對之心益閒。無論漱瓊液,還得洗塵顏。且諧宿所好,永願辭人間。
  • 許渾的這首送別詩也是千古名篇,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那麼這一句話,也正是出自於他的這首詩。那麼許渾的詩也是寫得極為抒情,也很是唯美,另外還據說杜牧那首膾炙人口的名篇《清明》,也有可能是他的作品,不過並沒有直接的證據,只是人們的猜測而已。那杜牧的《清明》, 人們之所以會產生疑問,最主要的一個證據,那就是在宋朝之前的杜牧詩集裡,並沒有收錄《清明》這一首詩,這也使得很多人認為是偽作。
  • 40首送別詩詞,首首經典,每一首都有一個千古名句
    40首送別詩詞,首首經典,每一首都有一個千古名句。《別董大二首》唐代:高適千裡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芙蓉樓送辛漸》唐代:王昌齡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 王維在清晨送別朋友,信手拈來寫下一首詩,卻成就一首經典名篇!
    王維的送別詩可以說是別具一格,無論是那首膾炙人口的《送別》,還是這首《送元二使安西》,那都是唐詩裡的千古名篇,讀這樣的作品,也最是能夠讓人感受到詩人的一片深情,以及與朋友之間深厚的友誼
  • 王勃很冷門的一首詩,很顯然是被低估了,也是一首難得的千古名篇
    》、《九日登高》等等,那都是達到了一流的藝術水準,成為了唐詩裡的千古名篇。那除了前面介紹的幾首之外,筆者今天要向大家推薦一首比較冷門的作品《江亭夜月送別二首.其二》,這首詩儘管並不是很出名,但也是難得的佳作,通篇情感很是傷感,字裡行間流露出了無限的憂愁,當時詩人正是送別朋友,於是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麼一首感傷之作。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
  • 12首詩作,帶你了解唐代詩詞的巔峰!
    代表作品:《燕歌行》、《別董大》、《出塞》、《涼州詞》等浪漫詩代表詩人:李白代表作品:《月下獨酌》、《蜀道難》等現實詩派別代表詩人:杜甫代表作品:《三吏》、《三別》、《兵車行》等下面這幾首詩被譽為巔峰之作,和si妹一起來品讀一下吧~此詩有人譽其為詩中的詩
  • 八首送別詩,教你優雅說再見
    超愛李白這首詩。人說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李白的這首詩同樣極具畫面感。我仿佛看到李白依依不捨的跟友人揮手,友人騎著馬,漸漸走遠。只有離群的人在悲傷。《渭城曲》【唐】王維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 白居易最美送別詩,成名作《賦得古原草送別》,給「草」的送別詩
    導讀:白居易最美送別詩,成名作《賦得古原草送別》,給"草"的送別詩,其中詩名中的賦得是什麼意思?都說如果唐代沒有李白和杜甫,那唐代的詩壇便以白居易為首。很多人將白居易與李白、杜甫並稱了唐代三大詩人。白居易有"詩王"和"詩魔"之稱,而大多數人對白居易的印象,可能更多的是來源於《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當然還有那流傳千古的"離離原上草"。說到"離離原上草",甚至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可能大家都很熟悉,但卻不知道這是一首送別詩,特別是這首詩的詩名,可能跟多人還以為就是"離離原上草"呢?
  • 唐代才女出家成女道士,暗戀僧人寫下1首詩,流傳至今成千古名篇
    後人為了能夠銘記詩詞的魅力,編纂了《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目的就是為了能讓一代又一代人,永遠記住燦爛的華夏文明結晶。詩、詞最早起源於先秦時期,一部《詩經》仿佛開啟了古人,欣賞詩詞之美的大門。漢代的賦文、樂府民歌等,都是唐詩、宋詞的思想起源。
  • 李商隱最經典的五首五言律詩,意境唯美到極致,首首都是千古名篇
    李商隱是李杜之後,最有影響力的詩人,他的詩,常以唯美的意境,精緻的語言折服世人。今天我推薦五首李商隱寫的五言律詩,這五首五律,都是流傳千古的經典名篇。一、《落花》落花高閣客竟去,小園花亂飛。參差連曲陌,迢遞送斜暉。
  • 八首送別詩,見證李白的似水柔情,句句珠璣、深情款款!
    今天總結了八首李白的贈別詩,首首有新意,句句是珠璣,李白不愧為一代詩仙,大家都知道詩仙太白平日以瀟灑不羈而聞名唐代詩壇,當送別友人時,他也變得深情款款、柔情似水。《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 詩人表達內心的痛苦作了首詩,成千古名篇,被數位大家「借鑑」
    文/訪客詩人表達內心的痛苦作了首詩,成千古名篇,被數位大家「借鑑」中國歷史悠長,雖然說漢語博大精深,而且還有不同的語法和手法。同樣的還有很多,引用之後的詩篇也有很多是千古名篇,流傳至今。但小編今天要跟大家說的是一個被後人引用最多的一位詩人的一句詩。這位詩人就是李賀,大家可能對他不是很熟悉,因為唐朝時期我們熟悉的詩人莫屬李白和杜甫了。這位詩人卻也是名頭不小,被稱為「詩鬼」,也是一位浪漫主義詩人,但是生活在中唐時期,那個時候李白的名氣很大,所以就蓋過了他。
  • 李賀水平最高的三首詩,首首都是絕唱,卻落選《唐詩三百首》
    在唐代詩人中有一個神奇的存在,就是有「詩鬼」之稱的李賀,李賀筆下的詩歌名篇數不勝數,隨便說一句都膾炙人口,而且被後世的詩人不斷引用改編
  • 這首七言古詩,為什麼一句七言都沒有?卻成為人盡皆知的千古名篇
    七古是一種古老的詩體,所以任何時代都有七古詩的流傳,初唐詩人陳子昂曾寫下一首七言古詩,詩中卻一句七言都沒有,但並不妨礙它成為千古名篇。《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不過,有趣的是,詩界將這首詩歸於了「七言古詩」的行列,然而四句詩卻都不是七言,這是怎麼回事?這就要引出七古的定義了。古人所謂七古,是指詩體全篇每一句都是七個字或者以七個字為主,並不嚴格限制每句必須都是七字,只要大多數的句子是就可以了。如李白之《蜀道難》即為七古,但其仍有「噫籲嚱,危乎高哉」、「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等句。
  • 白居易16歲寫了首詩,名動京城,開啟詩王傳奇,開篇就是千古名句
    比如說如果在詩的題目之中有"賦得"兩個字,大多都是參加科舉應考之作,不過也並不完全,比如說在送別詩中也屬常見。在送別的場合,詩人賦詩也經常被限定題目,只不過由於題目被限定,詩人發揮起來自然有所不便。所以一般來說,這類詩文中佳作確實是比較少的,而其中最為經典的"賦得詩"絕對是白居易的這首。
  • 王維這首送別詩情感細膩,每一句都充滿了憂愁,讀來令人感慨萬千
    王維是唐朝詩中知名度僅次於李白和杜甫,穩坐第三把交椅,而且他也是屬於那種天才詩人,還在少年時代就寫過了很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唐朝的詩人大部分都與眾不同,另外又是才華橫溢,王維的詩自有一種獨特的氣質,往往可能只是那麼信手拈來,但是卻充滿了無限的憂愁,每一句都足以令人驚豔。
  • 他因詩殺親,在逃亡中寫下一詩,卻成就千古名篇
    元稹是感情上的大騙子、渣男 愛情上的渣騙子,我們都知道是那位曾經寫下過「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唐代詩人元稹。這是元稹寫給已故妻子的悼亡詩,為表達自己對妻子的忠心,元稹將此詩寫得可以說是情真意切!可據說元稹剛剛寫完這句詩不久,就與別的女子好上了。所以從感情來說,世人皆說元稹是最渣的一位詩人。
  • 山中送別的詩意 山中送別這首詩什麼意思
    《山中送別》是唐代大詩人王維的作品,詩中表達了作者對友人的不舍之情,整首詩淺顯易懂,卻不俗套。今天就跟著小編一起來學習一下這首詩吧。  《山中送別》  唐·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 柳永的這首詩被後人編成現代歌曲傳唱,是抒發離別情的千古名篇
    他們的愛情故事被千古傳誦的同時也被一代代人感到惋惜。所有的分開都有許多不得不的理由,或世俗,或個人,數不清道不明。但離別的相思哀愁若要用文字表達出來,我想非柳永的《雨霖鈴》不可。《雨霖鈴》的創作背景,正是詩人因為作詩而得罪的宋仁宗,於是便斷送了自己的仕途,因此詩人在萬般無奈,心灰意冷之下只能離開汴京南下,而柳永本是個詩情畫意的才子,他的詞曲被當時的歌姬所傳唱,他也深受這些歌女歡迎,是個十足十的婦女之友,也是風流才子,而南下之時柳永在汴京有一位意中人,與意中人離別,柳永心中不舍,於是寫下了這首千古傳唱的雨霖鈴。
  • 王勃的一首送別詩,僅有40字,卻有兩句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送別時,除了送一些紀念品和生活日用品外,就是飲酒賦詩,舉杯痛飲,慷慨高歌。然後互相贈詩寄語,互道珍重,依依惜別。與送別相關的詩歌,從《詩經》就開始出現了,到南北朝有了較大的發展,專門寫送別的詩歌,漸漸多了起來。到了隋朝,有一位無名氏寫的送別詩:「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未歸。」楊柳青青,柳條垂地。楊花隨風飄舞,不論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