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員上朝攜帶的笏板有何作用?清代為何廢除?

2020-12-12 榆木齋

古代官員上朝攜帶的笏板有何作用?清代為何廢除?

文:枯木

我們經常在影視作品當中,看到皇帝臨朝的時候,官員們手拿長條形的板子,奏事應對。那麼,這個板子是用來做什麼的?歷史演變如何?為何到了清代就沒有了呢?

這個板子叫「笏」,也叫「笏板」,後代也稱之為手板、玉板或朝板,其誕生的年代久遠,最遲在商周時期就已經存在,並且在當時就對笏板的使用,有著嚴格的規定。《禮記》是對先秦典章制度的記載,其中《禮記·玉藻》中,關於笏板的功效、使用和規範,有著多處記錄。

笏板最早並不是大臣專用,而是從天子到官員,都使用的隨身配飾。其功效有三個方面:第一主要是作為身份的象徵,第二奏事應對和記錄君主言行,第三是起到遮擋作用,以顯示恭敬。

《禮記·玉藻》:「笏:天子以球玉;諸侯以象;大夫以魚須文竹;士竹;本象可也。」(古代文本沒有標點符號,因而經常引起歧義,此為筆者斷句,以前資料標點為「士竹本,象可也。」),這段話說明,笏板從天子到諸侯以及士大夫都有笏,並且天子(周天子)用的材料是美玉,諸侯王用的是象牙,大夫(世襲貴族)用的是鯊魚紋飾(魚須文)的竹子,士(依附於世襲貴族的下層貴族)用沒有紋飾的竹子,並且大夫和士的笏板,下部可以用象牙板。

關於笏的長度,同樣有規定,《禮記·玉藻》:「笏度二尺有六寸,其中博三寸,其殺六分而去一。」,商周時期的度量衡和如今不同,商代一尺合今16.95釐米,周代一尺合今23.1釐米,因而,按照《禮記》規定的形制,那時笏板的長度大約45釐米到60釐米,中間寬5釐米到7釐米,然後按照諸侯、大夫、士的層級,依次減少1/6。

那麼笏的形狀是什麼樣子呢?《禮記·玉藻》:「天子搢挺,方正於天下也,諸侯荼,前詘後直,讓於天子也,大夫前詘後詘,無所不讓也。」,意思就是,周天子插在腰間的是正方形的玉挺,諸侯王用的是「荼」,形狀是上端兩角呈圓形,下端兩角呈方形,這是表示諸侯降於天子;大夫用的笏板,其上下四角都是圓的,這表示大夫既要比周天子規格低,又要比諸侯王稍降。

由上可以看到,笏板的第一種功效,主要是身份的象徵。而第二個功效,則是作為奏事應對《禮記·玉藻》:「凡有指畫於君前,用笏造。受命於君前,則書於笏。」,「造」的意思是「到,上前」,可以看出,由於在君主面前應對籌劃,指指畫畫,為了顯示禮節,奏事先用笏,便用雙手執笏,表示尊敬。並且聽到君主頒布命令後,記錄在笏板上

而第三個功效就是遮擋作用《禮記·玉藻》:「笏畢用也,因飾焉。」,這裡的「畢用」解釋有點難度,很多人認為是「完畢」的意思,筆者認為不當,應該是「畢」通「蔽」,表示「遮擋」的意思,這樣翻譯通順,大意為:因為笏板是用來遮擋(朝見君主)的,因而在背面進行雕飾以顯示美好,(正面則是為了記錄,因而空白或者寫字)。由此看到,笏板還起到遮擋作用,以顯示對天子的崇拜尊敬。

而關於笏板的適用場合,《禮記·玉藻》也有說明:「見於天子與射,無說笏,入大廟說笏,非古也。小功不說笏,當事免則說之。」,這段話最難理解的是「說」,筆者理解為:朝見天子和參加射禮,不需要插笏板,因為不是奏事;進入太廟祭祀場合,攜帶笏板也不符合古禮;小功以上的服喪期,官員可以不插笏板(因為有精美的紋飾),如果免於服喪則可以插笏。

然後是笏板的使用《禮記·玉藻》:「既搢必盥,雖有執於朝,弗有盥矣。」,將要使用笏板前,必須先盥洗,然後將笏板插在腰帶上。笏板插在腰帶上後,即便是上朝朝見,也不需要再次盥洗。這裡表明,笏板是隨身配飾,在佩戴以前要盥洗,佩戴上以後就不需要重複盥洗了。

永元十年執笏圖畫像石

以上是關於笏板的形制、材質和功效,以及使用場合和程序的先秦禮法。關於「笏」的詞義,東漢末年劉熙(字成國)的《釋名》解釋∶「笏,忽也,備忽忘也。」,其實這只是指出了其中一種功效。而鄭玄(字康成)則解釋:「曶者,臣見君所秉,書思對命者也。君亦有焉。」,則指出了另外一種功效,並且指出「笏」也為「曶」,然而最重要的身份象徵均未提及。

東晉範寧注《春秋榖梁傳集解》,其中《春秋穀梁傳·僖公三年》:「陽穀之會,桓公委端搢笏而朝諸侯。",範寧注∶"搢,插也。笏,所以記事也。",由於笏板是插在腰帶(紳帶)之間,後來就成為搢紳,東漢鄭玄在注《周禮·春官·典瑞》「王晉大圭」時,引用漢代鄭司農(鄭眾)解釋:「晉讀為搢紳之搢,謂插於紳帶之間,若帶劍也。」,這也是後代「搢紳士大夫」的出處,指插笏板配飾於紳帶,延伸為身份象徵,再後來縉紳和搢紳通用。

雖然隨著東漢造紙工藝的不斷改變,紙張已經成為言行繪畫的主要記錄載體,然而笏板並未消失,由於朝廷官員的頻繁使用和配飾,反而主要成為高級官員的身份象徵,同時,還延續了商周時期的材質代表身份的高低

南北朝時期,五品以上通用象牙,六品以下,兼用竹木笏板,如《北史·李穆傳》∶"其一門執象笏者百餘人。"是說,一家有百餘人位居高位。到了唐代,笏板以詔令形式成為正式制度,《舊唐書·輿服志下》「武德四年八月十六日,詔五品已上執象笏,已下執竹木笏。舊制,三品已下,前挫後直,五品已上,前挫後屈。武德已來,一例上圓下方,其日敕。」

閻立本《步輦圖》

隨後略有改變,「開元八年九月敕」頒布詔令:「諸笏:三品已上,前屈後直;五品已上,前屈後挫,並用象;九品已上,竹木,上挫下方。男以上聽依品爵執笏,假板官亦依例。」。同時,唐代還對官員的服飾配龜以及服飾顏色進行規定,「職事三品已上龜袋,宜用金飾,四品用銀飾,五品用銅飾。」,服飾顏色三品以上紫衣,五品以上朱衣,七品用綠色,九品用青色。

唐代還有個趣聞典故,那就是「笏囊」,《舊唐書·列傳·四十九·張九齡傳》:「故事皆搢笏於帶,而後乘馬,九齡體羸,常使人持之,因設笏囊。笏囊之設,自九齡始也。」,意思是由於前人把笏板插在紳帶上,然後再騎馬,宰相張九齡身體羸弱,不方便,便讓僕人攜帶笏板,後來就因此用布囊攜帶笏板,沒想到竟成時尚。

元代 永樂宮壁畫

宋元明時期沿用唐代服飾規定,官員笏板顏色和服飾相匹配,服朱衣者用象牙笏板,服綠衣者用槐木笏板,《明史·輿服志》記載:「一品至五品,笏俱象牙。……六品至九品,笏俱槐木。」。這樣,在朝廷各種場合,按照服飾和笏板材質,立刻就可以區別出官職大小,也利於禮官安排相應的排序位次。歸有光在《項脊軒志》中寫道:「大母……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可見,象笏不但是身份的象徵,而且世代傳承保存。

而到了清代,笏板被徹底取消,又是什麼原因呢?筆者看到大部分資料都這樣解釋:「滿族人是以騎馬為主,手要拿鞭子牽馬繩,空不出手來拿笏,於是就不用了。」,筆者感覺到這樣解釋太隨意並且太富於想像。因為笏板是用來上朝用的,您聽說過誰在太和殿、保和殿、乾清宮騎馬?豈不是開玩笑?!因而多說一句,現在的不少歷史文章很多都是胡言亂語,沒有一點嚴謹的歷史考據精神。

那麼真實原因何在?以筆者揣摩,主要有四點:

第一是清朝滿洲人統治,因而儘可能摒棄漢人傳統,延續滿族人風俗,而在滿族議政傳統中,從未有過笏板一說,況且清初大臣主要是滿族人,因而並非是廢棄笏板,而是從來就沒有過,並且後來這一禮制就沒有被提出來。

第二,清朝皇帝,大多比較勤政,對大臣的升遷,很注重口才和應對能力,因而用笏板顯得缺乏主見,應對遲緩,很難受到重用,因而漢族大臣也入鄉隨俗,不再使用笏板。

第三,服飾制度的演變,清代官員的朝服,多為袍服,沒有明代以前的那種腰帶,因而插笏無從存在。

第四,紙本奏章成為朝廷議事的主要形式,許多需要討論的話題,大多都以奏章文稿形式上奏給皇帝,因而不需要再用笏板提醒。

以上四點,使得在清代笏板禮制沒有延續,從此,笏板成為歷史,然而搢紳士大夫卻流傳了下來,成為身份的象徵。

2020/4/13榆木齋

參考資料:

《禮記》西漢 戴聖

《史記》漢 司馬遷

《釋名》東漢 劉熙

《說文解字》東漢 許慎

《春秋榖梁傳集解》東晉範寧

《南北史》唐 李延壽

《舊唐書》後晉 劉昫等撰

《明史》趙繼鼎等纂修

相關焦點

  • 古代大臣上朝時,手上都會拿一塊「笏板」?它有何作用?
    這是出自於《禮記·玉藻》中的一段記載,講述的就是關於古代笏板,意思是說,無論是天子還是大臣,在上朝的時候手裡必須拿一塊笏板。天子以美玉為笏板,而諸侯以象牙,大夫則以竹子。可以說,這個笏板是歷史上一個很古老存在的東西,並且擁有著很深的政治含義。
  • 知否裡官員上朝為何站的方向不一致,深挖古代的上朝制度
    文|少年常樂遊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現一個小細節,知否裡大臣們上朝的朝向有很大區別,有的朝向皇帝站,有的朝向東站,有的又朝向西站,有的時候甚至會感覺站得很亂。蛾眉班原來這是源自唐朝的一種制度,中書、門下兩省的供奉官東西對立,稱作「蛾眉班」。唐制中書、門下、御史臺官員朝見皇帝時,左右分行對立,狀如蛾眉,故稱「蛾眉班」。
  • 清朝入關以後,春秋沿用到明朝的笏板,為何被全面廢除?
    一個重要的問題出現了,清朝入關以後,從春秋時代一直沿用到明朝的笏板,被徹底廢除。那麼,清朝為何要廢除笏板呢?其實,笏板屬於中原王朝服飾、禮儀制度的一部分。清朝入關以後,自然沒有採用。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
  • 古代大臣上朝時,手上為什麼會拿「笏板」?它的具體作用是什麼
    其中有一點就是大臣朝見天子之時,除了要錦衣華服穿戴整齊之外,還要手持「笏板」才能與天子對話。這個所謂的「笏板」到底是什麼?它有什麼作用呢?「笏板」與古代禮制同時出現1.「笏板」釋義相信很多人對「笏板」確實很陌生,如果從其表面意義來看,應該是一種與「板」相關的物品。但對具體作用的了解還是一知半解。「笏」字與「朝」同音,可以理解為「朝板」。
  • 古代官員上朝時,為何手裡拿著一塊「木板」?三個你不知道的作用
    每一次上朝的時候,文武百官都會整齊的分列在朝堂兩邊,每個人手中端著一塊「木板」,甚至有時候還會時不時的偷看兩眼「木板」。這讓不少觀眾心裡感到很困惑,為什麼這些官員會有這樣奇特的舉動,這個「木板」到底是幹嘛的?其實,古代官員手中的「木板」真正的稱呼是笏板,當然,有時候大家也會稱它為手板、朝板或者玉板。
  • 朝臣神器——古代笏板
    及《禮記·玉藻》:「凡有指畫於君前,用笏;造受命於君前,則書於笏。」據說,笏板還有另外的作用,就是擋住自己的臉,用以彰顯龍威,上朝面見天子眼睛要望著笏板,表示對天子的敬意。 笏板的長度大約2尺6寸,中寬3寸,此物件雖然不大,但卻很貴重, 這是由它的質地決定的。笏分別用玉、象牙或竹製成。
  • 古代大臣上朝時為何手拿一塊板子?它既是辦公用品,更是身份象徵
    可不要小看這個「板子」,它可大有來頭,史學術語稱其為「朝笏」,又稱作手板、玉板等。朝笏起源上可追溯至商朝,直至滿清才開始廢除,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三千多年。關於朝笏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北宋年間的名臣範仲淹幼年喪父,後母親改嫁,他不願寄人籬下,便容身寺廟,苦讀詩書。後來他出人頭地,考取功名。
  • 為什麼古代大臣上朝時,手裡都會拿個「板子」?是幹什麼用的?
    我們大家如果看過一些古裝題材的電視劇的話,就會發現古代很多官員在上朝的時候,除了統一著裝官服,還會拿著一個板子。在上朝的時候還總是盯著板子看。不同的大臣拿的板子有時候還不一樣。那麼很多人會有疑問,官員們這拿的個板子究竟是幹什麼用的呢?
  • 官員上朝,手裡拿的板子能救命?
    經常看古代影視劇的朋友們可能會發現一個問題,就是古代官員在上朝時,手裡拿著一個板子。官員每次講話的時候,都會將板子舉起,頭擋在板子後面。很多人都感覺奇怪,官員手裡拿著的板子到底是幹什麼的?其實,他們手裡的板子被稱為笏板[hù bǎn],可別小看這個板子,笏板有時候還是官員的救命稻草呢!笏板救人命宋太祖趙匡胤手下有位大將叫党進,曾隨趙匡胤南徵北戰,為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党進雖然軍功無數,但他是個文盲,大字不識。趙匡胤有一次,趙匡胤委派党進領兵去守衛邊疆。
  • 在電視劇上看到,古代大臣上朝時,為啥手裡都拿著個板子?
    在很多講述古代歷史的影視劇中,尤其是關於唐朝、宋朝等歷史的劇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一個場景:文武百官整齊的分列在朝堂兩邊,每人手中端著一塊板子,而且還總是盯著這塊板子。那麼在歷史上,大臣們的白板子是幹嘛用的呢?
  • 由祥瑞「如意」延申——中國古代朝官所持「笏」
    君亦有焉。」可見笏是古代大臣上殿面君時的工具。 《禮記》中記載「笏長2尺6寸,中寬3寸」,由於古代的尺寸和今天的尺寸不同,因此,2尺6寸要短於今天的2尺6寸。笏板上窄下寬,除了參奏之用亦有遮口穢,以示對帝王尊敬。《禮記·玉藻》:「凡有指畫於君前,用笏;造受命於君前,則書於笏。」就是擋住自己的臉,用以彰顯龍威,上朝面見天子眼睛要望著笏板,表示對天子的敬意。
  • 宋朝官員上朝,帽子上為什麼有兩把「直尺」,具體作用是什麼?
    在宋朝的古裝劇當中,很多宋朝官員上朝的時候,都會帶很長的帽翅,而且官越大,這個帽翅就越長。如果是宰相的話,甚至有可能達到四十釐米的恐怖長度!這種特殊的帽子,甚至還有專有的名字,就叫長翅帽。關於長翅帽的出現,歷史上倒是還真有一個小故事。
  • 清代皇帝每天都要早朝嗎?從制度上來講,壓根就沒有上朝這一說
    「皇上駕到,眾臣早朝」、「有本啟奏,無本退朝」,這是清宮影視作品中十分常見的兩句臺詞。也讓人自覺不自覺地認為,清代的皇帝每天都要上朝的。其實,還滿不是這麼回事。
  • 古代大臣上朝,手上拿著一個長板子,是幹什麼用的?
    也就是說,笏是備忘錄,可以將要對君王上奏的話記錄在笏板上,以防止遺忘。關於笏的長度,同樣有規定,《禮記·玉藻》:「笏度二尺有六寸,其中博三寸,其殺六分而去一。」商周時期的度量衡和如今不同,商代一尺合今16.95釐米,周代一尺合今23.1釐米。
  • 古代官員退休,為何一定要回老家?落葉歸根,並非主要原因
    古人云「四十強仕,七十致仕」,70歲一般被認為是古代官員正常退休的法定年齡。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在制定了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分化大臣權利的先進官制體系後,還制定了系統、完善的官員致仕制度予以配合。
  • 宋代官員脖子上為何套個白圈?除美觀外有何實際作用?
    比如清代的時候,官員們的頂戴花翎就不是普通百姓可以嘗試穿的,而每個官員的頂戴花翎也都有區別,衣服上繡的文案和帽子上的寶石都是要區分等級的。平常人看到官員們穿的官服就基本可以判斷他是幾品官。中國古代號稱是禮儀之邦,禮制是控制社會的一種軟實力,禮制的等級性和典雅性在古代朝堂上表現得最明顯,那時候皇帝端坐在金鑾殿上,下面的官員統一穿官服朝拜,而歷朝歷代的官服也都是有區別的,比如看過水滸傳的朋友都知道,宋朝的官員的官服有長長的帽翅,據說這是宋太祖趙匡胤發明的,目的是防止大臣們在朝堂上竊竊私語,交頭接耳,既影響了朝堂上肅穆的氛圍,又讓皇帝起疑心,怕他們結黨串聯,於是就規定在官員帽子兩側加上長長的帽翅
  • 日本古代大臣上朝時,他們手裡會拿著一把摺扇,這是什麼操作
    摺扇在古代的中國,似乎是才子佳人和文人墨客的標配。一把扇子,被他們攥在手中,搖搖晃晃,或徜徉於江南水鄉岸邊,或漫步於竹林松濤小道,羽扇綸巾,品千年興衰沉浮,話時下家國大事,盡顯文人攜扇的灑脫與情趣。扇子本源於中國,其歷史可以追述到堯舜時期。《說文解字》裡有這樣的記載:「萐,萐莆,瑞草也,堯時生於庖廚,扇暑而涼。」
  • 副業比主業出色,清代官員畫家董邦達繪《秋山草堂》
    在古代,有些人的主業不是繪畫,但他們的作品比專業畫家畫得都好。比如唐代的閻立本,他主業是個官員,副業是繪畫。由於他畫功精湛,李世民常常讓他畫一些命題作品。閻立本對此不太高興,傳說他曾經告誡過自己的兒子,千萬不要學習繪畫。
  • 上朝造句和解釋_上朝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上朝(shàng cháo)。反義詞有:退朝。臣子到朝廷覲見君王,奏事議政。[吳晗《朱元璋傳》:「朝官按制度每天黎明就得上朝,天不亮起身梳洗穿戴。」]上朝有關的成語:1、早朝晏退(zǎo cháo yàn tuì):晏:遲,晚。指君主與群臣很早上朝處理政事,很晚才退朝。形容勤於政事2、西市朝衣(xī shì cháo yī):西市:北京菜市口刑場;朝衣:官員上朝的衣服。
  • 古代官員上早朝有多慘?半夜出發,遲到還被打,別被電視劇誤導了
    元朝官員上朝要跪著,明清兩朝沿襲了元朝的規矩,官員商討事情的時候要跪著對皇上說,皇上要你起你才可以起,皇上發布聖旨的時候,官員們也需要跪著聽,這都是為了體現皇上的至高無上,皇權的集中。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有的狡猾的官員為了讓膝蓋少受點苦,就會在膝蓋上綁上棉花做的」跪得容易「,不然跪完整個朝會,退朝的時候站都站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