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視劇上看到,古代大臣上朝時,為啥手裡都拿著個板子?

2021-01-13 歷史咋回事

在很多講述古代歷史的影視劇中,尤其是關於唐朝、宋朝等歷史的劇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一個場景:文武百官整齊的分列在朝堂兩邊,每人手中端著一塊板子,而且還總是盯著這塊板子。那麼在歷史上,大臣們的白板子是幹嘛用的呢?

這塊白板子名叫「笏」(hu,第四聲),最早出現在春秋時代之前,史學家們認為笏在商朝時期就已經開始使用了,笏的作用就是用於記錄天子下達的旨意,也可用於記錄自己的章疏內容,起到備忘作用。

在紙張發明出來之前,人們書寫基本都是在竹簡上的,只有特殊情況才在絲綢 娟上,比如聖旨什麼的。據說,笏板還有另外的作用,就是擋住自己的臉,用以彰顯龍威,上朝面見天子眼睛要望著笏板,表示對天子的敬意。及至後來紙張普及後,笏便成為禮節性用品,材料由竹木上升到玉或象牙。唐代武德四年以後,使用笏竟開始有了等級之分。

唐朝的時候,一品到5品官員都有笏板。明朝時期四品以上才能有資格用象笏,五品官一下的用木質的。到了清朝時期,滿人沒有這個習慣,所以就沒有人在用象笏了。

歷史上還發生過很多有趣的故事。孔子的後代孫孔道輔曾經用這種手板打死一條蛇,當時大殿之上突然出現一條大蛇,殿上眾人都以為是神物,正要前去拜祭,但他卻手拿板子上去,一板拍死大蛇,眾人感到十分驚訝。後來大家都十分敬佩他的膽識,誇他膽識過人,於是就用以笏擊蛇來形容人有勇氣,膽識大。

關於笏板的大小也有明確的數據,據史料《禮記·玉藻》記載:「 笏度二尺有六寸,其中博三寸,其殺六分而去一。」說笏長2尺6寸,中寬3寸,因為時代原因,度量衡在古代都不一樣,以唐朝為例、當時一尺約合現在的30釐米,由此看來、古代官員使用的笏板是個很大的傢伙,一些歷史劇中袖珍版的笏板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有趣的是,古代官員原則上一人只用一隻笏,但公務繁忙的官員則允許用幾個,幾個拿不下,就備一個袋子,這個袋子後稱為「笏囊」。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古代大臣上朝時,手裡都會拿個「板子」?是幹什麼用的?
    我們大家如果看過一些古裝題材的電視劇的話,就會發現古代很多官員在上朝的時候,除了統一著裝官服,還會拿著一個板子。在上朝的時候還總是盯著板子看。不同的大臣拿的板子有時候還不一樣。那麼很多人會有疑問,官員們這拿的個板子究竟是幹什麼用的呢?
  • 官員上朝,手裡拿的板子能救命?
    經常看古代影視劇的朋友們可能會發現一個問題,就是古代官員在上朝時,手裡拿著一個板子。官員每次講話的時候,都會將板子舉起,頭擋在板子後面。很多人都感覺奇怪,官員手裡拿著的板子到底是幹什麼的?其實,他們手裡的板子被稱為笏板[hù bǎn],可別小看這個板子,笏板有時候還是官員的救命稻草呢!笏板救人命宋太祖趙匡胤手下有位大將叫党進,曾隨趙匡胤南徵北戰,為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党進雖然軍功無數,但他是個文盲,大字不識。趙匡胤有一次,趙匡胤委派党進領兵去守衛邊疆。
  • 古代大臣上朝時為何手拿一塊板子?它既是辦公用品,更是身份象徵
    在影視劇中,我們經常能見到每當君臣朝會時,大臣手中都會持有一塊狹長略帶彎曲板子的情景。可不要小看這個「板子」,它可大有來頭,史學術語稱其為「朝笏」,又稱作手板、玉板等。朝笏起源上可追溯至商朝,直至滿清才開始廢除,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三千多年。
  • 古代大臣上朝時,手上都會拿一塊「笏板」?它有何作用?
    這是出自於《禮記·玉藻》中的一段記載,講述的就是關於古代笏板,意思是說,無論是天子還是大臣,在上朝的時候手裡必須拿一塊笏板。天子以美玉為笏板,而諸侯以象牙,大夫則以竹子。可以說,這個笏板是歷史上一個很古老存在的東西,並且擁有著很深的政治含義。
  • 古代官員上朝時,為何手裡拿著一塊「木板」?三個你不知道的作用
    相信很多朋友在看清朝以前的影視劇時,都會看到一個場景。每一次上朝的時候,文武百官都會整齊的分列在朝堂兩邊,每個人手中端著一塊「木板」,甚至有時候還會時不時的偷看兩眼「木板」。這讓不少觀眾心裡感到很困惑,為什麼這些官員會有這樣奇特的舉動,這個「木板」到底是幹嘛的?
  • 古代大臣上朝時,手上為什麼會拿「笏板」?它的具體作用是什麼
    「笏板」簡單的說就是生活在古代社會中的大臣,上朝時所使用的一種「手板」, 「笏板」的材質根據官階大小而不同。朝中重臣或權臣使用的「笏板」,一般多為玉片或象牙材質製作。而無法進入朝堂的官吏一般會用木片或竹片製作「笏板」。《說文》中曾有一段對「笏板」的記載:「笏,禮玉藻。笏天子以球玉;諸侯以象,大夫以魚須文竹、士竹、本象可也」。從這段記載中可以得知,天子也會使用「笏板」。
  • 古代大臣上朝,手上拿著一個長板子,是幹什麼用的?
    我們在看一些古裝影視劇的時候會發現,上朝時,文武百官整齊地排列在朝堂上,手拿一塊板,這就是笏板,又名手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時所用的工具。古時文武大臣朝見君王時,雙手持笏,以記錄君命或旨意。也就是說,笏是備忘錄,可以將要對君王上奏的話記錄在笏板上,以防止遺忘。關於笏的長度,同樣有規定,《禮記·玉藻》:「笏度二尺有六寸,其中博三寸,其殺六分而去一。」商周時期的度量衡和如今不同,商代一尺合今16.95釐米,周代一尺合今23.1釐米。
  • 臣子上朝,從坐著、站著到跪著上朝,皇權的集中還是文化的退步?
    臣子上朝,從坐著、站著到跪著上朝,是皇權的集中還是文化的退步?在古代,大臣上朝是坐著的,到了清朝滿朝文武都要跪著,這是怎麼了?封建帝制在我國流行了多年,君臣之間總是有著各種禮儀的約束,在歷史的發展期間也發生過很多的變化。
  • 知否裡官員上朝為何站的方向不一致,深挖古代的上朝制度
    文|少年常樂遊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現一個小細節,知否裡大臣們上朝的朝向有很大區別,有的朝向皇帝站,有的朝向東站,有的又朝向西站,有的時候甚至會感覺站得很亂。蛾眉班原來這是源自唐朝的一種制度,中書、門下兩省的供奉官東西對立,稱作「蛾眉班」。唐制中書、門下、御史臺官員朝見皇帝時,左右分行對立,狀如蛾眉,故稱「蛾眉班」。
  • 日本古代大臣上朝時,他們手裡會拿著一把摺扇,這是什麼操作
    摺扇在古代的中國,似乎是才子佳人和文人墨客的標配。一把扇子,被他們攥在手中,搖搖晃晃,或徜徉於江南水鄉岸邊,或漫步於竹林松濤小道,羽扇綸巾,品千年興衰沉浮,話時下家國大事,盡顯文人攜扇的灑脫與情趣。扇子本源於中國,其歷史可以追述到堯舜時期。《說文解字》裡有這樣的記載:「萐,萐莆,瑞草也,堯時生於庖廚,扇暑而涼。」
  • 上朝造句和解釋_上朝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君王到朝廷上處理政務。[吳晗《朱元璋傳》:「唐、宋以來,皇帝上朝照例用女樂。」]上朝在教材中的例句:1、藺相如聽說了,就請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頗見面。3、杜甫的詩句「侍臣緩步歸青鎖,退食從容出每遲」就是描繪大臣們在宣政殿上朝退朝的情景。上朝有關的成語:1、早朝晏退(zǎo cháo yàn tuì):晏:遲,晚。指君主與群臣很早上朝處理政事,很晚才退朝。
  • 古代大臣朝見天子拿的那塊板子叫什麼,有什麼用途?
    隋文帝看到了夾雜在人群中的張威,心有所動,對他說:「自朕坐擁天下以來,就對你委以重任,可謂推心置腹。可是你卻不修名行,唯利是圖,既不只孤負朕心,也連累了你一生名德。」感慨過後,發現張威手裡沒有拿笏,就問:「公所執笏今安在?」張威頓首回答:「臣負罪虧憲,無顏復執,謹藏於家。」隋文帝說:「可持來。」張威第二日奉笏以見。
  • 古代官員上早朝有多慘?半夜出發,遲到還被打,別被電視劇誤導了
    說完歷朝歷代上朝的規矩,下面來說說古代官員上朝的時間,古代官員上早朝可比現在人上早課上班慘多了,有的官員必須走路上朝,有的官員則大半夜就要開始出發上早朝,不要被電視劇裡官員大白天上朝給騙了。《大明會典》記載,明朝所有住在京城的官員都要上朝,古代交通沒有那麼方便,在路上耗費的時間比較長,再加上古代又不是現在8、9點上班,他們大早上5點就要開始上早朝,還不能遲到,可不就要提前兩個小時左右起床梳洗吃點墊肚子的早飯,然後再趕路到宮裡上朝,來早的人就乖乖在宮門口候著。
  • 清朝的大臣們是如何上朝的?
    御前侍衛於每日上朝時,則站立於御座之後,雖然沒有什麼權勢,但天天可以看到皇帝,有時也可以同皇帝說幾句話,而且是皇帝到什麼地方,總有他們跟隨,是同皇帝最親近的一種差使。所以親貴子弟,也恆當此差。每日早晨三點鐘就得上朝,皇帝入座之後,永遠先召見軍機大臣,官場說話,名曰叫起兒。第一起召軍機說話後,才召見其他的大臣。外省督撫或大將進京,先上摺請安,皇帝即有上諭曰,某日預備召見,則於該日召見。
  • 古代官員上朝攜帶的笏板有何作用?清代為何廢除?
    古代官員上朝攜帶的笏板有何作用?清代為何廢除?文:枯木我們經常在影視作品當中,看到皇帝臨朝的時候,官員們手拿長條形的板子,奏事應對。那麼,這個板子是用來做什麼的?歷史演變如何?笏板最早並不是大臣專用,而是從天子到官員,都使用的隨身配飾。其功效有三個方面:第一主要是作為身份的象徵,第二奏事應對和記錄君主言行,第三是起到遮擋作用,以顯示恭敬。《禮記·玉藻》:「笏:天子以球玉;諸侯以象;大夫以魚須文竹;士竹;本象可也。」
  • 朝中大臣上朝交頭接耳,他用這個東西,成功解決了交頭接耳的現象
    在古代有這樣一個說法,那就是頭戴烏紗帽,烏紗帽大多被稱為是官職,而如果通俗來說的話,那烏紗帽就是個帽子,因為朝中大臣帶的帽子是烏紗帽了,所以烏紗帽就有了兩個意思了;而在宋朝朝廷中又出現了一種帽子那就是帽翅,這種帽子長相奇特,就像是帽子上長了兩隻翅膀似的,看著有點滑稽,而且還極為的不方便,為什麼這麼不方便的帽子讓大臣們帶著幹嘛
  • 清末老照片:犯人打板子還被抓住腳,現實的衙門小的不可思議
    打幾十個大板子的樣子想必是通過電視劇的深入婦孺才知道的,但今天邊肖會給大家展示一組清末宮廷的真實照片。 上圖為清末官員審理兩個老百姓的案件。與電視劇裡的恢弘衙門不同,現實中的衙門並不是很宏大。在古代封建社會,中了秀才的人可以出庭。圖中的兩個人物應該是那個時代的秀才。
  • 古時候大臣上朝,從坐著到站著,再到跪著,文化是進步還是倒退?
    2020-11-23 17:28:00 來源: 朝夕搞笑官方 舉報   古代大臣們的上朝
  • 宋朝官員上朝,帽子上為什麼有兩把「直尺」,具體作用是什麼?
    在宋朝的古裝劇當中,很多宋朝官員上朝的時候,都會帶很長的帽翅,而且官越大,這個帽翅就越長。如果是宰相的話,甚至有可能達到四十釐米的恐怖長度!這種特殊的帽子,甚至還有專有的名字,就叫長翅帽。關於長翅帽的出現,歷史上倒是還真有一個小故事。
  • 古代方言那麼多,皇帝如何聽懂大臣說話?
    古代方言那麼多,皇帝如何聽懂大臣說話?我們知道,中國是個有歷史淵源的國家,中華上下五千年,從遠時期到古代到近代,流傳下來的不只有中國的美食和博大精深的文化,還有各地不同的口音。我們知道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口音,而即使是在同一個地方,也有不同的口音,這種情況小編相信現在的人們都清楚,在我們進入學校中學習時,我們就可能來自天南地北的同學,他們都有不同地方的口音,而有的人說的話可能我們根本聽不懂,甚至感覺比英文還難懂,比如杭州本地的語言,小編每次聽到,都感覺特別的無力,因為根本聽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