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講述古代歷史的影視劇中,尤其是關於唐朝、宋朝等歷史的劇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一個場景:文武百官整齊的分列在朝堂兩邊,每人手中端著一塊板子,而且還總是盯著這塊板子。那麼在歷史上,大臣們的白板子是幹嘛用的呢?
這塊白板子名叫「笏」(hu,第四聲),最早出現在春秋時代之前,史學家們認為笏在商朝時期就已經開始使用了,笏的作用就是用於記錄天子下達的旨意,也可用於記錄自己的章疏內容,起到備忘作用。
在紙張發明出來之前,人們書寫基本都是在竹簡上的,只有特殊情況才在絲綢 娟上,比如聖旨什麼的。據說,笏板還有另外的作用,就是擋住自己的臉,用以彰顯龍威,上朝面見天子眼睛要望著笏板,表示對天子的敬意。及至後來紙張普及後,笏便成為禮節性用品,材料由竹木上升到玉或象牙。唐代武德四年以後,使用笏竟開始有了等級之分。
唐朝的時候,一品到5品官員都有笏板。明朝時期四品以上才能有資格用象笏,五品官一下的用木質的。到了清朝時期,滿人沒有這個習慣,所以就沒有人在用象笏了。
歷史上還發生過很多有趣的故事。孔子的後代孫孔道輔曾經用這種手板打死一條蛇,當時大殿之上突然出現一條大蛇,殿上眾人都以為是神物,正要前去拜祭,但他卻手拿板子上去,一板拍死大蛇,眾人感到十分驚訝。後來大家都十分敬佩他的膽識,誇他膽識過人,於是就用以笏擊蛇來形容人有勇氣,膽識大。
關於笏板的大小也有明確的數據,據史料《禮記·玉藻》記載:「 笏度二尺有六寸,其中博三寸,其殺六分而去一。」說笏長2尺6寸,中寬3寸,因為時代原因,度量衡在古代都不一樣,以唐朝為例、當時一尺約合現在的30釐米,由此看來、古代官員使用的笏板是個很大的傢伙,一些歷史劇中袖珍版的笏板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有趣的是,古代官員原則上一人只用一隻笏,但公務繁忙的官員則允許用幾個,幾個拿不下,就備一個袋子,這個袋子後稱為「笏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