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中大臣上朝交頭接耳,他用這個東西,成功解決了交頭接耳的現象

2021-01-12 歷史小檯燈

在古代有這樣一個說法,那就是頭戴烏紗帽,烏紗帽大多被稱為是官職,而如果通俗來說的話,那烏紗帽就是個帽子,因為朝中大臣帶的帽子是烏紗帽了,所以烏紗帽就有了兩個意思了;而在宋朝朝廷中又出現了一種帽子那就是帽翅,這種帽子長相奇特,就像是帽子上長了兩隻翅膀似的,看著有點滑稽,而且還極為的不方便,為什麼這麼不方便的帽子讓大臣們帶著幹嘛,這不是耽誤事嗎?

帽翅和烏紗帽形狀大差不差,只是帽翅兩邊又出現了兩個「翅膀」,這兩個翅膀又長又細,裡面是用硬物加以固定,就這樣一對翅膀出現了,這種帽子就像現在我們看戲劇裡面的差不多,晃起腦袋來翅膀跟著左右搖擺,看著給人一種喜感。難道這種帽子只是為了給人們存在喜感的嗎?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這種帽子是為了防止朝中大臣們交頭接耳的,這到底又是怎麼回事,朝中大臣們交流還不被允許,這可有點說不過去了。原來是趙匡胤的原因,他是推翻前朝皇帝才登上皇位的,而他當上皇帝之後為了保證自己能穩坐龍椅就想各種辦法鞏固自己的皇位,先是把大臣們手中的權利都削弱,其次是把兵權大多都握在自己手裡,本以為自己可以沒什麼忌諱了,可誰知卻在升朝中發現了新的問題。

那就和我們現代的學生的課堂上差不多,課堂上出現最多的那就是交頭接耳竊竊私語,老師在講壇上面大講,學生們在課堂下面小講,最關鍵的就是還不知道在講的什麼。而趙匡胤面臨的也是這個問題,他在上面大講,大臣們在下面交頭接耳的小講,再加上他們怕皇上發現怪罪他們擾亂朝廷,就時不時的看看皇上然後再接著繼續說,這讓皇上發現之後可是想的不安。

換做是別人肯定也會不安的,偷偷的看看你在和別人交流交流,無論你說的和他人就算沒關係,但是也會讓他人誤以為就是說他的,而趙匡胤就是以為大臣們在議論他,或者是在商量著什麼不為人知的計劃,這讓他著實焦灼,但是能怎麼辦呢,總不能把他們都處決了吧,那肯定是不可能的,於是他就想了一個辦法,既能讓他們朝中不交頭接耳,而且還能讓自己安心。

這不,他就發明了帽翅,朝中大臣上朝都要帶著帽翅前來,由於帽翅上的兩個「翅膀」使的大臣們根本無法交頭接耳,無論他們是前後或者是左右交流,只要一交流這兩個帽子上的翅膀就會在打架,那皇上就看的一清二楚了,而都知道升朝是件隆重的事,如果他們在這麼隆重的場合表現的不隆重,那就是往槍口上撞,等待他們的肯定是懲罰了。

這不,趙匡胤就是利用帽翅的方法成功的解決了朝中大臣們的交頭接耳,既保證了自己的安心,也保證了朝廷上的秩序,可謂是一舉兩得。由此我們不得不佩服古人們的聰明才智,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無論出現什麼問題,都會想辦法把問題解決。

相關焦點

  • 宋代的長耳朵官帽,真的如大家所說是為了防止大臣交頭接耳嗎?
    現在有許多人,覺得宋代官帽長翅帽的發明人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他坐上龍椅後很不放心當年一起闖天下的同僚,尤其討厭文武大臣在朝堂中交頭接耳,評論朝政。一天,趙匡胤上早朝,在聽取某個大臣奏章時,發現兩側有不少官員竊竊私語,很不禮貌,趙匡胤心裡有點惱火,但不露聲色。
  • 宋代官帽不是為防止「交頭接耳」
    如果檢索宋代官帽,可以看到網絡上鋪天蓋地所有的回答都說這是宋太祖趙匡胤的發明,是為了 「防止朝臣在上朝的時候交頭接耳,竊竊私語,品論朝政」。實際真是如此嗎?趙匡胤設計官帽的說法流傳極廣,幾乎快成為人盡皆知的「常識」,而且總是被演繹得繪聲繪色——趙匡胤黃袍加身登基以後,大臣們還沒習慣角色的轉換,總是沒尊沒卑。
  • 宋朝帶長耳朵的官帽,並不是防止官員交頭接耳,而是另有含義
    最近,講述宋仁宗故事的電視劇《清平樂》正在熱播中。劇中精緻的服化道,還原了宋代的特點,盡顯宋朝的禮制和細節。在各類服裝中,最吸引小編注意的就是宋代的官帽了。有很多的傳說都說,宋代的官帽是趙匡胤發明的,主要是為了防止底下的官員交頭接耳。
  • 宋代官帽的兩個「大翅膀」,真是為了防止「交頭接耳」嗎?
    如果檢索宋代官帽,可以看到網絡上鋪天蓋地的回答都說,這是宋太祖趙匡胤的發明,是為了 「防止朝臣在上朝的時候交頭接耳,竊竊私語,品論朝政」。實際真是如此嗎?趙匡胤設計官帽的說法流傳極廣,幾乎快成人盡皆知的「常識」,而且總是被演繹得繪聲繪色——趙匡胤登基以後,大臣們還沒習慣角色的轉換,總是沒尊沒卑。
  • 頂著一米長的帽子是為防止百官交頭接耳?北宋官員帽子上藏著不少...
    宋朝可謂我國歷代服飾最複雜的朝代,且在《輿服志》中宋代服飾並未配圖,想要做到最大程度貼近歷史可不容易。記者為此專訪曾為多部劇集和節目擔任服化顧問的服裝史研究者陳詩宇,解答《清平樂》中備受熱議的服飾,尤其是「帽子」背後的故事。超長帽子為防止百官交頭接耳?「戴這樣的帽子,古人進房間的時候難道不會卡門嗎?」
  • 宋朝官員上朝,帽子上為什麼有兩把「直尺」,具體作用是什麼?
    在宋朝的古裝劇當中,很多宋朝官員上朝的時候,都會帶很長的帽翅,而且官越大,這個帽翅就越長。如果是宰相的話,甚至有可能達到四十釐米的恐怖長度!這種特殊的帽子,甚至還有專有的名字,就叫長翅帽。關於長翅帽的出現,歷史上倒是還真有一個小故事。
  • 宋人有意思:給官帽按上長翅膀,不是為了避免交頭接耳,為有氣質
    原來,老農見寇準過小巷子時不但側著身子,還左顧右盼,生怕有東西碰到帽子似的。不難看出,長期戴長翅官帽,寇準養成了走路小心謹慎的習慣。 看來,宋朝的官帽不是那麼好戴的,我們不僅疑惑,為什麼要製作如此不方便的官帽呢?
  • 國腳觀看《奪冠》頻頻開小差,玩手機交頭接耳一大片
    不過,也有不少網友質疑歸化球員和外籍教練能否能看明白電影,因為國足歸化球員有講英語的有講葡萄牙語的,不過即使聽不懂語言,體育也是相通的,能看明白故事情節和比賽過程也不是多大的問題,當然,這需要他們認真去看,國腳們觀影過程中的表現我們無法得知
  • 清朝的大臣們是如何上朝的?
    [摘要]進東華門者,如大臣中有蒙皇帝特賞在紫禁城內騎馬的,可以騎馬,這個俗名叫做「穿朝馬」,有蒙賞在紫禁城內乘二人肩輿的,則可坐肩輿,肩輿者多是四個人抬著一把椅子,這個俗名叫做「穿朝轎」。所謂下馬者,不必是進東華門之人,無論何人行到這個地方,就得下車下馬。如午門左右闕門,不是不許通過,但必須下了車跟著車步行過去,若騎著馬下了馬拉著馬走過去,過去再上車上馬前行。請看這有多莊嚴。進東華門者,如大臣中有蒙皇帝特賞在紫禁城內騎馬的,則可以騎馬,這個俗名叫做「穿朝馬」,有蒙賞在紫禁城內乘二人肩輿的,則可坐肩輿,肩輿者多是四個人抬著一把椅子,這個俗名叫做「穿朝轎」。
  • 知否裡官員上朝為何站的方向不一致,深挖古代的上朝制度
    文|少年常樂遊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現一個小細節,知否裡大臣們上朝的朝向有很大區別,有的朝向皇帝站,有的朝向東站,有的又朝向西站,有的時候甚至會感覺站得很亂。蛾眉班原來這是源自唐朝的一種制度,中書、門下兩省的供奉官東西對立,稱作「蛾眉班」。唐制中書、門下、御史臺官員朝見皇帝時,左右分行對立,狀如蛾眉,故稱「蛾眉班」。
  • 古代大臣上朝時,手上都會拿一塊「笏板」?它有何作用?
    這是出自於《禮記·玉藻》中的一段記載,講述的就是關於古代笏板,意思是說,無論是天子還是大臣,在上朝的時候手裡必須拿一塊笏板。天子以美玉為笏板,而諸侯以象牙,大夫則以竹子。可以說,這個笏板是歷史上一個很古老存在的東西,並且擁有著很深的政治含義。
  • 為什麼古代大臣上朝時,手裡都會拿個「板子」?是幹什麼用的?
    我們大家如果看過一些古裝題材的電視劇的話,就會發現古代很多官員在上朝的時候,除了統一著裝官服,還會拿著一個板子。在上朝的時候還總是盯著板子看。不同的大臣拿的板子有時候還不一樣。那麼很多人會有疑問,官員們這拿的個板子究竟是幹什麼用的呢?
  • 古代大臣上朝時為何手拿一塊板子?它既是辦公用品,更是身份象徵
    在影視劇中,我們經常能見到每當君臣朝會時,大臣手中都會持有一塊狹長略帶彎曲板子的情景。可不要小看這個「板子」,它可大有來頭,史學術語稱其為「朝笏」,又稱作手板、玉板等。朝笏起源上可追溯至商朝,直至滿清才開始廢除,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三千多年。
  • 上朝造句和解釋_上朝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吳晗《朱元璋傳》:「唐、宋以來,皇帝上朝照例用女樂。」]上朝在教材中的例句:1、藺相如聽說了,就請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頗見面。(出自:統編版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6、將相和)上朝參考例句:1、在空無一人的船塢上朝前走一百米,一個龐然大物赫然聳現。2、蔡興宗自以職管銓衡,每至上朝,輒為義恭陳登賢進士之意,又箴規得失,博論朝政。
  • 古裝劇常見錯誤:胡人的這個特點,到了這個朝代才徹底被漢人接受
    03宋代官員裝飾性的幞頭說到宋代官員的服飾,大家腦海中首先想到的應該都是兩邊伸出長帽翅的幞頭,關於它的由來有一個流傳很廣的傳說,說它是宋太祖趙匡胤的發明,是為了防止朝臣在上朝的時候交頭接耳。甚至還被演藝的繪聲繪色,趙匡胤黃袍加身登基以後,大臣們還是沒有習慣這個角色的轉換,總是沒尊沒卑,有一天在上朝的時候官員交頭接耳,趙匡胤看到之後勃然大怒,下旨開發出了一種比較特別的官帽,兩旁加了兩個很長的翅子,讓大家在上朝的時候有一個社交距離
  • 清代上朝分大朝和常朝,但這兩種大多只是形式,御門聽政才是關鍵
    在很多清宮影視作品中,皇帝上朝處理政務是最常見的鏡頭之一,很多人也因此認為清代的皇帝是需要天天上朝,而文武百官每天天不亮就要趕到紫禁城參加朝會。實際上,真實的情況並非如此,下面就結合史料來說說皇帝上朝的那些事兒。清代的朝會分為大朝和常朝。
  • 古代大臣上朝時,手上為什麼會拿「笏板」?它的具體作用是什麼
    現代人製作拍攝的大量古裝影視劇,雖然有很多地方不盡如人意,並且還出現了極度失實的現象,甚至有一些瞎編亂造的古裝劇,直接冠名為「戲說」矇混過關。但是卻可以讓人們對古代生活有一定了解,如果從這個方面來講也算是做出了一定「貢獻」。按照目前的考古成果以及文物來看,我國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炎黃二帝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