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許多人,覺得宋代官帽長翅帽的發明人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他坐上龍椅後很不放心當年一起闖天下的同僚,尤其討厭文武大臣在朝堂中交頭接耳,評論朝政。一天,趙匡胤上早朝,在聽取某個大臣奏章時,發現兩側有不少官員竊竊私語,很不禮貌,趙匡胤心裡有點惱火,但不露聲色。退朝後,他想出個辦法,傳旨屬官在幞頭紗帽後面分別加上長翅,長翅用鐵片、竹篾做骨架,一頂帽子兩邊鐵翅各穿出一尺多(以後越來越長)。這種帽子除了朝堂和官場正式活動時須戴上,一般場合是不戴的,因為戴上它,在街上行走極不方便,官員只能面對面交談,要並排坐著談就困難了,從此大臣上朝,也就很難排列在一起交頭接耳,影響朝堂嚴肅性了。
宋代官帽並不是皇帝發明而是歷史演變而成
其實在北宋以前早已有之的長腳羅幞頭。幞頭起初由一塊中國民間的包頭布逐步演變成襯有固定的帽身骨架和展角的完美造型,前後經歷了上千年的歷史,最後形成帽身端莊豐滿,展角於動勢中擴大視覺空間,使虛實動靜結合,於平衡中求變化,脫戴方便,華貴而又活潑的華夏民族冠帽,因此,它能歷久不變,一直流行到17世紀的明末清初,才被滿式冠帽所取代。
幞頭系在腦後的兩根帶子,稱為幞頭腳,開始稱為「垂腳」或「軟腳」。後來兩根垂在腦後的帶子加長,打結後可作裝飾,稱為「長腳羅幞頭」。唐神龍年間幞頭所垂兩腳形狀變成或圓或闊,並在周邊用絲弦或銅絲、鐵絲作骨,襯以紙絹,這種幞頭腳就是能夠翹起的硬腳,稱為翹腳幞頭。
到五代時,翹腳幞頭廣泛流行,《雲麓漫鈔》裡寫到「五代帝王多裹朝天幞頭,二腳上翹,四方僭位之主,各創新樣,或翹上而反折於下,或如團扇,焦葉之狀,合把於前。偽孟蜀始以採漆紗為之,湖南馬希範二角左右長尺餘,謂之龍角。至劉漢祖始仕晉為并州衙役,裹幞頭左右長尺餘,橫直之,不復上翹,迄今不改。」文中開始把幞頭腳改稱幞頭角,這種兩隻長角橫直平展的幞頭,叫作展角幞頭,展角並不固定在幞頭上,可以隨時裝卸。
這種帽子並不是除了朝堂和官場正式活動時戴的
這種帽子在晚唐五代出現時也並非官員上朝專用,本是上下通用的帽子。
當時上自天子、皇太子,到百官諸臣,甚至樂師、儀衛、戲子,誰都可以用,很多場合都會用。在許多壁畫上可以看到,唐、五代、遼、宋、金,不少門衛、伎樂,甚幹活的僕人都使用展腳幞頭。自然更不可能是趙匡胤為了防止官員交頭接耳而專門設計的。
如果是為了防止官員交頭接耳而設計,那為何皇帝本人和外邊的僕人也都戴呢?難道宋太祖也得防止別人和他交頭接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