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長耳朵官帽,真的如大家所說是為了防止大臣交頭接耳嗎?

2021-01-12 揮墨歷史

現在有許多人,覺得宋代官帽長翅帽的發明人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他坐上龍椅後很不放心當年一起闖天下的同僚,尤其討厭文武大臣在朝堂中交頭接耳,評論朝政。一天,趙匡胤上早朝,在聽取某個大臣奏章時,發現兩側有不少官員竊竊私語,很不禮貌,趙匡胤心裡有點惱火,但不露聲色。退朝後,他想出個辦法,傳旨屬官在幞頭紗帽後面分別加上長翅,長翅用鐵片、竹篾做骨架,一頂帽子兩邊鐵翅各穿出一尺多(以後越來越長)。這種帽子除了朝堂和官場正式活動時須戴上,一般場合是不戴的,因為戴上它,在街上行走極不方便,官員只能面對面交談,要並排坐著談就困難了,從此大臣上朝,也就很難排列在一起交頭接耳,影響朝堂嚴肅性了。

宋代官帽並不是皇帝發明而是歷史演變而成

其實在北宋以前早已有之的長腳羅幞頭。幞頭起初由一塊中國民間的包頭布逐步演變成襯有固定的帽身骨架和展角的完美造型,前後經歷了上千年的歷史,最後形成帽身端莊豐滿,展角於動勢中擴大視覺空間,使虛實動靜結合,於平衡中求變化,脫戴方便,華貴而又活潑的華夏民族冠帽,因此,它能歷久不變,一直流行到17世紀的明末清初,才被滿式冠帽所取代。

宋代的官帽演變

幞頭系在腦後的兩根帶子,稱為幞頭腳,開始稱為「垂腳」或「軟腳」。後來兩根垂在腦後的帶子加長,打結後可作裝飾,稱為「長腳羅幞頭」。唐神龍年間幞頭所垂兩腳形狀變成或圓或闊,並在周邊用絲弦或銅絲、鐵絲作骨,襯以紙絹,這種幞頭腳就是能夠翹起的硬腳,稱為翹腳幞頭。

到五代時,翹腳幞頭廣泛流行,《雲麓漫鈔》裡寫到「五代帝王多裹朝天幞頭,二腳上翹,四方僭位之主,各創新樣,或翹上而反折於下,或如團扇,焦葉之狀,合把於前。偽孟蜀始以採漆紗為之,湖南馬希範二角左右長尺餘,謂之龍角。至劉漢祖始仕晉為并州衙役,裹幞頭左右長尺餘,橫直之,不復上翹,迄今不改。」文中開始把幞頭腳改稱幞頭角,這種兩隻長角橫直平展的幞頭,叫作展角幞頭,展角並不固定在幞頭上,可以隨時裝卸。

這種帽子並不是除了朝堂和官場正式活動時戴的

這種帽子在晚唐五代出現時也並非官員上朝專用,本是上下通用的帽子。

當時上自天子、皇太子,到百官諸臣,甚至樂師、儀衛、戲子,誰都可以用,很多場合都會用。在許多壁畫上可以看到,唐、五代、遼、宋、金,不少門衛、伎樂,甚幹活的僕人都使用展腳幞頭。自然更不可能是趙匡胤為了防止官員交頭接耳而專門設計的。

如果是為了防止官員交頭接耳而設計,那為何皇帝本人和外邊的僕人也都戴呢?難道宋太祖也得防止別人和他交頭接耳?

相關焦點

  • 宋朝帶長耳朵的官帽,並不是防止官員交頭接耳,而是另有含義
    劇中精緻的服化道,還原了宋代的特點,盡顯宋朝的禮制和細節。在各類服裝中,最吸引小編注意的就是宋代的官帽了。有很多的傳說都說,宋代的官帽是趙匡胤發明的,主要是為了防止底下的官員交頭接耳。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
  • 宋代官帽的兩個「大翅膀」,真是為了防止「交頭接耳」嗎?
    4月26日,杭州的小學開學,為了讓每位學生保持足夠的距離,學校真是發揮了十足的創意,比如一組小學生學頭戴「一米帽」上課的圖片火了——雖然很可愛有趣,但了解歷史的人一定對這種帽子感到似曾相識,那就是宋代「官帽」。宋代官帽以有對長長翅子而聞名。
  • 宋代官帽不是為防止「交頭接耳」
    歷史研習社(ID:mingqinghistory)眾所周知,宋代「官服」的標準搭配就是左右戴著長長的翅子的「官帽」。如果檢索宋代官帽,可以看到網絡上鋪天蓋地所有的回答都說這是宋太祖趙匡胤的發明,是為了 「防止朝臣在上朝的時候交頭接耳,竊竊私語,品論朝政」。實際真是如此嗎?
  • 宋代官帽為何長著兩隻長耳朵?據說是宋太祖發明的,真是這樣嗎
    坊間流傳著「宋太祖發明了長著兩個長耳朵的官帽,用來防止大臣上朝時交頭接耳」的說法,不過這種說法並不見於可靠的正史、野史或者筆記記載,個人認為邏輯上也不太有可信度。簡單地說,當時的貴人們認為這樣「極簡風」的帽翅好看,便從上到下,引領了一個時代的男裝風潮。「宋代風格」的平腳在比較講究的兩宋背景電視劇裡,長長的平腳幞頭幾乎是朝堂戲的標配。
  • 宋朝的官員們都戴過展翅幞頭的官帽,帽子上長耳朵又有什麼作用?
    宋朝的皇帝與官員們,都戴過一種展翅幞頭的官帽,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兩個長耳朵的帽子。很多傳言說,這個帽子的發明者是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是為了防止朝臣在上朝時候交頭接耳,竊竊私語,品論朝政用的。因為趙匡胤黃袍加身登基以後,大臣們還沒有習慣角色的轉換,總是沒上沒下的。趙匡胤在臺上講,下面大臣在相互交頭接耳,勃然大怒,於是心生一計,下旨開發出一種特別的帽子,兩邊加兩根長長的翅子,專供官員們上朝使用,防止他們相互咬耳朵說悄悄話。
  • 宋人有意思:給官帽按上長翅膀,不是為了避免交頭接耳,為有氣質
    有黑紗製成的,有軟布裹戴的,有帶翅膀的,有帶花翎的,有像高高屋宇的,有像圓圓頭盔的,有高高彎曲的,有絲繩垂面的……古裝劇看久了,一看官帽,我們就知道是哪個朝代。 這其中,比較奇怪的是宋代的官帽,兩個鐵製的帽翅又直又長,真真讓人擔心轉身扭頭會不會傷到他人。
  • 朝中大臣上朝交頭接耳,他用這個東西,成功解決了交頭接耳的現象
    ,這不是耽誤事嗎?帽翅和烏紗帽形狀大差不差,只是帽翅兩邊又出現了兩個「翅膀」,這兩個翅膀又長又細,裡面是用硬物加以固定,就這樣一對翅膀出現了,這種帽子就像現在我們看戲劇裡面的差不多,晃起腦袋來翅膀跟著左右搖擺,看著給人一種喜感。難道這種帽子只是為了給人們存在喜感的嗎?
  • 宋朝官員上朝時的帽子邊上各一個長翅膀,有什麼說道嗎?
    電視劇裡、歷史書上,宋朝官員的帽子都有兩個長耳朵——其實,這種帶有兩隻長耳朵的帽子,叫做「翅帽」。因為它的形狀奇異,既像一對耳朵,又像一對翅膀,故此而得名。這些帽子就像宋朝的官帽、狀元帽……哈哈,看上去仿佛就穿越到了宋朝,就像是電視劇裡才能看到的鏡頭。有人說這是宋太祖趙匡胤的獨家發明,當時是為了「防止朝臣在上朝的時候交頭接耳,竊竊私語,品論朝政」而這設置的,其實這都是以訛傳訛,事實並不是這麼回事。
  • 頂著一米長的帽子是為防止百官交頭接耳?北宋官員帽子上藏著不少...
    宋朝可謂我國歷代服飾最複雜的朝代,且在《輿服志》中宋代服飾並未配圖,想要做到最大程度貼近歷史可不容易。記者為此專訪曾為多部劇集和節目擔任服化顧問的服裝史研究者陳詩宇,解答《清平樂》中備受熱議的服飾,尤其是「帽子」背後的故事。超長帽子為防止百官交頭接耳?「戴這樣的帽子,古人進房間的時候難道不會卡門嗎?」
  • 為什麼說《清平樂》看到宋代的「鬱悶」和「無奈」!
    為什麼要這麼說呢?具體情況,且看詩人破石先生細細道來。首先,劇情裡面的服裝,透露出政府的嚴控。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先看男女的服裝。一方面是男士的「璞頭」和腰帶。眾所周知,宋人的官帽有長腳,呈現方形。其由漆紗製成,一般稱之為「烏紗帽」,其實帽子後面長出來的那一對大長腳,使用竹篾、鐵絲等支撐,主要就是為了防止官員在朝堂上或私下裡的交頭接耳,小聲議論。再說腰帶,自然也是和唐人不一樣,宋人的腰帶一般都是帶尾朝下,表示對於官家的順從。另一方面則是說一說女性的服飾。
  • 「長翅帽」的由來:從《清平樂》中宋仁宗所佩戴的帽子,觀官帽史
    在中國古代封建王朝中,歷朝歷代為官的人都有各種各樣的官服,官帽,而宋朝時期大臣所戴的官帽兩邊有長翅,這種長翅帽是從何而來呢?宋太祖趙匡胤發明了長翅帽據說這種長有一對長翅的長翅帽是由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發明的。
  • 頭頂上的森嚴等級:簡析中國古代官帽規制演變史
    此外,各國貴族大臣常頭戴弁,鄭注《士冠禮》中說「爵弁者,冕之次,其色赤而微黑,如爵頭。」一般情況下,文臣武將在參與朝政時需要身著公服佩戴弁,文官戴爵弁,武將戴皮弁。  幞頭用於固定和裝飾的繩子,起初並不長。進入唐朝統治的中期,為了美觀性,腦後的兩個繩子被故意加長,被稱為軟幞腳或者垂腳。後來幞腳逐漸變硬加長,又稱硬幞腳或翹頭幞腳。到了晚唐時期,翹頭幞腳進一步演變。根據《雲麓漫鈔》記載:「五代帝王多裹朝天幞頭,二腳上翹,四方僭位之主,各創新樣,或翹上而反折於下,或如團扇,焦葉之狀,合把於前。」由此可見,五代十國時期,幞頭的樣式非常多。
  • 秦朝的髮簪美觀,三國的發冠文雅,宋朝的官帽為什麼多了一對翅膀
    中國古代和朝代官帽基本都是都用來束髮和固定頭髮的。用髮簪固定頭髮,然後戴上官帽。秦朝官帽比較低,髮簪花紋樣式美觀。三國時期以發冠為主。唐朝事情的樣式好像拖著兩條兔子耳朵,有點可愛。之後髮簪不怎麼用了,明代有了烏紗帽,清朝相比元朝又多了頂戴花翎。不過,有一個朝代的帽子是最有意思的,帽子兩段都有一道長長的翅膀。這個帽子就是宋朝的官帽——長翅帽。
  • 秦朝的髮簪美觀,三國發冠文雅,宋朝的官帽為什麼卻多了一對翅膀
    中國古代和朝代官帽基本都是都用來束髮和固定頭髮的。用髮簪固定頭髮,然後戴上官帽。秦朝官帽比較低,髮簪花紋樣式美觀。三國時期以發冠為主。唐朝事情的樣式好像拖著兩條兔子耳朵,有點可愛。之後髮簪不怎麼用了,明代有了烏紗帽,清朝相比元朝又多了頂戴花翎。
  • 杭州小學生戴自製「一米帽」複課,其實這創意在宋代就有先例
    人們以幞頭帽的長,挺為美,最終演變出各種誇張的幞頭腳造型,其中就包括超過肩膀的平直展角。 關於趙匡胤為了防止交頭接耳而使用的這種官帽,在《席上腐談》則有記載:「宋又橫兩腳,以鐵線張之,庶免朝見之時偶語。」意思為平橫的兩腳可以避免上朝時竊竊私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