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官員們都戴過展翅幞頭的官帽,帽子上長耳朵又有什麼作用?

2020-12-14 鮮花暢談歷史

宋朝的皇帝與官員們,都戴過一種展翅幞頭的官帽,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兩個長耳朵的帽子。很多傳言說,這個帽子的發明者是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是為了防止朝臣在上朝時候交頭接耳,竊竊私語,品論朝政用的。

因為趙匡胤黃袍加身登基以後,大臣們還沒有習慣角色的轉換,總是沒上沒下的。趙匡胤在臺上講,下面大臣在相互交頭接耳,勃然大怒,於是心生一計,下旨開發出一種特別的帽子,兩邊加兩根長長的翅子,專供官員們上朝使用,防止他們相互咬耳朵說悄悄話。

這個故事,可以肯定的說是後人的杜撰,最早是元初提到的宋朝避免官員私語的說法,「宋之橫兩腳,以鐵線張之,庶免朝見之時偶語。」從此流傳至今天。

那麼宋朝官帽子由來,是什麼樣的呢。

宋朝官帽流淌唐朝幞頭的血脈。

宋朝官帽上的長耳朵,原來只是固定帽子的帶子,從隋唐時的幞頭演變而來。

幞頭原來只是一個黑色的方形織物,有四個角,蓋在頭頂以後,兩角在後面打結下垂,兩角反折到頭頂上打結固定,所以也叫折上巾。飄垂在後面的幞頭角逐漸成為幞頭裝飾重點,人們想方設法做各種誇張改造。

在神龍二年(公元706年),幞頭所垂兩腳形狀變成或圓或闊,並在周邊用絲弦或銅絲、鐵絲作骨,襯以紙絹,這種幞頭腳就是能夠翹起來的硬腳,稱為翹腳幞頭。

五代時翹腳幞頭流行。

到五代時,其帝王多裹朝天幞頭,二腳上翹。也有的創新,或者折於下的,沒有固定模式。怎麼好看怎麼來。但基本都是硬角幞頭,軟角幞頭已經消失。到了五代後期,硬腳漸趨平直為美觀。

宋朝把幞頭給樣式給固定下來。

把幞頭腳稱為幞頭角,這種兩隻長角橫直平展的幞頭,叫展角幞頭,展角並不固定在幞頭上,可以隨時裝卸。宋朝把長長的展角給誇張化、威儀化,從實際結構功能發展為裝飾彰顯結構,宋代只是延續這種發展趨勢,並把樣式固定下來。

其次,這種展角幞頭並非官員上朝專用,本是上下通用的帽子。自天子、皇太子、到百官、甚至樂師、儀衛、戲子,誰都可以用,很多場合也都可以用。看來展翅幞頭為防止交頭接耳的說法並不成立,也不並是趙匡胤發明創造的。

古人重冠帽,因為冠帽不僅代表著禮儀,更是身份的象徵。幞頭從中國民間的實用的包頭巾起步,逐步演變成襯有固定帽身骨架和展角的完美造型,前後經歷了上千年的歷史,最後形成了帽身端莊豐滿,展角於動勢中擴大視覺空間,使虛實動靜結合,於平衡中求變化,脫戴方便,華貴而又活潑的華夏民族冠帽。

「古者賓、祭、喪、燕、戎事,冠各有宜。紗幞即行,諸冠盡廢。稽之法象,果何所側?求之意義,果之何據」,展翅幞頭在宋朝的流行,只是時代發展趨勢,並沒有什麼牽強的寓意,不要過分探究它的作用。

相關焦點

  • 宋朝帶長耳朵的官帽,並不是防止官員交頭接耳,而是另有含義
    劇中精緻的服化道,還原了宋代的特點,盡顯宋朝的禮制和細節。在各類服裝中,最吸引小編注意的就是宋代的官帽了。有很多的傳說都說,宋代的官帽是趙匡胤發明的,主要是為了防止底下的官員交頭接耳。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
  • 宋朝官員上朝時的帽子邊上各一個長翅膀,有什麼說道嗎?
    電視劇裡、歷史書上,宋朝官員的帽子都有兩個長耳朵——其實,這種帶有兩隻長耳朵的帽子,叫做「翅帽」。因為它的形狀奇異,既像一對耳朵,又像一對翅膀,故此而得名。記得2020年春開學季時,有一小學為了讓學生們隨時保持一定的距離,就出現過小學生這種「一米帽」上課,仿佛「電視」裡的鏡頭。一到三年級小朋友,好像是浙江杭州某小學的小朋友們,他們戴著可愛的「一米帽」,開開心心來上學。
  • 宋朝官員的帽子上,為什麼有兩個長長的帽翅?
    大家或許都有留意到前段時間上映的《清平樂》中,王凱飾演的宋仁宗趙禎,頭上的帽子上左右兩端就有那麼兩條長長的「耳朵」?當時大家是否反問過或是疑問過,兩邊這麼長的「耳朵」到底是誰發明的?生活當中是否真的方便?又是否像流傳那樣,是趙匡胤為了在朝堂上的威嚴臨時想出的防止大臣交頭接耳所為?
  • 宋朝官員上朝,帽子上為什麼有兩把「直尺」,具體作用是什麼?
    在宋朝的古裝劇當中,很多宋朝官員上朝的時候,都會帶很長的帽翅,而且官越大,這個帽翅就越長。如果是宰相的話,甚至有可能達到四十釐米的恐怖長度!這種特殊的帽子,甚至還有專有的名字,就叫長翅帽。關於長翅帽的出現,歷史上倒是還真有一個小故事。
  • 宋代的長耳朵官帽,真的如大家所說是為了防止大臣交頭接耳嗎?
    現在有許多人,覺得宋代官帽長翅帽的發明人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他坐上龍椅後很不放心當年一起闖天下的同僚,尤其討厭文武大臣在朝堂中交頭接耳,評論朝政。一天,趙匡胤上早朝,在聽取某個大臣奏章時,發現兩側有不少官員竊竊私語,很不禮貌,趙匡胤心裡有點惱火,但不露聲色。
  • 宋朝官員帽子上為啥有兩個長帽翅,其長度與官職大小有何關係?
    宋朝官員帽子上為啥有兩個長帽翅,其長度與官職大小有何關係?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官員的帽子和衣服都是很有講究的。關於官員帽子上有帽翅,並非宋朝獨創,從唐朝出土的文物來看,唐朝的官帽兩邊也有兩個翅膀,宋朝則是完全仿製唐朝時期的制式規格。
  • 宋代官帽為何長著兩隻長耳朵?據說是宋太祖發明的,真是這樣嗎
    坊間流傳著「宋太祖發明了長著兩個長耳朵的官帽,用來防止大臣上朝時交頭接耳」的說法,不過這種說法並不見於可靠的正史、野史或者筆記記載,個人認為邏輯上也不太有可信度。簡單地說,當時的貴人們認為這樣「極簡風」的帽翅好看,便從上到下,引領了一個時代的男裝風潮。「宋代風格」的平腳在比較講究的兩宋背景電視劇裡,長長的平腳幞頭幾乎是朝堂戲的標配。
  • 頭頂上的森嚴等級:簡析中國古代官帽規制演變史
    從《漢官儀》的記載來看,漢朝對上至皇帝,下至小吏的冠冕適用範圍都做了詳盡的規定,比如規定皇帝可以戴通天冠,諸侯王則只能戴遠遊冠,否則就是逾制,將會受到嚴懲。  二是用冠「以職分等」。為了更好地識別不同等級職業的官員,漢朝作出了不同用冠規定。其中,文官戴進賢冠,執法官戴法冠,謁者、僕射、使者戴高山冠,侍衛武官如虎責、武騎等則戴武冠或稱大冠,衛土戴卻敵冠。
  • 宋人有意思:給官帽按上長翅膀,不是為了避免交頭接耳,為有氣質
    今天說說官帽,也是件很有意思的事兒。 上古時,軒轅黃帝時期就已經戴冠冕,算是官帽的雛形吧。 東晉時,有了紗製成的「烏紗帽」,成為後代官職的代名詞,但那時的烏紗帽還沒有成為官職的象徵,上至天子下到普通老百姓都可以戴。
  • 秦朝的髮簪美觀,三國的發冠文雅,宋朝的官帽為什麼多了一對翅膀
    中國古代和朝代官帽基本都是都用來束髮和固定頭髮的。用髮簪固定頭髮,然後戴上官帽。秦朝官帽比較低,髮簪花紋樣式美觀。三國時期以發冠為主。唐朝事情的樣式好像拖著兩條兔子耳朵,有點可愛。之後髮簪不怎麼用了,明代有了烏紗帽,清朝相比元朝又多了頂戴花翎。不過,有一個朝代的帽子是最有意思的,帽子兩段都有一道長長的翅膀。這個帽子就是宋朝的官帽——長翅帽。
  • 秦朝的髮簪美觀,三國發冠文雅,宋朝的官帽為什麼卻多了一對翅膀
    中國古代和朝代官帽基本都是都用來束髮和固定頭髮的。用髮簪固定頭髮,然後戴上官帽。秦朝官帽比較低,髮簪花紋樣式美觀。三國時期以發冠為主。唐朝事情的樣式好像拖著兩條兔子耳朵,有點可愛。之後髮簪不怎麼用了,明代有了烏紗帽,清朝相比元朝又多了頂戴花翎。
  • 宋代官帽的兩個「大翅膀」,真是為了防止「交頭接耳」嗎?
    4月26日,杭州的小學開學,為了讓每位學生保持足夠的距離,學校真是發揮了十足的創意,比如一組小學生學頭戴「一米帽」上課的圖片火了——雖然很可愛有趣,但了解歷史的人一定對這種帽子感到似曾相識,那就是宋代「官帽」。宋代官帽以有對長長翅子而聞名。
  • 宋代官帽不是為防止「交頭接耳」
    趙匡胤設計官帽的說法流傳極廣,幾乎快成為人盡皆知的「常識」,而且總是被演繹得繪聲繪色——趙匡胤黃袍加身登基以後,大臣們還沒習慣角色的轉換,總是沒尊沒卑。某天,心胸狹窄的趙匡胤見官員上朝交頭接耳,勃然大怒,心生一計,下旨開發出一種特別的帽子,兩邊加兩根長長的翅子,專供官員上朝使用,防止他們相互咬耳朵說悄悄話。
  • 宋朝官員帽子有兩個長翅?竟和趙匡胤有關。揭秘歷史上三種帝王冠
    大凡我們看宋朝的影視劇,會發現裡面當官的都帶著一個長著兩隻又長又直的「翅膀」的帽子。那兩個「翅膀」真是絕了,長的誇張,使戴帽子的人看起來像是唱戲的。還記得當年放包青天的時候,包黑子一說話鏗鏘有力,腦袋一晃的時候,兩個大翅子微微顫動,於是心中一直存疑,直到後來才知道怎麼回事。
  • 講究衣品 歷史上的宋朝時尚獨特幞頭,宋代服飾的象徵
    黃強告訴記者,所謂幞頭是宋代的代表性服飾,尤其是直腳幞頭,更是宋代服飾的象徵,時代特點非常明顯。幞頭產生於北周。北周武帝時以幅巾裁為四腳,即加上四帶,稱為四腳幞頭。隋唐時期,幞頭內襯巾子(一種薄而硬的帽子胚架),就是說在幞頭的裡面用一個帽子架,支撐幞頭。
  • 「長翅帽」的由來:從《清平樂》中宋仁宗所佩戴的帽子,觀官帽史
    在中國古代封建王朝中,歷朝歷代為官的人都有各種各樣的官服,官帽,而宋朝時期大臣所戴的官帽兩邊有長翅,這種長翅帽是從何而來呢?宋太祖趙匡胤發明了長翅帽據說這種長有一對長翅的長翅帽是由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發明的。
  • 黃巖宋墓出土的幞頭什麼樣?古人也有時尚造型
    北周時,武帝宇文邕覺得方帕裹頭不容易繫結,因此就將方形頭巾特地裁出四角並加長,系裹時兩腳自下而上包覆腦袋後系縛於額頂,另兩腳包過前額後自上而下垂於顱後。沈括《夢溪筆談》載:「幞頭一謂四腳,乃四帶也。二帶系腦後垂之,折帶反系頭上,令曲折附頂,故亦謂之『折上巾』.又庶人所戴頭巾,唐人亦謂之四腳,蓋兩腳系腦後,兩腳系頷下,取其服勞不脫也,無事則反繫於頂上。」之後,幞頭的戴法有了創新。
  • 頂著一米長的帽子是為防止百官交頭接耳?北宋官員帽子上藏著不少...
    宋朝可謂我國歷代服飾最複雜的朝代,且在《輿服志》中宋代服飾並未配圖,想要做到最大程度貼近歷史可不容易。記者為此專訪曾為多部劇集和節目擔任服化顧問的服裝史研究者陳詩宇,解答《清平樂》中備受熱議的服飾,尤其是「帽子」背後的故事。超長帽子為防止百官交頭接耳?「戴這樣的帽子,古人進房間的時候難道不會卡門嗎?」
  • 帽子不僅是帽子:淺談封建王朝中君與臣帽子的演化與特點
    通天冠秦漢這一時期的冠服特點是「以職分等」,官員的職位從所戴的冠上就能夠看出來,例如中外官、謁者、僕射戴高山冠、文官戴進賢冠、武官戴武弁冠、執法者戴法冠、衛士帶的樊噲冠等。雖然式樣繁雜不統一,但從大臣所戴的冠可以直接看出其職業。同時由以上也可以發現高山冠是君臣都可以戴的一種冠服。
  • 唐代型男「首要」問題——幞頭:初唐還得自己綁,晚唐乾脆直接戴
    今天的話題,我們就來聊聊,唐代幞頭的歷史變遷,看看幞頭的發展在歷史上都留下了那些痕跡。1造型上——一代更比一代高在唐代,幞頭的造型變化基本上主要是在唐高祖武德年間到唐玄宗開元年間,期間有過四次大的造型變化階段。而真正決定幞頭造型變化的,並不是幞頭本身,而是另外一種墊在幞頭裡面的東西。這種「幞頭伴侶」就叫做「巾子」,也有叫「山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