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官帽為何長著兩隻長耳朵?據說是宋太祖發明的,真是這樣嗎

2020-12-14 生書是用一無百

坊間流傳著「宋太祖發明了長著兩個長耳朵的官帽,用來防止大臣上朝時交頭接耳」的說法,不過這種說法並不見於可靠的正史、野史或者筆記記載,個人認為邏輯上也不太有可信度。

古代男裝的帽翅由唐至宋,很明顯呈現出線條越來越平直簡練的趨勢,很可能與整個社會的審美傾向有關。簡單地說,當時的貴人們認為這樣「極簡風」的帽翅好看,便從上到下,引領了一個時代的男裝風潮。

「宋代風格」的平腳

在比較講究的兩宋背景電視劇裡,長長的平腳幞頭幾乎是朝堂戲的標配。男性冠帽使用線條平直、長度特殊的帽翅,能夠非常高效地傳達關於背景時代的信息——對有經驗的觀眾來說,就好像抹胸裙代表著唐朝背景,一看到平腳幞頭也就知道,故事背景是兩宋沒跑了。

關於「宋太祖作平腳幞頭防止大臣私議」的說法,見於宋末元初人寫的一本《席上腐談》,作者認為帽翅做成加長的,可以防止「朝見之時偶語」。

不過後世人多認為這本書的成書年代離宋初已經很遠了,加上書中其他內容也比較荒誕不經,古籍研究中又有「孤證不立」的慣例,所以往往並不採信這種說法。

即使以普通人的思維方式去推想,宋太祖發明這玩意的邏輯也挺奇怪的——你要說趙匡胤自己搞了陳橋驛兵變、黃袍加身,所以疑人盜斧,總覺得臣下在結黨營私……,那你養東廠西廠錦衣衛啊,禁止他們在朝堂講小話有什麼實際作用呢?又不是小學班主任……

何況,如果是為了防範大臣們,皇帝大可不必自己也戴上這種帽子。而流傳下來的不少位宋代帝王畫像,畫中人都戴著這種超長的平腳幞頭,更大的可能還真就是單純地「覺得好看」。

始自北周的幞頭

在宋代的史書和筆記中,關於幞頭隨時代變化的歷程記述不少。北宋學者王得臣的《麈史》中就寫了這回事,認為幞頭最早來源於北周武帝宇文邕所作的「折上巾」,簡單說來就是有四個角的頭巾,兩角在腦後打結固定。

進入唐朝之後,又演變出了平頭、圓頭、前踣等新的流行款式,人們還在腦後打結的兩個幞頭腳上玩花樣,折曲向上的稱為「朝天巾」,短闊尖銳的叫做「牛耳幞頭」,延長成帶子下垂的稱為「長腳羅幞頭」。

唐代中末開始,硬腳幞頭開始流行,人們用鐵絲、竹片等材料做成骨架,再蒙上漆紗,綴在幞頭後部。從敦煌壁畫中的實例可以看出,晚唐五代已經有各種形狀的硬腳幞頭,有八字向下的、有指向天空的,當然也有平伸的,只是那時候的平腳幞頭遠不如宋朝那麼窄而且長罷了。

上有所好,下必效之

至於宋代的平腳幞頭為什麼帽翅特別窄而且長,不妨從歷代審美風尚變化中去推測原因。很多人都認為,在諸多古代王朝中,宋代審美是最接近現代極簡風格的。其美學高峰的代表宋瓷,色澤純淨、線條簡練,追求於極簡中攝人心魄的藝術風格;對比唐代多用曲線、追求豐瞻華美的風尚,線條特別乾淨利落的長腳幞頭也確實特很「宋」了。

另外,也有人認為這種長腳幞頭在宋代多為帝王、官員使用,也有提醒穿戴者動作不能太大、舉止必須雍容大氣的效果。類似古人穿戴的組珮,一旦動作慌亂就會影響效果。

下級小吏比如宋江這樣的職業,就往往穿戴交腳幞頭或者局腳幞頭。不但因為幞頭腳更短方便日常行動,也因為對低層小吏並不需要有那麼多儀態方面的要求。

結語

在流行風尚的變化過程中,地位高的人往往擁有引領時尚的力量。比如春秋戰國時的「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再比如北周著名美男子獨孤信(傳說中的「中國第一老丈人」)留下的「側帽風流」軼事。

這樣的時尚之風一旦刮起來,往往越走越誇張,極端到後人難以理解的程度。比如晚唐五代恨不得把全副家當都戴在頭上的高髮髻和複雜金飾,比如歐洲中世紀長度超兩尺的尖頭鞋,再比如清朝女性頭頂那高大的「旗頭」,必須要等到「以此為美」的風尚過去了,才會再回復到實用的狀態。超長的宋式平腳幞頭也多少有點兒這種意思,到了明朝,帽翅的長度就明顯縮短了。

相關焦點

  • 宋代的長耳朵官帽,真的如大家所說是為了防止大臣交頭接耳嗎?
    現在有許多人,覺得宋代官帽長翅帽的發明人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他坐上龍椅後很不放心當年一起闖天下的同僚,尤其討厭文武大臣在朝堂中交頭接耳,評論朝政。一天,趙匡胤上早朝,在聽取某個大臣奏章時,發現兩側有不少官員竊竊私語,很不禮貌,趙匡胤心裡有點惱火,但不露聲色。
  • 宋朝帶長耳朵的官帽,並不是防止官員交頭接耳,而是另有含義
    劇中精緻的服化道,還原了宋代的特點,盡顯宋朝的禮制和細節。在各類服裝中,最吸引小編注意的就是宋代的官帽了。有很多的傳說都說,宋代的官帽是趙匡胤發明的,主要是為了防止底下的官員交頭接耳。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
  • 宋代官帽的兩個「大翅膀」,真是為了防止「交頭接耳」嗎?
    4月26日,杭州的小學開學,為了讓每位學生保持足夠的距離,學校真是發揮了十足的創意,比如一組小學生學頭戴「一米帽」上課的圖片火了——雖然很可愛有趣,但了解歷史的人一定對這種帽子感到似曾相識,那就是宋代「官帽」。宋代官帽以有對長長翅子而聞名。
  • 宋代官帽不是為防止「交頭接耳」
    歷史研習社(ID:mingqinghistory)眾所周知,宋代「官服」的標準搭配就是左右戴著長長的翅子的「官帽」。如果檢索宋代官帽,可以看到網絡上鋪天蓋地所有的回答都說這是宋太祖趙匡胤的發明,是為了 「防止朝臣在上朝的時候交頭接耳,竊竊私語,品論朝政」。實際真是如此嗎?
  • 宋朝的官員們都戴過展翅幞頭的官帽,帽子上長耳朵又有什麼作用?
    宋朝的皇帝與官員們,都戴過一種展翅幞頭的官帽,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兩個長耳朵的帽子。很多傳言說,這個帽子的發明者是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是為了防止朝臣在上朝時候交頭接耳,竊竊私語,品論朝政用的。趙匡胤在臺上講,下面大臣在相互交頭接耳,勃然大怒,於是心生一計,下旨開發出一種特別的帽子,兩邊加兩根長長的翅子,專供官員們上朝使用,防止他們相互咬耳朵說悄悄話。這個故事,可以肯定的說是後人的杜撰,最早是元初提到的宋朝避免官員私語的說法,「宋之橫兩腳,以鐵線張之,庶免朝見之時偶語。」從此流傳至今天。
  • 宋朝官員上朝時的帽子邊上各一個長翅膀,有什麼說道嗎?
    電視劇裡、歷史書上,宋朝官員的帽子都有兩個長耳朵——其實,這種帶有兩隻長耳朵的帽子,叫做「翅帽」。因為它的形狀奇異,既像一對耳朵,又像一對翅膀,故此而得名。這些帽子就像宋朝的官帽、狀元帽……哈哈,看上去仿佛就穿越到了宋朝,就像是電視劇裡才能看到的鏡頭。有人說這是宋太祖趙匡胤的獨家發明,當時是為了「防止朝臣在上朝的時候交頭接耳,竊竊私語,品論朝政」而這設置的,其實這都是以訛傳訛,事實並不是這麼回事。
  • 宋人有意思:給官帽按上長翅膀,不是為了避免交頭接耳,為有氣質
    有黑紗製成的,有軟布裹戴的,有帶翅膀的,有帶花翎的,有像高高屋宇的,有像圓圓頭盔的,有高高彎曲的,有絲繩垂面的……古裝劇看久了,一看官帽,我們就知道是哪個朝代。 這其中,比較奇怪的是宋代的官帽,兩個鐵製的帽翅又直又長,真真讓人擔心轉身扭頭會不會傷到他人。
  • 一隻綿羊居然長了5個角 兩隻耳朵還格外長
    一隻綿羊居然長了5個角,兩隻耳朵還格外長!養了一輩子羊,沒想到這種怪事能出現在自己的羊身上,太稀奇了!8月28日,家住新疆巴州博湖縣塔溫覺肯鄉敖瓦特村69歲維吾爾族大叔買買提明伊斯馬伊力指著一隻長有五隻犄角的半歲公綿羊,樂呵呵地向來訪的鄉親們笑著說。
  • 從《清平樂》看宋代冠飾,宋代女性愛起美來,唐代人完全不是對手
    古裝戲《清平樂》正在熱播,繼《知否》之後,又一部以宋代宮闈為主題背景,劇集才到14集,大家又再一次被正午陽光的服化道所震撼,紛紛感嘆業界良心,電影質感。別的不敢說,就宋代冠飾而言,正午陽光這此可以說是滿分,不僅讓人看到熊熊燃燒的經費,還有一如既往的認真。
  • 表揚1000年前這位皇帝:小發明助力大一統
    其實「一米帽」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這種長翅帽子的發明者是宋代開國皇帝趙匡胤,而要把這件事說清楚,得和當時的歷史政治背景聯繫起來講。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宋太祖在朝堂之上正襟危坐,文臣武將在下面嘰嘰喳喳,經常是皇帝開大會他們開小會。看著臺下一眾人交頭接耳議論紛紛,嚴重影響了皇帝的權威,趙匡胤心裡這個膈應。再說這個皇帝本來就是「巧取豪奪」而來,趙匡胤難免心虛,如此一來就必須要壓制大家嗚嗚泱泱的吵鬧聲。他沒有選擇殺雞儆猴,而是延續了一貫而來的柔和政策,思來想去發明了一頂帶有長長翅膀的帽子。
  • 它比貓頭鷹多兩隻長耳朵,它是我國的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皺領白色而羽端綴黑褐色,耳羽發達,長約50mm,位於頭頂兩側,顯著突出於頭上,狀如兩耳、黑褐色,羽基兩側棕色,內翈邊緣有一棕白色斑。食性:以鼠類等齧齒動物為食,也吃小型鳥類、哺乳類和昆蟲。如雀類、鶯類、蝙蝠、甲蟲、金龜子、蝗蟲、螻蛄等。習性:夜行性,白天多躲藏在樹林中,常垂直的棲息在樹幹近旁側枝上或林中空地上草叢中,黃昏和晚上才開始活動。
  • 歷朝歷代的服飾更替與傳承,唐代豔麗開放,宋代典雅簡約
    曲裾袍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穿上後下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漢代窄袖緊身的繞襟深衣,衣服幾經轉折,繞至臀部,然後用綢帶系束,衣上還繪有精美華麗的紋樣。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通常用交領,這種領口略低,裡衣的領口一層一層顯現,每層領子必露於外,最多的達三層以上,我們現在稱為「三重衣」。
  • 秦朝的髮簪美觀,三國的發冠文雅,宋朝的官帽為什麼多了一對翅膀
    中國古代和朝代官帽基本都是都用來束髮和固定頭髮的。用髮簪固定頭髮,然後戴上官帽。秦朝官帽比較低,髮簪花紋樣式美觀。三國時期以發冠為主。唐朝事情的樣式好像拖著兩條兔子耳朵,有點可愛。之後髮簪不怎麼用了,明代有了烏紗帽,清朝相比元朝又多了頂戴花翎。不過,有一個朝代的帽子是最有意思的,帽子兩段都有一道長長的翅膀。這個帽子就是宋朝的官帽——長翅帽。
  • 「名人百科」千古明君——宋太祖趙匡胤
    賞析:宋太祖趙匡胤開明治國,因誤決一事而自省之事。趙匡胤本是後周世宗手下一名大將,後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趙匡胤基本結束了五代十國的紛爭局面,是一個有為之君,他注重經濟發展,為政開明,不事矯飾,為北宋社會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有一天罷朝後,回到便殿悶悶不樂了很長時間,左右侍者請問其故,趙說:你們說做天子容易嗎?今早上朝乘興決事,因為誤決了一事,所以悔而不樂。
  • 易經智慧:從宋代官服,看懂《易經》五行
    《清平樂》的大宋公裝帽——展腳幞頭「戴這樣的帽子,進房間會不會卡門嗎?」《清平樂》熱播,當王凱飾演的宋仁宗和文武百官頂著「一米」長的烏紗帽出現在觀眾面前,有網友提出了這樣的疑問。其實這種展翅烏紗帽叫「展腳幞頭」,源於漢代,至少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
  • 秦朝的髮簪美觀,三國發冠文雅,宋朝的官帽為什麼卻多了一對翅膀
    中國古代和朝代官帽基本都是都用來束髮和固定頭髮的。用髮簪固定頭髮,然後戴上官帽。秦朝官帽比較低,髮簪花紋樣式美觀。三國時期以發冠為主。唐朝事情的樣式好像拖著兩條兔子耳朵,有點可愛。之後髮簪不怎麼用了,明代有了烏紗帽,清朝相比元朝又多了頂戴花翎。
  • 宋太祖為啥會定下「不殺士大夫」的規定?不這樣做,大宋早亡了
    「諸毛」,諧音「豬毛」,劉備是笑話張裕嘴巴旁邊長了一堆豬毛。「潞涿」,諧音就是「露嘴」,光下巴,他這是嘲笑劉備沒鬍子。這裡有一部分原因是由於在趙宋建立之前,中國經歷了很長的一段藩鎮格局、軍人跋扈、臣強君弱的時代。武人發動兵變弒殺皇帝,取而代之可謂是家常便飯。
  • 為何宋代頻現父子宰相兄弟同榮?恩蔭制為何在宋代達到高潮?
    為何宋代頻現父子宰相兄弟同榮?恩蔭制為何在宋代達到高潮?當然,最重要的原因是宋代的恩蔭制度,使得官員子弟可以直接恩蔭進入官場,或者不需要經過層層遴選競爭直接參加科舉,因而比一般家庭起點要高得多。那麼,恩蔭制度是怎麼來的?其他朝代為何不像宋代那樣盛極一時呢?我們就來談談恩蔭制的來歷以及各朝代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