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間流傳著「宋太祖發明了長著兩個長耳朵的官帽,用來防止大臣上朝時交頭接耳」的說法,不過這種說法並不見於可靠的正史、野史或者筆記記載,個人認為邏輯上也不太有可信度。
古代男裝的帽翅由唐至宋,很明顯呈現出線條越來越平直簡練的趨勢,很可能與整個社會的審美傾向有關。簡單地說,當時的貴人們認為這樣「極簡風」的帽翅好看,便從上到下,引領了一個時代的男裝風潮。
「宋代風格」的平腳
在比較講究的兩宋背景電視劇裡,長長的平腳幞頭幾乎是朝堂戲的標配。男性冠帽使用線條平直、長度特殊的帽翅,能夠非常高效地傳達關於背景時代的信息——對有經驗的觀眾來說,就好像抹胸裙代表著唐朝背景,一看到平腳幞頭也就知道,故事背景是兩宋沒跑了。
關於「宋太祖作平腳幞頭防止大臣私議」的說法,見於宋末元初人寫的一本《席上腐談》,作者認為帽翅做成加長的,可以防止「朝見之時偶語」。
不過後世人多認為這本書的成書年代離宋初已經很遠了,加上書中其他內容也比較荒誕不經,古籍研究中又有「孤證不立」的慣例,所以往往並不採信這種說法。
即使以普通人的思維方式去推想,宋太祖發明這玩意的邏輯也挺奇怪的——你要說趙匡胤自己搞了陳橋驛兵變、黃袍加身,所以疑人盜斧,總覺得臣下在結黨營私……,那你養東廠西廠錦衣衛啊,禁止他們在朝堂講小話有什麼實際作用呢?又不是小學班主任……
何況,如果是為了防範大臣們,皇帝大可不必自己也戴上這種帽子。而流傳下來的不少位宋代帝王畫像,畫中人都戴著這種超長的平腳幞頭,更大的可能還真就是單純地「覺得好看」。
始自北周的幞頭
在宋代的史書和筆記中,關於幞頭隨時代變化的歷程記述不少。北宋學者王得臣的《麈史》中就寫了這回事,認為幞頭最早來源於北周武帝宇文邕所作的「折上巾」,簡單說來就是有四個角的頭巾,兩角在腦後打結固定。
進入唐朝之後,又演變出了平頭、圓頭、前踣等新的流行款式,人們還在腦後打結的兩個幞頭腳上玩花樣,折曲向上的稱為「朝天巾」,短闊尖銳的叫做「牛耳幞頭」,延長成帶子下垂的稱為「長腳羅幞頭」。
唐代中末開始,硬腳幞頭開始流行,人們用鐵絲、竹片等材料做成骨架,再蒙上漆紗,綴在幞頭後部。從敦煌壁畫中的實例可以看出,晚唐五代已經有各種形狀的硬腳幞頭,有八字向下的、有指向天空的,當然也有平伸的,只是那時候的平腳幞頭遠不如宋朝那麼窄而且長罷了。
上有所好,下必效之
至於宋代的平腳幞頭為什麼帽翅特別窄而且長,不妨從歷代審美風尚變化中去推測原因。很多人都認為,在諸多古代王朝中,宋代審美是最接近現代極簡風格的。其美學高峰的代表宋瓷,色澤純淨、線條簡練,追求於極簡中攝人心魄的藝術風格;對比唐代多用曲線、追求豐瞻華美的風尚,線條特別乾淨利落的長腳幞頭也確實特很「宋」了。
另外,也有人認為這種長腳幞頭在宋代多為帝王、官員使用,也有提醒穿戴者動作不能太大、舉止必須雍容大氣的效果。類似古人穿戴的組珮,一旦動作慌亂就會影響效果。
下級小吏比如宋江這樣的職業,就往往穿戴交腳幞頭或者局腳幞頭。不但因為幞頭腳更短方便日常行動,也因為對低層小吏並不需要有那麼多儀態方面的要求。
結語
在流行風尚的變化過程中,地位高的人往往擁有引領時尚的力量。比如春秋戰國時的「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再比如北周著名美男子獨孤信(傳說中的「中國第一老丈人」)留下的「側帽風流」軼事。
這樣的時尚之風一旦刮起來,往往越走越誇張,極端到後人難以理解的程度。比如晚唐五代恨不得把全副家當都戴在頭上的高髮髻和複雜金飾,比如歐洲中世紀長度超兩尺的尖頭鞋,再比如清朝女性頭頂那高大的「旗頭」,必須要等到「以此為美」的風尚過去了,才會再回復到實用的狀態。超長的宋式平腳幞頭也多少有點兒這種意思,到了明朝,帽翅的長度就明顯縮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