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裡、歷史書上,宋朝官員的帽子都有兩個長耳朵——其實,這種帶有兩隻長耳朵的帽子,叫做「翅帽」。因為它的形狀奇異,既像一對耳朵,又像一對翅膀,故此而得名。
記得2020年春開學季時,有一小學為了讓學生們隨時保持一定的距離,就出現過小學生這種「一米帽」上課,仿佛「電視」裡的鏡頭。
一到三年級小朋友,好像是浙江杭州某小學的小朋友們,他們戴著可愛的「一米帽」,開開心心來上學。這些帽子就像宋朝的官帽、狀元帽……哈哈,看上去仿佛就穿越到了宋朝,就像是電視劇裡才能看到的鏡頭。
有人說這是宋太祖趙匡胤的獨家發明,當時是為了「防止朝臣在上朝的時候交頭接耳,竊竊私語,品論朝政」而這設置的,其實這都是以訛傳訛,事實並不是這麼回事。 #拍一拍宋朝#
追根溯源,宋朝的官帽邊的這兩個翅,應該叫「幞(fú)頭」,據考證這是從初唐時的幞頭演變過來的,宋代正式文獻中依然直接稱之為「幞頭」或「折上巾」。
有史料記載,幞頭巾子最早起源於北周。當代學者沈從文先生根據出土文物(如墓俑等)及傳世壁畫考證認為:若指廣義「包頭巾子」,或「平頂帽」而言,商代早已使用過了。
而如果只是狹義上的說法,則也限於「唐式幞頭」或「四帶巾」幾個特點而言,即材料用黑色紗羅,上部作小小突起,微向前傾,用二帶結住,後垂或長或短兩帶(大小及上下位置也常有變化)。
這種式樣實出於北齊到隋代,但到唐初才定型,也並不一定是官員上朝專用,而是一種全國通用的、老少皆宜的帽子,僅為好看,一種風格。
而成為宋朝的官帽後,意義便有大不同:既是宋人的冠服形制,也體現等級制度。在宋朝的統治區域內,官吏與民間百姓所用幞頭大有差異。
普通百姓所戴的幞頭可分為軟、硬兩種,軟質的幞頭發展自早期的裹巾;但政府官吏所戴幞頭與平民不同。其樣式前高后低,與百姓所戴的軟、硬兼得不同,官員所戴幞頭全部為硬質。
開始時這種幞頭由藤織草所做,而在宋仁宗時期被廢除了,重新啟用了漆紗。也是因為五代時的幞腳短小,宋朝時的幞腳長度大大增多也更為平直,就是後期常見的直角幞頭,這也對製作材料有了新的要求。
而且宋代幞頭主體部分的具體樣式演化過程,經歷了由前傾至後仰,以及展腳長短、寬窄的演化過程。宋代後來的幞頭變化是前傾至後仰,以及展腳長短、寬窄的演化過程。
到了南宋趙構時期,幞頭的高度逐步增多,皇帝的額頭也露得越來越多,主要是強調"庭中骨起,狀如日"的所謂帝王之相。
綜上所述,幞頭本是中國首飾文化的經典,不僅是宋人的冠服形制,也體現了中國古代森嚴的等級制度。
幞頭的形成及演化先是出自漢代的頭巾,到了隋朝時才基本成型,唐代時開始興盛,而在宋代則有了新的變化。而在宋代的不同時期,它們也有不同的特色與寓意:宋初期、宋中期、宋晚期三個不同時期都有不同的形制改變,製作方法上也隨之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