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官員上朝時的帽子邊上各一個長翅膀,有什麼說道嗎?

2020-12-16 惜手裡

電視劇裡、歷史書上,宋朝官員的帽子都有兩個長耳朵——其實,這種帶有兩隻長耳朵的帽子,叫做「翅帽」。因為它的形狀奇異,既像一對耳朵,又像一對翅膀,故此而得名。

記得2020年春開學季時,有一小學為了讓學生們隨時保持一定的距離,就出現過小學生這種「一米帽」上課,仿佛「電視」裡的鏡頭。

一到三年級小朋友,好像是浙江杭州某小學的小朋友們,他們戴著可愛的「一米帽」,開開心心來上學。這些帽子就像宋朝的官帽、狀元帽……哈哈,看上去仿佛就穿越到了宋朝,就像是電視劇裡才能看到的鏡頭。

有人說這是宋太祖趙匡胤的獨家發明,當時是為了「防止朝臣在上朝的時候交頭接耳,竊竊私語,品論朝政」而這設置的,其實這都是以訛傳訛,事實並不是這麼回事。 #拍一拍宋朝#

追根溯源,宋朝的官帽邊的這兩個翅,應該叫「幞(fú)頭」,據考證這是從初唐時的幞頭演變過來的,宋代正式文獻中依然直接稱之為「幞頭」或「折上巾」。

有史料記載,幞頭巾子最早起源於北周。當代學者沈從文先生根據出土文物(如墓俑等)及傳世壁畫考證認為:若指廣義「包頭巾子」,或「平頂帽」而言,商代早已使用過了。

而如果只是狹義上的說法,則也限於「唐式幞頭」或「四帶巾」幾個特點而言,即材料用黑色紗羅,上部作小小突起,微向前傾,用二帶結住,後垂或長或短兩帶(大小及上下位置也常有變化)。

這種式樣實出於北齊到隋代,但到唐初才定型,也並不一定是官員上朝專用,而是一種全國通用的、老少皆宜的帽子,僅為好看,一種風格。

而成為宋朝的官帽後,意義便有大不同:既是宋人的冠服形制,也體現等級制度。在宋朝的統治區域內,官吏與民間百姓所用幞頭大有差異。

普通百姓所戴的幞頭可分為軟、硬兩種,軟質的幞頭發展自早期的裹巾;但政府官吏所戴幞頭與平民不同。其樣式前高后低,與百姓所戴的軟、硬兼得不同,官員所戴幞頭全部為硬質。

開始時這種幞頭由藤織草所做,而在宋仁宗時期被廢除了,重新啟用了漆紗。也是因為五代時的幞腳短小,宋朝時的幞腳長度大大增多也更為平直,就是後期常見的直角幞頭,這也對製作材料有了新的要求。

而且宋代幞頭主體部分的具體樣式演化過程,經歷了由前傾至後仰,以及展腳長短、寬窄的演化過程。宋代後來的幞頭變化是前傾至後仰,以及展腳長短、寬窄的演化過程。

到了南宋趙構時期,幞頭的高度逐步增多,皇帝的額頭也露得越來越多,主要是強調"庭中骨起,狀如日"的所謂帝王之相。

綜上所述,幞頭本是中國首飾文化的經典,不僅是宋人的冠服形制,也體現了中國古代森嚴的等級制度。

幞頭的形成及演化先是出自漢代的頭巾,到了隋朝時才基本成型,唐代時開始興盛,而在宋代則有了新的變化。而在宋代的不同時期,它們也有不同的特色與寓意:宋初期、宋中期、宋晚期三個不同時期都有不同的形制改變,製作方法上也隨之更新。

相關焦點

  • 宋朝官員帽子有兩個長翅?竟和趙匡胤有關。揭秘歷史上三種帝王冠
    大凡我們看宋朝的影視劇,會發現裡面當官的都帶著一個長著兩隻又長又直的「翅膀」的帽子。那兩個「翅膀」真是絕了,長的誇張,使戴帽子的人看起來像是唱戲的。還記得當年放包青天的時候,包黑子一說話鏗鏘有力,腦袋一晃的時候,兩個大翅子微微顫動,於是心中一直存疑,直到後來才知道怎麼回事。
  • 宋朝官員的帽子上,為什麼有兩個長長的帽翅?
    喜歡看古裝劇的朋友,可能多少都會留意到這樣一個有意思的事情:很多歷史劇當中,不同歷史時期所上演的戲碼,朝臣的穿著打扮風俗習慣各有千秋,但都各有特色。大家或許都有留意到前段時間上映的《清平樂》中,王凱飾演的宋仁宗趙禎,頭上的帽子上左右兩端就有那麼兩條長長的「耳朵」?當時大家是否反問過或是疑問過,兩邊這麼長的「耳朵」到底是誰發明的?生活當中是否真的方便?又是否像流傳那樣,是趙匡胤為了在朝堂上的威嚴臨時想出的防止大臣交頭接耳所為?
  • 宋朝官員上朝,帽子上為什麼有兩把「直尺」,具體作用是什麼?
    在宋朝的古裝劇當中,很多宋朝官員上朝的時候,都會帶很長的帽翅,而且官越大,這個帽翅就越長。如果是宰相的話,甚至有可能達到四十釐米的恐怖長度!這種特殊的帽子,甚至還有專有的名字,就叫長翅帽。關於長翅帽的出現,歷史上倒是還真有一個小故事。
  • 宋朝的官員們都戴過展翅幞頭的官帽,帽子上長耳朵又有什麼作用?
    宋朝的皇帝與官員們,都戴過一種展翅幞頭的官帽,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兩個長耳朵的帽子。很多傳言說,這個帽子的發明者是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是為了防止朝臣在上朝時候交頭接耳,竊竊私語,品論朝政用的。趙匡胤在臺上講,下面大臣在相互交頭接耳,勃然大怒,於是心生一計,下旨開發出一種特別的帽子,兩邊加兩根長長的翅子,專供官員們上朝使用,防止他們相互咬耳朵說悄悄話。這個故事,可以肯定的說是後人的杜撰,最早是元初提到的宋朝避免官員私語的說法,「宋之橫兩腳,以鐵線張之,庶免朝見之時偶語。」從此流傳至今天。
  • 宋朝官員帽子上為啥有兩個長帽翅,其長度與官職大小有何關係?
    宋朝官員帽子上為啥有兩個長帽翅,其長度與官職大小有何關係?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官員的帽子和衣服都是很有講究的。關於官員帽子上有帽翅,並非宋朝獨創,從唐朝出土的文物來看,唐朝的官帽兩邊也有兩個翅膀,宋朝則是完全仿製唐朝時期的制式規格。
  • 頂著一米長的帽子是為防止百官交頭接耳?北宋官員帽子上藏著不少...
    宋朝可謂我國歷代服飾最複雜的朝代,且在《輿服志》中宋代服飾並未配圖,想要做到最大程度貼近歷史可不容易。記者為此專訪曾為多部劇集和節目擔任服化顧問的服裝史研究者陳詩宇,解答《清平樂》中備受熱議的服飾,尤其是「帽子」背後的故事。超長帽子為防止百官交頭接耳?「戴這樣的帽子,古人進房間的時候難道不會卡門嗎?」
  • 為了很好的管理官員,宋朝留下哪些約束,上朝的帽子有講究
    其實無論是哪個朝代,總是有些早已經形成的老規矩,或者是做出了文字方面的記錄,在史書上也把這些稱為了舊制,在宋朝的觀察就曾經出現了一些古老的規矩,從某種程度上講也約束了這些官員們日常的行為,避免了手中權力泛濫。到底都有哪些呢?還是跟隨著小編來了解一下吧。
  • 秦朝的髮簪美觀,三國發冠文雅,宋朝的官帽為什麼卻多了一對翅膀
    不過,有一個朝代的帽子是最有意思的,帽子兩段都有一道長長的翅膀。這個帽子就是宋朝的官帽——長翅帽。宋朝的官帽為啥是這種樣子的呢? 印象中的朝堂,在上邊的時候大家都跟站軍姿一樣整整齊齊的站在那裡。畢竟面對的是一國之君啊,誰敢上朝的時候還跟麻雀一樣嘰嘰喳喳討論問題。稍有不慎,龍顏大怒,那就要掉腦袋啊!
  • 秦朝的髮簪美觀,三國的發冠文雅,宋朝的官帽為什麼多了一對翅膀
    之後髮簪不怎麼用了,明代有了烏紗帽,清朝相比元朝又多了頂戴花翎。不過,有一個朝代的帽子是最有意思的,帽子兩段都有一道長長的翅膀。這個帽子就是宋朝的官帽——長翅帽。宋朝的官帽為啥是這種樣子的呢?印象中的朝堂,在上邊的時候大家都跟站軍姿一樣整整齊齊地站在那裡。
  • 宋朝帶長耳朵的官帽,並不是防止官員交頭接耳,而是另有含義
    劇中精緻的服化道,還原了宋代的特點,盡顯宋朝的禮制和細節。在各類服裝中,最吸引小編注意的就是宋代的官帽了。有很多的傳說都說,宋代的官帽是趙匡胤發明的,主要是為了防止底下的官員交頭接耳。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
  • 宋人有意思:給官帽按上長翅膀,不是為了避免交頭接耳,為有氣質
    有黑紗製成的,有軟布裹戴的,有帶翅膀的,有帶花翎的,有像高高屋宇的,有像圓圓頭盔的,有高高彎曲的,有絲繩垂面的……古裝劇看久了,一看官帽,我們就知道是哪個朝代。 這其中,比較奇怪的是宋代的官帽,兩個鐵製的帽翅又直又長,真真讓人擔心轉身扭頭會不會傷到他人。
  • 「長翅帽」的由來:從《清平樂》中宋仁宗所佩戴的帽子,觀官帽史
    在中國古代封建王朝中,歷朝歷代為官的人都有各種各樣的官服,官帽,而宋朝時期大臣所戴的官帽兩邊有長翅,這種長翅帽是從何而來呢?宋太祖趙匡胤發明了長翅帽據說這種長有一對長翅的長翅帽是由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發明的。
  • 保持社交距離靠帽子,腰帶要系雙層才有品位
    隋唐時期,幞頭內襯巾子(一種薄而硬的帽子胚架),就是說在幞頭的裡面用一個帽子架,支撐幞頭,或者說給幞頭固定形狀,這種樣式在唐代陶俑中有很多。幞頭系在腦後的兩根帶子,稱為幞頭腳,隨著這兩根帶子的加長,名稱由開始的「垂腳」、「軟腳」,變成了「長腳羅幞頭」。到了宋代,幞頭成了宋代男子的首服,除祭祀典禮、隆重朝會需要冠冕之外,一般都戴幞頭。宋代的幞頭已脫離巾帕演變成了帽子。
  • 杭州小學生呆萌一米帽,既實用又有文化歷史教育意義,網友:超讚
    那這種帽子的設計有沒有來由,這是為了好看,還是有故事呢?今天我們再來說說劇中官員的帽子。《清平樂》劇照這種「一米帽」在古代就叫「長翅帽」,就像帽子上長著兩個長長的翅膀,可以看到,《清平樂》劇中,但凡上朝,官員所戴的帽子大多是「長翅帽」,顧名思義,就是兩邊有兩根長長翅膀的帽子
  • 《清平樂》火了,一米帽上熱搜了,馬雲:孩子就應該有創意
    說到「一米帽」,很多網友都不知是什麼東西,看看昨天央視新聞網發的一組杭州小學生上課的「一米帽」的圖片,簡直萌呆了,這樣也太有創意了吧。很多教育理念領先的父母,已經開始在孩子0-6歲的階段加強創意教育「一米帽」的歷史故事這種「一米帽」在古代就叫「長翅帽」,就像帽子上長著兩個長長的翅膀,可以看到,《清平樂》劇中,但凡上朝,官員所戴的帽子大多是「長翅帽」,顧名思義,就是兩邊有兩根長長翅膀的帽子,而在平日裡卻不怎麼戴這種帽子,這裡面自然是大有學問。
  • 致仕:從宋朝的退休制度中看古代官員的退休制度
    ,官員們的退休被稱為「致仕」,到了唐朝才有退休一詞出現,唐代散文家韓愈在他退休之後,在家中作了《復志賦序》,其中有這麼一句話:「退休於居,作《復志賦》。宋朝致仕的另一個標準是如果官員年齡沒有達到七十歲,但是卻身患疾病沒有能力處理朝政之事,這種官員因身體狀況可以提前申請致仕,宋朝對這種官員身體狀況不足以任職理政的情況也有所規定「雖未及七十,但昏老不勝其任,亦奏請之。」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如果這個官員的工作能力強,皇帝準許或挽留,這種情況下官員是可以在七十歲以後退休的。宋朝致仕還有一種情況,官員如果任職期間政績不佳會被勒令退休。
  • 官員上朝,手裡拿的板子能救命?
    經常看古代影視劇的朋友們可能會發現一個問題,就是古代官員在上朝時,手裡拿著一個板子。官員每次講話的時候,都會將板子舉起,頭擋在板子後面。很多人都感覺奇怪,官員手裡拿著的板子到底是幹什麼的?其實,他們手裡的板子被稱為笏板[hù bǎn],可別小看這個板子,笏板有時候還是官員的救命稻草呢!笏板救人命宋太祖趙匡胤手下有位大將叫党進,曾隨趙匡胤南徵北戰,為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党進雖然軍功無數,但他是個文盲,大字不識。趙匡胤有一次,趙匡胤委派党進領兵去守衛邊疆。
  • 古代官員工資怎麼發?宋朝讓人羨慕,明朝讓人大跌眼鏡!
    ---宋太宗在我國古代那些為朝廷辦事的官員除了享有特殊的權利和社會地位之外,他們有薪水嗎?答案是肯定的!不管哪朝哪代為皇帝辦事,自然皇帝也應該是要給他們發工資的,那他們具體能拿到多少錢呢?今天我們就根據記載的資料來一起來探討下。
  • 古代有法定節假日?宋朝的休假時間略長,其戶外活動並不多
    不過我國現在採用的都是周末雙休制的休息方式,也就是一個星期工作五天休息兩天,而且每當到了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這些法定的節假日還會有放假休息的時間。其實我們國家開始實行雙休日的制度也沒有多長時間,但是有些法定的節假日可能已經有了上千年的歷史了。那麼在古代的時候人們是採用怎樣的休息制度呢?我們今天就來看一下。
  • 幽冥白虎雖然長出了翅膀,但卻有一個弱點,大家發現了嗎
    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兩虎相爭,必有一方註定是要失敗的,戴維斯和朱竹雲兩人,雖然經驗豐富,但是在發動武魂融合技後,還是被沐白和竹青的幽冥白虎打敗了。戴沐白和朱竹青的幽冥白虎,之所以能夠打敗戴維斯和朱竹雲,最主要的一個原因,是因為史萊克學院的幽冥白虎,進化出了翅膀,因為有了翅膀,所以無論是速度還是攻擊力,戴沐白和朱竹青,都要比戴維斯和朱竹雲,更加的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