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朝歷代的服飾更替與傳承,唐代豔麗開放,宋代典雅簡約

2020-12-18 科技小麋鹿

服飾是人類文明發展和進步的重要標誌,最早服飾的作用是禦寒、遮羞及美化,到如今的演變是與同時代的政治、經濟、文版化、宗教信仰及生活習慣有著密切關係的。根據考古記載,原始的織布工具和織物殘片遺存被發現於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等古文化遺址中, 可見中國服飾在中華文化佔有重要地位和悠久的歷史意義。

商周時期

商代的織物顏色,以暖色為多,尤其以黃、紅為主,其中夾雜有棕色和褐色,少有藍、綠等冷色。以硃砂和石黃製成的紅黃二色,比其他顏色更為鮮豔,滲透力也較強,可以經久不變並一直保存至今。商周時期的染織方法往往採用染繪並用,一般是染好之後,再用畫筆繪製圖案等。周代服飾大致沿襲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變化,衣服的樣式略寬鬆。那個時期,以周禮為之最,服飾成了禮儀的最好的表現形式,從此中國的服飾制度走向了體面化、正式化。

周族的始祖后稷畫像,尊為農神

秦漢

秦漢時期,服裝基本沿襲戰國時期的定式,仍然以衣裳、深衣、襜褕[chān yú](古代一種短的便衣,非正式)為主,袍按裁剪方式大致分為曲裾、直裾兩種,都是男女均可穿著,武士們則著短衣、小袖、大絝樣式。一般的女性不穿褲子只穿裙子,最有名的是留仙裙。曲裾袍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穿上後下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漢代窄袖緊身的繞襟深衣,衣服幾經轉折,繞至臀部,然後用綢帶系束,衣上還繪有精美華麗的紋樣。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通常用交領,這種領口略低,裡衣的領口一層一層顯現,每層領子必露於外,最多的達三層以上,我們現在稱為「三重衣」。

頭戴梁冠著絳紗袍的漢朝公卿
漢代三重衣

魏晉南北朝

而魏晉時期婦女服裝都是承襲秦漢的遺俗,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一般上身穿衫、襖、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襉裙,裙長曳地,下寬鬆,從而達到俊俏、瀟灑的效果。在南朝時期,男子的服裝已經流行大袖翩翩的衫子。

晉代男貴族裝束
北齊時期

唐朝及五代十國

到了唐代,冠服制度發展到十分豐富完善,天子擁有14種服飾:大裘冕、袞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通天冠、緇布冠、武弁、弁服、黑介幘、白紗帽、平巾幘、白帢。唐朝服裝多以雍容華貴、色彩鮮豔大膽為主,主要特點在男子常服,以幞頭袍衫為尚,幞頭又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 又名折上巾、軟裹,是一種包裹頭部的紗羅軟巾,起始於漢代。因幞頭所用紗羅通常為青黑色,也稱「烏紗」,俗稱為「烏紗帽」,幞頭因穿著便利富有變化而深受宮廷內外、社會各階層歡迎,成為百官士庶的常服,我們在電視劇也經常看到這種頭巾一樣的帽子。

步輦圖

到了玄宗時期,女性袒胸露乳成了時尚追求,盛唐時代有袒領,即領口開得很低,早期只在宮廷嬪妃、歌舞伎者間流行,後來上到豪門貴婦,下到黎明百姓,都予以垂青,當時袒領女裝形象非常深入人心,如今各類影視劇也有這種體現,如楊貴妃的著裝,唐朝也流行女子穿「胡服」,就是西域人的服裝。到了五代十國時期服飾基本沿襲了唐朝服飾。

九人宮女圖
唐代女子

宋代服飾

宋代的服飾沒有唐朝那麼豔麗,開放,服飾造型主要以簡潔質樸、顏色淡雅、色調單一為主,但是整個氣質顯得更自然、更典雅大方。男子常服一般沿襲了大襟右衽交領和圓領這兩種傳統服飾式樣。女服基本式樣有兩種:大襟右衽交領和對襟,女裝相比男裝要富於變化些,出現了褙子(又名背子、綽子、繡,是漢服傳統服飾的一種),宋朝女性多以褙子內著抹胸為搭配。

其中最讓人矚目的是,宋朝官員的帽子上的兩個水平的長長的帽翅,據說是宋太祖趙匡胤發明的,目的是為了防止群臣在朝堂上交頭接耳,竊竊私語。

宋神宗坐像
清明上河圖
士章 畫

明代

男子服飾基本沿襲了大襟右衽交領和圓領這兩種傳統服飾式樣,但又吸收了一些元代服飾特點,發展出曳撒等特色服飾。

明代婦女的服裝以襖裙為主,與前代襦裙的主要差異在於上衣並不束在裙子內。除了一直流傳的衫、襖及裙子外,還流行霞帔、褙子、比甲等新鮮樣式,衣服的多變與款式做工達到一個高峰。

上文提到過的烏紗帽,在明代已經確立成了官帽。前低後高,靠後腦的地方,左右各有一片長橢圓形的帽翅,帽內有網巾,束著頭髮。到宋朝時加上了雙翅,烏紗帽按照官階在材質和式樣上是有區別的。明朝以後,烏紗帽才正式成為做官為宦的代名詞。

明人畫出警圖
男子服飾

清代

清朝主要是武力推行剃髮易服,結果導致明代男裝及官服消失在清代的主流社會中,清代漢族婦女服飾變化方面較男服為少。清代官服主要品種為長袍馬褂,旗人的馬甲馬褂、旗袍便開始在中原地區流行開來。清朝男性一般情況不穿鞋子,穿的是靴子。

貴婦常有鳳冠、霞帔作為禮服,普通婦女則穿披風、襖裙。披風是清代婦女的外套,作用與男褂相似,其制為對襟、大袖、下長及膝。披風之上,裝有低領,點綴著各式珠寶。披風的裡面,還有大襟、大襖小襖,小襖是婦女的貼身內衣,顏色大多用紅、桃紅、水紅之類。婦女的鞋子多類似於高跟鞋的原型,婦女的下裳,多為裙子,顏色以紅為貴。

到了清代後期,平民多以長衫為主。

多爾袞

由此可見,許多朝代的更替沒有全部擯棄原來的服飾文化,而是通過繼承的方式改進服飾使服裝能夠更貼近政治文化生活,在此之前,雖然經歷了歷朝歷代不同民族間的融合,但漢式服裝也一直保持著基本定式。但到了清代改冠易服,漢服形制的冠冕衣裳才慢慢地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我是流雲,關注我將持續為大家帶來更多精彩,對於本期的中國古代服飾,你的看法是什麼?

相關焦點

  • 隋唐五代服飾: 華麗開放,中國服飾史上的耀眼明珠
    隋代服飾多沿襲北齊、北周制度,袍衫和胡服是主要的服飾。統治階層的輿服制度,由於統治時間比較短,只是剛剛形成一個雛形,尚未完備。唐代輿服制度在隋代已略具雛形的基礎上,參照前朝舊制,規定天子及百官的官服都用顏色來區分身份等級,用花紋來表示官階。帝王在重要祭祀典禮等場合依然身穿冕服,遵循周制。
  • 天水一朝 宋代服飾賞析
    宋代服飾多承襲於唐,但經過宋代文化思想和其影響下的審美變得有所發展和創新,宋建國初,官制、軍制幾乎大部承襲唐代,衣冠服飾也承裝唐代遺制,無大變化.官員的公服由袍衫、幞頭、革帶(穿紫服緋的官員佩掛魚佩)、革履組成,革帶和魚佩都為官職標記
  • 真實再現唐代風尚與妝容服飾:聊聊《狄仁傑之通天帝國》的造型
    武則天著男裝是因為當時男女可以共同參與騎馬、打球、飲酒、舞蹈等社交活動,是唐代風尚的開放,也是唐代女性具有較高社會地位的表現。其他女性的造型《狄仁傑之通天帝國 》中的上官靜兒是以歷史上上官婉兒為原型的一位女性,身份是女皇身邊的一位受寵的女官。她愛穿「襦裙服」,是典型的"上衣下裳"衣制。
  • 唐代服飾研究
    ,對外來的文化、藝術、宗教採取欣賞和包容的態度,使當時的首都長安成為了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加之在隋朝已奠定了堅實基礎的紡織業到了唐代有了長足進步,繅絲、印染的技術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服裝材質品種之多、產量和質量之高不僅前所未有,不拘一格的服裝樣式亦在當時成為世人推崇的美麗時尚。
  • 文化|宋代服飾
    宋代官服又沿襲唐代章服的佩魚制度,有資格穿紫、緋色公服的官員都須在腰間佩掛「魚袋」袋內裝有金、銀、銅製成的魚,以區別官品。「方心曲領」也是朝服的特徵,即朝服項間套一上圓下方的飾物。便服:宋代官員公服、制服之外的日常便服,主要是小袖圓領衫和帽帶下垂的軟翅幞頭,依然唐式,腳下卻不穿唐時的烏皮靴,改著更便於平時起居的便鞋。遺老服:宋代遺老的代表性服飾為合領(交領)大袖的寬身袍衫、東坡巾。
  • 傳承中華文化,了解中華故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刺繡的起源
    長沙馬王推出土的一部分刺繡殘片看出西漢時期的刺繡針法品種豐富,色澤豔麗。上圖就是該時期出土的手套刺繡殘片局部。上圖是湖北江陵鳳凰山出土的深黃色絹地上繡出散點折枝花殘片。針法有打籽繡和斜平針,風格明快,設色典雅。以打籽針法作為主要針法繡花紋的,這是較早的一件作品。到隋唐時期,由於唐代風尚開放且百姓富裕,將精美複雜的次序多用於服飾打扮和佛教文化。
  • 中國歷代服飾文化
    漢代服飾漢代服飾承襲春秋、戰國、秦的遺韻,形制樸實,色澤單純「以瘦為美」。服飾使得女子曲線修長,待人接物含蓄內斂,動作簡明舒緩,自然樸素,莊嚴而典雅。一個最崇奉佛教的時代,中國歷史上壽命排第二的梁武帝,我們可以看看當時的服飾特點。下一個時期,從隋文帝開始到黃巢起義這段時期,我們叫隋唐史。這個時候思想從儒家到後來的儒道佛並舉。中國歷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融合開始了,比如大家熟悉的唐太宗李世明,其實就是個混血兒,鮮卑和漢族的混血兒。當時很開放的思想,就奠定了當時服飾的基礎。那整個唐代的服飾有什麼特點呢?
  • 中國古代服飾演變,五分鐘帶你了解各個時期的服飾
    魏晉南北朝時期衣著唐代男子一般著圓領襴衫、戴軟腳幞頭女子一般著豔麗大袖衫,以穿男裝、胡服為時尚。披帛、幃帽盛行。女裝男性化是唐代社會開放的表現之一,婦女穿著男裝是當時一種時尚。唐人善於融合西北少數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來文化,唐貞觀至開元年間十分流行胡服新裝。
  • 宋代女性的內衣有好多種類
    中國古代內衣文化的歷史發展不像歷朝歷代外衣服制那樣富有章程制度,而是以一種含蓄朦朧,若隱若現來抒發對美好、情感及身體表現的願望。在每個重大的歷史時期,伴隨著歷史文化背景的不同,內衣文化也會追逐世風,被寄予不同朝代的人文精神。
  • 熱搜推楊超越古裝造型,清純甜美的外表,塵埃氣質,演繹傳統服飾
    《長安諾》中的楊超越古裝與唐代女子大袖衫相似,從該劇的人物造型和時代背景可以看出唐代的影子。楊超越飾演董若軒的董若軒逸典雅,宛若髮夾花仕女圖古典女士的裝扮,讓人沉浸在盛世的繁榮時代。說到五千年歷史上的中國古裝,人們腦海中浮現出一定會中的唐代服飾圖片。唐裝是國內外影視作品中經常使用的關於古代故事的背景,為了達到理想的視覺效果,如《長安諾》楊超越等人物的人物造型是唐裝的借鑑。唐裝作為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現代社會一種獨特的審美文化,並以其獨特的魅力徵服了國際時尚界。
  • 漢服是我國古代的傳統服飾
    漢服是我國古代的傳統服飾。與日本和服相比,漢服歷史悠久。與和服的寬敞典雅相比,穿著漢服的女性更加優雅、典雅,展現了中國禮儀之鄉的魅力。那麼,漢服在不同朝代之間有什麼區別? 漢服的歷史發展 《史記》認為,「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
  • 看唐代女子服飾思古代服飾鼎峰繁榮
    由隋入唐,我國古代服裝發展到全盛時期,服飾空前繁榮,服裝款式、色彩、圖案等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嶄新局面,而這一時期的婦女服飾是我國服裝中最精彩的篇章,其冠服之豐美華麗,妝飾之奇異紛繁,都令人目不暇接。從唐代墓門石刻畫和大量陶製女俑來看,許多平民女子也有穿袒領襦裙的跡象。唐代女供養人的襦裙唐代襦裙的面料、色彩和樣式都大大超過了前代,可謂爭奇鬥豔、瑰麗多姿。襦裙面料大多是絲織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別,通常以多幅為佳。
  • 談談唐代的兒童服飾
    現代流行的大眾漢服服飾除了產出成年男性、女性的服飾以外,鮮少有漢服店出售兒童漢服服飾。難道中國古代兒童沒有自己的專屬著裝嗎?他們只是穿著改小的普通男、女服裝嗎?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近古代兒童服飾問題,以服飾特點較為成熟的唐朝為例,根據出土實物、文字記錄、兒童畫作來概括性探究古代兒童服飾的發展狀況。
  • 「清平樂」王凱江疏影等演員的服飾完美詮釋宋代服飾,你們覺得呢
    文|汐汐「清平樂」的服飾是劇中的一個亮點。服化道真的很良心,官家的每一套衣服都很精緻,場景也特別漂亮。目前為止,#清平樂#是我看過最好看的古裝劇 。宋仁宗 「清平樂」的劇照,我個人認為完美詮釋了宋代服飾,真的飽足了觀眾的眼睛,真的為劇加分。
  • 全世界獨一無二的西藏宮廷服飾唯一傳承之地—卓尼
    卓尼不僅是古代「藏漢走廊」的通道之一,還是古代羌、戎、吐谷渾、吐蕃等民族的聚居地帶,形成了以藏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區,卓尼又稱「覺乃」,「覺乃」藏族服飾延系西藏拉薩宮廷服式和髮型式樣,隨著當今時代的發展,很多種服飾得到了簡化演變,在很多服飾文體日益現代化,多樣化的今天,「覺乃」藏族服飾至今還保留了吐蕃時代的西藏農區藏族服飾的特點,是至今全藏區保留最完整的古代宮廷服及禮儀的「活化石」。
  • 古代服飾
    唐代大袖衫  唐代婦女服飾  宋代婦女服飾  宋代貴族婦女服飾  宋代皇后服飾
  • 莫高窟天女服飾:引領時尚儀態萬方
    壁畫中的天女多姿多彩,頭戴山形高冠,身穿廣袖長衫,披綠色雲肩,下著紅色長裙,腳踏方頭履,體態豐腴,氣度典雅高貴,也是唐代「曲眉豐頤」時尚的真實寫照。莫高窟第103窟(盛唐)壁畫中維摩室中的天女圖,此天女,論辯竟不輸於以智慧著稱的佛弟子舍利弗。從圖中天女氣度高貴、淡定從容的情態,可見唐代女性睿智典雅的一面。壁畫中的兩天女,都穿著唐朝時期最為時尚的布料——絲綢。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藝術形態,隋唐和宋遼金服飾藝術
    這些恰好對各類服飾起到了很好的審美點綴作用。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唐代婦女的服飾在當時還是具有一定的開放性的。當時不僅還流行一種半露胸窄袖裝,而且女性著男裝的現象也是作為一種時髦存在的。史稱:「高宗嘗內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帶,皂羅折上巾,具紛礪七事,歌舞於帝前,帝與後笑曰:女好不可為武官,何為此裝束?」這表明唐皇是以比較開明和寬鬆的態度來對待太平公主著男裝這一事情的。
  • 史學精要 | 劉芃 朱漢國:唐代的開放性格與盛唐氣象
    至於婚喪禮俗和日常生活中的物質和器用,從服飾、食物、家具到交通工具等各個方面,隋唐時期都是中國傳統的一大轉型。魏晉以來民族融合所帶來的文化融合與文化創新,在隋唐時期結出了碩果。正是在唐朝開放性格的影響下,整個唐代文化在中國歷史上呈現出特殊的繁盛景象,或者可以概稱之為「盛唐氣象」。
  • 《鶴唳華亭》成宋代服飾"博覽會" 多用當時流行織物
    劇組借鑑了很多古畫中的服飾裝扮。   螢屏上流行唐朝和清朝劇,近期播出的《鶴唳華亭》將視角伸到了「冷門」的宋代。該劇服裝造型總監方思哲接受新京報專訪時稱,《鶴唳華亭》在服裝造型上以宋為參照,以簡潔、素雅、精緻的服飾造型特點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