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服飾研究

2021-02-13 南薰

唐代女性服飾研究

/ 蘇莫


唐代的女性服飾

Women dress in Tang Dynasty

就封建社會的文化和經濟發展狀況而言,中國的唐代無疑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一個巔峰,唐朝政府不僅對外國實行開放政策,允許外國人到中國經商、吸引外國留學生,甚至允許外國人參加選拔官員的科舉考試和出任官職,對外來的文化、藝術、宗教採取欣賞和包容的態度,使當時的首都長安成為了中外文化交流中心。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唐朝婦女不必恪守傳統規範,她們可以穿袒露胸臂的寬領服裝或吸收其他國家服飾風格穿出異國情調,還可以穿胡服男裝騎射,並享有選擇配偶和離婚的自由。相當富足的物質基礎和相對寬鬆的社會環境,使得唐代的文化空前發展,詩歌、繪畫、音樂、舞蹈等領域群星璀璨。加之在隋朝已奠定了堅實基礎的紡織業到了唐代有了長足進步,繅絲、印染的技術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服裝材質品種之多、產量和質量之高不僅前所未有,不拘一格的服裝樣式亦在當時成為世人推崇的美麗時尚。


公元 8 世紀上半葉騎鬧裝鞍馬的貴族婦女及僕從(據唐代繪畫作品《虢國夫人出遊圖》摹繪,選自沈從文編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盛世唐裝中最奪目的要數女裝,以及婦女那變幻多樣的髮髻、佩飾和面妝。唐女講求配套著裝,每一套都是一個獨具特色的整體形象。人們不是一時心血來潮,而是依據著所處的社會背景,將服飾藝術之美發揮到了極致。因而,每一種搭配都個性鮮明,又有其令人玩味的文化底蘊。唐女配套裝可歸結為三種,除了受西域文化影響而引進的胡服以外,還有傳統的襦裙裝、打破儒家禮儀規範勇敢穿起的整套男裝。

先來說一下我國傳統的襦裙裝。上為短襦、長衫,下為裙,這也許算不上新穎,但唐女將它穿出了新樣。如短襦或長衫,在圓領、方領、斜領、直領和雞心領的交替流行中,竟索性將其開成袒領,這是在前朝未曾出現過的創新之舉。最初還主要為宮廷嬪妃、歌舞伎等穿用,但很快便引起了仕宦貴婦的垂青,這說明唐代人思想是非常開放的。儒家經典明確規定要用衣服將身體裹得很嚴,婦女尤其要遵守,像唐女這樣領子低到能見到雙乳上側露出乳溝的款式,在禮法森嚴的中國古代社會是空前絕後的。

女子襦裙裝並不只是上衣下裳,還有其它款式用以補充或裝飾,如半臂,就是一種短袖衫。現代人都是在夏天穿著,可是唐女穿時,常套在長袖襦衫的外面,其功能與坎肩有些相似。只因袖的長度在坎肩和長袖的中間,所以稱半臂。穿起來娉娉婷婷,體態美妙怡人。


《搗練圖》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當時唐朝普通女子的穿著,尤其是襦裙的特徵明顯。

牡丹與濃豔之美

Beautiful from peony

唐代崇尚豐滿、濃豔之美,賞花喜歡賞牡丹,人則講究男無肩女無頸,馬也要頭小頸粗臀部大。在唐代繪畫中我們不難看到,唐女為了顯示自己豐滿,特意將裙子做成六幅、八幅、十二幅,還嫌不夠,於是就出現了將裙腰提高,直到腋下的款式,這樣就看不見女子的腰身,只見一個圓滾滾的外形。

對於唐裙的描繪,詩人幾乎想盡了絕妙的詩句,除了款式之外,還有不少提及裙色。從詩中可以看到,當年的裙色相當豐富,而且官方的束縛少,因而可以盡人所好。僅色彩就有深紅、杏黃、深紫、月青、草綠、鬱金等,其中以石榴紅裙流行時間最長。李白、杜甫、白居易詩中都有關於石榴裙的描述。《燕京五月歌》中記述石榴裙流行盛況,說石榴花開的時候滿是濃重豔麗的石榴紅,千家萬戶買石榴花給家中的女子染紅裙。可以想像有多麼壯觀。鬱金裙也是以植物色染成的,但這種植物不同於原產小亞細亞的鬱金香,而是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肥大根狀莖及紡錘狀塊根的汁液能夠染布、而且散發著香氣。唐中葉時一位公主的百鳥裙,更是中國織繡史上的名作,其裙以百鳥羽毛織成,白天看是一色,燈光下看是一色,正看一色,倒看一色,而且裙上呈現出百鳥的形態,可謂巧奪天工。


周昉的《簪花仕女圖》中,美人著踝肩長裙,上身直披一件大袖紗羅衫,輕掩雙乳。如實細膩地描摹出唐代細膩透明的衣料和出女子那柔潤的肩和手臂。

與襦裙裝相配合的足服,有鳳頭高翹式錦履,也有麻線編織的鞋或蒲草鞋,軟軟的,但很精緻、很輕巧。除了繪畫作品為我們提供了形象資料以外,在新疆等地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到實物。


唐女愛披一件帔子,或是兩隻胳膊上搭著披帛。這兩種裝飾物的樣子,區別在於帔子闊而且短,一般披在一肩,從出土的唐代女俑上可以看到逼真的效果。傳說有一次宮中露天筵席,唐明皇大宴群臣。一陣風起,將楊貴妃的帔子吹到賀懷智的幞頭(一種黑綢巾裹成的帽子)上。由此來看,帔子或許是很輕盈的,當然也不排除以厚重毛織帔子禦寒的可能性。披帛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飄帶」,長長的,一般較窄,從身後向前,搭在小臂上,兩端自然下垂,後人畫仙女和古裝仕女,怎麼也忘不了這種美妙的披帛。

唐女著襦裙裝時,頭上一般不戴帽子,當然也有花冠等是屬於裝飾性的,出門時則戴一圈垂紗的帷帽。這種帷帽從唐初開始流行,至盛唐時,女人們連帷帽也不屑於戴了,乾脆露髻騎馬出行。當年髮式可謂多變,體現著唐女的奢華之風。僅高髻,就有雲髻、螺髻、半翻髻、反綰髻、三角髻、雙環望仙髻、驚鵠髻、回鶻髻、烏蠻髻及峨髻等,另外還有較低的雙垂髻、垂練式丫髻以及拋家、半翻、盤桓等30多種。這些髮髻大多因形取名,也有的是以少數民族的族稱取名,今天的人們除在唐代仕女畫中看得到髮髻上插滿了金釵玉飾、鮮花以及酷似真花的娟花的具體形象外,還能在出土文物中一睹各種精緻的金銀首飾和絹花的實物。

與花枝招展的襦裙裝相比,將整套男服穿在身上則別有一番情致。唐代典型男服是頭戴幞頭,身穿圓領袍衫,腰間系帶,腳蹬烏皮六合靴。這身裝扮使男子穿著幹練、瀟灑又不失儒雅,女子穿又別有一種洗盡鉛華卻添帥氣、俏皮的風度。儘管儒家經典中早就規定:「男女不通衣裳」。唐代女著男裝的形象,在張萱《揮扇仕女圖》、《虢國夫人出遊圖》以及敦煌莫高窟壁畫上都可以見到。《舊唐書· 輿服志》和《中華古今注》中也記載,唐代女子穿男裝,包括皮靴、袍衫、馬鞭、帽子,不論身份尊卑,甚至不管在家還是出門,都這樣裝扮。由此可見,唐代社會開放,對女性的束縛很少。

唐代的男子服裝主要是圓領袍衫。袍服的用途非常廣泛,上至帝王,下至百官,禮見宴會均可穿著,甚至將其用作朝服。(宋人作《唐人遊騎圖》局部)

唐代女子的妝容

The makeup from Tang Dynasty

面妝雖說不是唐女發明的,但奇特華貴、變幻無窮。唐女在臉上廣施妝藝,不只是塗上妝粉,以黛描眉,以胭脂塗兩頰,以唇膏點唇,還要在額頭上塗黃色月牙狀「額黃」(亦稱「鴉黃」) 飾面。據說是模仿西北民族的黃面佛妝。眉式也花樣翻新,傳說唐玄宗曾命畫工畫十眉圖,這也是風流皇帝在服飾史上留下的逸事。眉式的名稱很好聽,有「鴛鴦」、「小山」、「三峰」、「垂珠」、「月稜」、「分梢」、「涵煙」、「拂雲」、「倒暈」、「五嶽」等,再加上民間的柳葉眉、卻月眉、闊眉(桂葉眉)、八字眉等,真是美不勝收。這還不算完,雙眉中間要有花鈿,可以用鳥羽、黑光紙、螺鈿殼,也可以用金箔、魚鰓骨、雲母片或者直接用顏料畫。眉梢處則要描上一道「斜紅」。嘴唇以唇膏點出各種時興的唇形,在唇角外一釐米處再點上兩個黃豆般的紅圓點,美其名曰「靨」。盛唐以後,靨的範圍越來越大,擴展到鼻翼兩旁,還變化出錢形、杏桃形、小鳥形、花卉形等。我們在敦煌五代時期的莫高窟61窟壁畫上,仍能見到這種「薄妝桃臉,滿面縱橫花靨」的女供養人形象。

這些面妝並不都是唐人的創造,有些帶著前代的傳說,故事美妙動人。如花鈿,傳說南朝宋武帝劉裕有一位女兒叫壽陽公主。正月初七那一天,壽陽公主行於含章殿下,忽然微風吹來一朵梅花,恰好貼在壽陽公主的額頭,拿不掉也洗不掉,看起來很美,於是就在民間流行起來。這種被稱為「壽陽妝」或叫「梅妝」的面飾伴隨了唐代乃至宋代女性很長時間。

唐代李復言在《續玄怪錄·定婚店》中記下了這樣一段故事:有人名韋固,一日路過宋城,住在南一家客棧。夜晚見到月下老人倚著裝滿紅繩的袋子閒坐。按照中國人的說法,月下老人用紅繩將男女二人腿系在一起,就成了夫妻。韋固遂上前詢問自己的妻子是誰,老人翻開婚姻簿查了一下,說城北賣菜婆的女兒就是,時年剛剛三歲。韋固聽了很生氣,就命僕人去射殺。僕人不忍,匆忙間只刺傷了女孩的眉心。十幾年後,刺史王泰看韋固勇猛可信,就將自己的義女嫁給了他,新娘額頭裝飾著花鈿,夜晚卸妝時惟獨花鈿不取下。韋固奇怪,一問才知道,正是當年被刺傷的那個女孩。這是一段傳奇故事,但由此也不難看出,女性白天在臉上施以裝飾,在當時已蔚然成風。


各式各樣的花鈿

就在唐女認為面部再也沒有地方塗抹花樣時,面妝之風卻陡然一變。《新唐書·五行志》中提到,唐代中期以後,女性一度流行不施脂粉,而且以黑色的膏脂塗唇。詩人白居易也在《時世妝》詩中寫道:「時世妝,時世妝,出自城中傳四方。時世流行無遠近,腮不施朱面無粉。烏膏注唇唇似泥,雙眉畫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態,妝成近似含悲啼。」這種被稱為「啼妝」或「淚妝」的妝容,配以墮馬髻、弓身步、齲齒笑,格外惹人憐愛,因而風行一時。

盛世唐裝就是這樣散發著耀眼的光芒。儘管今天的人們習慣將對襟襖通稱為「唐裝」,以其代表中國傳統服飾,但那不過是一種以唐代為榮的說法,事實上,現代的唐裝遠不及唐代的服裝璀璨奪目、千姿百態而富有生命氣息。當年「萬國衣冠拜冕旒」的氣勢是多麼宏大,唐代中國才真正稱得上是「衣冠王國」。


張萱《揮扇仕女圖》

(二零一四年)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唐代服飾文化研究,胡舞的奇麗之美
    胡舞中國唐代服裝變……從舞服開始。因為在令唐人大開眼界的外域服飾中,最美妙新奇,最具藝術性和吸引力的首先是舞蹈服飾。於是,異國的舞服隨著歌舞百戲一起湧入唐代首都長安,先是影響中國中原的舞服。繼而以迅疾的速度在日常服飾中流行開來。唐代舞服所反映的不同地城文化色彩的交融特徵,在唐代宮廷樂舞和敦煌壁畫、龍門唐窟石雕以及一系列墓室 文物中都有體現。唐代宮廷樂舞《九部樂》《十部樂》是中外舞服交融的典型代表。
  • 看唐代女子服飾思古代服飾鼎峰繁榮
    由隋入唐,我國古代服裝發展到全盛時期,服飾空前繁榮,服裝款式、色彩、圖案等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嶄新局面,而這一時期的婦女服飾是我國服裝中最精彩的篇章,其冠服之豐美華麗,妝飾之奇異紛繁,都令人目不暇接。唐代婦女的服裝主要分為襦裙、男裝、胡服三種。唐代婦女穿襦裙服,即上身穿短襦或衫,下身穿長裙,佩披帛,加半臂(短袖)。唐代婦女短襦的領口形式多種多樣,有圓領、方領、直領和雞心領等。盛唐時代還有袒領,即領口開得很低。早期袒領短襦只在宮廷嬪妃、歌舞伎者間流行,後來連豪門貴婦也開始穿著。
  • 【考古百科】唐代軍戎服飾——雲想衣裳系列
    唐代初年的軍戎服飾與南北朝和隋代的樣式相差不大。唐代中期,貞觀之後,唐代風格的軍戎服飾逐漸形成,至晚唐時已經形成了固定形制。
  • 《唐宮仕女圖》:民族融合下由簡樸到豐腴,唐代女性服飾演變之路
    胡服成風尚,寬大肥美,露透之風也越來越為盛行,唐代女性服飾顯著的變化總結唐代三種形式的裝扮可知,唐代最為明顯的是出現了胡服風尚。另外,傳統的糯裙裝也經歷了巨大的變化,不僅越來越寬大肥美,露透之風也越來越為盛行。
  • 真實再現唐代風尚與妝容服飾:聊聊《狄仁傑之通天帝國》的造型
    草履深受唐代婦人的喜愛。電影中的男性服飾電影中的狄仁傑身穿圓領袍衫、頭戴幞頭、腳蹬長靿皂革靴,雖然服式相對女裝較為單一,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圓領袍衫屬上衣下裳連屬的深衣制,一般為圓領、右衽,領及衣襟處有緣邊,前後衣襟下緣各接橫襴,以示下裳之意。
  • 談談唐代的兒童服飾
    現代流行的大眾漢服服飾除了產出成年男性、女性的服飾以外,鮮少有漢服店出售兒童漢服服飾。難道中國古代兒童沒有自己的專屬著裝嗎?他們只是穿著改小的普通男、女服裝嗎?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近古代兒童服飾問題,以服飾特點較為成熟的唐朝為例,根據出土實物、文字記錄、兒童畫作來概括性探究古代兒童服飾的發展狀況。
  • 神道化的隋唐重裝武士服:日本輪王寺藏「太平樂」服飾文物溯源研究
    為此東京國立文化財研究所美術部主任研究官神谷榮子在該次展覽特刊《日光山輪王寺舞樂服飾》一書中評價:「日光山輪王寺舞樂服飾在昭和29,經過了當時的東京國立博物館染織室長山邊知行先生的確認,山邊知行先生總結了它的幾個特色:首先,這批服飾皆為江戶前期的舞樂裝束,而且從衣裳到道具都基本完好地保存了下來。其次,這些裝束都是頂級藏品,且並無經過修補,保存狀態良好。」
  • 歷朝歷代的服飾更替與傳承,唐代豔麗開放,宋代典雅簡約
    服飾是人類文明發展和進步的重要標誌,最早服飾的作用是禦寒、遮羞及美化,到如今的演變是與同時代的政治、經濟、文版化、宗教信仰及生活習慣有著密切關係的。根據考古記載,原始的織布工具和織物殘片遺存被發現於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等古文化遺址中, 可見中國服飾在中華文化佔有重要地位和悠久的歷史意義。
  • 【六塵視界】隋唐舞韻——敦煌壁畫舞蹈人物服飾造型研究
    軟舞作為傳統的漢族舞蹈,在胡文化盛行的唐代仍然佔有一定的位置,他是對華夏文化的傳承,因此軟舞的服飾也是依附於華夏民族傳統的上衣下裳的服飾制度下的,唐代的詩詞中有大量的詩句記錄了唐代軟舞的風貌,袖子對於軟舞輕盈飄逸的意境塑造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軟舞在袖子的形上有豐富的變化。按照不同的袖形可以將服飾分成三種類型,第一種是廣袖的軟舞服飾,第二種是長袖的軟舞服飾,第三種是揮舞長巾的軟舞服飾。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服飾流程現象
    這是從服飾的演變而劃分的階段,與習慣的通史分段略有不同,主要是為了照顧到服飾演變的幾個轉折點。古代服飾指有史以來到辛亥革命的服飾,其下限雖然已越過通史的近代,服飾也經歷了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但大體可列為同一個系統。其中,西周根據夏、商以來的禮制而完善的服飾制度,是奴隸社會,尤其是封建社會服飾制度的基礎,是研究古代服飾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 滿族服飾歷史與文化研究
    滿族服飾歷史與文化研究■聞琪琰 宋德風/東北電力大學摘 要:作為我國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之一的滿族,擁有著悠久的歷史背景和厚重的文化內涵
  • 古代服飾
    唐代大袖衫  唐代婦女服飾  唐代官吏常服袍衫  唐代文官大袖禮服  唐代婦女化裝順序表
  • 唐朝服飾
    對異國衣冠服飾的兼收並蓄,使唐朝服飾的奇葩開得更加鮮豔奪目。需要我們注意的是,在現代一般意義的「唐裝」並不是唐朝服裝,而是清朝以後形成的服裝。唐朝漢的漢服由於唐朝採取開放政策,對西域、吐蕃的服飾兼收並蓄,因而「渾脫帽」、「時世妝」才得以流行。這就是中國古代服飾史上的第三次大變革。與前兩次服飾大變革所不同的是,這一次的服飾大交流是由南北走向向東西方向流動。
  • 中國歷代髮式與服飾-隋唐五代官吏服飾
    唐代文吏服飾 唐代官吏,除穿圓領窄袖袍衫外,在一些重要場合,如祭祀典禮仍穿禮服。禮服的樣式,多承襲隋朝舊制:頭戴介幘或籠冠,身穿對襟大袖衫,下佩圍裳,玉佩組綬一應俱全。在大袖衫外加著裲襠,也是隋唐時期官吏服飾的一個特點。
  • 張福通:《唐代公文詞語專題研究》
    《唐代公文詞語專題研究》,張福通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年12月版。內容簡介該書以專題形式探討唐代公文文書的詞彙現象和詞語釋義問題。該書的研究對唐五代語言研究、史學研究、辭書編纂等都有參考價值。(中略)2015年行將離開杭州之時,筆者分別拜訪龔延明和汪維輝老師,諮詢個人的未來研究規劃。說來慚愧,獲得博士學位,本應該已經確立研究方向,但筆者始終在偏向語言研究還是歷史研究之間徘徊。
  • 為了完成周總理的囑託,作家沈從文是如何開創中國考古服飾研究的
    1963年,周恩來總理在外交出訪中,發現以絲織聞名的中國在世界紡織文化領域中的地位落差很大,因而囑託當時的文化部副部長齊燕銘著手找人著述《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一書。1981年出版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周總理的囑託成為一個契機,使沈從文先生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古代紡織服飾的研究工作中。1981年,《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出版了中文版、日文版,這是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的開山之作。沈從文先生出生於湖南鳳凰縣,他在自傳裡說,從小喜歡看當地人做銀器、織錦,他對這些很感興趣。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他主動提出到中國歷史博物館搞研究工作。
  • 隋唐時期的服飾文化
    然而在隋煬帝之後,為了宣揚皇帝的威嚴,恢復了秦漢時期的服飾制度。隋朝被推翻後,唐取而代之,唐時期文化空前繁榮,與各民族的交流也十分頻繁。人民充滿民族自信心,外來異質文化,一經被大唐文化所吸收,便自然成為了大唐文化的補充和滋養,這是唐代服飾雍容大度、百美競呈的緣由。
  • 唐朝服飾的特點
    唐朝服飾的特點是雙軌制。在大的祭祀場面,穿漢人的傳統衣服。在平時,唐代的常服是胡服(即鮮卑裝)系統。
  • 中國傳統文化,彩繪服飾紋樣,百褶褲的研究
    在大遷徙的流動中,西域各民族有的入居中原,中原漢民族有的遷居西域,僅從服飾文化交流中,就可看出明顯的印證。百褶褲營 盤古墓出土的百褶褲,為手工紡織的純毛織品。它不僅質地細軟、柔和,且式樣新穎,做工細緻、複雜,呈現了變化多端的形態。這種褲裝形式僅此一例。
  • 「冠服之豐美華麗」,敦煌壁畫中唐朝服飾文化的演變
    02敦煌壁畫中唐代服飾文化的表現與發展我國的服飾藝術是服飾藝術的一個單元,這對於研究唐代服飾風格的作用也是很大的藉助敦煌壁畫去研究唐代服飾藝術的形式美學,由此可見其重要性,敦煌壁畫中所顯示出來的唐代服飾藝術美學特徵在兩個方面尤為突出顯著,即敦煌壁畫中唐代服飾的所展示出來的技術上美感和藝術上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