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宮仕女圖》:民族融合下由簡樸到豐腴,唐代女性服飾演變之路

2020-12-18 煙雨歷史江南

引言

《唐宮仕女圖》相傳出自周昉之手。他出身於名門貴族,所以,他對於唐代貴族奢華的生活非常熟悉。在他的仕女畫中,主角不是那些烈女、賢婦、仙女等,而是取材於現實生活,將那些貴族婦女的日常活動展現出來,從而迎合了中晚唐時期大官僚地主們的審美意識。他的作品在展示唐王朝國力強盛繁榮的同時,亦揭露了婦女們極度貧乏的內心世界。在《唐宮仕女圖》中的嬪妃們大多體貌豐腴,衣著精美,但她們面含幽怨,舉止慵倦,毫無生氣。

唐代地廣物博,政局穩定,與西北西南的眾多少數民族均有頻繁的交往,都城長安是國際性發達城市,也是東西方文化匯集之處。不論是唐政權還是普通民眾,對待外來文化都是採取開放性的態度,服飾方面具體表現為中外融合,胡漢雜糯,呈現出許多前所未有的服飾特色。

《唐宮仕女圖》中窄袖短衫襦、長裙、披帔的貴族夫人,盛唐時期華麗奢靡的女性服飾

唐朝初年百廢待興,自然災害頻發,初唐時期的社會風氣較為簡樸,各項制度均沿襲舊制不僅是國家政策,風俗服飾上也莫不如是。

初唐前期的衫(糯、襖),仍是緊身、圓領衫糯的開口,出現了各種形式的袒領,圓領以桃、窄袖,後期又有所改進,加大了心領為主,更能夠體現女性胸部的曲線美。

裙在古代稱為「裳」,男女皆可穿,傳至隋唐時期,裙已經轉變為女性的專用。唐初流行緊身窄小的服裝款式,顏色多為青綠色,腰高至胸部、長至齊地。由於古代帛布幅面較窄,為方便行走,製作每條長裙時都要用幾幅帛布拼接而成,初唐時的裙大多是由六幅布製成。較之前朝,此時增加了長裙的幅面和裙長,使得長裙更加的飄逸、立體感更強、裙身更為修長,使穿著者給人以俏麗修長的感覺。

隋唐時帔有兩種穿法,一種是披繞在肩背上,使兩端自然下垂,長可至膝蓋,走起路來隨風飄揚,顯得柔美多姿。但這種帔帛可能過長,很容易造成行動不便,因此只有在室內或參加宴會時才會使用。另一種較短的帔子,披在肩上,系在胸前,類似於現代的小鬥篷,相比前一種則更為實用。

總之,初唐時期,朝政新立,百廢待興,剛剛恢復穩定生活的士庶女性更趨向於沿襲舊風。即使此時胡服已慢慢開始出現在大唐的土地上,但仍未能夠造成大範圍影響,到了初唐晚期才慢慢顯現出盛唐時的影子。

盛唐在貞觀之治的良好經濟基礎下,城市日漸繁華,生活富庶,基本的生活條件大都得到滿足,在此背景之下,女性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服飾時尚,出現了多姿多彩的女性服飾文化。

這一時期的社會審美也發生了巨大變化,以胖為美越來越成為社會的風尚,尤其是貴族女子,從唐初的苗條纖細逐漸變為豐腆,穿衣風格也由樸素到寬大奢華。而庶民女子仍然要為生活奔波,不能像貴族女子一樣追求寬大奢華的服飾之美,出於行動方便上的考慮,要麼選擇改良後領、袖更為緊窄的傳統糯裙裝,要麼在社會大風氣的影響下,選擇著男裝或穿胡服。

因此這一時期傳統的糯裙裝在整個社會的審美巨變之下也發生了較大改變,除此之外,出現了更具特色的女著男裝和胡服的風尚。裙的種類繁多,款式新穎大膽,整體風格富麗堂皇,奢侈靡麗,是盛唐社會繁榮的象徵。

胡服成風尚,寬大肥美,露透之風也越來越為盛行,唐代女性服飾顯著的變化

總結唐代三種形式的裝扮可知,唐代最為明顯的是出現了胡服風尚。另外,傳統的糯裙裝也經歷了巨大的變化,不僅越來越寬大肥美,露透之風也越來越為盛行。

實際上,不論是什麼時期,哪種形式的服飾,其流行於唐代都與胡風密不可分。這一時期的唐代與外族交往頻繁,作為統治集團的關隴士族更是帶有胡漢雜糯的血統,胡風影響如此之深也就不足為奇了。

根據初唐、盛唐和中晚唐的時間劃分,胡服可分為三個階段,初唐的胡服樣式為:頭戴篡籬或帷帽,身著窄袖衫、條紋褲,腰系蹼饅帶,腳穿胡靴。盛唐時期則是全套的胡服裝備,著胡衫、戴胡帽、穿錦靴,還有後來流行的回鵑裝。中晚唐時期則以時世妝和胡式髮髻最為流行。

當時青年男女若不穿著一兩件胡服,似乎就顯得「土氣」。詩人元禛就曾感嘆:

自從胡騎起煙塵,毛鑫腥擅滿成洛。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

唐時不僅流行西域少數民族的服飾,諸如波斯、印度等國家的服飾也在中原地區廣泛流傳,其中,回鵑裝結合了希臘、波斯以及中原三地服飾特色。因此唐代風靡的胡服是結合了多種民族、多個國家的服飾特徵的結果。中晚唐以後,胡服在中原大地幾難再見,而以吐蕃的妝容最為流行,被稱為「時世妝」,大唐盛景不復存在。

世人皆知,唐代以肥為美,「肥」不僅包括體態,也包括了服飾衣著。這與關隴士族胡漢雜糯的血統有很大關係。關隴士族帶有胡人血統,天生體態健美高大,漸漸帶動整個社會審美眼光的變化,人們體態越來越偏向豐腴,服飾也日益寬大華麗。沈從文說:

這一時期的衣著,從服飾史說來是最不美觀時代的產物。

這正是因為唐代進入了繁榮發展時期,正處於國力最為強盛階段所洋溢出的無限活力。

唐代女性服飾中曾流行過一種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露透之風。剛開始時只是在宮廷中開始出現領口開得較低的衫糯,僅僅是在領型上出現不同,受西域文化的衝擊,出現了U型領、桃心領和翻領,較之傳統的圓領更能拉長女性的頸部線條,襯託出女性的溫潤可愛。其後,更是出現了直領、袒領,領口隱約可見胸部,類似今天的低胸裝。盛唐時期最為流行的坦胸大袖裙就是以此為基礎裝扮而成。

唐代之所以會出現這種露透之風,和當時的社會狀況有很大關係,首先,唐朝政治穩定,經貿繁盛,人們自我心理認同加強,從而產生巨大的主動性與創造力,女性也更大膽的追尋美表現美。其次,唐代禮教鬆弛,儒、道、佛三家並存,人們的價值觀突破傳統枷鎖,女性在身心上都獲得了解放。最後,唐代女性地位大大提高,甚至可以投軍、做官,女性的勞動成果得到社會肯定。

民族大融合建立起的根深蒂固的血緣——唐代女性服飾的「胡化」的原因

唐代政局相對穩定,民族關係也比較平穩,因此沒能發生諸如前代那種較大規模的民族遷徙,但是由於政治形勢的變化,民族分布狀況也發生顯著變化。唐代前期的大局勢是周邊民族的內遷,而「安史之亂」發生以後又出現了漢民南遷的局面,在一次又一次的民族遷徙浪潮中,各族人民接觸更多,民族融合進程加快,從而促進了唐代女性服飾的變化。

北突厥的歸降開啟了唐前期民族內遷、歸附的篇章。北突厥戰敗後,薛延陀勢力取而代之,唐軍又一次以雷霆之勢降服了它,自此,漠北鐵勒系統都開始向唐朝歸降,懾於唐朝的強大國力,加之李世民開明的民族政策,周邊少數民族紛紛歸附唐朝,由此,唐代逐漸形成天下一統的盛世局面,唐太宗李世民也被各少數民族尊稱為「天可汗」。

唐代是民族大發展大繁榮的時期,各族人民與中央王朝的聯繫更加緊密,外國勢力也不斷到訪中原。

佛教的傳入對於唐代服飾的影響也同樣深遠。佛教最初傳入中原地區是在漢代,魏晉南北朝時期風靡中原,隋唐時期發展成熟,晚唐則呈下降趨勢,佛家通過塑造佛陀的「人」的形象來達到教化眾人、宣揚佛法的目的,其形象影響著人的服飾審美和穿著打扮,推動了唐代服飾文化的發展。

不同時期的政治利益關係造就了有唐一代各式各樣胡服的盛行,可見漢文化與胡文化的融合對唐代女服的變化產生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結語

唐朝是我國封建文化繁榮發達時期,唐代文化的繁榮得益於唐朝海納百川的胸懷,對外來文化能夠兼容並包,則其精華而吸收。民族融合是推動中國歷史發展進步的主要動力之一,也是各民族間和諧相處、攜手共進的生動寫照。一方面民族融合促進了各民族間的相互了解、相互學習;另一方面也為中華民族的最終形成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唐代女性服飾的變化集中反映了唐代民族融合的演進過程。服飾是文明的窗口,是思想的外在表現,服飾史就是人類文明的發展史,是一個民族一個朝代的社會風貌和社會心理的反映。無論古今,無論何種民族,必然處在多種文化並存的環境中,在此之下,「繼承」與「發展」就是其中最為重要的課題。

參考文獻:

《民族史學概論》

《中國服飾史》

《唐代衣食住行研究》

相關焦點

  •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唐宮仕女圖」之——《宮樂圖》
    《唐宮仕女圖》是一組五幅中國畫,作者是唐代張萱、周昉,描述唐代美女眾生像。
  • 國畫《簪花仕女圖》:盛世氣象繪就的唐朝女子服飾,美若錦繡
    唐代畫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圖》,用最樸實生動的畫法在180釐米的畫卷中展現了六位唐朝貴族女子遊園賞景的場景,這五位貴族女子以及一個使女的衣著配飾都十分華貴豔麗,較為生動地向人們展現了唐代宮廷生活的奢華和悠閒。
  • ​ 課例|Q版唐代仕女圖
    《唐宮仕女圖》是一組五幅中國畫,作者是唐代張萱、周昉,該畫描述了唐代女子眾生相,尤其表現唐代貴族婦女的生活情調,成為唐代仕女畫的主要特徵
  • 《簪花仕女圖》丨唐代貴婦有何穿衣風格?卻擁有獨特的「形體美」
    一、《簪花仕女圖》的貴婦妝飾體現出具有時代氣息的女性嬌豔奢華1、周昉筆下描繪出唐代晚期貴婦們的瑰麗多姿,淋漓盡致的散發出時代氣息的裙裝在周昉的《簪花仕女圖》當中,所繪畫的許多貴族婦人們大都普遍穿著「裸露裝」,與之前的「保守式」的服裝設計不一樣
  • 唐代 周昉《簪花仕女圖》
    【名稱】:簪花仕女圖【作者】:周昉【年代】:唐代【材質】:絹布好屬文,窮丹青之妙,擅畫肖像、尤工仕女,初學張萱而加以寫生變化,多寫貴族婦女,所作悠遊閒適,容貌豐腴,衣著華麗,用筆勁簡,色彩柔豔,為當時宮廷、士大夫所重,稱絕一時。《簪花仕女圖》傳為唐代周昉繪製的一幅粗絹本設色畫。縱46釐米,橫180釐米,作品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畫中描寫了六位衣著豔麗的貴族婦女及其侍女於春夏之交賞花遊園。
  • 唐代女性內衣——訶子是什麼?還有一個名字是「合歡襴裙」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歷史上民族相融合的重要時期,思想上呈現百家爭鳴的景象。服飾文化主張推陳出新,內衣服飾也受到影響,出現一種由北方遊牧民族傳入中原地區的背心式內衣——「裲襠」。「裲襠」顧名思義由前後兩部分衣片構成,不僅可以擋胸還可以擋背,用扣袢在腋下與肩部位置加以固定。
  • 如花美眷,貌美婀娜:中國仕女圖中的女性之美,誰又不喜歡美人呢
    仕女,是中國古代的一個特有名詞,最早的時候稱為士女,是指那些相貌秀麗的美女。但仕女這個詞的發展壯大,和它本身的內涵倒沒多大關係,而是得益於「仕女圖」這一繪畫題材的使用。仕女畫是傳統人物畫中的一大主題分類,雖然「士女」一詞是在唐代才被提出來的,但這方面的題材繪畫很早就開始了。
  • 透過《簪花仕女圖》,看中晚唐「以胖為美」的審美觀及其成因
    唐朝的許多出土的繪畫作品已經成了如今史學研究的重要參考工具以及史料,其中,唐代周昉(史學界存在其它觀點,但一般認為周昉為畫作作者)所繪製的一代經典畫作——《簪花仕女圖》在兼具審美作用的同時,因為其反映的人物體貌以及裝飾風格等豐富內容,更是成為了重要史料參考,
  • 你知道旗袍的起源嗎,它是由哪兩個民族服飾文化融合的呢?
    原問題:現代旗袍是由哪兩個民族的服飾交互交融而成?眾所周知,旗袍是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最流行的著裝之一,有著其非常特殊的歷史地位。不過旗袍這一華人女性著裝文化,卻在世界上引起了廣大愛好者的研究和推崇。其實旗袍的起源在中國現代是有很大的爭論的,有的人講是漢人和滿人服飾的一種融合後的改良版,有的學者卻認為旗袍是從先秦時代就留下來的一種穿著遺風。不過旗袍流行的時代也非常的特殊,是從上個世紀20年代開始盛行的,大街小巷裡到處都可以看到穿旗袍的女士,旗袍在那個特殊的時代成了中國社會的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 唐代服飾研究
    鬱金裙也是以植物色染成的,但這種植物不同於原產小亞細亞的鬱金香,而是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肥大根狀莖及紡錘狀塊根的汁液能夠染布、而且散發著香氣。唐中葉時一位公主的百鳥裙,更是中國織繡史上的名作,其裙以百鳥羽毛織成,白天看是一色,燈光下看是一色,正看一色,倒看一色,而且裙上呈現出百鳥的形態,可謂巧奪天工。
  • 宋代仕女畫之仕女:理想女性的化身,男子心目中的完美主義者
    但另一面,男性對女性又有著自己的審美需求,我們藉此可以認識到宋人對「德」與「色」關係的看法和主張。一、宋代仕女畫概況仕女畫歷史久遠,這可以追溯至漢魏時期,只不過那時的畫作多以列女為描摹對象。到了唐代,宮廷女性成了繪畫重點,宋時,題材與表現手法進一步豐富,女性形象具有多樣性。
  • 從晚唐《簪花仕女圖》,探尋其貴婦裝扮及社會流行文化
    兩晉,是仕女圖的正式成形時期,主要以詩、賦這樣的文學作品中為之歌頌的賢能婦人,或是流傳於民間各類傳說中美貌的仙女為原型,再加之以想像進行創作,東晉顧愷之的著作《洛神賦圖》就是從曹植的《洛神賦》中尋找到的創作靈感。
  • 《唐宮夜宴》火爆外網:傳統文化如何「出圈」?|上奇觀察
    夢回大唐,參加一場華麗的唐宮盛宴,會是什麼場景?一個舞蹈節目,讓這個穿越夢變成了生動的現實。今年2月,2021年河南春晚上,由鄭州歌舞團編排的舞蹈節目《唐宮夜宴》火遍網絡,受到眾多網友讚譽。《唐宮夜宴》講述了14位女樂官在赴宴起舞的路上發生的一連串趣事。由鄭州歌舞劇院創排,讓觀眾欣賞到「鬢雲欲度香腮雪,衣香袂影是盛唐」的大唐風姿。
  •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戰爭頻仍、王朝更迭、社會動蕩、民眾遷徙,多民族的文化傳播與融合正是在這種風雲變幻的年代開始。中原人民與北方各少數民族互相影響,服飾風尚發生顯著的變化;佛教的傳播,玄學的盛行,各種思想文化風起雲湧,折射出時代特定的審美取向。總的來說,魏晉服飾崇尚飄逸灑脫,大開大合。魏晉時期的士大夫喜歡穿大袖寬衫,上自王公名士,下及文人儒生,無不大袖翩翩。
  • 簪花仕女圖
    《簪花仕女圖》傳為唐代周昉繪製的一幅粗絹本設色畫。
  • 真實再現唐代風尚與妝容服飾:聊聊《狄仁傑之通天帝國》的造型
    電影中武則天的髮型雖然與傳統的反綰式髮型不完全相同,但是依稀能尋到高髻與元寶髻的影子。高髻在周朝就已出現,唐時尤為流行。高髻的形狀多種多樣,武則天的髮型屬於其中很常見的一類——蛾髻。蛾髻流行於中晚唐時期,唐代畫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圖》中幾名貴婦的髮型即為蛾髻,而中唐詩人李賀的《十二月辭》中也有「金翅蛾髻愁暮雲」的詩句。
  • 唐墓壁畫中的女性:在禮教與風尚之間|頂尖博物館探訪②
    張菁從1980年代開始陸陸續續看過一些唐代女性形象,包括唐墓壁畫、女俑、仕女畫等,唐代女性的健康、活力、朝氣令她印象深刻。2010年,張菁曾在波士頓機場看到一幅唐代女性圖,立感眼前一亮,「唐代女性是可以被不同歷史時期、國家、文化的人接受的。」申秦雁認為盛唐時期的女性形象堪稱「歷史上最美好的」。
  • 晚唐盛世之下 女性的瑰麗倩影
    唐 樹下仕女圖絹畫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藏絲路霓裳 文化交融 敦煌藏經洞出土捲軸繪畫,主要集中在公元8世紀晚期至11世紀。此時的中國正值晚唐至北宋初年。在我國現存服飾文物形象中,實物較為稀少、形式也較為模糊的即是晚唐五代時期風格,傳統的褒衣博帶樣式服飾在此時與胡服交融,形制逐漸向寬袖長裙樣式發展。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雲南民族服飾,它的藝術特點及服飾的意義
    雲南民族服飾它們先後創造了原始社會的圖騰藝術文化;商周的威嚴神秘藝術文化;先秦的積極理性藝術文化;楚漢的浪漫主義藝術文化;魏晉南北朝時期以人的精神為主的藝術文化風度;唐代的積極熱情傳統服飾文化從最初的以植物、獸皮掩體到當今科技發展下的各種材質、花樣、搭配形式等的應用,服飾的演變正代表著社會的演變,服飾文化也就是人類文化的寫照。
  • 服飾見歷史:從先秦到清朝的女子服飾看女子地位的轉變
    而隨著歷史的發展,我們也不難看出,女性服飾的演變可以從某些程度上代表女性地位的演變。本篇文章將根據先秦到清朝的女子服飾看女子地位的轉變。 到了秦漢時期,服飾又有了進一步的演變,此時的女子仍以深衣為尚,只是纏繞層數增加,衣擺寬度增加,而為了外表的美感,只能將腰身裹得更緊。而漢代作為女子服飾第一個具有特點的時期,在深衣之後出現了可以穿在外面的——袍。同時,漢代又出現了另外一種女性服飾——襦裙,上短襦下長裙也是當時的風尚。漢服最大的特點就是它的寬大,褒衣廣袖在當時的世界上都為比較獨特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