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唐宮仕女圖》相傳出自周昉之手。他出身於名門貴族,所以,他對於唐代貴族奢華的生活非常熟悉。在他的仕女畫中,主角不是那些烈女、賢婦、仙女等,而是取材於現實生活,將那些貴族婦女的日常活動展現出來,從而迎合了中晚唐時期大官僚地主們的審美意識。他的作品在展示唐王朝國力強盛繁榮的同時,亦揭露了婦女們極度貧乏的內心世界。在《唐宮仕女圖》中的嬪妃們大多體貌豐腴,衣著精美,但她們面含幽怨,舉止慵倦,毫無生氣。
唐代地廣物博,政局穩定,與西北西南的眾多少數民族均有頻繁的交往,都城長安是國際性發達城市,也是東西方文化匯集之處。不論是唐政權還是普通民眾,對待外來文化都是採取開放性的態度,服飾方面具體表現為中外融合,胡漢雜糯,呈現出許多前所未有的服飾特色。
《唐宮仕女圖》中窄袖短衫襦、長裙、披帔的貴族夫人,盛唐時期華麗奢靡的女性服飾
唐朝初年百廢待興,自然災害頻發,初唐時期的社會風氣較為簡樸,各項制度均沿襲舊制不僅是國家政策,風俗服飾上也莫不如是。
初唐前期的衫(糯、襖),仍是緊身、圓領衫糯的開口,出現了各種形式的袒領,圓領以桃、窄袖,後期又有所改進,加大了心領為主,更能夠體現女性胸部的曲線美。
裙在古代稱為「裳」,男女皆可穿,傳至隋唐時期,裙已經轉變為女性的專用。唐初流行緊身窄小的服裝款式,顏色多為青綠色,腰高至胸部、長至齊地。由於古代帛布幅面較窄,為方便行走,製作每條長裙時都要用幾幅帛布拼接而成,初唐時的裙大多是由六幅布製成。較之前朝,此時增加了長裙的幅面和裙長,使得長裙更加的飄逸、立體感更強、裙身更為修長,使穿著者給人以俏麗修長的感覺。
隋唐時帔有兩種穿法,一種是披繞在肩背上,使兩端自然下垂,長可至膝蓋,走起路來隨風飄揚,顯得柔美多姿。但這種帔帛可能過長,很容易造成行動不便,因此只有在室內或參加宴會時才會使用。另一種較短的帔子,披在肩上,系在胸前,類似於現代的小鬥篷,相比前一種則更為實用。
總之,初唐時期,朝政新立,百廢待興,剛剛恢復穩定生活的士庶女性更趨向於沿襲舊風。即使此時胡服已慢慢開始出現在大唐的土地上,但仍未能夠造成大範圍影響,到了初唐晚期才慢慢顯現出盛唐時的影子。
盛唐在貞觀之治的良好經濟基礎下,城市日漸繁華,生活富庶,基本的生活條件大都得到滿足,在此背景之下,女性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服飾時尚,出現了多姿多彩的女性服飾文化。
這一時期的社會審美也發生了巨大變化,以胖為美越來越成為社會的風尚,尤其是貴族女子,從唐初的苗條纖細逐漸變為豐腆,穿衣風格也由樸素到寬大奢華。而庶民女子仍然要為生活奔波,不能像貴族女子一樣追求寬大奢華的服飾之美,出於行動方便上的考慮,要麼選擇改良後領、袖更為緊窄的傳統糯裙裝,要麼在社會大風氣的影響下,選擇著男裝或穿胡服。
因此這一時期傳統的糯裙裝在整個社會的審美巨變之下也發生了較大改變,除此之外,出現了更具特色的女著男裝和胡服的風尚。裙的種類繁多,款式新穎大膽,整體風格富麗堂皇,奢侈靡麗,是盛唐社會繁榮的象徵。
胡服成風尚,寬大肥美,露透之風也越來越為盛行,唐代女性服飾顯著的變化
總結唐代三種形式的裝扮可知,唐代最為明顯的是出現了胡服風尚。另外,傳統的糯裙裝也經歷了巨大的變化,不僅越來越寬大肥美,露透之風也越來越為盛行。
實際上,不論是什麼時期,哪種形式的服飾,其流行於唐代都與胡風密不可分。這一時期的唐代與外族交往頻繁,作為統治集團的關隴士族更是帶有胡漢雜糯的血統,胡風影響如此之深也就不足為奇了。
根據初唐、盛唐和中晚唐的時間劃分,胡服可分為三個階段,初唐的胡服樣式為:頭戴篡籬或帷帽,身著窄袖衫、條紋褲,腰系蹼饅帶,腳穿胡靴。盛唐時期則是全套的胡服裝備,著胡衫、戴胡帽、穿錦靴,還有後來流行的回鵑裝。中晚唐時期則以時世妝和胡式髮髻最為流行。
當時青年男女若不穿著一兩件胡服,似乎就顯得「土氣」。詩人元禛就曾感嘆:
自從胡騎起煙塵,毛鑫腥擅滿成洛。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
唐時不僅流行西域少數民族的服飾,諸如波斯、印度等國家的服飾也在中原地區廣泛流傳,其中,回鵑裝結合了希臘、波斯以及中原三地服飾特色。因此唐代風靡的胡服是結合了多種民族、多個國家的服飾特徵的結果。中晚唐以後,胡服在中原大地幾難再見,而以吐蕃的妝容最為流行,被稱為「時世妝」,大唐盛景不復存在。
世人皆知,唐代以肥為美,「肥」不僅包括體態,也包括了服飾衣著。這與關隴士族胡漢雜糯的血統有很大關係。關隴士族帶有胡人血統,天生體態健美高大,漸漸帶動整個社會審美眼光的變化,人們體態越來越偏向豐腴,服飾也日益寬大華麗。沈從文說:
這一時期的衣著,從服飾史說來是最不美觀時代的產物。
這正是因為唐代進入了繁榮發展時期,正處於國力最為強盛階段所洋溢出的無限活力。
唐代女性服飾中曾流行過一種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露透之風。剛開始時只是在宮廷中開始出現領口開得較低的衫糯,僅僅是在領型上出現不同,受西域文化的衝擊,出現了U型領、桃心領和翻領,較之傳統的圓領更能拉長女性的頸部線條,襯託出女性的溫潤可愛。其後,更是出現了直領、袒領,領口隱約可見胸部,類似今天的低胸裝。盛唐時期最為流行的坦胸大袖裙就是以此為基礎裝扮而成。
唐代之所以會出現這種露透之風,和當時的社會狀況有很大關係,首先,唐朝政治穩定,經貿繁盛,人們自我心理認同加強,從而產生巨大的主動性與創造力,女性也更大膽的追尋美表現美。其次,唐代禮教鬆弛,儒、道、佛三家並存,人們的價值觀突破傳統枷鎖,女性在身心上都獲得了解放。最後,唐代女性地位大大提高,甚至可以投軍、做官,女性的勞動成果得到社會肯定。
民族大融合建立起的根深蒂固的血緣——唐代女性服飾的「胡化」的原因
唐代政局相對穩定,民族關係也比較平穩,因此沒能發生諸如前代那種較大規模的民族遷徙,但是由於政治形勢的變化,民族分布狀況也發生顯著變化。唐代前期的大局勢是周邊民族的內遷,而「安史之亂」發生以後又出現了漢民南遷的局面,在一次又一次的民族遷徙浪潮中,各族人民接觸更多,民族融合進程加快,從而促進了唐代女性服飾的變化。
北突厥的歸降開啟了唐前期民族內遷、歸附的篇章。北突厥戰敗後,薛延陀勢力取而代之,唐軍又一次以雷霆之勢降服了它,自此,漠北鐵勒系統都開始向唐朝歸降,懾於唐朝的強大國力,加之李世民開明的民族政策,周邊少數民族紛紛歸附唐朝,由此,唐代逐漸形成天下一統的盛世局面,唐太宗李世民也被各少數民族尊稱為「天可汗」。
唐代是民族大發展大繁榮的時期,各族人民與中央王朝的聯繫更加緊密,外國勢力也不斷到訪中原。
佛教的傳入對於唐代服飾的影響也同樣深遠。佛教最初傳入中原地區是在漢代,魏晉南北朝時期風靡中原,隋唐時期發展成熟,晚唐則呈下降趨勢,佛家通過塑造佛陀的「人」的形象來達到教化眾人、宣揚佛法的目的,其形象影響著人的服飾審美和穿著打扮,推動了唐代服飾文化的發展。
不同時期的政治利益關係造就了有唐一代各式各樣胡服的盛行,可見漢文化與胡文化的融合對唐代女服的變化產生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結語
唐朝是我國封建文化繁榮發達時期,唐代文化的繁榮得益於唐朝海納百川的胸懷,對外來文化能夠兼容並包,則其精華而吸收。民族融合是推動中國歷史發展進步的主要動力之一,也是各民族間和諧相處、攜手共進的生動寫照。一方面民族融合促進了各民族間的相互了解、相互學習;另一方面也為中華民族的最終形成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唐代女性服飾的變化集中反映了唐代民族融合的演進過程。服飾是文明的窗口,是思想的外在表現,服飾史就是人類文明的發展史,是一個民族一個朝代的社會風貌和社會心理的反映。無論古今,無論何種民族,必然處在多種文化並存的環境中,在此之下,「繼承」與「發展」就是其中最為重要的課題。
參考文獻:
《民族史學概論》
《中國服飾史》
《唐代衣食住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