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唐朝一直是中國歷史中的繁盛時期,它的政治經濟文化一直是我們華夏後人最值得驕傲自豪的,而它也不負眾望,譜寫了中華歷史上最華麗輝煌的篇章。在這樣的一個封建社會下,婦女的地位相對較高,因此束縛較少,比較自由。
服裝永遠是一個古老但卻總是年輕的話題,它隨著時代的更迭而與時俱進,是美與實用相結合的生活用品。在這樣的背景下,唐朝的服飾,尤其是婦女的服飾,也是服飾史上最為絢麗的一個時期。無論是在款式還是色彩上,都給予了那個年代女性最好的花容月貌。
一、半露酥胸,長裙曳地:唐代女子服飾中的「花樣百出」
唐朝的服飾種類繁多、花樣多變,再加上當時的民風開放,婦女相對自由,無論是從外形還是裝飾,都大膽吸收外來元素中的精華,在同中原本地民俗文化相融合,讓唐朝的服飾更加豐富多彩、風格獨特。唐代畫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圖》,用最樸實生動的畫法在180釐米的畫卷中展現了六位唐朝貴族女子遊園賞景的場景,這五位貴族女子以及一個使女的衣著配飾都十分華貴豔麗,較為生動地向人們展現了唐代宮廷生活的奢華和悠閒。
這幾位女子的服裝款式基本相同,皆是內著長裙,袒胸的上部有及地的大袖,肩披帛,裙腰高至胸部,並用大帶繫結,十分雍容。
1、飄柔溫軟——襦裙成為流行之最的「理由」
襦裙是唐代貴族女子最為流行的著裝,傳統上的襦裙,上襦下裙,而襦一般是指短的上衣,最長不過膝蓋;下身束裙子,可分為齊腰裙、高腰裙以及齊胸裙三種。盛唐之後,光上襦的領口就變化多樣,有圓領、斜領、直領以及雞心領等等,唐朝女性將這些元素交替穿搭,以袒胸大袖衫最為流行。這種穿搭下面配以絲織長裙,線條柔美,所以它以"柔"和"軟"著稱,曾被形容為"慢束羅裙半掩胸"。
你以為這種坦胸大袖衫就這麼些優點嗎?當然還有其他新鮮花樣。唐朝女性為了顯示自己的豐滿,特意將裙子做成六幅、八幅和十二幅的闊大拖沓款式。即便如此,她們仍然覺的不夠,為了掩蓋自己的腰身,就將裙腰提高至腋下,就連裙子也是五顏六色,石榴紅色的石榴裙,還有深紅、深紫、草綠等色彩,但石榴裙還是流行時間最長的一種。
2、輕盈透明:罩衫中所呈現出的若隱若現之美畫中除侍女以外的其他五位貴婦,統一身著輕薄透明的罩衫,這種罩衫寬鬆袖大,薄如蟬翼,且不系掛,如同今日大多女性所穿的防曬服,只其材質不同而已。而持扇的侍女則身穿交領罩衫,腰間系上寬腰帶,為典型的宮女穿著式樣。這種罩衫設計,不僅避免了唐女"春光外洩",更令整個裝束充滿了一種若隱若現的迷人魅力。
3、風起而動,飄若飛仙:帔子與披帛帶來的「仙氣飄飄」除了襦裙和罩衫,帔子與披帛是唐代最為流行的披肩服飾。這種服飾用銀花或金銀粉繪畫的薄紗羅製作,一般分為肩披和胳膊上搭披。帔子一般寬且短,披在肩上;而披帛窄且長,由聲後繞前,搭在兩隻小臂上自然下垂。這兩種料子質地輕盈,面料極薄,所以風起飄動,再配上色彩亮麗的襦裙和罩衫,更襯得唐朝女性嬌柔嫵媚,神韻飄逸。
這些服裝的分類搭配,構成了圖中女子們的風採各異。這些服裝中,以長線的出現最為頻繁,是整個畫面的一大亮色。這樣的設計不僅讓下身比例在視覺上會有所增長,還會顯得裝者高挑挺拔,符合封建貴族高高在上的地位尊榮。我們不妨大膽假設,若這些女子正在翩翩起舞,那麼這些線條就在她們的舉手投足之間隨風流動,更加展現出女性極具魅力的陰柔之美。不僅如此,這樣優秀的設計被日本、朝鮮等國吸收借鑑,形成了和服等具有異域風情的外國服裝文化。
二、花鈿鵝黃、紅脂點唇:點亮服飾異彩的必備妝容
畫龍也要點睛才能凸顯其栩栩如生的真實之美。現代女性都講究穿上美美的衣服,也要畫上一個美美的妝容,而在極其愛美的唐朝女性心裡,華麗的服裝自然要配上一個精緻的妝容,這樣才算完美。
傳統觀念中,女性臉上最性感的部位既不是嘴唇,也不是秋瞳,而是眉毛。所以,為了使眉毛看起來更加傳神和動人,唐朝女性會拔去原生眉毛,設計出各種眉形,再用青色的顏料繪製出各種式樣,就當時流行的眉形包括鴛鴦、小山、三峰、涵煙以及倒暈等十幾種,可謂形式多變,十分豐富,
花鈿是面部裝飾品,《木蘭辭》有言"對鏡貼花黃",所以,花黃不是畫出來的,而是由金箔,紙張、茶油花餅等材料剪成的花樣,貼在額間、鬢角、兩頰以及嘴角等地。唐代女子最愛玩新花樣,甚至還用蜻蜓的翅膀來做花鈿。
"後唐宮人或網獲蜻蜓,愛其翠薄,遂以描金筆塗翅,作小折枝花子。"這是千年之前的古人玩法,如今已然不再盛行,當然,這種"花樣"在如今最好不要輕易嘗試,畢竟蜻蜓也屬於生態中的生物,即便常見,我們也要在擁有的時候更加珍惜,以免日後在書本資料上才能找到它們的身影。
但是在社會相對今天來說比較落後的唐朝來說,這些花鈿究竟是靠什麼貼上面頰的呢?這自然難不倒極富創造力的古人。他們用魚鰾製成一種呵氣就發粘的呵膠,可以作粘貼花鈿之用。而且這些花鈿主要有紅黃綠三種,形式更是多樣,包括桃形、梅花形、寶相花形、石榴花形以及各式花鳥魚蟲等三十多種。
除了以上面部點飾,自然少不了點唇這一步驟。"朱唇一點桃花殷",當時多推崇櫻桃小嘴,主要以嬌小濃豔為主。點唇時,通常先用鉛粉塗抹整個嘴唇"打底",然後點脂美化。
至此,整個面部的妝容大體完成,就差一個能與服飾妝容搭配的髮髻了。唐朝看重牡丹,認為它是花中之王,象徵富貴,而且在《簪花仕女圖》中也能看見,貴族女性多插戴牡丹,當然還有其他類型的一些小花。唐代髮飾分兩種,梳於頭頂或腦後,常用的髮髻就有高髻、花髻、墜馬髻、烏蠻髻、鳳髻、反綰髻等三十多種。"峨髻愁暮雲",這句詩是形容當時髮髻的高度,不過這都是用假髮髻墊高的,畢竟鮮少有人會有如此多得"發量"。
三、熱烈放姿,積極向上:唐朝背景給服飾帶來的影響
唐朝的建立結束了之前近300年的南北分裂,並廣闊的胸懷接納各民族多元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斷融合創新並形成自己所獨特的民族藝術。由於這一時期的文學和藝術處在融匯南北的轉折點上,其審美上也融入了許多異域風格,且國力昌盛、經濟繁榮又為旖旎浪漫的文化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與保障,這種追求雍容華貴之美,成為唐代一大特色。
唐朝歷史中著名的絕代佳人武則天和楊玉環,皆"豐肥濃麗、熱烈放姿",與其他朝代審美不同,唐代講究"以肥為美",這種另類的審美不僅體現在肉體之上,在服飾方面也大有講究。不僅衣飾寬鬆大氣,唐朝人塑造的駿馬、宮殿以及馬路等形象也都體現出"豐腴"的特點。畫家有意在這些華美豐肥的仕女人物背後寄託隱藏於人物內心深處的感情世界,並通過對形象和構圖的藝術裁剪,突出中晚唐恬靜妍冶的繪畫審美風格。
可以這麼說,對"豐腴之美"的追求,體現了唐朝進入高度成熟、處於生命力最為旺盛的階段,這之中所洋溢出的蓬勃朝氣以及高度自信,使得唐代人十分崇尚並醉心於一種氣魄、力量和開放自由的美。這對身處後世的我們來說,接收到的是來自那個遙遠年代撲面而來的熱烈放姿、開拓進取、廣納百川、積極向上的時代氣息。
總的來說,《簪花仕女圖》的作者用他精湛的技藝把唐女子的豔麗多姿、流光溢彩、風韻嫵媚展現給後人,並完美的結合了美的原則和理念,創造了服飾發展史上的輝煌,因為後人在服裝設計上的創新提供了參考。
結語
唐朝是我國政治經濟高度發展、文化藝術繁榮昌盛的時代,也是封建時期文化燦爛光輝的時代。對於"豐腴之美"的崇尚,唐代服飾也量體而制,從側面表現出這個偉大王朝的繁榮恢弘、大氣包容,更好地呈現出當時華貴開放的審美風尚。《簪花仕女圖》不僅僅是描繪貴族女子的生活狀態,更是向我們展現了盛唐的壯麗輝煌。這種寬鬆自由精神氛圍和沉雄博大的中原文化氣韻,是使唐朝走向巔峰的重要條件,而在藝術中表現的豐腴為美也正好與之相應,又或者說,沉雄博大的中原文化氣韻正好與豐腴唯美的審美趣味相呼應,更進一步展現出這個時期人物審美風格的主要特徵,也把那些繁華富貴景象的想像空間贈予了後人。
參考文獻
《簪花仕女圖》
《中國服飾文化》
《古代長安名畫家集作品》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