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宮仕女圖》是一組五幅中國畫,作者是唐代張萱、周昉,描述唐代美女眾生像。主要表現唐代貴族婦女生活情調,成為唐代仕女畫的主要藝術特徵。
唐代作為封建社會最為輝煌的時代,也是仕女畫的繁榮興盛階段。中國古代仕女眾生像,"傾國傾城貌,多愁多病身"。唐代仕女畫以其端莊華麗,雍容典雅著稱,其中最傑出的代表莫過於張萱的《虢國夫人遊春圖》、《搗練圖》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圖》、《揮扇仕女圖》以及晚唐的《宮樂圖》,由此五幅組成《唐宮仕女圖》 全貌,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今天介紹的,便是其中晚唐時期的畫作——《宮樂圖》。
《宮樂圖》絹本設色,48.7 x 69.5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圖繪後宮佳麗彈琴聽樂的快樂時刻。該圖描寫後宮嬪妃十人,圍坐於一張巨型的方桌四周,有的品茗,也有的在行酒令。中央四人,則負責吹樂助興。所持用的樂器,自右而左,分別為篳篥、琵琶、古箏與笙。旁立的二名侍女中,還有一人輕敲牙板,為她們打著節拍。從每個人臉上陶醉的表情來推想,席間的樂聲理應十分優美,因為連蜷臥在桌底下的小狗,都未被驚擾。
晚唐 《宮樂圖》 絹本設色 48.7 x 69.5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這件作品並沒有畫家的款印,原本認為是元人所作的《宮樂圖》。仔細觀察畫中人物的髮式,有的髮髻梳向一側,是為「墜馬髻」;有的把髮髻向兩邊梳開,在耳朵旁束成球形的「垂髻」;有的則頭戴「花冠」;凡此,都符合唐代女性的裝束。另外,繃竹蓆的長方案、腰子狀的月牙几子、飲酒用的羽觴,還有琵琶橫持,並以手持撥子的方式來彈奏等,亦與晚唐的時尚相侔。所以,現在畫名已改定成唐人《宮樂圖》。
晚唐,正值飲茶之風昌盛之時,茶聖陸羽《茶經》便完成於此際。稍稍回顧我國飲茶方法源流,唐以前都屬於粗放式煮飲法,即煮茶法。陸羽在《茶經》裡則極力提倡煎茶法,他的煎茶法不但合乎茶性茶理,而且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一經推出,立刻在文人雅士甚至王公朝士間得到了廣泛響應。
《宮樂圖》中煮好的茶湯
《宮樂圖》中飲茶的仕女之一
《宮樂圖》中飲茶的仕女之二
從《宮樂圖》我們可以看出,茶湯是煮好後放到桌上的,之前備茶、炙茶、碾茶、煎水、投茶、煮茶等程式應該由侍女們在另外的場所完成;飲茶時用長柄茶杓將茶湯從茶釜盛出,舀入茶盞飲用。茶盞為碗狀,有圈足,便於把持。可以說這是典型的"煎茶法"場景的部分重現,也是晚唐宮廷中茶事昌盛的佐證之一。
唐朝,以寫仕女畫而蔚成時代典型者,當推張萱(活躍於西元七一三~七四二)、周昉(活躍於西元七一三~八○四)二家,他們均長於觀察宮苑女子的日常行止,傳世畫作,亦盡屬豐腴豔冶的華貴形像。院藏周□「內人雙陸」,其間髮髻染暈與裙裾紋飾,已稍嫌板刻,或謂是出自宋人所摹;相形之下,「宮樂圖」所見,反倒更切近於畫史對張、周二氏的風格記述:「衣裳勁簡,彩色柔麗。」(見《歷代名畫記》卷十)若引以為晚唐仕女繪畫的忠實印證,應無過譽!
時序相隔千餘載,《宮樂圖》的絹底也呈現了多處破損,然畫面的色澤卻依舊十分亮麗,諸如婦女臉上的胭脂,身上所著的猩紅衫裙、帔子等,由於先施用胡粉打底,再賦予厚塗,因此,顏料剝落的情形並不嚴重;至今,連衣裳上花紋的細膩變化,猶清晰可辨,充份印證了唐代工筆重彩一格的高度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