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時期的服飾文化

2021-02-22 堉吳漢服

公元589年,隋文帝楊堅結束了自漢末以來360多年的中華紛亂局面,隋朝在此時厲行節儉,不注重服裝的等級尊卑之分。然而在隋煬帝之後,為了宣揚皇帝的威嚴,恢復了秦漢時期的服飾制度。隋朝被推翻後,唐取而代之,唐時期文化空前繁榮,與各民族的交流也十分頻繁。人民充滿民族自信心,外來異質文化,一經被大唐文化所吸收,便自然成為了大唐文化的補充和滋養,這是唐代服飾雍容大度、百美競呈的緣由。

唐代國家統一,經濟繁榮,形制更加開放,服飾愈益華麗。唐代女裝的特點是裙、衫、帔的統一。在永泰公主墓東壁壁畫上,有一個梳高髻、露胸、肩披紅帛,上著黃色窄袖短衫、下著綠色曳地長裙、腰垂紅色腰帶的唐代婦女形象,從而對「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而唐朝半露胸的裙裝有點類似於現代西方的夜禮服,只是不準露出肩膀和後背。當然,並不是什麼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開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悅於統治階級,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許半裸胸的。

唐代服飾圖案,改變了以往那種以天賦神授的創作思想,用真實的花、草、魚、蟲進行寫生,但傳統的龍、鳳圖案並沒有被排斥,這也是由皇權神授的影響而決定的。這時服飾圖案的設計趨向於表現自由、豐滿、肥壯的藝術風格。

晚唐時期的服飾圖案更為精巧美觀。花鳥服飾圖案、邊飾圖案、團花服飾圖案在帛紗輕柔的服裝上,正如五代王建所說:"羅衫葉葉繡重重,金鳳銀鵝各一叢,每翩舞時分兩向,太平萬歲字當中。"唐代服飾的發展是整體上的發展,這時服飾圖案的設計趨於表現自由、豐滿、華美、圓潤,在鞋、帽、巾、玉佩、髮型、化妝、首飾的表現,都說明了這一特點。

唐代服飾,髮式的樣式也是豐富多彩,圖案的紋樣有鳳的紋樣,有牡丹花紋樣。有的髮式顯現出雲紋的印跡,是發展變化的雲紋的體現。從鞋的式樣上看,唐代盛行翹圓頭鞋,做工很精緻,就連草鞋也是講究工藝的。絲鞋的紋樣繡作虎頭,和山東一帶兒童所穿的虎頭鞋紋樣相似,只是山東一帶農村兒童穿的虎頭鞋的鞋尖沒有那麼向上翹。男鞋的樣式和現代的鞋樣有相似之處,說明那時鞋的發展已達到了高峰。縱觀唐代的服飾圖案,於是就可以這樣來認識:唐代承前繼承了周、戰國、魏晉時期的風格,融周代服飾圖案設計上的嚴謹、戰國時期的舒展、漢代的明快、魏晉的飄逸為一體,又在此基礎上更加華貴,使服飾、服飾圖案達到了歷史上的高峰;唐代的服飾、服飾圖案對後代的影響一直沿續到今天。比如纏枝紋在現代服飾圖案中的運用,展示了傳統紋樣與現代審美意識結合所產生的意蘊。

唐代服裝還對鄰國有很大的影響。比如日本和服從色彩上大大吸取了唐朝漢服的精華,朝鮮服也從形式上承繼了唐服的長處。唐裝本身品類多,善變化,從外形到裝飾均大膽吸收外來服飾特點,多以中亞、印度、伊朗、波斯及北方和西域外族服飾為參考,充實唐代服飾文化,使得唐代服飾豐富多彩富麗堂皇,風格獨特奇異多姿,成為中國歷史服飾中的一朵奇葩,世人矚目。

下一篇帶大家領略五代時期的服飾文化。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藝術形態,隋唐和宋遼金服飾藝術
    本文乃作者寒寒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就隋唐婦女服飾來看,貴婦常穿的有禕衣(採上下連屬的袍制,上施彩繪紋飾,質料以往多為黑色,隋唐以後多為深青)、隋唐婦女服飾隋唐婦女髮飾頗為豐富,髮髻花樣不勝枚舉,而且高髮髻越來越盛行;與 此同時,婦女對臉部的化妝(塗脂抹粉)也十分注重。
  • 中國歷代髮式與服飾-隋唐五代官吏服飾
    隋唐五代官吏服飾 隋唐時期群臣服飾有袞冕(入朝、祭、親迎等服之)、氅冕(侯八旒、伯七旒、服七章,受冊、入朝、祭、迎親服之)、毳冕(子六旒、男五旒,服五章)、弁服(自天子以下,內外九品以上,朱衣裳,素革帶,穿皮履,為公服)、褲褶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各國服飾
    漢朝也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時期。對外,有張騫通西域之後,名揚天下的「絲綢之路」,勾通了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對內,北方遊牧民族與中原華夏各族的交往密切。胡服進入中原,到東漢時更是上下盛行,連皇帝大臣都穿著胡服。
  • 《隋唐時期邢窯的酒器文化》
    《隋唐時期邢窯的酒器文化》常喜亮商周時期青銅酒器開始使用。秦漢時期,青銅器和漆器並重,瓷質酒器開始使用。魏晉南北朝時期,瓷器製造業日益發達,出現了精美的高檔次的青瓷酒具,如雞頭壺、羊頭壺等。現展於邢窯博物館的鳳首龍柄青瓷壺,就是邢窯青瓷的典型代表,也是執壺的前身。 隋唐時期,"不貴金玉而貴瓷銅",瓷器逐步取代其他酒器佔據了主導地位,成為當時最普遍、最常用的飲酒器具。
  • 神道化的隋唐重裝武士服:日本輪王寺藏「太平樂」服飾文物溯源研究
    年正式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儘管從隋唐傳入至江戶時代流傳了幾百年,但將江戶時期服飾文物與隋唐時期的《信西古樂圖》上的圖像相比卻變化不大,保存了下了濃重的隋唐甲冑形制與藝術精神。1、重裝甲冑—南北朝時局下形成的重騎兵形制。從日本「太平樂」樂舞服飾上依舊能看到不少南北朝時期形成的甲冑痕跡。
  • 中國歷代服飾文化
    《中國歷代服飾文化》的線上沙龍分享。以中國歷史的時間為軸,朝代,文化,服飾這個主線進行分析。一個最崇奉佛教的時代,中國歷史上壽命排第二的梁武帝,我們可以看看當時的服飾特點。下一個時期,從隋文帝開始到黃巢起義這段時期,我們叫隋唐史。這個時候思想從儒家到後來的儒道佛並舉。中國歷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融合開始了,比如大家熟悉的唐太宗李世明,其實就是個混血兒,鮮卑和漢族的混血兒。當時很開放的思想,就奠定了當時服飾的基礎。那整個唐代的服飾有什麼特點呢?
  • 考研筆記,就應該是能直接背的丨中國服裝史-隋唐服飾
    從衣冠制度到日常妝扮,不論是源於周禮的冕冠大帶、傳自異域的褲褶革靴,還是兵士將勇的行纏甲冑、貴婦胡姬的瑰麗妝靨yè,都共同勾畫著大唐帝國的服飾圖景。①、安史之亂之前,隋唐帝國繁榮富強、昌明發達。主要通過絲綢之路,中西交流頻繁。薩珊波斯、大食和拂菻,地饒珍異、俗尚工巧、製作精麗。西方文明的東傳往往有粟特人居間中介。在隋唐的疆域內,胡人幾乎隨處可見。
  • 【六塵視界】隋唐舞韻——敦煌壁畫舞蹈人物服飾造型研究
    敦煌壁畫中無處不在的樂舞形象,充分地體現出表演性舞蹈在隋唐時期的巨大發展。今天讓我們一起來探索隋唐時期敦煌壁畫中舞蹈人物的服飾造型。從隋唐時期流行的舞蹈種類入手,介紹舞蹈種類和它的風格特點,有了這些背景知識,再結合一些圖片資料對表演性舞蹈的服飾進行溯源,分析各個舞種的服飾特點。
  • 中國歷代服飾特點-遠古時期至清代
    中國古代各時期服飾都有其鮮明的時代特點。從遠古時期至清代,與您細說。一、遠古時期的服飾遠古時期的服飾相對簡單,多為樹葉或者獸皮遮擋。這時候的服飾主要是為了禦寒,而不是具有美感。遠古時期的服飾實物至今考古界沒有重大發現。
  • 中國古代服飾演變,五分鐘帶你了解各個時期的服飾
    漢服指漢民族傳統服飾,那你知道各個時期的服飾都是什麼樣的嗎?原始時期原始人將獸皮拼接成衣服禦寒。新石器時代,農業和紡織出現,人們開始用麻布縫製衣服。此時的衣服形制是上衣下裳,顏色是上玄下黃。此種服色觀念來源於「天地崇拜」,影響深遠。
  • 中國傳統文化,彩繪服飾紋樣,樂舞服飾
    騎兵戎裝樂舞服飾龜茲人善歌舞。且流傳極廣。到了隋唐時期,早已聞名遐邇。龜茲位於「絲綢之路」北道中樞,是古代西域城邦諸國與綠洲地區的大國,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在東西方文化藝術交流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伎樂圖、樂舞圖是龜茲石窟的主要題材,石窟壁畫中那一幅幅嫵媚多姿的樂舞者。手執排簫或懷抱琵琶,亦歌亦舞,十分熱烈。樂舞服飾是龜茲服飾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頗具特色。衫、裙、帔帛、紗巾為龜茲樂舞服飾的主要特徵。
  • 古代服飾文化「知多少」
    這一古代服飾尤其受年輕人的喜愛。服飾之美,不僅滿足生活的需要,帶來視覺的享受,其發展還呈現了一段時期民俗和文化的特點。古代服飾是如何發展演變的?古人又是如何染布、製衣的? 「華夏」名稱與服飾相關 漢服,越來越走入我們的生活。
  • 張國才:隋唐歷史氣象恢弘 涼州文化豐富多彩
    反映了隋唐時期武威是維繫隋唐王朝經營河西、西域的重要基地,同時,以涼州為核心的河西地區,也是隋唐時期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與重要貿易節點,是連接中原與西域的橋梁,中西文化在此交流融合,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河西文化。該論文集內容涵蓋隋唐時期的涼州與河西地區的考古、經濟、民族與多元文化,涼州的地位和影響,文化資源的保護、開發與利用等方面,體現了涼州文化研究的最新水平。
  • 魏晉南北朝的服飾文化,你知道嗎?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服飾大變動時期,大致趨勢是胡漢服飾交融,從褒衣大袖的漢服變為圓領窄袖的胡服。當時流行的胡服大致特徵為緊身、圓領、窄袖、下擺開衩。曹魏時期的服飾基本繼承漢代服裝樣式,但社會動亂,不按等級穿衣的情況常見,特別是將校軍官、貴族等多越級穿衣。
  • 中國傳統文化,彩繪服飾紋樣,假面舞服
    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致使蘇幕遮這一歌舞 藝術形式互相影響與滲透。假面舞也隨著時代不斷演進,獸形演進為神位,又演進為人形,乃至出現在民間歌舞中,變成千姿百態的詼諧地戴動物面具的喜人形象。樂工服飾與樂工伴行的幾位童子少年也扛大鼓或鼓掌助興。
  • 隋唐女子穿什麼衣服?僅裙子就有幾十種款式
    漢族的服飾風俗經過魏晉南北朝時期胡漢融合、南北交流和時代變遷,到了隋唐時期,在服裝方面,形成了著圓領袍 、裹幞頭、穿長靿靴的一般形式。腰帶的形式,也由帶鉤改為帶扣;女服的基本構成是上衫下裙,女飾則可用濃妝豔抹概之,反映了多姿豐腴的審美觀。《隋書·禮儀志》載曰:「袴褶近代服以從戎,今纂嚴則文武百官鹹服之,車駕親戎則縛袴不舒散也」。
  • 漆紗籠冠,碧青紗衣——從北魏服飾看胡漢文化交流
    中原的服飾文化源遠流長,各民族服飾呈現多元化的特點。魏晉南北朝時期,南北文化的交融、碰撞在服飾文化的發展演變中留下了明顯的痕跡。這種服飾不僅便於騎射適應遊牧經濟,又可以適應北方寒冷的氣候。一般來說,胡服重視的是其使用功能,比較缺乏中原漢民族的社會政治等級意義和社會禮儀功能。這種特點的服飾只能夠滿足日常生活的穿著需要,而無法成為統治國家的文化手段。
  • 中國古代官服史: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和隋唐的胡裝「圓領袍」
    引言:中國古代服飾文化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形式獨特,之所以優秀,除了擁有濃厚的傳統禮儀文化底蘊外,同時也注重吸收融合其他民族的服飾文化精華。在中國古代服飾文化的歷史上,有兩次引起人們關注的服飾改革,而這兩次改革都是發生在中國官服上面。一次是發生在戰國時期著名的趙武靈王 「胡服騎射」,另一次是隋唐時期引入胡裝 「圓領袍」。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服飾與人體之美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在人類生活的眾多實用產品中,服飾與人體的實際距離恐怕要算最近的了。仍舊和中國傳統服飾美學觀念形成對照的是,西方人仿佛是「最懂得欣賞人體美的人,他們絲毫也沒有自卑感,並且勇氣十足地宣布,人為萬物之主。他們從不為他們的身體感到羞恥」。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形成了不同的服飾美學觀念,不同的服飾時尚。加之滿清極為封閉的治國政策,使中西方的服飾文化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難以相互交流,取長補短。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服飾流程現象
    儘管該時期有不成熟的過渡性特徵,但對數千年中國服飾衝擊之巨大,如霹街發聾振聵,今天的服飾大幅度西化,實際上是它的餘波。當然,這一重要轉折不是一夜間發生的。 自19世紀中葉以來的清朝晚期,中西文化的碰撞已在醞釀著這場劃時代之變。但真正使封建朝廷的服飾制度消亡的,則是辛亥革命,這正是近代服飾發展以其為起點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