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臣神器——古代笏板

2021-02-13 龍泉市沈廣隆劍鋪

笏板,又稱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時的工具。古時候文武大臣朝見君王時,雙手執笏以記錄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將要對君王上奏的話記在笏板上,以防止遺忘。


笏板最主要的用途,是古代大臣朝見天子時,用來記錄天子的命令或旨意,也可用來書寫向天子上奏的章疏內容,為備忘提示用。如《釋名》∶"笏,忽也,備忽忘也。"及《禮記·玉藻》:「凡有指畫於君前,用笏;造受命於君前,則書於笏。」據說,笏板還有另外的作用,就是擋住自己的臉,用以彰顯龍威,上朝面見天子眼睛要望著笏板,表示對天子的敬意。

笏板的長度大約2尺6寸,中寬3寸,此物件雖然不大,但卻很貴重, 這是由它的質地決定的。笏分別用玉、象牙或竹製成。最早出現的年代應在春秋以前,史學家認為在商朝就可能開始使用了,是古代中國官員使用時間最長的一種辦公用品。

古人沒有發明紙張之前,如果私用,則成為書籍的功能,也稱「牘」。如果官員將其隨身帶著上朝用,則稱為「笏」。

及至後來紙張普及後,笏便成為禮節性用品,材料由竹木上升到玉或象牙。唐代武德四年以後,使用笏竟開始有了等級之分。五品官以上才能用象笏,六品以下用竹笏。對形狀也有規定,三品以上的笏,前拙後直,五品以上,前拙後屈,後又改為上圓下方。明代則規定五品以上的官員用象笏,五品以下的官員就沒有資格用它了。這與當代官員用筆記本不同,沒有嚴格的等級之分。



笏的廢棄使用是從清朝開始的,原因是滿族人是以騎馬為主,手要拿鞭子牽馬繩,空不出手來拿笏,於是就不用了。

有趣的是,古代官員原則上一人只用一隻笏,但公務繁忙的官員則允許用幾個,幾個拿不下,就備一個袋子,這個袋子後稱為「笏囊」,因為多了,則需一個隨從背著一同上朝,唐代的張九齡為相時,因為年老體弱,就是從他開始使用隨從背笏囊,沒想到後來竟成時尚,官員紛紛仿效,以顯示公務繁忙。而幫他背笏囊的隨從,就有些像當代官員的秘書了。

笏板在中國古代也是地位的象徵。如《北史·李穆傳》∶"其一門執象笏者百餘人。"是說,一家有百餘人位居高位。另明朝歸有光《項脊軒志》∶"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歸有光的祖母拿先人的象笏勉勵他勤奮讀書,希望歸有光將來也能執笏在朝為官。

<廣韻>上記載:「笏,一名手版,品官所執。」及<韻會>通作曶,在《史記·夏本紀注》鄭康成曰:「曶者,臣見君所秉,書思對命者也。君亦有焉。」

根據<禮記>中已有的記載,笏板應該早在商周時期就已使用。各朝代對笏的使用都有不同的規定,明朝以前一至五品的高官都執象笏。象笏就是象牙製成的手板,又稱象簡。明朝時規定四品官以上執象笏,五品官以下執木笏,如<正字通>上載:「明制,笏,四品以上用象牙,五品以下用木。"到了清朝,因習俗及禮節不同,笏板就廢棄不再使用了。


《穀梁傳·僖公三年》:「陽穀之會, 桓公委端搢笏而朝諸侯。"範寧·注∶"搢,插也。笏,所以記事也。"又《新唐書·卷一二六·張九齡傳》:」故事:公卿皆搢笏於帶,而後乘馬。」

《舊唐書·張九齡傳》記載:「故事:皆搢笏於帶,而後乘馬, 九齡體羸,常使人持之,因設笏囊。"是說按唐朝規定,官員都是把笏板插在腰帶上,然後騎馬上朝。但大文學家張九齡為相時,因年老體衰,笏板插在腰帶後再上馬跨騎很困難,於是找人縫製一個放笏的袋子,稱為「笏囊」,讓隨從拿著,跟他上朝。

關於·About

訂閱與合作

❶ 點擊右上角【…】查看公眾號「沈廣隆劍鋪」關注我們

❷ 回文章頂部,點「沈廣隆劍鋪」進行訂閱

➌ 官方微博:@ 龍泉市沈廣隆劍鋪 (新浪)

❹訂購網址:京東店:www.sgljp.jd.com

天貓店:http://sgljj.tmall.com

❺ 諮詢熱線:400-884-1885

❻分享是一種快樂,謝謝親分享朋友圈

相關焦點

  • 古代大臣上朝時,手上為什麼會拿「笏板」?它的具體作用是什麼
    如果從這個角度去分析,就可以十分明確的理解「笏板」表達的意思了。「笏板」簡單的說就是生活在古代社會中的大臣,上朝時所使用的一種「手板」, 「笏板」的材質根據官階大小而不同。朝中重臣或權臣使用的「笏板」,一般多為玉片或象牙材質製作。而無法進入朝堂的官吏一般會用木片或竹片製作「笏板」。《說文》中曾有一段對「笏板」的記載:「笏,禮玉藻。
  • 古代大臣上朝時,手上都會拿一塊「笏板」?它有何作用?
    這是出自於《禮記·玉藻》中的一段記載,講述的就是關於古代笏板,意思是說,無論是天子還是大臣,在上朝的時候手裡必須拿一塊笏板。天子以美玉為笏板,而諸侯以象牙,大夫則以竹子。可以說,這個笏板是歷史上一個很古老存在的東西,並且擁有著很深的政治含義。
  • 古代官員上朝攜帶的笏板有何作用?清代為何廢除?
    古代官員上朝攜帶的笏板有何作用?清代為何廢除?文:枯木我們經常在影視作品當中,看到皇帝臨朝的時候,官員們手拿長條形的板子,奏事應對。那麼,這個板子是用來做什麼的?歷史演變如何?這個板子叫「笏」,也叫「笏板」,後代也稱之為手板、玉板或朝板,其誕生的年代久遠,最遲在商周時期就已經存在,並且在當時就對笏板的使用,有著嚴格的規定。《禮記》是對先秦典章制度的記載,其中《禮記·玉藻》中,關於笏板的功效、使用和規範,有著多處記錄。
  • 清朝入關以後,春秋沿用到明朝的笏板,為何被全面廢除?
    一個重要的問題出現了,清朝入關以後,從春秋時代一直沿用到明朝的笏板,被徹底廢除。那麼,清朝為何要廢除笏板呢?其實,笏板屬於中原王朝服飾、禮儀制度的一部分。清朝入關以後,自然沒有採用。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
  • 為什麼古代大臣上朝時,手裡都會拿個「板子」?是幹什麼用的?
    我們大家如果看過一些古裝題材的電視劇的話,就會發現古代很多官員在上朝的時候,除了統一著裝官服,還會拿著一個板子。在上朝的時候還總是盯著板子看。不同的大臣拿的板子有時候還不一樣。那麼很多人會有疑問,官員們這拿的個板子究竟是幹什麼用的呢?
  • 古代官員上朝時,為何手裡拿著一塊「木板」?三個你不知道的作用
    其實,古代官員手中的「木板」真正的稱呼是笏板,當然,有時候大家也會稱它為手板、朝板或者玉板。根據《禮記》中的記載,笏板最早出現在商朝時期,只不過當時並不是官員專用,私人也是可以使用的。到了唐朝之後,才漸漸成為了官員的專屬,在此之前,官員和百姓都可以使用。那笏板到底有什麼用途?
  • 在電視劇上看到,古代大臣上朝時,為啥手裡都拿著個板子?
    在很多講述古代歷史的影視劇中,尤其是關於唐朝、宋朝等歷史的劇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一個場景:文武百官整齊的分列在朝堂兩邊,每人手中端著一塊板子,而且還總是盯著這塊板子。那麼在歷史上,大臣們的白板子是幹嘛用的呢?
  • 古代權貴的去角質神器
    現今認得且讀得出來的人,大概是腦袋被門給夾了,正事不幹專念閒書,閒著沒事幹才會記得這種現今已經不存在的古代工具。把這個字左右分開,左邊是爽右邊是瓦。爽和瓦加起來,故名而思義,就是很爽的瓦(片)。現在問題就來了,我們忍不住要問:瓦片有什麼爽度可言呢?
  • 古代大臣上朝,手上拿著一個長板子,是幹什麼用的?
    我們在看一些古裝影視劇的時候會發現,上朝時,文武百官整齊地排列在朝堂上,手拿一塊板,這就是笏板,又名手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時所用的工具。古時文武大臣朝見君王時,雙手持笏,以記錄君命或旨意。也就是說,笏是備忘錄,可以將要對君王上奏的話記錄在笏板上,以防止遺忘。關於笏的長度,同樣有規定,《禮記·玉藻》:「笏度二尺有六寸,其中博三寸,其殺六分而去一。」商周時期的度量衡和如今不同,商代一尺合今16.95釐米,周代一尺合今23.1釐米。
  • 由祥瑞「如意」延申——中國古代朝官所持「笏」
    可見笏是古代大臣上殿面君時的工具。 關於笏板的用途和規格也有明確記載,大臣上朝時一般都事先在笏板上記錄參奏的內容,以防止遺忘;朝見君王時雙手執笏也可以記錄君命或旨意。
  • 知否裡官員上朝為何站的方向不一致,深挖古代的上朝制度
    朝板古代上朝時手上拿的那個牌子是什麼,又有什麼用呢?朝板又稱笏板、玉板或手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時的工具。它的作用是朝見君王時,雙手執笏用來記錄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將要對君王上奏的話記在笏板上,以防止遺忘。不過據說笏板還有另外的作用,就是擋住自己的臉,用以彰顯龍威,上朝面見天子眼睛要望著笏板,表示對天子的敬意。
  • 古代大臣朝見天子拿的那塊板子叫什麼,有什麼用途?
    上面所說的小故事中的笏,是一塊狹長的板子,《禮記》中記載「笏長2尺6寸,中寬3寸」, 是古代中國官員身份的象徵,是他們朝見皇帝時的必備用品。唐朝崔琳子的子侄輩有幾十人在朝中做了大官,每年過節舉行家宴,有一張用來專門放置笏板的坐榻上就會堆滿了笏板,所謂「笏滿床」成為了當世美談,羨煞旁人,崔家也常常以此為豪。
  • 王瑞來:《李訓墓誌》書寫者「朝臣備」是不是吉備真備?
    墓誌的內容平淡無奇,引起轟動的原因是,墓誌的最後刻有這樣一行字:「日本國朝臣備書。」過去碑銘墓誌的製作,到完成為止,至少會有四人經手,一是篆額,二是撰文,三是書丹,四是刻文。上面這一行字,表明這方墓誌的書丹者是來自日本的「朝臣備」。《李訓墓誌》局部一看到「朝臣備」,會立刻讓人聯想到中日交流史上極為有名的吉備真備。
  • 中國古代官場上,最難做的職位是什麼?
    要說中國古代官場上最難做的職位是什麼?那非太子莫屬!毛主席說:與天鬥其樂無窮,與人鬥其樂無窮。中國古代的太子呢,那是跟所有人鬥啊!第一關是皇帝關。古代皇帝三宮六院,生的子女也多,能夠被選上太子,嫡、長、賢,至少要佔一樣。
  • 《日本國朝臣備書丹 褚思光撰文 鴻臚寺丞李訓墓誌考》新書發布暨學術成果公告會
    2019年12月,深圳望野博物館閻焰先生著《日本國朝臣備書丹 褚思光撰文 鴻臚寺丞李訓墓誌考》一書由文物出版社於日前出版,全書共計近5萬字,配圖15幅,裝幀精美。特別是對墓誌撰文秘書丞褚思光信息進行的細緻剝離,深度挖掘;以及最重要的「日本國朝臣備(下道朝臣真備→吉備朝臣真備)書」的深入思考,在以中日兩國古代文獻為根本基礎的核心史料上進行梳理研究,就中國國內流散保存收藏的日本人「井真成」墓誌、李訓妻王氏墓誌、李元恭女蕭氏妻(李訓姐)墓誌的對勘。比照日本存世中古文本。
  • 在日本「宿場町」穿越時光 聆聽昔日朝臣商賈往來的馬蹄聲
    武士、朝臣休息的地方,並非商業住宿設施。 脅本陣:(わきほんじん) 檔次低於本陣的武士和朝臣的住宿設施,空閒時也可以讓普通旅客住宿。 旅籠:(はたご)成排的茅草苫房頂的半農半宿的風格,置身其中猶如時光穿越到古代。  海野宿/長野縣
  • 古代大臣上朝時為何手拿一塊板子?它既是辦公用品,更是身份象徵
    至於為何到了宋朝還要採用笏板,而不是用更輕便的紙張代替,也是有其歷史傳承因素的。其實上文已經提及過,朝笏最初誕生於商朝,其材質通常是竹子或木板。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史書中才給出它的真實面貌,據《禮記》記載「笏長兩尺六寸,中寬三寸」(約合長五十釐米,寬十釐米)。
  • 古代孩子的玩具神器,你玩過幾個?
    中國玩具文化源遠流長遠在新石器時代就出現了人類原始的玩具雖然古時候沒有智慧型手機、電視機、遊樂場、IPAD、動畫片但是孩子們生活卻同樣豐富多彩一點兒有不比現在乏味那除了蹴鞠、風箏、毽子、象棋等我們熟知的遊戲他們還有哪些玩具「神器
  • 古代擼串簡史:老祖宗是怎麼擼串的?原來古代早已有「擼串神器」
    提升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比如配料,又比如器具,其實古代早已有「擼串神器」。1933年,安徽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了一個雲紋方爐,方爐呈長方體,內壁淺斜,足根部有小方孔,爐上刻有雲紋,美輪美奐。作為發現較早的「擼串神器」,雲紋方爐的發現佐證了彼時人們在吃上面品質的提升。然而這只是一個起點,真正的神器還在後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