笏板,又稱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時的工具。古時候文武大臣朝見君王時,雙手執笏以記錄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將要對君王上奏的話記在笏板上,以防止遺忘。
笏板最主要的用途,是古代大臣朝見天子時,用來記錄天子的命令或旨意,也可用來書寫向天子上奏的章疏內容,為備忘提示用。如《釋名》∶"笏,忽也,備忽忘也。"及《禮記·玉藻》:「凡有指畫於君前,用笏;造受命於君前,則書於笏。」據說,笏板還有另外的作用,就是擋住自己的臉,用以彰顯龍威,上朝面見天子眼睛要望著笏板,表示對天子的敬意。
笏板的長度大約2尺6寸,中寬3寸,此物件雖然不大,但卻很貴重, 這是由它的質地決定的。笏分別用玉、象牙或竹製成。最早出現的年代應在春秋以前,史學家認為在商朝就可能開始使用了,是古代中國官員使用時間最長的一種辦公用品。
古人沒有發明紙張之前,如果私用,則成為書籍的功能,也稱「牘」。如果官員將其隨身帶著上朝用,則稱為「笏」。
及至後來紙張普及後,笏便成為禮節性用品,材料由竹木上升到玉或象牙。唐代武德四年以後,使用笏竟開始有了等級之分。五品官以上才能用象笏,六品以下用竹笏。對形狀也有規定,三品以上的笏,前拙後直,五品以上,前拙後屈,後又改為上圓下方。明代則規定五品以上的官員用象笏,五品以下的官員就沒有資格用它了。這與當代官員用筆記本不同,沒有嚴格的等級之分。
笏的廢棄使用是從清朝開始的,原因是滿族人是以騎馬為主,手要拿鞭子牽馬繩,空不出手來拿笏,於是就不用了。
有趣的是,古代官員原則上一人只用一隻笏,但公務繁忙的官員則允許用幾個,幾個拿不下,就備一個袋子,這個袋子後稱為「笏囊」,因為多了,則需一個隨從背著一同上朝,唐代的張九齡為相時,因為年老體弱,就是從他開始使用隨從背笏囊,沒想到後來竟成時尚,官員紛紛仿效,以顯示公務繁忙。而幫他背笏囊的隨從,就有些像當代官員的秘書了。
笏板在中國古代也是地位的象徵。如《北史·李穆傳》∶"其一門執象笏者百餘人。"是說,一家有百餘人位居高位。另明朝歸有光《項脊軒志》∶"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歸有光的祖母拿先人的象笏勉勵他勤奮讀書,希望歸有光將來也能執笏在朝為官。
<廣韻>上記載:「笏,一名手版,品官所執。」及<韻會>通作曶,在《史記·夏本紀注》鄭康成曰:「曶者,臣見君所秉,書思對命者也。君亦有焉。」
根據<禮記>中已有的記載,笏板應該早在商周時期就已使用。各朝代對笏的使用都有不同的規定,明朝以前一至五品的高官都執象笏。象笏就是象牙製成的手板,又稱象簡。明朝時規定四品官以上執象笏,五品官以下執木笏,如<正字通>上載:「明制,笏,四品以上用象牙,五品以下用木。"到了清朝,因習俗及禮節不同,笏板就廢棄不再使用了。
《穀梁傳·僖公三年》:「陽穀之會, 桓公委端搢笏而朝諸侯。"範寧·注∶"搢,插也。笏,所以記事也。"又《新唐書·卷一二六·張九齡傳》:」故事:公卿皆搢笏於帶,而後乘馬。」
《舊唐書·張九齡傳》記載:「故事:皆搢笏於帶,而後乘馬, 九齡體羸,常使人持之,因設笏囊。"是說按唐朝規定,官員都是把笏板插在腰帶上,然後騎馬上朝。但大文學家張九齡為相時,因年老體衰,笏板插在腰帶後再上馬跨騎很困難,於是找人縫製一個放笏的袋子,稱為「笏囊」,讓隨從拿著,跟他上朝。
關於·About
訂閱與合作
❶ 點擊右上角【…】查看公眾號「沈廣隆劍鋪」關注我們
❷ 回文章頂部,點「沈廣隆劍鋪」進行訂閱
➌ 官方微博:@ 龍泉市沈廣隆劍鋪 (新浪)
❹訂購網址:京東店:www.sgljp.jd.com
天貓店:http://sgljj.tmall.com
❺ 諮詢熱線:400-884-1885
❻分享是一種快樂,謝謝親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