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學 (Study Tour),是世界各國、各民族文明中,最為傳統的一種學習教育方式。所謂遊學即是一個「行萬裡路,讀萬卷書」的過程。學生在遊學期間學習語言課程、參觀當地名校、入住當地學校或寄宿家庭、參觀遊覽國外的主要城市和著名景點,真正做到了學和遊的結合。
遊學精神溯源於孔子,孔子周遊列國治學精神是現代的遊學始源。孔子周遊列國"遊學"指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到另一個全新的環境裡進行學習和遊玩,既不是單純的旅遊也不是簡單的學,在學習之中潛移默化的體驗人生,在體驗當中學習。遊學的本質是文化的融合,遊學是協助學員開闊視野,培養國際觀和樹立堅韌的世界觀的一種絕佳方式。
在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遊學大師不外乎佛學大師玄奘和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聖:司馬遷。
玄奘法師被尊稱為「三藏法師」,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唐初,他在四川、長安研究佛教理論,感到佛教宗派眾多,佛經譯文多誤,令人無所適從,決心到天竺學習佛經,研究解決佛教教義的一些疑難問題。貞觀元年(627年),他從長安出發,雜於返西域的客商中,出玉門關獨自西行。經過八百裡流沙(即玉門關外的莫賀延磧),由天山南路橫穿新疆,越過蔥嶺,通過中亞,於貞觀二年(628年)夏末到達天竺西北部。然後沿一條由西向東的路線,參謁訪問了恆河流域著名的佛教聖地和許多高僧。貞觀五年(631年)末,到達摩揭陀國,來到那爛陀寺。貞觀十九年(645年)正月,玄奘帶著657部佛經回到長安。唐太宗派宰相房玄齡等出城迎接,長安城成千上萬老百姓走出坊門歡迎他。唐太宗在洛陽行宮召見了他,他向太宗介紹了西域及天竺見聞。他隨即回長安開始翻譯佛經。19年間共譯出佛經75部1 335卷。他由於有較高的漢文化素養又精通梵文,所以譯文流暢優美,有些專用名詞如「印度」、表示時間的詞「剎那」就是他確定下來的。這些佛經後來在印度大部分失傳,中譯本就成了研究古代印度宗教、哲學、文學、科學的重要文獻。
玄奘法師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經,體現了大乘佛法菩薩,渡化眾生的真實事跡。他的足跡遍布印度,影響遠至日本、韓國以至全世界。玄奘的思想與精神如今已是中國、亞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
司馬遷出身在河南龍門,在黃河之北。在司馬遷稍微大一點後,他就是開始學習古文。他的古文根基是家學淵源,很是紮實和牢固。而到了二十歲上下的時候,司馬遷就不滿足家學傳統而到四處去遊學了。他先後跟了當世的百家大師學習各門派的學說,又跟儒家大師董仲舒學習儒家的經典。在司馬遷年輕的心靈裡留下了各種各樣的觀念的影子。他的視野開闊,觀點不局限一隅。在遊學中,年輕的司馬遷就先後走訪了黃帝的故鄉、大禹出身地、秦國開國的基地、劉邦出生的沛縣、項羽大戰的巨鹿、垓下、烏江……整個漢朝的天下幾乎走了一個遍。在走訪是時候,司馬遷還不光是看各地的地方志,還特別注重收集民間的傳說,他認為,在民間的傳說當中也包含了很多地方志裡遺漏了的重要的資料。一年、一年、又一年……資料在緩慢地收集中……終於為《史記》的編纂搜集到了珍貴的資料。
遊學,是遊學,旅行與探尋知識之旅,不僅成就了玄奘、司馬遷,還成就了徐霞客等偉大的旅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