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專科美術學校,30年代承擔了新馬的水墨畫教育重任

2020-12-22 軒寶貝

南洋美術專科學校自30年代開始便承擔了新馬的水墨畫教育重任,開拓了南洋水墨畫教育。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後,新馬兩地分成兩個國家,南洋美術專科學校在其日後的發展中,變身成為南洋藝術學院。創辦於1967年的馬來西亞藝術學院取代南洋美術專科學校成為馬來華人美術教育的重鎮之一,在社會普遍重視西洋畫的情況下,該院創辦者鍾正山將水墨畫獨立一科,開學教授,同時還積極將其推廣到民間。20世紀60年代,一批受英文教育的人士對中華文化極其感興趣,鍾正山於是在吉隆坡女青年會(YWCA)教外籍人士學習水墨畫;從此業餘水墨畫班開始風行,很多華校青年學子也喜於課餘學習水墨畫。

南洋藝術學院的前身南洋美術專科學校,在創立之際就有遠大的抱負,其創辦者校長林學大以肩負文化為使命。"60多年來,南洋畫風成為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畫壇上一股重要的力量。散布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各地的美專畢業生,數十載默默耕耘,他們用七彩的油畫顏料、水彩或水墨等,用他們的熱情和智慧、敏銳的觀察和體會,繪製出一幅又一幅具備林校長偉大文化情懷的作品,在兩地的美術史上奠定了不可磨滅的地位。"可見今日的南洋水墨畫藝術,已然是南洋畫風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並且具有一種精神、多種面貌的特點。

戰後,很多華文中小學改制,馬來亞教育部門引進了英國式教學制度,這種英國式教學制度一定程度上注重讓學生自由發揮,強調想像畫的培養。但其以西洋畫為考試媒介的做法,造成中國式書畫教育淪為華文學校的課外美術教育,可見此時的水墨畫藝術發展的困境。即使是在馬來西亞政府開始重視融匯各民族藝術的發展趨勢下,南洋水墨畫作為中華傳統文化藝術之精粹,也沒有像西洋畫那樣順利地成為各民族共同掌握的藝術語言。

究其原因,其中之一,就是當時新馬兩國的水墨畫題材大多是傳統的,除了一些花卉、草蟲、禽鳥之外,與馬來西亞的生活沒有直接的關聯,馬來華人雖然在馬來西亞取得一定的社會地位和政治地位,但中華文化卻不被剛成立不久的馬來西亞政府所認可。在這種社會文化的環境中,馬來華人水墨畫家中開始形成一種馬來西亞化藝術思潮。正因為這種思潮的出現,一部分水墨畫畫家意識到本地色彩的重要,一部分水墨畫畫家認為需要追隨古韻和古法,還有一部分水墨畫畫家則適時創新,由此導致了多種類型的水墨畫畫家並存的新局面。筆者在本節中主要介紹回歸中國式傳統風格的水墨畫家。

回歸到中國傳統風格的畫家,大多執著於傳統的追求,把注重渾厚、清逸、氣韻等效果與畫家的品德修養相結合,並以此作為創作的最終目的。這一時期回歸傳統風格的畫家中,以來自中國海上畫派、嶺南畫派等的水墨畫家為主流,他們當中不少畢業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及杭州藝術專科學校,接受過當時中國式的國畫教育。如成為馬來華人水墨畫家中固守中國傳統風格的重要代表之一的曾漢光,擅傳統工筆山水,並以推廣正統水墨畫為理想,他認為"現今的水墨畫,多非中華正統的水墨畫,卻都已摻雜了其他作畫技巧,正統的水墨畫倒是難於得見"。

何為正統的水墨畫?以往的傳統水墨畫,以水、墨、色在宣紙上的奇妙變化和畫面的筆情墨趣構成,體現或反映中國傳統文化的某些特點。而正統水墨畫則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傳統題材,如花鳥山水等;二是現實生活題材;三是表現內心世界的題材。基於此,筆者以為曾漢光所言之"正統的水墨畫倒是難於得見",應有針對"南洋美術"之嫌。也由此可見,即便是在海外,水墨畫的發展在學術上的見解也是不可能統一的,任何一種藝術的發展總是會伴隨著學理的爭論而前行。為此,筆者將這一時期回歸中國式傳統水墨畫家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是在南洋美術專科學校任過教師的水墨畫家。畢業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的黃葆芳(1912-1982){L-End} [插圖],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已抵達新加坡,後於1940年擔任南洋美術專科學校教務主任及實用美術史講師,而後歷任中華美術研究會正、副會長職。他平日致力於金石篆刻和詩書鑽研之外,積極提倡海派畫風,其筆墨情趣並不隨情隨意地將中西畫法相結合,作品給人以規矩嚴謹的印象。因他的水墨畫無論構圖、氣勢皆有吳昌碩的遺韻,故被譽為吳昌碩、陳師曾、王個玖派系的繼承者。畢業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及杭州藝術專科學校、戰前曾於南洋美術專科學校兼課的李魁士,其水墨畫富有氣魄和韻致。他後來棄文從商,戰後在華人美術研究會還偶爾可以見其作品,但之後便沉寂了,十分可惜。

馬來華人中第一位指畫家吳再炎,也是固守派水墨畫家代表。他曾任教於南洋美術專科學校,藝術風格體現中國傳統技法與題材,他在南洋美術專科學校30餘年間,教授了兩代學生,影響頗大。在新華藝術大學時吳再炎曾得諸聞韻、潘天壽、王一亭、王個簃、林子白、朱屺瞻、周碧初、高劍父等畫家的指導,後創立"三一指畫會",以發揮指畫藝術。另一位畫家沈雁於1957年受中國學會之聘南來主持新加坡藝術學院,亦擅丹青,為戰後的知名女畫家。第二類是在中學任教的水墨畫家。畢業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師承王個摩的範昌乾(1907-1987),擅長詩詞書法金石篆刻,尤精花鳥墨竹,水墨畫風格屬於海上畫派風格。

他很早就抵馬來亞擔任華文學校美術教師。此外還有在新加坡任美術教師、水墨畫紅毛丹及竹雀令人稱道的劉先德;曾短時期任中正中學美術教師,後為專業畫家,以畫馬、畫虎著稱,在金石篆刻和書法上造詣亦深的張丹農(1903-1975); 退休後重握畫筆,喜作鯉魚、蝦、蟹、泥鰍的陳金沙等。另一位鮮少活動之水墨畫家曾唯心,曾任馬六甲培風中學、育民中學美術教師,平日孜孜不倦地為教育工作,是鍾正山的啟蒙老師。還有以傳統技法畫本地題材的另一位畫家——定居古晉的蔡洪鐘,戰前即南來任教於中華中學,30餘年來常以水墨畫描寫東馬土著長屋及生活情景。

再有一類是自然派,即屬於以書畫自娛的業餘畫家,且獲得了相當大的成就,如李家耀、竺摩上人、伯園法等,他們的作品帶有中國傳統文人畫畫風,故而也應算是堅守畫家。於50年代末結束自己生意的李家耀,潛心鑽研書畫,作品多以臨摹為主。定居於檳城的竺摩上人,抗戰時期避難潦江時曾問藝於高劍父,同時,高劍父也向上人學佛;高劍父贈予上人的書畫上皆題有"竺摩我師"的題字。竺摩上人之繪畫風格承高氏之嶺南遺風而不固守一家,涉及繪畫面題材廣,以書畫自娛,怡情養性另一位佛教長者伯園法師,喜作四君子,筆法如其人,溫文儒雅。還有一位以漫畫享譽畫壇,則是號稱"牛鼻子"的黃堯,其水墨作品風格獨特,喜好中國傳統民俗畫為題材,寓意深遠,饒有趣味。

上述的這種回歸,既是南洋水墨畫的構成要素,又是南洋水墨畫的形成要素,更是南洋水墨畫發展之前提。換句話說,這種回歸,反映了華僑水墨畫家開始意識到南洋水墨畫的發展離不開中國式水墨畫的傳統基礎,強調了沒有基礎的構建是無根之木。簡而言之,馬來華人南洋水墨畫的起步階段形成了上述發展趨勢,為日後南洋水墨畫之造型階段的多元發展鋪墊了不可缺少的經驗與可行性發展途徑。

相關焦點

  • 南洋商報,雜誌特刊之散記20年代後期,新馬兩地美術出版物
    上述這些報紙除了出版藝術副刊外,還積極配合各種美術活動出版特刊特輯,以宣傳英屬新馬兩地華僑美術創作活動,特別是在宣傳抗戰美術活動上尤為突顯。雜誌特刊之散記20年代後期,新馬兩地美術出版物畫冊雜誌很稀少,畫冊、畫報、雜誌、特刊的發行,使得英屬新馬兩地華人與中國信息交流更為方便和密切。二三十年代,正值新馬兩地雜誌發展的高峰期,1929年,歐陽雪峰編寫《書畫配音》,內容大都選登書畫研究班的作品,也刊登海內外名家繪畫、古代字畫,還出版書與畫冊。
  • 陳麗汶︱上海摩登的南移:劉以鬯1950年代的南洋足跡
    如果我們回顧劉以鬯五十年代所寫的南洋小說,這些作品也如同《對倒》中的這幅畫一樣,可以成為我們審視其時新馬文學、文化、政治的重要途徑。劉以鬯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照(左),及九十五歲生日照(右)。劉以鬯1952至1957年間旅居新馬編報。五十年代末,他在新馬、香港的報章和通俗雜誌上發表了大量南洋背景的小說。
  • 那位把家鄉畫作水墨的涇縣畫家 要在桐城美術館辦水墨龍畫展了
    30歲棄刀從筆,成為媒體人。偏偏不忘初心,再攀藝術高峰,師從名畫家王守志先生,醉心於水墨龍畫和家鄉古鎮,不舍晝夜。家鄉古鎮三十年倏忽,他以文人情懷理解了民間思想,以龍為突破口,以工藝造型起步,直追陳容,進入水墨生動的寫意境界。
  • 華德福書法與水墨畫藝術體驗之旅
    導師簡介:      黃媛芊老師:新竹客家人,臺灣文化大學美術系學士,日本奈良教育大學書法碩士。擅長書法、水墨畫、篆刻教學與創作。曾在日本(大阪、奈良)、法國(巴黎)、臺灣等地開過多次畫展,曾任教於頭城人文國小、宜蘭羅東小區大學。目前擔任臺灣慈心華德福教育實驗國民中小學4-9年級書畫教師。
  • 馬來西亞作為一個獨立的國家,其歷史並不長,美術已經呈現出成熟
    縱觀當今馬來西亞華人美術,寫實主義和融合主義不僅是當今美術發展主體與主流,也是美術教育發展的主體與主流;而多元主義的出現則是20世紀90年代之後形成的另一股新生的華人美術力量,豐富了馬來西亞華人美術文化乃至馬來西亞國家美術文化的風格、樣式。源於這三主義形成的各自畫家群體都為馬來西亞今日美術的繁榮做出了他們應有的貢獻。
  • 清遠這些小學生水墨「畫」非遺
    為傳承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涵養學生水墨情懷,日前,清遠市師範學校附屬小學美術科組全體教師通力合作,積極開展水墨「畫」清遠非遺的課程研發活動,共研發了15個清遠本土非遺項目的水墨畫教學課題,並引導同學們用水墨畫形式記錄、傳承、傳播清遠民間非遺民俗文化。
  • 被人遺忘的中國美術奇才:一生只為畫一幅百米巨作,最後死在畫前
    小說總是源於生活,在中國,也有這麼一個美術奇才,他和毛姆筆下的主人公經歷如此相似,《月亮和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最終畫出了震撼人心的畫作,卻在死前命令身邊的人將畫作付之一炬。而這個被人遺忘的美術奇才,窮其一生只為畫一幅百米巨作,最後死在畫前。
  • 水墨山水畫入門技巧,簡單又實用
    中國國畫發展至今已有了幾千年的歷史,也出現了很多的分支,水墨山水畫就是其中的一個分支。水墨山水畫自唐朝開始到如今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法體系,現在也有許多優秀的水墨山水畫畫家,下面一起欣賞國家一級美術師諸明的江南水墨畫,並學習一些水墨山水畫入門技巧吧。
  • 圓桌|靳尚誼等談美術教育:不要專業模糊,要尊重藝術規律
    而全山石則認為,美術教育不能背離藝術規律:「我們現在從事的美術創作往往背離了藝術規律,在做繪畫做不到的事。在油畫領域,很多學生都在死摳,有的甚至想把毛孔也畫出來,頭髮一根一根畫出來,這就是一種不清楚藝術規律的做法。」
  • 墨語墨趣繪童畫----平頂山高新區第一小學2020—2021學年第一學期水墨社團成果匯報
    中國水墨畫,是中國傳統繪畫形式,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瑰寶。平頂山高新區第一小學水墨畫美術社團的創建旨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民族藝術,豐富學生校園生活,提高學校美育教學質量,通過水墨畫語言能夠大膽表現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創造力。
  • 未來美術在線少兒美術:美育在教育發展中的積極意義
    在線少兒美術教育品牌未來美術致力於探索美育在教育發展中的積極意義       未來美術是藝橋教育旗下在線少兒美術品牌,成立於2019年,致力於為每一個孩子打造都愛上的美術課、用畫畫探索未來。
  • 微雜誌| 李澤民的水墨文人畫
    李澤民   春暉圖   68x136cm    文 / 未君每每論及文人寫意畫,我們都不可迴避地要談到元人的水墨,像趙孟頫、李衎、柯九思、倪瓚、吳鎮等一大批文人水墨畫家,往下,還有明代的沈周、文徵明、陳淳、徐渭為代表的文人水墨大寫意以及清代的「揚州八怪」等人,將大寫意花鳥中的「臆氣」與「文人墨戲」推向一個高峰。
  • 百年劉海粟:中國新美術運動的拓荒者、現代美術教育的奠基人
    1909年,在譚廉的引見下,劉海粟到周湘所辦的布景畫傳習所學習繪畫。劉海粟勤奮好學,很快便學到了西洋畫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技法。同時,他還閱讀大量的西方哲學和文學名著,並翻閱進口美術畫冊。半年後,劉海粟深感傳習所呆板的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他旺盛的求知慾,便返回常州。1910年,劉海粟在家中青雲坊辦起了圖畫專修館,親戚家的幾位女孩子報名,他就和姐妹們一起臨畫、寫生和學習。
  • ...傳承百年交大文化,獨創「南洋」品牌,努力做最好的職業教育
    2018年3月,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下發《關於增加27所職業院校為教育部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生活技能開發」青少年教育合作項目試點學校的通知》,南洋學院作為浙江省唯一的新增高職院校,名列其中。學校規模和辦學聲譽得到雙提升。
  • 水墨畫看似簡單,一個外國人畫的中國水墨畫,總感覺哪裡怪怪的
    上一篇文章呢我們講了為什麼中國水墨畫在國際上的地位很低,現在我們淺談一下水墨畫。水墨畫是中國傳統畫之一,墨水是國畫的起源,以筆墨運用的技法基礎畫成水墨畫。基本的水墨畫僅有水和墨,黑色與白色,但進階的水墨畫,也有工筆花鳥畫,色彩繽紛,後者有時也被稱為彩墨畫,中國水墨畫的特點是:近處寫實,遠處抽象,色彩微妙,意境豐富。意境呢確實是一種無言可說的,能令人感受領悟、意味無窮的意蘊和境界,講究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活躍著生命律動的韻味無窮的詩意空間。
  • 《藝展中國》黃孝逵水墨畫作品展
    他就是他,一個步入古稀之年的畫人,勤奮又睿智地在水墨天地裡遷想妙得,敘說著與天地精神往來的故事。中國繪畫講究用線,前人畫海用勾勒,然而要描繪霞光在海面的投射,勾線則全無用武之地。於是我用不同疏密不同深淺不同顏色的短線來表達眼前這片斑斕絢麗的海面。著名水墨藝術家馮今松先生將這手法稍之為「織錦皺"。寫生不但提供創作的素材,也提供了創作的筆墨技法。
  • 中國水墨四絕之一:徐悲鴻的馬
    他對馬的肌肉、骨骼以及神情及動態,作過長期的觀察研究,經常在山鄉和有馬的地方對真馬寫生,馬的速寫稿不下千幅。所以他下筆時能作到「全馬在胸」,筆墨酣暢。他他喜歡喜歡野馬的自由和那豪放不羈的氣質,更便於抒發自己的情懷。這些馬幾乎都沒有馬鞍和韁繩,不僅外形顯神駿和壯美,更是非常到位地把握住了一種自然的野性。徐悲鴻先生總結說:「美術之大道,在追索自然。」
  • 杭州市美術職業學校「美術教育四十周年校友群展」在浙江美術館...
    杭州市美術職業學校「美術教育四十周年校友群展」在浙江美術館隆重舉行 2020-01-08 14: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美術研究|畫水墨畫很難,不僅難在筆墨技巧上,也難在風格突破上
    對於水墨畫來說,筆墨是無可替代的語言,它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符號性凝聚了中國文化特有的氣質和意味,其背後所蘊藏的文化個性和精微絕妙之處,是其他任何藝術無法比擬的。水墨畫不是沒有國界之分、沒有民族特性、無縱向傳承和橫向聯繫的純材料藝術,而是積澱了中國傳統文化與特殊心理意識的藝術。因此,中國水墨畫形態無論怎麼轉變,都不能脫離其基本的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