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美術專科學校自30年代開始便承擔了新馬的水墨畫教育重任,開拓了南洋水墨畫教育。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後,新馬兩地分成兩個國家,南洋美術專科學校在其日後的發展中,變身成為南洋藝術學院。創辦於1967年的馬來西亞藝術學院取代南洋美術專科學校成為馬來華人美術教育的重鎮之一,在社會普遍重視西洋畫的情況下,該院創辦者鍾正山將水墨畫獨立一科,開學教授,同時還積極將其推廣到民間。20世紀60年代,一批受英文教育的人士對中華文化極其感興趣,鍾正山於是在吉隆坡女青年會(YWCA)教外籍人士學習水墨畫;從此業餘水墨畫班開始風行,很多華校青年學子也喜於課餘學習水墨畫。
南洋藝術學院的前身南洋美術專科學校,在創立之際就有遠大的抱負,其創辦者校長林學大以肩負文化為使命。"60多年來,南洋畫風成為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畫壇上一股重要的力量。散布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各地的美專畢業生,數十載默默耕耘,他們用七彩的油畫顏料、水彩或水墨等,用他們的熱情和智慧、敏銳的觀察和體會,繪製出一幅又一幅具備林校長偉大文化情懷的作品,在兩地的美術史上奠定了不可磨滅的地位。"可見今日的南洋水墨畫藝術,已然是南洋畫風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並且具有一種精神、多種面貌的特點。
戰後,很多華文中小學改制,馬來亞教育部門引進了英國式教學制度,這種英國式教學制度一定程度上注重讓學生自由發揮,強調想像畫的培養。但其以西洋畫為考試媒介的做法,造成中國式書畫教育淪為華文學校的課外美術教育,可見此時的水墨畫藝術發展的困境。即使是在馬來西亞政府開始重視融匯各民族藝術的發展趨勢下,南洋水墨畫作為中華傳統文化藝術之精粹,也沒有像西洋畫那樣順利地成為各民族共同掌握的藝術語言。
究其原因,其中之一,就是當時新馬兩國的水墨畫題材大多是傳統的,除了一些花卉、草蟲、禽鳥之外,與馬來西亞的生活沒有直接的關聯,馬來華人雖然在馬來西亞取得一定的社會地位和政治地位,但中華文化卻不被剛成立不久的馬來西亞政府所認可。在這種社會文化的環境中,馬來華人水墨畫家中開始形成一種馬來西亞化藝術思潮。正因為這種思潮的出現,一部分水墨畫畫家意識到本地色彩的重要,一部分水墨畫畫家認為需要追隨古韻和古法,還有一部分水墨畫畫家則適時創新,由此導致了多種類型的水墨畫畫家並存的新局面。筆者在本節中主要介紹回歸中國式傳統風格的水墨畫家。
回歸到中國傳統風格的畫家,大多執著於傳統的追求,把注重渾厚、清逸、氣韻等效果與畫家的品德修養相結合,並以此作為創作的最終目的。這一時期回歸傳統風格的畫家中,以來自中國海上畫派、嶺南畫派等的水墨畫家為主流,他們當中不少畢業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及杭州藝術專科學校,接受過當時中國式的國畫教育。如成為馬來華人水墨畫家中固守中國傳統風格的重要代表之一的曾漢光,擅傳統工筆山水,並以推廣正統水墨畫為理想,他認為"現今的水墨畫,多非中華正統的水墨畫,卻都已摻雜了其他作畫技巧,正統的水墨畫倒是難於得見"。
何為正統的水墨畫?以往的傳統水墨畫,以水、墨、色在宣紙上的奇妙變化和畫面的筆情墨趣構成,體現或反映中國傳統文化的某些特點。而正統水墨畫則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傳統題材,如花鳥山水等;二是現實生活題材;三是表現內心世界的題材。基於此,筆者以為曾漢光所言之"正統的水墨畫倒是難於得見",應有針對"南洋美術"之嫌。也由此可見,即便是在海外,水墨畫的發展在學術上的見解也是不可能統一的,任何一種藝術的發展總是會伴隨著學理的爭論而前行。為此,筆者將這一時期回歸中國式傳統水墨畫家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是在南洋美術專科學校任過教師的水墨畫家。畢業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的黃葆芳(1912-1982){L-End} [插圖],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已抵達新加坡,後於1940年擔任南洋美術專科學校教務主任及實用美術史講師,而後歷任中華美術研究會正、副會長職。他平日致力於金石篆刻和詩書鑽研之外,積極提倡海派畫風,其筆墨情趣並不隨情隨意地將中西畫法相結合,作品給人以規矩嚴謹的印象。因他的水墨畫無論構圖、氣勢皆有吳昌碩的遺韻,故被譽為吳昌碩、陳師曾、王個玖派系的繼承者。畢業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及杭州藝術專科學校、戰前曾於南洋美術專科學校兼課的李魁士,其水墨畫富有氣魄和韻致。他後來棄文從商,戰後在華人美術研究會還偶爾可以見其作品,但之後便沉寂了,十分可惜。
馬來華人中第一位指畫家吳再炎,也是固守派水墨畫家代表。他曾任教於南洋美術專科學校,藝術風格體現中國傳統技法與題材,他在南洋美術專科學校30餘年間,教授了兩代學生,影響頗大。在新華藝術大學時吳再炎曾得諸聞韻、潘天壽、王一亭、王個簃、林子白、朱屺瞻、周碧初、高劍父等畫家的指導,後創立"三一指畫會",以發揮指畫藝術。另一位畫家沈雁於1957年受中國學會之聘南來主持新加坡藝術學院,亦擅丹青,為戰後的知名女畫家。第二類是在中學任教的水墨畫家。畢業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師承王個摩的範昌乾(1907-1987),擅長詩詞書法金石篆刻,尤精花鳥墨竹,水墨畫風格屬於海上畫派風格。
他很早就抵馬來亞擔任華文學校美術教師。此外還有在新加坡任美術教師、水墨畫紅毛丹及竹雀令人稱道的劉先德;曾短時期任中正中學美術教師,後為專業畫家,以畫馬、畫虎著稱,在金石篆刻和書法上造詣亦深的張丹農(1903-1975); 退休後重握畫筆,喜作鯉魚、蝦、蟹、泥鰍的陳金沙等。另一位鮮少活動之水墨畫家曾唯心,曾任馬六甲培風中學、育民中學美術教師,平日孜孜不倦地為教育工作,是鍾正山的啟蒙老師。還有以傳統技法畫本地題材的另一位畫家——定居古晉的蔡洪鐘,戰前即南來任教於中華中學,30餘年來常以水墨畫描寫東馬土著長屋及生活情景。
再有一類是自然派,即屬於以書畫自娛的業餘畫家,且獲得了相當大的成就,如李家耀、竺摩上人、伯園法等,他們的作品帶有中國傳統文人畫畫風,故而也應算是堅守畫家。於50年代末結束自己生意的李家耀,潛心鑽研書畫,作品多以臨摹為主。定居於檳城的竺摩上人,抗戰時期避難潦江時曾問藝於高劍父,同時,高劍父也向上人學佛;高劍父贈予上人的書畫上皆題有"竺摩我師"的題字。竺摩上人之繪畫風格承高氏之嶺南遺風而不固守一家,涉及繪畫面題材廣,以書畫自娛,怡情養性另一位佛教長者伯園法師,喜作四君子,筆法如其人,溫文儒雅。還有一位以漫畫享譽畫壇,則是號稱"牛鼻子"的黃堯,其水墨作品風格獨特,喜好中國傳統民俗畫為題材,寓意深遠,饒有趣味。
上述的這種回歸,既是南洋水墨畫的構成要素,又是南洋水墨畫的形成要素,更是南洋水墨畫發展之前提。換句話說,這種回歸,反映了華僑水墨畫家開始意識到南洋水墨畫的發展離不開中國式水墨畫的傳統基礎,強調了沒有基礎的構建是無根之木。簡而言之,馬來華人南洋水墨畫的起步階段形成了上述發展趨勢,為日後南洋水墨畫之造型階段的多元發展鋪墊了不可缺少的經驗與可行性發展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