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華人的宗教信仰

2021-02-08 禪林網

來源:鳳凰佛教 2015/09/10

核心提示:多元共存且兼容並蓄是東南亞華人宗教信仰的顯著特徵。雖然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信仰在東南亞華人宗教信仰中佔據一定的地位,但居主導地位的依然是中國傳統的宗教信仰。

東南亞華人的宗教信仰源於中國傳統的宗教信仰,形成於華人移居東南亞地區的歷史進程之中,並且隨其生存環境的變化而發展變遷。

東南亞華人傳統宗教信仰極具調和性

在東南亞華人聚居的國家和地區,「華人宗教信仰」通常被列入「通俗宗教信仰」範疇。研究表明,流行於閩粵地區的傳統宗教信仰,大多源於道教、佛教和儒家,並蘊含了民間信仰的諸多形式和內容。以其為源頭的東南亞華人的傳統宗教信仰,同樣是由儒、釋、道三家以及民間信仰構成的一種極具調和性的宗教信仰。

東南亞華人在其移居地興建的各種廟宇就體現了其傳統的宗教信仰。例如,印度尼西亞首府雅加達的華人社區,自17世紀中葉以來先後興建了觀音亭(1650年)、完劫寺(1760年)、安恤大伯公廟(1792年)和玄天上帝廟(1780年)等四大神廟。

其中,觀音亭又名金德院,正座崇祀佛祖像,右為關帝聖君,左為天后聖母,並祀眾神像香火。完劫寺建於牛郎沙裡華人塚地內,主祀觀音菩薩,為清明節祭奠亡魂的場所。安恤大伯公廟祀奉福德正神(土地公)。玄天上帝廟供奉玄天上帝(又稱北極大帝、真武大帝),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這四大神廟是雅加達華人宗教信仰與節慶活動的主要場所,其典型的中式建築風格成為華人文化傳統的象徵。

東南亞地區廟宇的興建促進宗教復興運動

廟宇的興建是東南亞地區華人群策群力的結晶,除了作為祀神祭祖的場所之外,還具有聯絡鄉誼、互助互濟的功能。由於廟宇具有慰藉心靈和服務現實的雙重功能,因而能夠把來自同一血緣、地緣、業緣和神緣的華人移民群體聚集在一起,廟宇也因此成為當地華人社會的權利機構之所在,為日後各種會館及社團組織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例如,始建於1673年的馬六甲青雲亭是馬來西亞最早的華人廟宇,其名下設有義山、義學、慈善堂和議事堂等附屬機構,負責當地華人的喪葬、教育、醫療以及民事訴訟等方面的事務。馬六甲最早的華人會館——福建會館就是從青雲亭演化而來的。

新加坡自1819年開埠以來,從中國東南沿海各地前來的華人移民陸續建造了他們各自的廟宇。諸如福建人的天福宮,潮州人的粵海清廟,廣府、客家人的海唇福德祠,海南人的天后宮等。閩、粵、潮、客、瓊五大方言群體在新加坡開埠初期建立的神廟,大多與其後各自設立的會館融為一體。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隨著東南亞華人的增加及其經濟地位的鞏固,激發了華人的民族主義熱情,並催生了東南亞華人的宗教復興運動。

1906年開始興建的檳城極樂寺是馬來西亞第一間正規佛教寺院,不少中國高僧陸續應邀前來傳道弘法。隨後成立的檳城佛學院與檳城菩提學院等佛教團體,使檳城成為近現代馬來西亞佛教復興與發展的中心。

1939年創立於廣東潮州的宗教慈善團體「德教會」在二戰後迅速傳播到東南亞的新、馬、泰等華人社區,在傳播五教合一教義的同時,也從事開設免費診所、救濟窮人、開辦孤兒院等慈善公益事業,促進了中國傳統宗教在東南亞地區的發展。

華人宗教信仰與當地宗教文化趨於融合

二戰後,隨著東南亞各民族國家的相繼建立,東南亞華人經歷了一個從「華僑社會」向「華人社會」的轉變過程。華人宗教信仰在保有其傳統文化特質的同時,也逐漸與當地宗教文化相融合。例如,在有些東南亞國家,其政府頒布政策,鼓勵華人與原住民通婚,並改變宗教信仰;也有一些當地華人基於自身的安全,皈依當地主流宗教;更有一些華人出於經濟利益的考量,轉而信仰其他宗教。

東南亞華人在適應當地生存環境變遷的過程中,其宗教信仰也同樣經歷了吸收當地宗教信仰文化的成分的本地化過程,從而有別於中國本土的傳統宗教。

例如,馬來西亞華人對「拿督公」的崇拜,顯然是對當地民族宗教信仰元素的吸收融合的產物。馬來西亞華人將馬來西亞人的「拿督公」與華人的「土地公」(大伯公)視為職能相同的神祇,給予相同的祭祀儀式。菲律賓華人既信奉菲律賓主流社會的天主教、基督教,同時也崇拜中國傳統的佛教、道教。多種宗教信仰兼容並存的現象在菲律賓華人社會中相當普遍。

多元共存且兼容並蓄是東南亞華人宗教信仰的顯著特徵。雖然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信仰在東南亞華人宗教信仰中佔據一定的地位,但居主導地位的依然是中國傳統的宗教信仰。即使一些東南亞華人皈依了基督教、伊斯蘭教,他們大多也仍然保持著祖先崇拜的傳統。東南亞華人的傳統宗教信仰將長期存在,並朝著制度化和本地化的方向發展。

(作者單位:廈門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

公眾平臺聲明

以上內容並不反映或代表禪林之意見及觀點,轉發及引用請自行核實或抉擇。本平臺所有影音圖文,都各自註明來源及作者,請重編錄用者註明出處及作者,以尊重其著作勞動,否則將被視作侵權。

「禪林」微信關注方式

【微信號】:chanlinorg

【二維碼】:

「佛教大數據」微信關注方式

【微信號】:buddhist_big_data

【二維碼】:

「佛教輿情」微信關注方式

【微信號】:Fojiao-Yuqing



「禪林App蘋果版」獲取方式

【網址】:https://itunes.apple.com/us

/app/chan-lin/id957055597?l=zh&ls=1&mt=8

【二維碼】:

長按如下二維碼,點擊「識別圖中二維碼」,進入App Store下載頁面

「禪林App安卓版」獲取方式

【網址】:http://appyinwen.chanlin.org/dpage/dpage-and.html

【二維碼】:

長按如下二維碼,點擊「識別圖中二維碼」,進入下載頁面並在瀏覽器中打開後,點擊「立即下載」

相關焦點

  • 【會議信息】第五屆東南亞宗教研究高端論壇一帶一路與東南亞宗教會議日程
    第五屆東南亞宗教研究高端論壇一帶一路與東南亞宗教會議日程 2016 年11月5日(星期六) 9:00—9:20
  • 東南亞華人最多國家:總數高達2000萬,但卻遭當地人「排斥」?
    而說到出國旅遊那東南亞絕對是許多小夥伴的首選,東南亞許多國家不僅風景優美,而且消費水平還低,最主要的是東南亞有些國家華人是非常多,去到哪裡旅遊時完全沒有語言障礙的。而今天小編就跟大家聊一聊東南亞華人最多的國家,其華人總數量高達2000萬,可是華人卻遭當地人「排斥」,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首先我們來認識一下這個國家,這個國家就是——印度尼西亞。
  • 東南亞華人為什麼「有錢沒地位」?
    東南亞華人為什麼「有錢沒地位」? 因為APEC及東協峰會接連在印尼、汶萊召開,作為媒體人,不禁引發對那裡華人政治地位問題的再次關注。 大家都知道印尼的華人不少,約佔兩億多人口總人口10%,上千萬華人在印尼經濟發揮著重要作用,為該國的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
  • 【邊疆時空】時平 | 鄭和下西洋中的天妃信仰與宗教態度——亞洲海洋文明中的實踐
    如早期的婆羅門教和佛教通過海上向東南亞傳播,在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發現的公元4—5世紀的相關碑刻就記錄了這一歷史現象。公元10世紀伊斯蘭教在東南亞已經傳播開來,在14—15世紀擴展更為廣泛,在蘇門答臘島北部、馬來半島東岸和西岸、加裡曼丹島北部、棉蘭老島等地陸續出現信仰伊斯蘭教的王國(伊斯蘭教在東南亞傳播的時間,有不同說法,本文按筆者研究寫)。
  • 宗教信仰各不同 港人清明同祭祖
    宗教信仰各不同 港人清明同祭祖   中新社香港  在華人的傳統節日——清明節,無論是類似霍家的名門望族還是尋常百姓,香港市民大都走出家門祭祀先人。100多年來,無論是佛教徒,還是基督徒,身在香港的華人大都不會忘記掃墓。  在高掛「慎終追遠」牌匾的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掃墓的男女老少從山腳下一直排到了山頂。從山腳下爬到山頂的墓地,即便年輕人也會氣喘甚至汗流不止。但掃墓者中,仍不乏步履蹣跚的白髮老人,有的還需要坐輪椅。
  • 印度尼西亞華人歷史文化
    由於經商需要,留在當地的中國人在當地時代繁衍,成為了最初的華人。 一直到15世紀,兩國之間的往來雖然一直不曾間斷,但中國人大量移居印度尼西亞乃至東南亞要在15世紀以後。中國近代歷史上有三次向東南亞的移民潮。第一次可以追溯到15世紀,鄭和下西洋的時候;第二次是鴉片戰爭前後,第三次是二十世紀前半葉。前兩次進入印度尼西亞的移民通過聯姻或逐漸被同化後,被稱作峇峇、娘惹。
  • 印尼人信仰的六個宗教簡介(上)
    Gereja Katedral : 大教堂印尼的王國及殖民統治時期是宗教傳播的關鍵時期,因此一直以來印尼人都會信仰一個宗教,包括身份證上面,宗教也是必填的一欄,因此宗教對於印尼人的生活帶來非常深遠的影響。印尼國家五項原則潘查希拉的第一個原則就是「信仰獨一真神」,這代表宗教信仰不只是影響到老百姓的生活,同時根深蒂固地影響了整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及文化理念。
  • 信仰和宗教到底是什麼關係,信仰等於宗教?國人真的缺乏信仰嗎?
    今天小編看一個節目的時候突然想到了一個問題,宗教的力量真的有那麼的強大嗎?強大到讓人感到害怕,我想答案是肯定的。那麼這種力量又是從何而來,不論答案是什麼歸根結底就是信仰,可是信仰就等於是宗教嗎?相信有很大的一部分人會覺得小編的這個問題本身就不是一個問題,信仰不就是宗教嗎?
  • 中國的宗教信仰!
    (二)中國的宗教信仰在西方主導的話語語境之下,中國完全就不是一個宗教的國家,中國沒有一個統一的主流宗教,也沒有類似西方宗教的超乎於人的「一神教」宗教存在,中國人從來就沒有找到自己想像中的上帝,去有規律有系統地參拜,講不出一個具體的宗教在中國人的心目中,能夠具有精神救贖地位,或者精神引領的功能。
  • 【泉州海絲史話】「海絲」泉州之宗教信仰|「海絲」與道教
    古代泉州是閩越人聚居之地,先民對山川自然十分崇拜,巫卜鬼神之風盛行,茲後,隨晉衣冠南渡而來的中原宗教文化的傳入,泉州成為多元宗教文化盛行的一方寶地。中世紀,泉州海外貿易發達,經濟社會大繁榮,多種宗教相繼傳入泉州,儒教、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摩尼教、印度教等,在這塊土地上相融共存,和諧發展,讓泉州享有「世界宗教博物館」「宗教勝地」「宗教大觀園」的美稱。
  • 生命與宗教信仰
    信仰是人類的一種本能天賦的主觀反應,是人類對於宇宙天地命運歷史的整體超越性的意識,也是人類對人自身存在與客觀世界關係的某種反應,是一種形而上的意識形態。而宗教信仰則是所有信仰中的一種,既不是思維也不是行動,而是知覺和情感。它希望直觀宇宙,專心聆聽宇宙自身的顯示和活動,渴望被宇宙的直接影響所抓住所充實。
  • 清溪顯佑伯主八閩第一,歸國華人的城隍信仰
    城隍作為中華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於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中國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中國最早的城隍廟建於三國時期吳國(239年),是安徽省的蕪湖城隍廟;唐朝時期城隍信仰廣泛傳播於全國;宋初城隍祭祀被正式納入國家官方祭祀大典,宋徽宗多次敕封;明初朱元璋進行禮治改革,城隍信仰得到官方制度。同時城隍信仰更是吸收佛教地獄審判、賞善罰惡的觀念,自此不僅是城市的保護神,而且成為閻羅陰司的派出機構的冥官和陰陽兩界的司法神。
  • 原來潮汕還有這樣一個教,如今已盛行於東南亞各國
    一些學者甚至用「新加坡、馬來西亞的華人宗教」等字眼來描述德教,將其做為當代華僑社會最重要的宗教和文化現象加以研究。但我以為要完整地理解德教,還得回到它的母體上來,那就是潮汕民間的多神崇拜和在宗教信仰上的實用性傾向。
  • 印度尼西亞:國家背後宗教的本質,可憐、可恨集於一身
    (二) 公元2世紀左右,佛教為主導的室利佛逝發展壯大,到了7世紀已經成為東南亞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印尼第一個國家,建立在宗教的基礎上。 蒙古人的宏願不只在大陸,大海也是他們的目標。
  • 東南亞的華人信仰——玄天上帝
    標題的話題是有些大,要深入寫可以寫一本書,其實我也只是介紹一下泰國比較著名的華人信仰。
  • 境外宗教滲透與雲南邊疆民族地區意識形態安全研究
    敵對勢力企圖藉助宗教宣揚西方價值理念,散布民族分裂言論,以宗教認同挑戰中華民族和社會主義國家認同。如果對宗教滲透防範不力,勢必危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導致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流逝,產生嚴重的國家認同危機和馬克思主義信仰危機。如何有效抵禦宗教滲透,維護國家意識形態安全,為中華民族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共同的精神家園,是我們必須認真研究的重大課題。
  • 吳哥窟:藝術規模與宗教內涵的結合,華麗建築背後的靈魂與信仰
    它是婆羅門教的產物,在當時婆羅門教在東南亞盛行,有利於東南亞國家建立統治體系,同時也能有效地進行商貿往來憧憧,所以吳哥窟的成就實際也是代表當時東南亞國家在宗教信仰上的一種選擇。雖然精美的浮雕還是美不勝收,可是在當時來看,這些雕刻藝術還是只停留在藝術家腦海裡的一種印象。
  • 愛因斯坦有宗教信仰嗎?
    本來愛因斯坦有無宗教信仰,與他的偉大成就和高尚品格並沒有直接關係。但經常有宗教徒、宗教網站甚至邪教人員大談愛因斯坦是猶太教徒、基督教徒等,以此來論證宗教的偉大和合理。當然,也有很多文章駁斥這種說法。那麼,愛因斯坦到底有沒有宗教信仰呢?愛因斯坦是猶太人,但是他的父母並不是猶太教徒,就像很多西藏人不是藏傳佛教徒,而是共產黨員一樣。愛因斯坦中晚年生活在美國,也沒有任何證據表明愛因斯坦參加基督教生活。
  • 世界信仰最隨意的國家:同時信仰多個宗教而相安無事
    在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民眾都有宗教信仰。如歐美國家的民眾多信仰基督教、猶太人信仰猶太教、中東地區很多國家和印尼等國信仰伊斯蘭教、印度等國信仰印度教。對於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民眾來說,宗教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他們對一個宗教基本上從一而終,就是開始時信仰哪個宗教,到死一直是信仰這個宗教。
  • 論中華民族的宗教信仰問題
    世界上多數民族都有著自己的信仰,而且這種信仰比較具有唯一性。公認的世界性三大宗教為: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其實中國的道教也可以稱為世界性宗教,但影響力遠不如前三大宗教。耶穌受刑圖。伊斯蘭教信仰真主安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