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哥窟的精美浮雕藝術讓人感到驚嘆,因為能做到吳哥窟這種類型的藝術成就放眼世界估計也沒幾個,雖然中國的莫高窟相對而言比較有藝術創新上的成就。可是從規模和藝術成就來看,似乎吳哥窟相對而言更勝一籌。當然建成時間較晚的吳哥窟其實相對於莫高窟而言還有一個優勢。
它是婆羅門教的產物,在當時婆羅門教在東南亞盛行,有利於東南亞國家建立統治體系,同時也能有效地進行商貿往來憧憧,所以吳哥窟的成就實際也是代表當時東南亞國家在宗教信仰上的一種選擇。
雖然精美的浮雕還是美不勝收,可是在當時來看,這些雕刻藝術還是只停留在藝術家腦海裡的一種印象。因為在吳哥王朝之前從未有一座如此大規模的婆羅門教殿堂,所以這種創新就使得吳哥窟不僅在藝術上獨一無二,在成就上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屬於頂尖級別。
不過與西方類似達文西主創的壁畫不一樣,這裡的壁畫講究內涵。雖然畫的表象不如西方,可是內容卻十分豐富,做到了在有限的篇幅最大限度的傳達了內容。兩部印度史詩就在十分有限的篇幅內完整的表述了出來,這種手法至今被各地的雕刻藝術家所借鑑。
一、雕刻藝術的核心並不在於外表而在於內涵
要是說雕刻藝術的核心是什麼?每個人可能各有主見,不過大部分還會重視於外表而不在乎傳達的內容。其實這也反映了目前以顏值為前提的時代價值觀,然而在吳哥窟的壁畫中,雕刻不僅在外觀上做到了活靈活現,還在內涵上做到了成功。不僅在有限的篇幅內傳達了最多的內容,還將兩部印度史詩融合進了自己的文化之中。
這是不少東南亞國家都非常津津樂道的事,首先兩部印度史詩非常經典改動用於自己的歷史也是表現自己合法統治的一個渠道。另外雕刻藝術也在另一個層面表現了統治者所要表達的內涵,那就是神權賦予的政治統治。與中國不同,東南亞小國除了在政治上依賴宗教以外,在經濟上也依賴貿易,所以吳哥王朝通過將自己神話的歷史裝飾到宮殿之中,以此來證明自身的統治合法性其根本目的還是為了鞏固統治。
所以莫哥窟的出發點也與西方有所不同,主要以內容為主,而西方則是以藝術華麗的外表為吸引點。雖然二者同在中世紀,可是吳哥窟所反映的故事內容更加豐富,以內容緊湊傳神為其特點。與外表華麗而內容枯燥的西方藝術品相比,吳哥窟的雕刻顯得內容豐富比較容易吸引人觀看。
這也是當時統治者需要準備的,因為一旦百姓不願意在宗教上選擇信仰,那麼自己統治的合法性也無從談起。所以從根本的需要來看,吳哥窟的作用更偏向於普及婆羅門教,為吳哥王朝奠定統治基礎。另外從雕刻手法來看,選用最簡單的雕刻符號法的表達更有利於宏大篇幅的壁畫繪製,也更容易為人所理解。
吳哥窟雕刻的內容大部分為印度史詩內容,原本都是有固定的參照的。可是吳哥王朝卻在雕刻中將自己的歷史添加了進去。雖然這在東南亞各國的歷史中並不罕見,可這也是一件十分值得考究的事,因為早在吳哥王朝之前就已經有其他周邊國家建立過類似的婆羅門教神殿了。
對於吳哥王朝統治的合法性其實更多的在於自身對宗教的解讀,同時也是在宗教改革中重新塑造國家統治的合法性,另外在維護國家統治上,建立的吳哥窟屬於典型的婆羅門教神殿。這也是表示吳哥王朝堅定要建立強權統治的決心。其實在印度孔雀王朝第一次進行婆羅門教統治時,就試圖利用神殿來替代法院,利用神權來維護法律。
做到國家法律建立在宗教基礎之上,同時也讓法律變得道德化。這樣一來也便於國家統治,統治成本大大降低,東南亞各國也一樣,企圖建立統治建立在神權之上的階級社會,同時為了降低統治成本。統治者不斷抬高神權,建立道德規範。也是這樣一來也間接的降低了統治成本,提高了國家統治效率。
同時人民忠誠度更高,這普遍發生在以宗教基礎建立的國家。因為宗教信仰可以使人的靈魂存在歸屬感,同時也能找到平衡。所以在這一點上也看到了吳哥王朝為了建立宗教統治的決心。
雖然現代學者推斷吳哥窟的內容為純宗教的內容,實際上這也是國王的宮殿,那麼宮殿為什麼要做這麼多宗教內容呢?一方面是為了教化子民,另一方面也是加強君權神授的定義。與西藏和尼泊爾這種完全的宗教統治不一樣,吳哥王朝採用宗教與封建統治結合的手法來統治國家,同時利用宗教來加強國家政府的合法性,這也是婆羅門教會在柬埔寨紮根的原因。
同時婆羅門教也會鞏固吳哥王朝在柬埔寨的合法統治地位,從而使得吳哥王朝能夠長久紮根在柬埔寨,這也是有很大關係的。與中國關係較近的越南文化也與中原較近,沒有種姓制度,同時也沒有宗教外衣下的君權神授,而是一個堅固的封建集權體系,這也讓越南發展更加偏近於中國,而柬埔寨的方式則與中國有較大不同,主要也是因為在傳統中原文化中不允許宗教充當國家權力的中央。
而印度文化則不一樣,所以依靠反抗真臘貴族起家的吳哥王朝必須找到一個合法性的精神支柱,宗教無疑是最好的工具,所以吳哥王朝利用婆羅門教建立起的統治也能有效控制國家,便於國家進行等級劃分和管理,這也為柬埔寨這種小國提供了發展的空間,不過這也是吳哥王朝血脈至今未斷的原因之一。
二、吳哥窟精美的浮雕藝術其實也是對國家財力的炫耀
吳哥窟如此精美的浮雕藝術其實也是在炫耀國家的財力,雖然不能與中國相比,但在東南亞各國中還是屬於比較拔尖的位置的,其實吳哥王朝當時一度與中國的關係非常親密。自從南宋滅亡後。越南湧入了大批南宋的殘餘勢力,為了自保,吳哥王朝選擇向元朝稱臣,到了明代又延續。
當然吳哥王朝倒不是懼怕元朝的武力,而是懼怕越南隨時有可能的入侵,所以吳哥王朝選擇向元朝統治者稱臣也是非常明智的舉措。不過到了明朝初期,朱棣下令徵討越南還引發了吳哥王朝的一次危機。當越南軍隊靠近吳哥城時,雖然早已向明軍發出了救援信的吳哥王朝卻等不到任何援軍,無奈棄城投降。也是在這一次越南軍隊的掠奪中體現了其吳哥窟的精美。
不光是佛像和浮雕,更有數不盡的財富,雖然吳哥窟中絕大部分為雕像藝術,可也有黃金佛塔,只不過被破壞了,早年更有聖僧藏有舍利子,所以自然也是價值連城。也是這一次的記載引起了歐洲殖民者的野心。在大航海時代來臨前,陸上貿易還佔據主要優勢,所以吳哥王朝如此雄厚的財力也引發了歐洲殖民者來探險的野心。
與馬可波羅親自遊行中國不同,關於吳哥王朝的大部分記載源於元朝使臣周觀達。吳哥城的貿易以及繁榮極大震撼了他,於是他也在遊記一書中詳細記載了吳哥城的繁榮景象,不過後來也成了西方殖民者的參考書了。
雖然無數財寶是吸引人的重點,可是關鍵在於吳哥王朝打造這座宮殿的最終目的達到了。在鼎盛時它用於教化子民,在滅亡後又被殖民者所傳頌。在西方殖民者到來後,吳哥窟的歷史逐漸清晰化,同時也將當時政府夢寐以求建立的等級體系復刻化了。雖然殖民者大部分都是為了其中的財寶所來,可在藝術價值如此之高的吳哥窟中,又有哪些是真正可以值得一個國家炫耀的財寶呢?
雖然據元朝使者周觀達記載,吳哥王朝的皇城之內財寶無數,等殖民者到來後雖然只是一座孤城,可也是一座埋藏著無數財寶的城市。就周觀達本人的評價而言,吳哥王朝的財富甚至可以與富庶的江南相比。可見這座吳哥王城對周觀達還是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的,並且當時的商貿往來頻繁,吳哥王朝作為元朝重要的貿易夥伴自然也不甘落後,大力與元朝進行貿易,因此財力自然也不會弱到哪裡去。
可對於吳哥王朝而言,建立這座王城所花費的成本遠遠超出現代學者的想像,也是在建立吳哥王城後其富庶的景象引來了真臘和越南的垂連三尺,因此也造成了後來的真臘大舉東徵擴張速度一度超過越南,當然後來成為英國殖民地後逐漸演變成了今天的泰國。可在當時吳哥王朝還是真臘所羨慕的對象,也由此成為了真臘的擴張目標。
吳哥王朝富庶的原因還主要在於柬埔寨有足夠大的耕地面積同時又有完備的交通設施,因此吳哥王朝通過糧食貿易屢屢獲利,使得吳哥王朝一度成為東南亞比較富庶的地區,這也與印度的發展軌跡有幾分相似。不過到了吳哥王朝這裡,商業是國家命脈,小農經濟僅僅只是維持國家統治的工具,所以要保持國家的經濟發展就必須通過商業,這也是後來元朝使者周觀達所述吳哥王朝富庶不亞於江南的原因。
但這也導致吳哥王朝成為了真臘的侵略對象,與吳哥王朝不同,真臘選擇了佛教,或者說利用眾生平等為基礎建立法律統治。兩國文化上的衝突也必然導致戰爭,所以真臘的入侵實質也是為了爭取本國政權的合法性存在。
吳哥王朝宣揚的婆羅門教實質也構成了對真臘的一種文化威脅,因此真臘的步步緊逼也是希望弘揚佛教抑制婆羅門教,雖然吳哥窟兩者都具備,可是後來的真臘史學家卻大肆撰寫佛學內容,而排斥婆羅門教,並提倡眾生平等,在真臘的文化入侵下後來的金邊變成了佛學勝地。
不過吳哥窟的內容卻是婆羅門教為核心的內容,目的也是為了方便國王劃分等級進行統治,這在吳哥窟的壁畫上有明顯體現,所以吳哥王朝還是以一個等級森嚴的封建制度為基礎的國家,同時在文化上雖然婆羅門教佔優勢,可依舊允許存在佛教,佛教的影響也使得今天的柬埔寨沒有了古代的種姓制度,而恢復到眾生平等的軌道上來。
總結:
吳哥窟的藝術成就之所以高其實並不是因為它在浮雕藝術方面有多麼高的成就,而是在內容表達上用了一種全新的方式來表達內容,雖然此前也有一些東南亞國家利用壁畫和浮雕的形式來表達印度史詩,可對比起來,吳哥窟做到了用最有限的篇幅傳達了最豐富的內容。這種文創精神是十分難得,也是吳哥窟作為藝術成就的一個特點,後來被世界藝術家廣為借鑑。
不過作為一個婆羅門教的神殿,吳哥窟不僅在規模上做到了世界前列,還在獨特的創意上得到了世界的公認。因為吳哥窟不僅單純描繪印度史詩還要描繪柬埔寨本國的歷史,這也是吳哥王朝統治合法性的來源。在描繪國王誕生到起兵最後加冕為王的過程中,吳哥窟利用了誇張與嚴謹並存的方式來描繪,而國王在壁畫中的造型也讓人琢磨不透,一半參考佛陀一半參考國王本人的塑像,因此這種畫像的形式也有別於西方的傳統畫像形式開鑿了藝術創新的先河。
不過在藝術成就上吳哥窟的成就可能因為宣傳宗教而讓它成了一個典型的宗教藝術的典範。其實吳哥王朝並不簡單是一座婆羅門教的神殿這麼簡單。它還是政治中心以及國王陵墓的所在,因此對於吳哥窟的真正功能而言不能單一化。
所以在藝術表達上的差異也就容易被人所接受,因為它並非簡單是一座神殿,還要擔負起國王陵墓的作用,因此從不少壁畫中表現佛教輪迴的內容中也不難推測其作為陵墓的美好祝願,也希望各位能有對吳哥窟的藝術文化有各自的見解與看法。
參考文獻:
《元史》
《周觀達遊記》
《高棉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