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出行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想感受異域的文化,而異域文化離不開衣食住行,衣食住行又突出一個「住」字,「住」指的是建築,只有以建築作為文化載體才會長久的存在於現實之中,因此,建築對於體現某個地區的文化特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德國科隆大教堂在德國人的心目中是神聖之地,建造者將哥特風格的建築藝術與宗教文化完美的結合,使科隆大教堂成了名副其實的巔峰建築。
科隆大教堂的所在地便是德國科隆這個城市,教堂位於市中心的位置,每一個來過科隆的遊客都一定會對科隆大教堂念念不忘,數十座尖塔聳立在城市中央,哥德式的風格帶給人們強烈的震撼,簡直是鬼斧神工之作。科隆大教堂不論從規模上,還是建築風格上,都在追求最極致的效果,時間是最好的證明。科隆大教堂始建於1248年,卻到了1880年才竣工,整整7個世紀,這是幾代匠人努力的結果,全世界也極少有建造時間如此之久的建築。
遠遠的看著科隆大教堂,感覺哥特風格是對建築的一種解刨,極其複雜的外部結構讓人眼花繚亂,但要走近了仔細觀看,卻能清楚的看到那些結構並不是雜亂無章,而是一點一點、有規律的累計起來的。科隆大教堂看起來複雜,將這些複雜的圖案解構開來,發現這些局部的細節竟然都是對稱的,每一個複雜的圖案都是由簡單的形體重複堆疊而成,這或許就是哥特建築的魅力之一。如果有密集恐懼症的遊客看到,一定會非常過癮。
走近科隆大教堂會逐漸感受到一種壓迫感,主要是因為它的高度,很難想像在那個科技落後的時代,設計師是如何想到要建造這種高度的建築。實際上哥特風格的建築追究的就是建築高度與寬度的大比例關係,最明顯的便是它那細長的高窗。科隆大教堂如此之高,但整個建築受力的地方卻在建築外部,這一切歸功於哥德式建築最重要的外部承重結構:飛扶牆,沒有它就沒有現在的哥德式建築。
進入教堂內部,便可看到一排排高聳的立柱,室內空間同樣是突出高的特點,每一個立柱又分別由數個小立柱組合而成,像是一棵棵纖細的樹幹捆綁而成,立柱之間在大堂的底部進行連接,組成一個個斜向的線條圖案,整個空間表現的便是線條的藝術。
室內陳列著一件件精細的藝術品,有雕刻,有繪畫,上面展現的都是宗教文化裡的故事人物。甚至在雕刻作品上也能看到哥特風格的影子,在有限的空間內,雕刻出了大量的人物形象,緊緊得靠在一起,形態各樣,神態不一,有著極強的代入感。順著光源的方向會看到色彩繽紛的彩窗,彩窗由一塊塊方形的彩色玻璃組合而成,光線透過彩窗折射進室內,烘託了室內宗教文化的神秘氣氛。
科隆大教堂的存在向我們展示了德國工匠的精湛技藝和信仰之力,如此奇妙的教堂,會感染每一個前來觀賞的人們,極致的建築藝術展現神聖的宗教魅力。
如果您有何看法,歡迎在下方留言,下期見!(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作者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