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很多人為因素曾幹擾大教堂的修建,但在其建造的前後600年間設計風格始終未變。
在科隆古城,只要天氣晴朗,抬頭就能看見大教堂。科隆大教堂素有歐洲最高雙塔教堂之稱,歷時600餘年才建成。在歷時幾百年的修建過程中,唯一的依靠就是初始階段的設計圖以及建造一座完美教堂的心願,這種堅持讓人嘆為觀止。
火車從法蘭克福出發駛入科隆古城,必須要經過萊茵河上面的一座鐵道橋,科隆大教堂和路德維希博物館便在鐵道橋旁邊。在過橋之後,鐵軌便出現一個大拐彎,進入科隆中央火車站。
一出車站便是大教堂的臺階
早就聽說,大教堂離火車站不遠,但沒想到如此之近。一出車站,便是大教堂的臺階,一座渾身泛著黑色的高大建築矗立眼前,上面有著數不清的尖頂和精美人物雕像,所有的人必須停住腳步抬頭仰望才能看清教堂的尖頂。
科隆大教堂名揚世界,除了巍峨的雙塔建築格局外,最為重要的還是它原汁原味的哥德式建築風格。哥德式,原是從哥特民族中演化過來的,指的是北方野蠻民族,含有貶義,但後來也就失去了它的褒貶性,變成了當時一種文化的名稱了。哥德式建築特徵最重要的就在高直二字,科隆大教堂不論是牆和塔都是越往上越細,裝飾越多,也越玲瓏,而且頂上都有鋒利的、直刺蒼穹的小尖頂。從外面仰望教堂,那高峻的形體加上頂部聳立的鐘塔和尖塔,使人感到一種向藍天升騰的雄姿。據說音樂家舒曼即因在此感受到氣勢非凡的磅礴激情,而譜出《萊茵交響曲》之傑作。
教堂巨大的門四周布滿了雕像,一層接著一層,石像越往裡層越小。科隆大教堂的中廳內部高達46米,僅次於法國博韋主教堂。中廳的寬高之比為1:3.8,為所有大教堂中最窄的,有一種超凡脫俗的效果。從高處俯視科隆大教堂,它是呈現十字架形的。
三聖王遺骸是大教堂鎮教之寶
關於大教堂修建的初衷,最早可能要追溯到十字軍東徵。1164年,德意志帝國皇帝、科隆大主教萊納德徵戰義大利米蘭時,奪得一件珍貴的戰利品朝拜初生基督的東方三聖王的遺骸。科隆主教團決定修建一座世界上最大、最完美的教堂,以便供奉三聖王遺骸。現在科隆大教堂的大廳中,有三座疊在一起的金棺,裡面便存放著三聖王的遺骸,被認為是大教堂的鎮教之寶。
科隆打算修建一座哥德式的教堂,當時這一領域的代表建築巴黎聖母院已經基本修建完畢。
1248年,法國建築師凱爾哈麗雅特被邀請建造大教堂,當年8月15日,科隆大主教選定在聖母升天節動工修建,這寓意著一個全新的時代開始了。修建一個全世界第一的教堂成了德國人的一個共同心願。當時的大教堂和現在差別很大,還沒有兩根直聳雲天的鐘樓,但即便是一期部分也已經讓人驚嘆。人們在地面澆築屋頂,然後再用原始的木頭起重機將屋頂升至幾十米的高空進行安裝。
在工程進展到了後期階段,由於經費緊張再加上地區主教之間爭權奪利,許多參與施工的人幾乎就是靠著一個堅定的信念去完成工作他們篤信上帝,希望能造一座人間天堂請求上帝的賜福。1322年,地區主教海因裡希·馮·維思伯格主持唱詩堂封頂儀式。到了1560年,工程就完全中斷了。
1842年,德國著名建築家卡爾·腓特烈·辛格勒向市民呼籲重開大教堂工程,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響應這個呼籲並給予財政支持,1842年9月4日,在威廉四世的主持下,大教堂第二次奠基。
大教堂復工得益於設計圖的發現
當時能夠復工,主要得益於兩張教堂建築設計圖的發現。法國大革命後法國軍隊於1794年入駐科隆,科隆作為聖城的歷史便結束了。當時整個萊茵河左岸地區完全被併入法國,一部分法國軍隊駐紮在大教堂,大教堂圖紙也被發現並帶到了法國。後來這一圖紙在巴黎一個檔案館被發現,而另外一半的圖紙則在德國境內被找到。
「人們很難想像,即便設計圖紙,要想前後保持風格統一也是非常困難的。前後歷經600多年,很多人為因素都在不斷地幹擾著大教堂的修建,但修建者始終在堅持前人的設計,這可能只有德國人能夠做到。」現在,在科隆大教堂的珍寶館裡,存放著幾千張大教堂局部的修建圖紙,而最為神秘的600年前的那份圖紙則被封存了起來。
「二戰」時期大教堂倖免於難
不過,「二戰」成了大教堂的一次洗禮。在盟軍轟炸期間,科隆80%的城市建築都被摧毀,科隆大教堂是科隆最高大的建築,但它卻倖免於難,其中原因至今也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教會的說法是,當時德國天主教會通過羅馬教廷「打招呼」,要求保住大教堂。另一種說法是,盟軍當時為了轟炸識別需求,故意把高聳入雲的大教堂保留了下來,以便作為地標參考。
即便如此,也有幾枚炮彈落在了大教堂周圍,現在大教堂東南角低層的石柱和其他部分顏色明顯不同,這是因為這一部分被盟軍炸毀了,德國先用紅磚進行了修葺,到了九十年代又用石料進行了替換。不管怎樣,科隆大教堂幸運地躲過了「二戰」之災。在科隆生活的人喜歡聽見大教堂的鐘聲,已經習慣了從中央車站走出來順便看幾眼教堂廣場上的人群。
大教堂的彩色玻璃
在大教堂內,除了三聖王遺骨、聖母畫像外,就是格哈德裡希特窗戶。哥德式大教堂運用了更多的彩色玻璃花窗,也叫做玫瑰窗。科隆大教堂的玻璃工匠們利用玻璃來描繪精神的象徵符號,柔和的光線透過高高的側窗灑落進來,整個教堂裡都充斥著令人目眩的色彩,神秘而且令人敬畏。的神學家們說,陽光燦爛的、明朗的教堂更像天堂。或者說,這陽光從天上射來,象徵著「神啟」進入信徒的心靈。
至於大教堂幾萬塊玻璃如何能夠躲過「二戰」轟炸也有一段故事:作為宗教場所,大教堂周邊一直是流浪漢聚集的地方。教會沒有驅趕他們,還允許他們在地下甬道留宿,流浪漢都非常感激。「二戰」期間,科隆成為德軍西線最後的據點,被轟炸已經不能避免。很多科隆人逃離城市躲避戰亂,大教堂也變得人去樓空。但在大教堂庇護下的流浪漢沒有逃跑,相反,他們借來梯子,把大教堂的玻璃都卸了下來,並放在地下甬道內妥善保管。「二戰」結束之後,這些玻璃得以重見天日。
大教堂·數字
塔高157.38米
科隆大教堂始建於1248年左右,佔地8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6000平方米,東西長144.5米,南北寬86.25米,面積相當於一個足球場,主體部分就有135米高,大門兩邊的兩座尖塔高達157.38米,像兩把鋒利的寶劍直插雲霄。大教堂的四周還有1.1萬座小尖塔烘託。
想要眺望科隆市容的人,可以努力登上509個臺階,直上大教堂的鐘塔,不但可看到全世界最大的教堂吊鐘,還可站在德國最大的教堂之上,俯瞰萊茵河畔風光與科隆壯觀的市容。教堂頂上一共安置了12口鐘。最早的是3.4噸重的三王鍾,鑄造於1418年,安裝於1437年。教堂內目前最大的鐘是聖彼得鍾,重達24噸,直徑3.22米,安裝於1924年。
大教堂·保護
城內所有建築不得高過教堂
自教堂完工後,科隆市政府即規定,城內所有建築不得高過教堂。科隆大教堂於1998年列入人類世界文化遺產之列。幾百年來,157米的大教堂一直是科隆最高的建築,但在本世紀初,科隆萊茵河右岸冒出了一棟160多米的「三角」寫字樓,這一下子惹惱了教科文組織,聲稱如果科隆再建摩天大樓就要取消大教堂世界文化遺產的頭銜。在科隆,許多大樓地上的建築只有七八層,地下卻有四五層之多。
科隆大教堂全部由磨光的石塊建成,整個工程共用去40萬噸石材,加工後的構件總重16萬噸,並且每個構件都十分精確,也帶著明顯的歷史痕跡,雖然易於雕刻,但容易風化,所以在教堂的雕刻群中,能夠明顯地看到一些人像面部模糊,稜角全無。
現在的大教堂呈現明顯的「陰陽臉」狀況,教堂越往高處越黑。這主要是因為科隆所在的魯爾工業區曾經是巨大的煤礦產區,大教堂經歷了酸雨、粉塵、尾氣的輪番侵蝕。其間科隆市政府曾經用萊茵河水進行清洗,但效果甚微。後來索性就讓大教堂黑下去,以此提醒世人保護環境。由於大教堂六七百年的修建過程,從它建成之日起維修就從來沒有停止過,廣場上時常能夠看到搭在半空中的腳手架和升降機。大教堂廣場的底部是一個巨大的停車場,而在停車場裡面居然散落著好幾處羅馬時期的古井、城牆,都用玻璃或者欄杆做了圍擋,旁邊還貼有古蹟的介紹。在這一點上,科隆市政府對文物保護和人們生活便利的平衡做得很讓當地人稱讚。
科隆
現代香水發源地
最早使科隆聞名於世的當數一種爽身的香水,中文通常譯為古龍水。德國科隆是現代香水的發祥地,據說1709年,一個在科隆名叫約翰·法裡納的義大利人,用紫蘇花油、摩香草、迷迭香、豆蔻、薰衣草、酒精和檸檬汁製成了一種異香撲鼻的神奇液體,它的香味散發緩慢而持久,既可外用,又可內服,具有芬芳、提神、醒腦、止痛等多種功效。
不過,這種古龍水真正走向世界卻和法國人有著莫大關係。1794年,法國的軍隊攻進了科隆。法國的士兵聞到了這裡的香味,他們非常喜歡這種具有提神效果和奇異味道的東西,管它叫「科隆之水」。法國士兵紛紛購買,託人或自己帶回法國送給妻子或戀人,結果大受歡迎。據說俄國沙皇、大詩人歌德、音樂家華格納和許多諸侯、貴族都曾使用過這種香水。
科隆還有一座著名的博物館科隆香水博物館(Duftmuseum),它就在法裡納(Farina)歷史故居,因為一切都是從這裡開始的。
德國人
也愛綁同心鎖
在科隆大教堂旁邊的霍恩佐倫大橋是德國有名的情侶橋,相戀的情侶如果到了科隆,喜歡到這座象徵愛情的鐵路橋上走一下,把刻有彼此名字的鎖掛在橋上,並把鑰匙扔進萊茵河。因為無人能找到鑰匙開啟他們的愛情,象徵著兩人的愛情天長地久。
現在,在這座大橋上,共計掛了有五萬多把同心鎖。不過,也有很多人把其他東西掛在上面,有些科隆男人把自己用舊的電鑽鎖在上面,還有人把自己的自行車也掛在上面,但一般大件物品用不了幾天就會被清理掉。
責任編輯:風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