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有一首「聞捷報」的詩,表現「喜欲狂」,這首詩堪稱千古絕唱

2020-12-22 椒鄉文化

親,我是「椒鄉文化」。請關注「椒鄉文化」,會讓你讀到更多「精彩」的文章。

讀杜甫《聞官軍收復河南河北》有感

文/椒鄉文化

編者按:當今刻下,觀國內臺灣當局蔡英文之流不識時務,逆潮流而一意孤行,將臺灣民眾帶進風口浪尖的危險境地;觀國際政治風雲,美帝紙老虎自身難保,仍強撐「老大」,對我中國各項發展總是百般阻撓,特別對我中國「統一大業」橫加幹涉。鑑於此,「椒鄉文化」今推出一篇讀評愛國詩人的一首《聞官軍收復河南河北》的文章。相信讀者朋友,自然明白小編編發這篇文章的用意所在。

請親們先欣賞一下原文: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首先評判一首詩的好與不好,必須要看這首詩是否包含了激動人心的感情。詩情深不深,詩味濃不濃。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詩,就屬於詩情深深且詩味濃濃的作品,堪稱千古絕唱!

這首抒情詩是唐代宗廣德元年(公元七六三年)杜甫流亡在梓州(今四川省三臺縣)時寫的。這年正月,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兵敗自縊,延續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亂暫告結束,杜甫聽到了官軍相繼收復河南河北的消息,喜不自禁,欣然賦詩:

「劍外忽傳收薊北」,起句就直敘喜訊,詩情激蕩。「劍外」,點明聽到喜訊時的地點,「收薊北」,揭示寫這首詩的緣由,「忽傳」,指出喜訊來得出乎意料。

「劍外」與「薊北」相距千裡,關山阻隔,然而「收薊北」的喜訊象插上了翅膀,突然飛到,何其迅速!它猶如閃電劃破長空,又好象雷鳴震動著天際,怎不令人為之一驚!一個「忽」字,將作者的驚喜之情溢於紙上,把兩個地方連接了起來,讓人覺得詩人儘管身處僻靜之鄉,而心卻飛向了戰火紛紛的前線!

那顛沛流離的生活結束了;那「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望》的日子結束了;那山河破碎的場景,那戰亂不休的歲月結束了。杜甫是何等的激動!詩的開篇,好比一根導火線,一下子引爆了詩人早已積鬱於胸的感情。

「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這是「劍外忽傳收薊北」的導火線引起的詩人第一次感情爆發。「初聞」緊粘「忽傳」,啟開了感情的閘門,因聞喜訊而流喜淚。「滿衣裳」中的一個「滿」字,讓人想見詩人百感交集、驚喜淚飛得狀貌,回頭看看妻子兒女平日的愁容哪裡去了呢!顯然,愁雲消失,春風滿面,也沉浸在歡樂之中了。

本來以埋頭書卷捲來排遣苦悶的詩人,此時此刻也無心伏案,信手捲起詩書,手舞足蹈做起「狂態」來。

如果說詩人熱淚交流是喜極而泣的最初外露,那麼詩人忽作狂態則表明喜情已經沸騰了。所以,「喜欲狂」就不止是喜悅的浪花在飛濺,而簡直是喜悅的波濤在翻滾了。

詩人從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公元七五五年)到廣德元年(公元七六三年),攜家帶眷,流徙異鄉,備嘗艱辛。奔波的勞苦,仕途的坎坷,歲月的煎熬,致使詩人憂國憂民,傷時嘆亂。

誰願目睹國破的景況,誰能忍受家亡的痛楚!所以詩人急盼結束戰爭恢復和平的思想日甚一日,猛聽到官軍收復中原的捷報傳來,怎能不喜極而狂呢!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這是「劍外忽傳收薊北」的導火線引起的詩人第二次感情爆發。

詩人因聞喜訊,而呈喜態,由呈喜態而唱喜歌。開懷暢飲,縱情高歌,是狂喜的又一表現。這時的飲灑,不是借酒澆愁,而是以酒助興。這時的放歌,不是長歌當哭,而是縱情歌唱。既歌今日之喜,又唱明日之行。由唱喜歌而思喜歸。

一年前,詩人在另一首詩《大麥行》中寫道:「安得如鳥有羽翅,託身白雲還故鄉?」現在他馳騁想像,好象真的已同美好的春光,結伴還鄉了,而且似樂已經領略了還鄉的歡樂。

這首詩集中地表現了詩人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後一瞬間的感情,突出地抒寫了個「喜」字。

「喜」,是貫穿全詩的主線。由聞喜訊而流喜淚,由流喜淚而呈喜態,給人以強烈的情暢語快的直感。詩人的感情,發自肺腑,猶如山澗流泉,自然奔瀉。

詩的語言特別明朗,尤其是在看似平常的字眼的選用上,更能見到詩人的藝術匠心。「忽傳」緊接「初聞」,嚴絲合縫,不獨寫出了「傳」喜訊於突然間的「驚」,而且寫出了「聞」喜訊於意料外的「喜」。唯其驚喜,才淚滿衣裳。以淚寫喜,顯得喜之不同尋常。

形在寫淚,意在寫喜。不寫這種帶笑的眼淚,就顯不出放歌縱酒的感情的奔騰;不寫這種帶笑的眼淚,就顯不出歸心似箭的感情的跌宕!

「卻看」連「漫捲」,饒有神態,活靈活現。「卻看」畫出了詩人在喜訊從天而降的驚喜之情;「漫捲」寫出此時此刻詩人「喜欲狂」的程度。因此,他再也無心伏案了,「漫捲詩書」擱一旁,與全家人一起盡情地享受這天外飛來的歡樂。

詩的最後兩句,信手拈來,蔚然天成。襄陽與洛陽皆是詩人家鄉之地。杜甫原籍襄陽,而後到洛陽做官,又在那裡置辦有莊園,洛陽可謂其第二故鄉。「下襄陽向洛陽」中的兩個地名,都有一個「陽」字。另有巴峽「穿」巫峽。這樣,巴峽、巫峽,襄陽、洛陽,兩兩相對,非常工整。

其間再以「即從」、「便下」等詞語串聯,令人覺得如急流下坡,想像到急流的快速,這就把詩人恨不得一步能跨到故土的急切心情寫出來了,喜情的抒發也達到了高峰。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詩堪稱千古絕唱!

相關焦點

  • 杜甫罕見的一首表達欣喜之情的詩: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位於四川成都的杜甫草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杜甫的這首詩頗有白居易通俗易懂的詩歌特點,沒有華麗的詞藻,只是簡單的敘述。明代王嗣奭《杜臆》:「說喜者雲喜躍,此詩無一字非喜,無一字不躍。」就是說杜甫的這首詩啊,它沒有一個字是不歡喜得,沒有一個字它不是在飛動跳躍著欣喜之情的。寫這首詩時杜甫是在蜀地,也就是今天的四川,這首詩寫得就是杜甫聽說河南河北被收復了,非常高興,然後寫下的一首詩。
  • 他僅有六首詩流傳於世,其中一首卻成千古絕唱,人人皆知!
    因此我們品讀唐詩的時候,就不要輕易忽視每一位詩人的每一首詩。即使他相比較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詩人來說毫無名氣可言,即使他現存的詩歌數量屈指可數,但不影響他的詩歌成為人人皆知的千古絕唱。譬如,張繼的《楓橋夜泊》、崔顥的《黃鶴樓》,以及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由唐代詩人崔護所創作的《題都城南莊》。
  • 杜甫做客將軍府,寫下一首詩,後二首現在成為讚揚人的口頭禪
    杜甫後來成為與李白齊名的大詩人,一方面與他的詩作數量關係很大,杜甫57歲去世時,他曾寫了近1500多首詩,當然這不是杜甫成名的主要原因,清代乾隆皇帝也寫了4萬多首詩,但似乎我們對其中的任何一首都不熟悉。
  • 鄰居常來偷棗,杜甫寫一首詩,因為這首詩太失水準反而流傳千年
    杜甫與李白被稱之為李、杜,但他們的詩風卻截然不同,李白詩風飄逸、豪邁,而杜甫卻是沉鬱頓挫、鍊字對仗、內容深遠,用現在的話來說那叫有深度。杜甫一生創作出了許多著名的詩句,甚至有很多千古絕唱式的詩。杜甫大失水準的一首詩然而,強如杜甫也有"水文"的時候,杜甫曾經寫過一首名為《又呈吳郎》的詩,曾經引來一片罵聲,甚至有些人認為這就是一首打油詩。杜甫到底是寫了一首什麼樣的詩,導致世人如此評價呢?我們一起來看看這首詩寫的是什麼。
  • 晚唐最著名的一首送別詩,悽惻纏綿,不愧為千古絕唱
    許渾是晚唐最具影響力的詩人之一,有人認為他應該和杜甫齊名,更有「許渾千首溼,杜甫一生愁」之語。許渾曾經在宣州屬縣做官,任職期間寫下了一首著名的送別詩——謝亭送客,一起來欣賞。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 一首什麼樣的詩,竟讓詩聖杜甫讀之流淚?
    讀「漫捲詩書喜欲狂」則喜不自禁,讀「從此無心愛良夜」則惆悵失落,讀「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則既悲且怒…… 唐詩中很多反映現實、表達悲情的詩讀來不僅僅情緒為之感染,甚至還催人淚下。比如戰爭詩句「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寫生活困頓的「床頭屋漏無幹處,雨腳如麻未斷絕」;還有悼亡的「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等等都是催人淚下的名句。
  • 你著急回家的心情杜甫早已寫好
    如果是這樣,你可以放鬆一下,先安心工作吧,因為一千多年前,杜甫早在一首詩中把著急回家的心情和表現寫好,雖說他面對的並不是春節,但情感更真摯,表現更突出。 這首詩就是《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大家都很熟悉,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全詩。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 文天祥這首詩大氣磅礴,堪稱千古絕唱,讓人感覺血脈賁張
    他留下的一首絕命詩,讓後世永遠作為典範代代相傳。辛苦遭逢起一經,幹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首詩寫在詩人被俘的路上,過零丁洋時作了這首詩,當他被押解至崖山後,張弘範意圖逼迫他寫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張世傑、陸秀夫等人,文天祥出示此詩以明志。全詩以律詩形式寫就。首聯以回憶自己的生平為主。
  •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聞:聽說。2. 官軍:指唐朝軍隊。3. 劍外:劍門關以南,這裡指四川。4. 薊(jì)北:泛指唐代幽州、薊州一帶,今河北北部地區,是安史叛軍的根據地。5. 涕(tì):眼淚。6. 卻看:回頭看。7. 妻子:妻子和孩子。8. 愁何在:哪還有一點的憂傷?愁已無影無蹤。9. 漫捲詩書喜欲狂:胡亂地捲起。是說杜甫已經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裝準備回家鄉去了。10. 喜欲狂:高興得簡直要發狂。11.
  • 阿雷吟誦講堂(高)第十九課《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今天我們要吟唱的這首詩,是統編版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九課《古詩三首》中的第三首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首生平第一之快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唐代偉大的詩人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詩」。提起杜甫,我們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是杜甫一生最好的時光卻被安史之亂攪亂,他一生可謂顛簸流離,命運多舛,他的詩也基本都是揭露社會黑暗,反映現實殘酷的「歷史之作」,固有詩聖之稱,鮮見快意之作。這首詩緣何是他「生平第一快詩」呢?我們還是先來讀讀這首詩,然後一探究竟: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唐 杜甫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 詩仙李白的一首「爛詩」,前兩句大失水準,後兩句卻把這首詩救活了
    詩仙李白的一首"爛詩",前兩句大失水準,後兩句卻把這首詩救活了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李白在大家心目當中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在我心裡,他是一個張狂的人,別的不說,走遍大江南北,高興了就在牆上寫詩。
  • 杜甫有一首詩,明明是在罵人,卻被當成誇人,其中名句經常被誤用
    杜甫有一首膾炙人口的七言絕句,語言通俗,人人會背,卻鮮有人懂它的真實含義。這首詩就是被收錄到小學語文課本裡的《贈花卿》: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詩中,「錦城」即錦官城,代指成都;「絲管」是弦樂器和管樂器的合稱,這裡泛指音樂。
  •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賞析
    但是杜甫的歡喜與愉快,在他的詩中似乎並不多見,杜甫的身影總感覺是被掩在一層憂傷的帷幕之後,隱隱約約,看不真切。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詩,則真正的讓我們看到了杜甫自己,看到了他的「喜欲狂」,看到了其中所折射出的當時的萬千黎民的「欣喜欲狂」。
  • 從《早發白帝城》《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看詩仙詩聖的心情迫切度
    公元763年(廣德元年)春天,那時杜甫52歲。作者聽到這個消息後欣喜若狂,寫下《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詩。詩云: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 杜甫的一首經典詩詞,開篇驚心動魄,堪稱千古絕唱
    比如杜甫的《春望》不僅在國內廣為流傳,在國外日本也是家喻戶曉,二戰後的日本經濟蕭條,保守戰亂之苦的人們希望能從《春望》這首詩中,獲得精神上的共鳴與慰藉。詩人將這種感情宣洩在作品裡,不是直白地呈露,而是附麗於景物之中,表現為詩的感情。
  • 李白最好的一首詩,也是唐詩最好的一首,卻像謎語一樣,千年難解
    李白的《蜀道難》堪稱千古絕唱,有人認為它是李白全部詩作中最好的一首,有人認為它是全部唐詩中最好的一首。但是,這首詩跟李白其他作品有一個顯著的不同點:對於它的含義,歷來有不同的闡釋。李白不同於李商隱,也不同於李賀,他的詩歌藝術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意境,不走朦朧晦澀之偏鋒。
  • 李白最狂的一首詩,李白最難背的一首詩,兩首詩的共同點亮了!
    只要對中華文化有入門水平的人,都不可能沒聽過「詩仙」李白的大名,這位青蓮居士對中國詩壇的影響力十分深遠,後世文人無不將之奉為圭臬。今天小解就帶大家拜讀兩首太白詩,一首極其狂傲,一首極其難背,而兩首詩的相似之處則是個大亮點!首先,李白最狂的一首詩——《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 杜甫經典律詩十二首,堪稱古典律詩的最高成就
    這首詩寫泰山,通過描繪泰山的巍峨和雄壯,讚美了泰山的氣勢,嘔歌了泰山神奇秀麗的景色。在詩的後半段,詩人由泰山而抒發了人生不斷向上的感慨,「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已經成為勵志的名句。在詩中,杜甫將雨擬人化——「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在杜甫筆下,雨似乎是一個可人的小姑娘。此時的杜甫是喜悅的,他細緻地描寫了春雨的特點,讚美了滋潤萬物的春雨,意境清幽,是一首傳神、知名的詠雨詩。《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
  • 杜甫寫了一首詩被譽為七言律詩第一,比七步詩還絕,至今難以超越
    最近有部電視劇火了,它叫《慶餘年》,想必各位讀者朋友們也看過或者略有所聞,在第7集裡,主角範閒參加詩會,在寫詩之前,他自信地表示「你們要是能寫出更好的,我這一輩子都不寫詩了」,最後他悠閒地寫下一首詩,然後念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