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一批別出心裁的策展,復原出鮮活的歷史文化圖景

2020-12-22 騰訊網

近年來的文博熱正帶動起大眾對於中國傳統書畫的興致。而對於多數人而言,讀懂甚至愛上中國傳統書畫並非易事——大多僅有枯溼濃淡之分的墨色,以及斑駁、泛黃的紙絹,使很多中國傳統書畫看上去大同小異;更何況,這樣的書畫背後往往承載著豐富的信息,與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最近國內湧現的不少相關特展,卻憑藉別出心裁的策展角度,將中國傳統書畫的故事變得可親可近。故宮博物院的「千古風流人物」蘇軾主題書畫特展、龍美術館(西岸館)的「心不為形役——從孤舟草堂到桃源江南」山水畫展、中國美術館的「異域同繪」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等皆為代表。在這些展覽中,值得人們關注的,不是單件展品的珍稀程度,而是展品背後的信息。置於新穎策展視角下的文物組合,讓故事一環扣一環、一波接一波地演繹,復原出鮮活的歷史文化圖景。

以蘇軾為圓心的這個圈裡,包蘊著文人藝術的源流脈絡

蘇軾最為人熟知的身份是文學家而非藝術家。而正於故宮博物院熱展的「千古風流人物」蘇軾主題書畫特展,其實是以涵蓋書畫、碑帖、器物、古籍善本等多個門類的文物為載體,展現蘇軾的精神世界,以及以蘇軾為「C位」的北宋文人雅士之間交遊往來、書畫唱和的氛圍。

展覽中出現的每一件文物,都是串聯故事的重要一環。包括《治平帖卷》《新歲展慶帖、人來得書帖合卷》《題王詵詩詞帖》《三馬圖贊並引殘卷》《歸院帖卷》《春中帖頁》等蘇軾書法真跡自不待言。其中,內容為委託鄉僧照管墳塋之事的信札《治平帖》卷最接近蘇軾早年書法的特徵,筆法精細,字體遒媚,正如趙孟頫所稱「字畫風流韻勝」;寫給陳慥的兩封書札《新歲展慶帖》《人來得書帖》為蘇軾書法由早年步入中年的佳作,自然流暢,姿態橫生,秀逸勁健。同樣集結在這個展覽的歐陽修、黃庭堅、米芾、李公麟、王詵等文化群星的手跡,為蘇軾與他們各自的關聯作出註解。例如展出的黃庭堅《君宜帖》直接提及蘇軾墨跡,在信末尾附言稱「東坡諸書一借」,也佐證了身為「蘇門四學士」之首的黃庭堅是蘇軾的鐵桿粉絲。

▲清 丁觀鵬 西園雅集圖

縱觀展品,人們能夠發現「赤壁」與「西園雅集」是顯眼的兩個關鍵詞。「赤壁」指的是在文學史上留下佳話的蘇子遊赤壁——蘇軾被貶黃州期間,兩次遊赤壁,寫下《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膾炙人口的作品。此次展出的沈度《赤壁賦冊》、宋人《赤壁圖頁》、文徵明《前後赤壁賦卷》、錢穀《後赤壁圖扇頁》以及青玉《蘇軾遊赤壁山子》等展品,分別以書法、繪畫、玉雕等不同形式表現了這一題材。而「西園雅集」指的是北宋元祐初一場著名的文人聚會——西園主人王詵共邀請了蘇軾、蘇轍、黃庭堅、米芾、李之儀、李公麟等15位友人前來,當時文人雅士的整體精神風貌溢於其間,這場聚會也成為後世文人畫家鍾情的母題。現身此次展覽的朱耷《西園雅集記卷》、丁觀鵬《西園雅集圖軸》呈現的都是這一經典場景。

從意象切入山水畫,所發掘的畫外之音更耐人尋味

山水畫之所以成為中國傳統繪畫最具代表性的類別,與它所承載的畫外之音有關——這樣一種畫藏著時人的追求與寄託,反映了創作者的精神境界。龍美術館(西岸館)正在舉辦的「心不為形役——從孤舟草堂到桃源江南」,從意象的角度切入中國古代山水畫,其實正在於發掘它的畫外之音。展覽集結趙孟頫、仇英、藍瑛、龔賢等一眾名家呈現漁父、草堂、桃源等意象的近30件(套)藏品,帶領人們走入古人的隱逸世界。其中約三分之一藏品為首次公開展出。

在中國文學或哲學傳統中,很多文人雅士都流露出對於隱逸生活的嚮往。其中,孤舟漁父作為一種不拘泥於現實世界、不被任何東西束縛的存在,即為由來已久的古代隱逸題材意象,在山水畫中頻頻出現。在文徵明次子文嘉的《蘋洲垂釣圖》中,漁父位於畫面中部靠下,正坐在孤舟中垂釣,他的身前,江水奔騰,水的對岸,高山險峻。明中晚期開始,桃源仙境題材的山水畫漸成引人注目的風景,尤以「吳門畫派」為代表,畫面上往往結合了江南水鄉的元素,將故鄉江南融入桃源圖中。

且看此次展出的明代畫家鄭重的《仙山樓閣圖》,則將山巒、雲霧、宮觀、蒼松、道士描繪於一扇,讓飄渺靈動的仙山與素雅穩重的宮觀形成一種曲與直、靜與動、剛與柔的和諧美。

可以說,正是漁父、草堂、桃源等意象的出現,讓中國傳統山水畫不止於風景,而是支撐整幅畫成為一個文雅的世界,一個有精神深度的藝術空間。從這個角度打開中國畫,獲得的見識也遠遠超出畫面。

借他者視角理解清代木版年畫,榮耀與遺憾一目了然

與中國傳統年畫相關的展覽並不少見,尤當辭舊迎新之際。最近亮相中國美術館的「異域同繪」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卻從他者角度為人們開啟理解中國傳統年畫的另一扇窗。這個「他者」,便是曾給予印象派等西方藝術以靈感、為很多人熟悉且喜愛的日本浮世繪。中國美術館藏的52套(61件)清代木版年畫與75件日本浮世繪在這個展覽中被加以並置,讓人深味二者在淵源、技術、發行及風格等方面的異同。其中的清代木版年畫包括天津楊柳青、江蘇蘇州桃花塢、山東濰坊、四川綿竹、河北武強、福建漳州等重要年畫產地的代表性作品;日本浮世繪則包括菱川師宣、鈴木春信、喜多川歌麿、東洲齋寫樂、葛飾北齋、歌川廣重等重要畫師的經典作品。

作為中日兩國民間藝術代表的清代木版年畫和日本浮世繪,竟然共享著同一個源頭。在製作工藝上,它們均受到明代書籍版畫興盛的影響,以多色木版套印為主要製作工藝,具有可重複性印刷的特點。此外,這二者還呈現出諸多相似之處。例如,從歷史背景來看,它們的興盛都離不開社會的穩定、商品經濟的發達;在題材內容上,它們都反映了平民階層的世俗生活與思想情感,充滿生活氣息和民俗風情;在表現手法上,它們都顯示出民間藝術慣用的豐富明麗的色彩,運用了展現東方藝術平面裝飾特徵的用色特點。與此同時,透過這些視覺化的圖像,人們也不難發現,清代木版年畫和日本浮世繪各自呈現出不同的藝術風格和審美趣味,反映出不同的心理訴求和民族性格。前者多選取農耕社會人們喜聞樂見的題材,內容積極向上,氣氛熱烈愉快,表達了中國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內心祈願,反映了樂天知命、豁達開朗的民族性格;後者則多描繪美人、歌舞伎、風景名勝,營造出華麗又略帶感傷的唯美世界,折射出日本民族細膩、敏感的性格特徵。

遺憾的是,日本浮世繪已被視為世界藝術史上的璀璨華章,而中國清代的木版年畫影響力還很有限。這不能不讓人深思。有專家認為,展覽中的一個細節或許就透露出了二者日後的分化:浮世繪作品均標註出作者姓名,而清代木版年畫無一例外只有產地而無作者姓名。或許正因中國傳統年畫無法通過創作者的名字辨別風格與技藝,個人的藝術創造力由此被削弱了,畫面漸漸呈現出模式化的特徵。

作者:範昕

編輯:許暘

責任編輯:黃啟哲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三國志文化展」推出線上展覽 全景展現三國圖景
    「三國志」特展上線啦整齊列隊的漢代銅車馬俑、「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石牌、威嚴勇武的關公銅坐像、記載軍糧調運的走馬樓吳簡……近日,「三國志——文化主題特展」推出線上展覽。點擊進入中華世紀壇藝術館線上導覽小程序,一幅氣勢恢弘的三國歷史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三國志——文化主題特展」由中華世紀壇藝術館攜手中國文物交流中心舉辦,原定於1月23日在中華世紀壇開幕。作為近年來規模最大、展品最全、珍品最多的三國主題文化特展,此次展覽匯集全國10餘個省區市近43家文博單位的179件組文物,全景式展現真實的三國圖景。
  • 策展時刻丨「策展與策展性」&「當代設計策展」系列講座
    近期著作包括《策展性:策展哲學》(The Curatorial: A Philosophy of Curating),以及探討策展作為一種倫理的哲學研究專著《作為倫理的策展》(Curating As Ethics)。
  • 策展手記|封國中的歷史 歷史中的封國
    劉家窪考古成果展之所以引人關注,首先是因為它誕生於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周秦故地關中地區,是周代姬姓封國之一的芮國遺存,文化面貌中帶有強烈的周文化特徵,這也是「周風遺韻」展覽名稱的主要緣起;其次是遺址發現本身比較重要,它曾經獲得「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與「中國社科院考古學論壇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
  • 海南日報數字報-策展時代,博物館要「潮」起來
    「策展人」一詞來源於英文「Curator」,全稱是「展覽策劃人」,最早出現於17世紀的歐洲,是指在藝術展覽活動中負責收藏建設、藏品研究、策劃展覽、組織和闡釋展覽內容的專業人員。  受西方藝術思潮與運動的影響,上世紀80年代,中國當代藝術興起,同期,造就了中國第一批策展人。事實上,「策展人」是西方美術館體系中的舶來詞。
  • 第三屆「策展在中國」論壇暨2020年中國美術家協會策展委員會年會...
    全會提出要在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在「十四五」規劃中提出要進一步推動優秀文藝作品的創作生產和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這都為藝術創作和展覽策劃帶來了新的機遇,我們要把握好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歷史時機,在新形勢下更加堅定文化自信,不斷從學術到實踐上把中國策展推向新的水平。「策展在中國」,策展要關注中國藝術的發展。
  • 天籟敦煌——敦煌壁畫古樂器復原展掠影
    復原展出的各式琵琶和阮  盛學卿  核心提示:由甘肅省委宣傳部主辦,敦煌研究院、甘肅省文化產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承辦的「錦繡絲路 天籟敦煌」主題展覽正在敦煌國際會展中心展出,其中,「敦煌壁畫古樂器復原展
  • 泛亞策展|市民的新式博物館——地鐵文化空間
    時間軸歷史文化的延續——藝術設計挖掘城市史實、人物、事件以及年代特有的符號元素,凸顯源遠流長、厚重的文化底蘊。以西安地鐵為例。當厚重的歷史重現眼前,帶給人們的不僅是視覺上的震撼,更能觸及漢代城市的文化脈絡。航天東路站《追夢飛天》「追夢」 代表著中華民族復興的美好意願,「飛天」 一是指敦煌壁畫;二是指人們對宇宙太空的探索精神,借古喻今。
  • 義大利留學:在義大利米蘭NABA學習策展是怎樣一種體驗?
    前言:策展是做什麼的?簡單來講,就是一個藝術展覽,從它的主題設定、展覽作品選定,到展品如何布置安排,再到展覽的執行,都屬於策展的工作內容就業方向:畢業後從事的方向可謂是多種多樣,比如從事媒體、廣告、博物館和藝術館、教育文化、藝術品交易及鑑賞等相關、文物保護、拍賣行、慈善機構、出版業、PR等各行各業.
  • Game On電玩遊戲展:探索電玩文化的歷史
    交互多媒體|商業等一個美陳知識的糧倉交流/合作 請加WX:18121118652002年起由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Barbican Centre)所策辦的電玩遊戲展「遊戲開始」(Game On),迄今已巡迴全球逾30個國家,近期在西班牙馬德裡的展覽剛剛結束,此次展覽由講究低環境衝擊和永續性的設計團隊Smart&Green
  • 行業精英相聚冰雪之都 探討後疫情時代策展交流與數字展陳
    中國博協展覽交流專委會主任委員、中國文物交流中心主任譚平大會聚焦後疫情時代策展交流與數字展陳技術的革新與應用兩方面內容展開討論,與會人員圍繞後疫情時代的展覽策劃組織、雲展覽、雲觀展等話題分享彼此的經驗與思考。
  • 上海多家美術館博物館復工:線上線下聯動 調整策展方向
    來源:第一財經上海多家美術館、博物館復工 線上線下聯動 調整策展方向葛怡婷[ 寶龍美術館館長呂美儀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表示,基於國內外疫情局勢,目前館方正在積極策劃更多國內藝術家的個展項目。日前,隨著國內疫情趨於穩定,滬上多家展館重新開張,防疫措施充足,迎接觀眾到訪。近年來,上海各大展館以高質量、國際化的策展激發觀眾的觀展興趣,也成為滬上文化活動的亮點所在。據了解,隨著疫情在國際範圍內暴發,對多數美術館的展覽排期造成影響,尤其是一些涉外展覽,需要根據國外疫情動態進行重新調整。
  • 大四學生在這個展找到了畢設靈感 「雙年展」青年策展項目喊你來...
    1月13日,在「雙年展」開展滿一個月之際,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來到設置在濟南市美術館的青年策展項目單元,實地探訪展覽的展出情況。 在濟南市美術館,記者看到青年策展項目單元分為7個線下展區和12個線上展區,7個線下展區分別以《人類情感與機器情感》《和實生物,同則不繼》《新工筆的邊界與秩序》《「從『地域』到『
  • 「中軸現時與願景」主題展開展
    媒體聚焦中軸申遺路記者踏勘中軸保護現時圖景室內展以「媒體聚焦中軸線 回望十年申遺路」為主線,通過七個篇章,全面梳理回顧了中軸線文物修繕以及北京老城保護工作推進中一個個突破性的歷史瞬間。三位市民用他們的現實生活,鮮活地呈現出了北京市在老城保護和城市有機更新中的工作成果。第二大亮點:融媒體展示。展覽文圖內容細化為10集視頻短片,實景與動漫元素相結合,市民可以在觀展的同時,通過展覽現場的大屏幕循環觀看10集短片內容,一起逛中軸。
  • 故宮書畫展覽策展的思考:學術、普及與雅俗共賞
    時任常務副院長的李季對書畫部的要求是讓有高中畢業文化水準的觀眾能看懂展覽並有所收穫。2011年在策劃「蘭亭特展」時,幾易其稿,最後李季根據書畫部的大綱總結了四個單元的名稱,即「王羲之的蘭亭」「唐太宗的蘭亭」「乾隆皇帝的蘭亭」「誰的蘭亭,中國特有的文化現象」,成為「蘭亭特展」大綱的點睛之筆。
  • ...關注青年所思所想——2020「策展與未來」青年策展人系列學術...
    活動包括「全球語境下的中國文化表達」、「建築、設計類展覽的公共性與社會責任」、「科技創新與策展未來」、「全球與本土」四場主題座談,採取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進行。在一個國際交往空前加速、文化交流融合空前加劇的全球化時代,本土與全球的二元對立關係早就已經變得混雜共生。在藝術策展實踐當中,全球和本土的關係的處理也特別值得關注,尤其在當下意義重大。在策展語境當中,我們對藝術觀念所賦予的解釋,以及這種個人的能動性與差異性所呈現出的展覽價值、態度和意義也在重塑著觀看者的理解與對全球時代文化多樣性的理解。
  • 楚雄彝族歷史文化展亮相安寧博物館
    11月26日,「威楚彝韻——楚雄彝族歷史文化展」在安寧市博物館開展。本次展覽薈萃了170件楚雄彝族的精品文物,包括壁畫、樂器、服飾、碑刻、銅器等。悠久的歷史歲月、多彩的生活畫卷、亮麗的服飾藝術、古老神秘的宗教信仰四個單元的內容完整地串聯起了楚雄彝族歷史文化發展的脈絡,多角度地向市民詮釋了楚雄 「東方人類故鄉」和「中國彝族文化大觀園」的豐富內涵。
  • 「雲觀展」撬動文化共享
    這些年我們錯過的很多爆款文博特展,原來都在「雲」端  近年來,一批高品質文博特展於國內多個城市湧現,因為各種原因與之擦肩而過,成為很多藝術愛好者的遺憾。  精選出「大唐風華」「秦漢文明」「絲綢之路」三大展,中國國家博物館不僅對它們開放了全景式觀賞的虛擬展廳,還為它們編排了多維度導賞的「相關閱讀」。這三大展均為國博歷史上的現象級展覽,且均為舉眾多博物館之力聯合辦展的範本,可以說再展後會無期。
  • 國博孔子文化展:帶你走進孔子的精神世界
    東漢《熹平石經》殘石 國博供圖西漢《儀禮》簡、東漢《熹平石經》殘石、明代《孔子聖跡圖》、商周十供等孔廟禮器……近日,「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240餘件(套)精心挑選的文物、古籍以及藝術品匯集一堂,系統展示孔子思想形成、發展、傳承的歷史
  • 多元圖景中締造出的光明文化新生態
    但是現在無論在哪個街道、社區做講座,都會有眾多市民蜂擁而至,從光明區的文化活動活躍度而言,無疑是讓人十分欣慰的。」胡野秋說,「光明曾經在深圳人的記憶中和乳鴿、奶牛畫上等號的,那時候市區的人去光明相當於最近的旅遊。但是現在的光明區已經顯露出後來居上的態勢,清新的空氣、綠色的環境、多元的文化,讓曾經偏遠的地區煥發出勃然的生機,為深圳這座未來的世界之城提供新鮮的經驗。」
  • 沭陽縣博物館:觸摸最美的歷史圖景
    據介紹,沭陽縣博物館總建築面積9300平方米,主體兩層,局部三層,設有標準的地下文物庫房,有效展陳面積4800平方米,館內常設3個展廳:沭陽歷史文化展廳、沭水變遷展廳和鄉情館,另設4個臨時展廳。走進歷史文化展廳,在圖畫和文字中,你可以觸摸到歷史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