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十一屆中國國際新媒體短片節金鵬短片導演扶持計劃發布典禮在光明文化藝術中心演藝中心大劇院落下帷幕。深圳北部地標式公共文化平臺的盛大亮相,光明高端文化設施實現零突破,文化建設成果初綻放就已呈現。從設施建設到內容生產的生態系統化,傳統保護與創新發展的雙導向,以及世界視野與基層活力的多樣性,光明文化建設呈現出別樣的」光明特色「。
新文化基建構建現代文明城市的文化形象無論是建築還是藝術,都是時代的文化創新,也是時代的文化自信。日前,在光明藝術中心演藝中心大劇院,一場以「光」為線索的第十一屆中國國際新媒體短片節金鵬短片導演扶持計劃發布典禮落下帷幕。碩碩星光之下,光明藝術中心這一深圳北部片區規模最大、功能最全、設施最為完善的文化藝術綜合體熠熠生輝。
第十一屆中國國際新媒體短片節金鵬短片導演扶持計劃發布典禮
從建築本體來看,「回」字形布局,用大跨度連廊連接起演藝中心、美術館、圖書館、城市規劃展覽館,一個「山水庭院」圍合成出文化藝術的浪漫、書籍文明的厚重,以及城市規劃的聚焦現實展望未來。光明藝術中心正由此開啟了情感的、思想的以及社會的空間想像。
光明藝術中心的絢麗綻放,光明區高端文化設施實現了從零到一的突破。這對於完善大灣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創意產業體系,豐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即將帶來嶄新的期待。值得一提的是,不論是此次國際新媒體短片節的導演扶持計劃抑或是此前發布的包括「藝術家駐地計劃」、「青年藝術人才扶持計劃」、「青少年藝術成長計劃」等三大內容的「光鳴計劃」,都在思考同一個問題:如何與年輕人一起,給優秀青年藝術人才和藝術作品搭建展演平臺?如何給光明區的科技高知人才儲備具有全球審美的文化藝術能量,孵化和推薦優質原創內容?這也正可以瞥見光明區文化發展軟硬結合的系統化思考的新亮點。
光明文化藝術中心
光明行政區掛牌成立兩周年有餘,袤土之上,文化設施的建設正如火如荼。除了正式建成開放的光明文化藝術中心之外,深圳科技館(新館)和深圳國際青少年足球交流中心、深圳書城光明城、科學城文化中心和科學城體育中心、玉塘文體中心等像一系列的文化設施同樣值得期待。其中,深圳科技館(新館)更是深圳 「新十大文化設施」 "之一,將被打造成國際一流水平、代表城市形象、彰顯深圳城市品位、凸顯深圳科技和創新發展的國際頂級特大型公益性科學中心。
空間營造推動著城市的建設,藝術生產啟發了對於未來的想像。這些文化設施,實際上,即是文化發生的容器,也在塑造光明區現代化大都會的城市形象。
以文化流動滋養市民對話世界曾經的光明,對於很多人而言,就是農場風情質樸閒樂。現在與未來的光明,則是從城市的邊緣跨越成是國家級科創中心,是創新發展的主戰場。光明文化的特色也呈現出世界視野與基層活力的多樣性。
正如剛剛落幕的中國國際新媒體短片節,是中國目前唯一的國家級、國際性短片節,入選深圳城市文化菜單和深圳市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重點項目,成為中外民間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而今年共收到120個國家和地區6204部參賽短片,55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參與,國際化程度進一步提升。
2019年ITF深圳國際元老網球巡迴賽
ITF 深圳國際元老網球巡迴賽每年都有來自 20 餘個國家和地區的 200 多名選手參賽,已經成為中國區唯一的國際網球黃金二級聯賽。這些都呈現出光明具有國際視野的文化戰略。
國務院參事王京生曾經提出「文化流動論」,文化產品的流動,文化思想觀念的流動,移民人員的流動,都是文化流動的表現。深圳文化的崛起被認為是「文化流動理論」的生動範例。對於光明而言,在建設世界一流科學城的發展契機與宏大藍圖之下,人員的流動、科技的流動、思想的流動……這一切,都讓與世界文化的積極對話,尤其顯得重要。提前布局文化建設,激發文化活力,「引進來走出去」,用文化的養分滋養深圳乃至灣區市民的品味生活,用文化的創新活力引導產業系統生態的培育成長。
2019深圳光明小鎮國際半程馬拉松賽
另一方面,光明基於自身優質的環境資源自創的深圳光明小鎮國際半程馬拉松賽,獲評「中國田徑協會銅牌賽事」「自然生態特色賽事」稱號。今年新拓展的科技體育賽事活動從車輛模型科技競賽到無人機精英賽,豐富了科技體育賽事活動新內涵、拓展新版圖。
此外,光明已初步形成「區-街道-社區-文化點」四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逐漸完備,2020年開展文體活動3200餘場(其中區舉辦文化活動1000餘場、體育活動1500餘場,街道舉辦各類文體活動700餘場),22.5餘萬人次參與,文體活動供給更加豐富,文化惠民活動實現常態式供給。
光明小鎮·歡樂田園
著名文化學者、《深圳傳:未來的世界之城》作者胡野秋曾多次在光明圖書館講座,他表示,每次都能感到撲面而來的求知熱浪。「讓我想起十多年前讀書月最頭疼的就是在光明找場地,每次都被委婉地拒絕。但是現在無論在哪個街道、社區做講座,都會有眾多市民蜂擁而至,從光明區的文化活動活躍度而言,無疑是讓人十分欣慰的。」胡野秋說,「光明曾經在深圳人的記憶中和乳鴿、奶牛畫上等號的,那時候市區的人去光明相當於最近的旅遊。但是現在的光明區已經顯露出後來居上的態勢,清新的空氣、綠色的環境、多元的文化,讓曾經偏遠的地區煥發出勃然的生機,為深圳這座未來的世界之城提供新鮮的經驗。」
在溯源裡看到文化的日久彌新城市的未來在於嶄新之處,也在於某一次回望看到的街頭牆壁上的斑駁肌理。光明科學城作為深圳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核心承載區,正給光明迎來前所未有的重大發展機遇。以乘風破浪之勢跨越發展,夙興夜寐之情奔向藍圖。
相比於建設浪潮的澎湃,更有另外一番力量也同樣在集聚且發酵。那就是對於本土歷史文化的梳理、傳承與發展。曾經的光明地處邊緣,經濟的後起,客觀上存留了與南山羅湖等城區截然不同的鄉愁:廣府文化、客家文化、農場文化、僑民文化、知青文化等文化脈絡交織起了獨特光明故事。
深圳公明合水口麥氏大宗祠
2014年,由光明區圖書館策劃、光明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的「尋找光明記憶」項目正式啟動。5年多來,「尋找光明記憶」項目組走遍轄區每一個村落、社區,200餘位口述者,過萬份本地文獻,1萬餘張照片,約5000份舊照、舊檔案,200餘條錄音、500餘條視頻,深度全面地溯源了獨屬光明的珍貴記憶。於此,一系列的專版報導、展覽、視頻出街,先後出版《尋找光明記憶:新城舊事》《尋找光明記憶:農場往事》,並雙雙被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今年,「尋找光明記憶」打撈歷史遺存仍在進行中,又新獲光明地方文化特色文獻/圖片640冊(件)。《尋找光明記憶:工廠故事》也將於近期出版。光明故事,再添羽翼,光明記憶,常記常新。
此外,非遺亦是可以窺得光明更為多元文化的寶貴財富。如北宋末年輾轉遷徙至當今光明玉塘社區的曾氏後人,帶動舞麒麟習俗在玉律傳承百餘年;深圳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手工技藝的樓村瀨粉製作技藝傳承至今……據悉,目前,光明區共有9個非遺項目,其中《陳仙姑的故事》於2008年被列入深圳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包括《玉律舞麒麟》《樓村瀨粉製作技藝》等在內的區級非遺項目8個。
不論是記憶故事,還是非遺文化,最好的保護方式就是被看到,被熟知,被口口相傳。在宣傳推廣中、在當代實踐之中,將這些田野調查、坊間訪問進行保護傳承與活化。而此,亦是光明文化自信的重要部分。
正如《矽谷百年史》作者皮埃羅接受專訪時表示,「科技的創造離不開創新,而創新源於藝術的啟蒙。矽谷之所以為矽谷,是因為瘋狂的設計師、音樂家、哲學家、政治家。」偉大的科技創新,更需要文化與藝術的滋養。
胡野秋也表示,深圳的未來在周邊區域,光明是科創核心區,而科技創新的核心又在於文化,文化是創意的靈魂。「文化建設應該著力於三個方面:一是閱讀的深度開掘,讓更多人在書本中得到滋養;二是思考的不懈鼓勵,因為創新來自於質疑,只有寬容各種思想,才能收穫豐碩成果;三是行動的實質落地,當下不缺乏想像,缺乏的是具體執行。光明的文化建設需要敢想敢創敢闖。」
多元圖景的背後,是整個光明區在不同維度、不同層次下的文化培育與孵化,是整個城區文化生態系統的締造。從文化+旅遊、文化+體育、文化+藝術、傳統文化保護等多維度引領,以期從不同讓這片土壤不僅能能科技蓬勃向上提供能量,更為科技向善、生活向美提供系統性的生態。
(撰稿:陸曉璜 歐嘉誠)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