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七十年代,相信每一位在東北長大的孩子,都會記得「嘎啦哈」這種遊戲吧!特別是那些女孩子們,因為這種遊戲,可是她們兒時的最愛。
「嘎啦哈」是滿語譯音,是豬、羊後腿下面的小腿骨和蹄之間一塊骨頭,後腿各有一隻,呈四方形、凹凸有致,在那物質匱乏的年代裡,是東北那嘎子姑娘和兒童傳統遊戲。嘎啦哈在牛、馬、豬、羊、狍子腿上都有,但最常見的是豬和羊的嘎啦哈,羊的小巧秀氣,而豬的又大又笨拙,還是羊嘎啦哈玩起來比較順手。
相傳嘎啦哈是我國北方民族的一種古老文化符號,在北魏鮮卑時期就出現了,遼代契丹、金代女真、明清時期比較盛行,在古代嘎啦哈是軍事戰術上用來模擬擺兵布陣用的棋子,後來演化成娛樂用品,也是佔卜用具,「珍背為吉利,驢坑為兇,珍包為大吉大利」。嘎啦哈具有悠久歷史。當時誰擁有的嘎啦哈的數量就是財富的標誌,就是女兒出嫁都要將四枚嘎啦哈放到箱子四個角壓箱子底用的,代表吉祥如意。
老東北十大怪:窗戶紙糊在外,大姑娘叼菸袋,大缸小缸醃酸菜、包豆包講鬼怪、養活孩子吊起來,草坯房子籬笆寨、反穿皮襖毛朝外、狗皮帽子頭上戴、嘎啦哈姑娘愛、火盆火炕烤爺太。可以見得嘎啦哈在東北是很流行的娛樂活動!
特別是在雙鴨山的廣袤山區的冬季,天寒地凍大雪封山,推不開大門大姑娘小媳婦都不出門,只好在家「貓冬」,幾個玩伴湊在一塊欻(chua三聲)嘎啦哈!兩個人以上都可以,玩者帶著自己的口袋, 一般是在炕席或飯桌子上玩,先拋起布口袋,和口袋一起抓兩個一樣的記一分,抓到三個一樣的記十分、四個一樣的記二十分,沒抓到或碰到其它嘎啦哈的算是壞了,交給下一個人玩。人多的話可以輪流坐莊玩,還可以兩組打擂臺,嘎啦哈有好多玩法,比如抓嘎啦哈、彈嘎啦哈、猜嘎啦哈、奪嘎啦哈……不同地域和民族玩法叫法不同。
玩嘎啦哈是技術活,一般情況做事情一心不可二用,但在玩嘎啦哈就可以一心二用,拋起布口袋,眼睛盯著上方的口袋,這時還盯著下方的嘎啦哈,擺好姿態一樣的四個嘎啦哈儘可能抓到手裡,還得接住落下來的布口袋,鍛鍊手、眼睛的協調能力。
上小學的時候,我是羊倌,我的兵是由大小七隻羊組成,每到寒暑假就去山上放羊,等到快過年的時候,是哥哥殺的羊,我趴在門縫偷看著掙扎的羊,又害怕又難過,一想到一會就會吃到香噴噴的羊肉,心裡就忘了害怕!吃著羊肉喝著羊湯,飽餐一頓久違的肉香。後來想起後羊腿有嘎啦哈沒取出來呢!將後腿放鍋裡烀熟,用刀子將嘎啦哈剔出來,去筋曬乾磨平,在嶺東南山第二百貨買的大紅紙,再用紅紙蘸水貼在嘎啦哈上,經過幾次三番五次的塗染!一對紅紅的嘎啦哈格外的鮮亮!還缺一對,只好等下一年殺羊才能有,所以,攢四個嘎啦哈得兩年!第二年終於攢夠四個嘎啦哈,可謂是如數家珍,愛不釋手。開始玩欻嘎啦哈,彈嘎啦哈!由於手小,一次抓不了四個嘎啦哈和一個布口袋,還有男孩玩的人少,都去玩爬犁去了,後來將四個心愛的嘎啦哈送給鄰居田茹萍了!看著田茹姐萍玩的非常的高興,心裡有一種滿足感,以後再沒玩過嘎啦哈!
小時候,物質匱乏,嘎啦哈是童年最難忘的遊戲,現在這種遊戲,已淡出了人們的視線,然而,那承載著一代人快樂時光的玩伴「嘎啦哈」,在記憶的時光裡,卻從未走遠……
文:郭廣東 圖:網絡 編輯:雙鴨山之聲
【來源:雙鴨山之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