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術,是道士常用的一種法術,「禁」有禁止、禁錮、遏制之意。是以真氣、符咒等治病邪、克異物、禳災害的一種法術。
禁術蓋由早期氣術、符法派生而來,始見於東漢末。《後漢書·方術傳》中記載,徐登以氣「禁溪水,水為不流;炳複次禁枯樹,樹即生荑」。徐登和趙炳二人都擅長禁術,用真氣禁溪水,溪水不複流,使用在枯樹上,枯樹居然長出了新的葉芽。
禁術可大分為「氣禁」、「咒禁」兩類。
早期道教正一盟威道的二十四階籙中專有一種《禁氣籙》,可見禁術已經是整個法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份。
《抱樸子內篇·至理》記氣禁,其文曰:
「吳越有禁咒之法,甚有明驗,多氣耳。知之者可以入大疫之中,與病人同床而己不染。又以群從行數十人,皆使無所畏,此是氣可以禳天災也。或有邪魅山精,侵犯人家,以瓦石擲人,以火燒人屋舍。或形見往來,或但聞其聲音言語,而善禁者以氣禁之,皆即絕,此是氣可以禁鬼神也。
入山林多溪毒蝮蛇之地,凡人暫經過,無不中傷,而善禁者以氣禁之,能闢方數十裡上,伴侶皆使無為害者。又能禁虎豹及蛇蜂,皆悉令伏不能起。以氣禁金瘡,血即登止。又能續骨連筋。以氣禁白刃,則可蹈之不傷,刺之不入。若人為蛇虺所中,以氣禁之則立愈。」
據葛洪所說,吳越地方有稱為禁咒法的,會使用此術的人與病人同床卻不被傳染,有害人的邪魅山精,用禁術治之即絕,可防蛇蝎虎狼,有緒骨止血,刀刺不能入等種種神奇效驗。
其《釋滯》篇亦有類似記載,曰:「善用氣者,噓水,水為逆流數步;噓火,火為之滅;噓虎狼,虎狼伏而不能動起;噓蛇虺,蛇虺蟠而不能去。若他人為兵刃所傷,噓之血即止;聞有為毒蟲所中,雖不見其人,遙為噓祝我之手,男噓我左,女噓我右,而彼人雖在百裡之外,即時皆愈矣。又中惡急疾,但吞三九之氣,亦登時差也。」
此書在記述氣禁之外,還記載了咒禁。
如「入山宜知六甲秘祝,祝曰:『臨兵鬥者,皆陣列前行』,凡九字,常當密祝之,無所不闢。」
涉江渡海則祝曰:「卷蓬卷蓬,河伯導前闢蛟龍,萬災消滅天清明。」
又謂:「若道士知一禁方,及洞百禁,常存禁及守真一者,則百毒不敢近之,不假用諸藥也。」
咒語本身是對鬼神或自然物有感應或禁令的神秘語言,常和以人體真氣「禁制」鬼神、外物的氣禁術結合在一起,稱為禁咒。
念咒時常常要求與體內的運氣、神靈統一起來。這樣一來就可以使內氣作用於對象,使之受到控制,或發生相應的變化。
「咒者字之理也,含者字之音也,以丹染紙,字之與符,託此而形容也,以口念咒,由此而感召鬼神,氣之靈也,氣之和也。」
宋代曾三異《同話錄》說得更為明白:「聲音,氣之精華也。一紙之隔而氣不能達,牆垣之內聲可得聞,聲之感通者甚神,故詩能動天地感鬼神,樂能治神人、和上下,皆主有聲也。」
《太上正一咒鬼經》說:「吾含天地氣,咒毒殺鬼方,咒金金自銷,咒木木自折,咒水水自竭,咒火火自滅,咒山山自崩,咒石石自裂,咒神神自縛,咒鬼鬼自殺,咒禱禱自斷,咒癰癰自決,咒毒毒自散,咒詛詛自滅,天師神咒至,不得相違戾。」
禁咒術在其產生的早期就有治病的功用,隋唐時出現了專職的巫醫官員,元明之際,咒術成為治療疾病的一個正式科目。
孫思邈《千金翼方》中專用二卷論述禁咒之術:「醫方千卷,未盡其性,故有湯藥焉、有針灸焉、有禁咒焉、有符印焉、有導引焉。」
書中收錄的咒語大致分為四類,即威懾性咒語、祈使警告性咒語、罵詈性咒語和解釋病因性咒語。
《葛仙翁肘後備急方》也有治病之禁咒,如《治寒熱諸藥方》《治目赤痛暗昧刺諸病方》《治為熊虎爪牙所毒病方》 等,皆用咒語治病,其法與咒術無異。
《道法會元》記載:道士傳有禁小兒夜啼田字符咒,咒曰:「小兒小兒休夜啼,正是老君下馬時。路逢尹喜真人道,書個田字封肚臍。唵吽吽。眾神稽首,邪魔歸正。
敢有不伏,化作微塵。急急如太上老君律令。右用小黃紙一片如指面大,念此咒,書一田字,塗畢,取罡氣一口入,再取煞氣一口入符中,付與貼小兒臍中,亦可燒服。」
禁咒之術往往與符籙並用。符為天人神氣相合之感應,咒為精誠心靈所至之心聲。
施法畫符時要念咒,用符時要念咒,作一切科儀、法事都必須持咒,咒語是煉功施法者精誠布道之心聲,如祈禱時,則咒語為讚頌神靈及祈禱求願之詞;呼風召雷時,則咒語為請神運化之辭;治病驅邪時,則咒語為道法靈光、病邪俱亡等語;內煉修持時,則咒語為安神定意,煉精化氣之訣。
念誦咒語時,不但要踏罡、掐訣,而且要存想、變神。
白玉蟾說:「咒者,祝之義也。夫祝之之意,欲以達乎天地神明,果爾則世問善惡之祝,在在報應耳。今又不然,何哉?是未知所以咒之之意也。夫井蛙之聒太清,穴蟻之噪上靈,則猶今人之祝也。是豈可以祝取報應哉!如法中咒語,一則太上金口所宣,二則往往皆將吏旗號,所以咒之要在乎法,法所以咒,將吏亦從之,高真亦聞之。如今人念咒之不效者,何哉!蓋不審此咒意也。咒之意義,貴乎心存目想,則是召將吏,如神明在前。」
掐訣、變神、念咒同時運用,如此一心專注於某一境界,以形成一個多信息渠道聯絡的發動信號、指令,以調動體內外的潛能。
道教禁咒法是從古老的祝由發展而來的。《太平經》卷五十《神祝文訣》說:「天上有常神聖要語,時下授人以言,用使神吏應氣而往來也。人民得之,謂為神祝也。祝也,祝百中百,祝十中十,祝是天上神本文傳經辭也。其祝有可使神玄為除疾,皆聚十十中者,用之所向,無不愈也。」
由祝由術發展成為符咒療法,其包含的內容更為豐富。因為在實施符咒療法時,實質上往往將精神療法、暗示療法、信仰療法、氣功療法、藥物療法、物理療法和自然療法等綜合使用。這是基於精神和身體相互影響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