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術又稱「禁法」。「禁」有禁止、禁錮、遏制之意。道教認為用此可遏制鬼物、毒蟲猛獸和驅治疾疫。禁術由早期氣術、符法派生而來,始見於東漢末。《後漢書·方術傳》載,徐登、趙炳善越方(即禁術),徐登以氣「禁溪水,水為不流;炳複次禁枯樹,樹即生荑」,以及其它禁火、禁虎諸異事。
禁術可大別為「氣禁」、「咒禁」兩類。《抱樸子內篇·至理》記氣禁,其文曰: 「吳越有禁咒之法,甚有明驗,多氣耳。知之者可以入大疫之中,與病人同床而己不染。又以群從行數十人,皆使無所畏,此是氣可以禳天災也。或有邪魅山精,侵犯人家,以瓦石擲人,以火燒人屋舍。或形見往來,或但聞其聲音言語,而善禁者以氣禁之,皆即絕,此是氣可以禁鬼神也。
入山林多溪毒蝮蛇之地,凡人暫經過,無不中傷,而善禁者以氣禁之,能闢方數十裡上,伴侶皆使無為害者。又能禁虎豹及蛇蜂,皆悉令伏不能起。以氣禁金瘡,血即登止。又能續骨連筋。以氣禁白刃,則可蹈之不傷,刺之不入。若人為蛇虺所中,以氣禁之則立愈。」 ①葛洪《抱樸子內篇·至理》篇亦記其事,唯趙炳作趙明,謂左慈、趙明等能以氣禁水、禁火、禁沸湯、吹拔入木之釘等。《抱樸子內篇·遐覽》著錄禁術專書:《入溫氣疫病大禁》七卷,《斷虎狼禁山林記》《召百裡蟲蛇記》各一卷。表明魏晉時,禁術十分流行。 ②其《釋滯》篇亦有類似記載,曰:「善用氣者,噓水,水為逆流數步;噓火,火為之滅; 噓虎狼,虎狼伏而不能動起;噓蛇虺,蛇虺蟠而不能去。若他人為兵刃所傷,噓之血即止;聞有為毒蟲所中,雖不見其人,遙為噓祝我之手,男噓我左,女噓我右,而彼人雖在百裡之外,實時皆愈矣。又中惡急疾,但吞三九之氣,亦登時差也。」 ③《抱樸子內篇·登涉》在記述氣禁之外,還記咒禁。謂「入山宜知六甲秘祝。祝曰:『臨兵鬥者,皆數組前行』,凡九字,常當密祝之,無所不闢。」 ④涉江渡海則祝曰:「卷蓬卷蓬,河伯導前闢蛟龍,萬災消滅天清明。」 ⑤又謂:「若道士知一禁方,及洞百禁,常存禁及守真一者,則百毒不敢近之,不假用諸藥也。」 ⑥《葛仙翁肘後備急方》還有治病之禁咒。如《治寒熱諸藥方》《治目赤痛暗昧刺諸病方》《治為熊虎爪牙所毒病方》等,皆用咒語治病,其法與咒術無異。
咒術是道教應用咒語祈請神明、詛咒鬼蜮的一種方術。被認為可以感通天帝,役使鬼神,達到除邪消災、逢兇化吉的目的。 咒語導源於巫覡。《尚書·無逸》有「厥口詛祝」,《正義》曰:「以言告神謂之祝,請神加殃謂之詛。」 ①其書面形式,最初發現於東漢墓葬中,與符籙連為一紙,表明在東漢時符籙與咒語已經合併使用。故道教在承襲符籙術時,同時也承襲咒術,此後道士作法時,符咒並用一直成為定製。道教在長期傳習過程中,對咒語作了很大的發展,創製了各式各樣用於各種場合的咒語。它們散見於眾多的符籙、道法書中,又有一些咒語專書加以結集。如《太上三洞神咒》十二卷,即收有長短咒語七百三十六首,數量是很多的。道教咒語與符籙一樣,使用十分廣泛。有用於治病者,加《咒棗治病咒》《咒水治咽喉咒》《治寒病咒》等。有用於內丹修煉者,如《淨口咒》《淨身咒》《淨天地咒》《安魂定魄咒》《坐煉咒》等。有用於驅逐邪祟者,如《六合咒》《役遣咒》《禳童稚多災符咒》等。有用於雷法者,如《起風咒》《起雲咒》《起雨咒》《起雷咒》等。就其語言內容而言,有向天神或大神祈求者,大多為陳述心願、頌揚威德之詞;有向一般神靈進行呼召役遣者,大多為命令之語;有向鬼蜮進行詛咒、呵責者,大多為斥責,威嚇之詞。其語言形式,大多為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組成的韻語(以四言為最多),少數為長短不齊的無韻語,還有一些夾有梵文譯音或純為梵文譯音的咒語,如「唎吽囉吒」等。咒語的文末,一般都以「急急如律令」作結。
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卷一說: 「急急如律令,漢之公移常語,猶今雲符到奉行。張天師,漢人,故承用之,而道家遂得祖述」。 ②茲舉道書所載數例,以見一斑: 《天蓬敕咒》:天蓬天蓬,萬神之宗。威嚴大道,遊行太空。坐南鬥內,立北鬥中。紫微大帥,天皇賜功。……金闕玉房,大有神功。怒動天地,日月失光。氣吞五嶽,傾摧四方。順吾咒者,速來伏降。違吾咒者,傾死滅亡。急急如律令。 ③《淨身神咒》:靈寶天尊,安慰身形。弟子魂魄,五藏玄冥。青龍白虎,隊仗紛紜。朱雀玄武,侍衛我真。 ④《致雨咒》:五帝五龍,降光行風。廣布潤澤,輔佐雷公。 五湖四海,水最朝宗。神符命汝,常川聽從。敢有違者,雷斧不容。急急如律令。 ⑤道士念咒,有出聲的念,有不出聲的默念(稱心咒、密咒)。念咒時,常配合掐訣。所謂掐訣,即將手指的指根、指節、指頭、指甲背等處,分別與天幹、地支、五行、七政、八卦、二十八宿相配,按五行相生相剋的關係,或模仿某種形象,作出伸、屈、拉、勾、交等各種手勢,即成各種訣。《無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二十六云:「訣有七百餘目」,「凡掐訣者,所以通真制邪,役將治事。」 ⑥意謂以此手訣,上通神真,役使神將,治伏群邪。 咒語的思想基礎,與符籙一樣是鬼神論。但也有人認為氣功師如運用這一形式與存思,行氣相配合,或許有助於集中精力,誘導意念,使其容易進入氣功能狀態。不過,這也有待實踐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