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10月17日是第七個國家「扶貧日」,也是第28個國際消除貧困日。今年的「扶貧日」意義更為特殊——2020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也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為此,大河網特推出系列報導「扶貧豫記」,分享河南在脫貧攻堅進程中的那些特別故事。
大河網記者 劉楊
「我現在就在北京,過兩天是全國脫貧攻堅獎的表彰。」10月14日,在接受大河網記者電話採訪時,國家稅務總局周口市稅務局派駐太康縣馬廠鎮前何村第一書記韓宇南頗為激動和感慨,分享了他6年的駐村扶貧之路。
韓宇南幫村民種的西瓜找銷路 資料圖片
為啥選擇駐村?一部電視劇讓這位「農民的兒子」再歸農村
在與記者談起主動請纓報名第一書記的緣由時,韓宇楠提到了一部電視劇——《馬向陽下鄉記》。
「那時候我下了班回家,追著看這部劇,當時還想,如果我要當第一書記,我也會像馬向陽那樣幹的。」韓宇南說,過了不久,單位召開副科級以上緊急大會,傳達駐村扶貧工作的任務和情況。「聽到領導講時,我想到天天看的電視劇,內心是憧憬的,加上我是農民的兒子,老家在農村,對農民有很深的感情,我就下定決心這次要去扶貧,要到農村去。」
第一書記幹點啥?修路、種地、找致富門路......
「2015年8月30日下午,我第一次到前何村,當時剛下完一場大雨,村裡一眼望去,水就是路,路就是水,到處都是水坑,家長都是背著孩子走,我也是溜著牆根兒進的村。」韓宇南回想,他自己就是農村的,沒想到村子會落後到這種地步。
「當天晚上,我下定決心,一定要幫村民改變貧窮落後的面貌,幫村民找到一條致富的門路。都說自古以來忠孝難兩全,可我就要做到『忠孝』兩全,忠於黨的扶貧事業,孝對村裡父老鄉親。」韓宇南說。
前何村如今的道路平整、乾淨
當地村民最渴望的就是修路,韓宇南就從修路幹起。「『寧摸十裡黑,不走何莊街』是當地人形容村中的路況的,因為路村裡很多小夥子找不到對象。」韓宇南說,他一面向政府申請道路項目,一面帶領村民修路基,幾十年沒有改變的路況10個月改變了。「很多小夥子告訴我,謝謝你韓書記,以後不用愁了。這不,村子五六年來嫁過來了30多個媳婦。」
不僅如此,為了提高村民的收入,韓宇南引導村民多元化種植,種辣椒、大蒜、西瓜等經濟型作物。「村裡之前只種植小麥、玉米,村民收入微薄。」韓宇南多方考察後,帶領大家種辣椒,剛開始村民不願種,他就自己貼5萬多買種子。「有人說我傻,我想傻就傻,也要改變村子貧困落後的面貌。」
辣椒豐收了,畝均增收4000多元,很多人跑來村裡考察,他總結經驗,引導鄉親們以「公司+農戶」的模式進行創收,大蒜、西瓜等多元農作物,都在前何村「扎了根」。
為啥不走了?「前何不富,不回稅務;不獲全勝,決不收兵。」
韓宇南告訴記者,第一個兩年任期滿的時候,村民的挽留加上內心的不舍,他留了下來。此時的前何村,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等都有了初步發展。「下個階段的目標就是要在扶貧的道路上,不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不留下一個貧困百姓。」
在全村的共同努力下,2018年,前何村順利退出貧困村序列。
韓宇南帶領村民種植辣椒
「我又開始想,如何讓村民做到穩固脫貧。」韓宇南說,種辣椒、大蒜、西瓜等,市場變動較大,怎麼實現可持續性發展,他找到了一個門路,種植迷迭香。
「它就像韭菜一樣,割了一茬還有一茬,地裡還可以套種梨樹。我動員村民流轉土地,很多人告訴我,韓書記,我們是看你的面子才籤的合同。」韓宇南說,他為此向組織申請第三次留任駐村第一書記,做到「前河不富,不回稅務;不獲全勝,決不收兵」。
夫妻「齊上陣」?物質脫貧、精神脫貧都不能少
除了帶領前何村發展產業實現物質脫貧,精神脫貧同樣重要。而這其中,就有一段夫妻一同駐村的佳話。
「扶貧工作特別忙,我很少有機會回家,後來妻子就進村陪我一起扶貧。」韓宇南回憶,妻子潘麗英來之後,也是忙得腳不沾地,組織成立舞蹈隊,教村民跳廣場舞,既鍛鍊了身體,增進了村民之間的感情,還豐富了村民文化生活。她帶領婦女織漁網、編藤椅增加收入,多次幫助村民調解矛盾糾紛......
韓宇南與妻子都奮戰在抗疫前線
韓宇南笑著跟記者分享,「說是來陪我的,結果跟村民在一起的時間比和我在一起的時間多多了」。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時候,韓宇南大年初二就駐村抗疫,沒過幾天潘麗英也來到了前線,為抗疫人員做飯送飯。
回想6年的駐村扶貧路,韓宇南感慨:「現在產業有了,道路也修到了每家每戶門前,每個道路都有路燈,架高壓、修機井、建光伏電站,天然氣入村......村民現在過著城市人一樣的生活,幸福特別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