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致青春之前,些許期待,因為電影的名字,只要與青春有關的,似乎都有吸引眼球的魔力,因為青春是人人都曾有過的,有人的青春已經逝去,有人的青春,還在繼續。也因為導演,當年看還珠還是高中生,依然記得自己每晚看完第二天早上還要講給住校生聽的張牙舞爪,繪聲繪色,現如今,不再青春驕傲,也不再可以輕易的用語言表達清楚一個故事,話常常在嘴邊吞回去,無所顧忌大談闊論的時代,也是青春的記憶了。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但至少辛夷塢從字裡行間用經典語錄說了很多人感同身受的東西,可電影不能只用對白啊~這故事沒說明白,人物突然來那麼些感傷青春的話,說實話我無法感同身受,更無法共鳴。有些沒看過原著的人可能覺得阮阮死的狗血了。但其實不是死的狗血,是拍的狗血。阮阮的死恰恰是原著裡最高潮精彩的部分,不僅是推動鄭微走向林靜(電影裡這場戲因為沒有鋪墊完全莫名其妙)更表達了主題——人人的青春都會隨著時間逝去,但有些人的青春不是,只有阮阮的青春永垂不朽所以阮阮永遠的留在青春裡。
整個電影沿承了小說的大的骨架,有改動,但是合乎情理,源於小說高於小說,電影後半部分的處理一下把電影的檔次提了上去,我們的青春真的沒有那麼多的小清新,後半部分才是我們社會的一個真實的縮影。電影中每個人物的性格都非常的豐滿,立體,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命運,相同的青春不同的結局。部分書迷不能夠接受結局的改動,我到認為這是導演趙薇骨子裡那種不願意向現實低頭的一種表現,或者是心底的那一聲吶喊。電影中個人比較喜歡趙又廷的表演,情緒飽滿,真實,演的恰到好處。同事覺得鄭薇演的不錯。另外她吐槽了鄭薇職場後的造型,說不好看,比較老。我們兩都贊了趙又廷回國的那一剎那好帥。
個人認為這是最出彩的兩場戲,也正是這兩場戲,改變了影片中人物的命運和情感走向。在原著黨的眼中,開始的林靜是單純的,決定離開鄭微時候的林靜是隱忍的,而決定回到鄭微身邊的林靜,卻是完美的。也許他會因為工作去利用施潔,也許他也會變得世俗,也許他曾經也和別人有過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然而,生活不都會慢慢教人這樣嗎?只要對於一心想守護的人,不改初衷,不就是完美的嗎?雖然我很討厭久別重逢再續前緣的戲碼,但這僅僅局限於陳孝正之於鄭微,因為林靜和鄭微,本沒有開始過。之所以說韓庚的林靜很像林靜,因為他只用了兩場戲,就把在那個階段的真實的林靜演出來了,而之後那些打醬油的戲,沒有也罷了。後半部分不是演員的原因,只能說是劇本的原因,沒有把林靜的包容、果斷、顧全大全、心思慎密以及他對鄭微的愛寫出來。未讀過原著的朋友,不會覺得有什麼,但是讀過原著的人,自然是遺憾的。我在想,如果這本小說要拍電視版,請韓庚一定要再演一次林靜,林靜這個角色,只屬於韓庚,也只有韓庚,才是我心目中的林靜的樣子。
鄭微說過,青春是用來懷念的,這句話只有走過青春的人會懂,正當年的她們是不會懂的,就如看到電影前半段青蔥校園生活時她們會隨著笑笑,但到了後半段我聽到的大部分小聲議論是,這說的是什麼啊?怎麼這麼亂套啊,等等。我想這不僅跟沒有看過原著有關,也跟年齡有關。大部分的他們應該是衝著韓庚去的吧。其實,電影裡最喜歡的是4個女生在寢室裡相處融融一起喝啤酒的場景,想起了大學好多過往。小說裡最愛的就是阮阮,這樣的女子真的沒辦法讓人不愛,女神的存在就是讓普通女孩自慚形穢羨慕嫉妒恨的,但是這樣美好的女子懷揣著簡單的平常心專一固守著一個並不值得愛的男人時,所有的羨慕嫉妒恨都會轉變成心疼,那是真的心疼。電影裡的趙世永沒有小說裡那麼可惡,懦弱而不自私,最起碼他去了演唱會,他是真的想在阮阮結婚前再看看她,電影裡的阮阮死在了去見趙世永的火車上,而趙世永沒有出現在他們約定的地點,美麗的阮阮,傻傻的阮阮,真正做到了青春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