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一位剛回國的好朋友一起喝下午茶,她在國內做了三年蒙氏教師,又出國深造兒童心理。得知我正在做育兒自媒體,我們的話題自然而然落在了孩子教育上。
我問她:Tim在美國上過一年蒙氏幼兒園,大孩子小孩混齡上課,孩子以玩為主。但是現在回到國內,和同齡的孩子相比,除了稍微有點獨立外,也沒有什麼特別之處。是不是蒙氏教育,沒有看上去那麼美?
朋友告訴我,這是因為「家校失調」。比起去上蒙氏學校,爸爸媽媽在家中貫徹蒙氏育兒法,對寶寶的幫助會更大。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跟大家聊聊,如何用蒙氏教育的方法讓寶寶更聰明。
蒙臺梭利教育的兩大奇蹟
這些年蒙氏園遍地開花,一些老師也並非經過專業培訓的蒙氏教師,因而長久以來給中國父母一種印象,蒙氏幼兒園其實對孩子成長的作用並不大,尤其如果要上公立小學,更可能會造成孩子適應困難。而育兒專家們越來越強調蒙氏教育理論在家庭教育中的運用,因為這套方法並不僅僅是理論研究,並且在實踐中創造了兒童發展的奇蹟。
第一個奇蹟:低智能兒童正常化
我們都知道,蒙氏理論是建立在對低智能兒童的研究上的,蒙臺梭利女士在擔任羅馬國立心理矯正學校校長期間,用自己方式在兩年時間內,讓這些低能兒童通過了為正常兒童設立的考試。因此才將發現和這些方法提煉為蒙氏理論。
第二個奇蹟:兒童行為的改變
在面對貧困兒童設立的「兒童之家」中,蒙臺梭利繼續發展自己的理論。完善教學方法改良教具。幾年以後,這些剛剛到來時有種種行為問題的孩子,最終都成長為了聰明又有教養的少年。
0-3歲為什麼如此重要?
蒙臺梭利女士創造的兩大奇蹟,說明了如果使用正確的方法,完全可以幫助我們的孩子獲得智力發展和人格完全。而孩子0-3歲的階段,也是蒙氏教養方式能發揮巨大作用的階段。
蒙臺梭利女士在書中曾經寫道:人生的頭三年勝過以後發展的各個階段,勝過3歲直到死亡的總和。
一方面,0-3歲屬於兒童大腦發育的高峰期。新生嬰兒大腦重量僅僅約為370g;6個月時嬰兒大腦重量增加到出生時的兩倍。神經細胞從出生時簡單系統,迅速地發育,不斷的建立彼此之間的連結。也就是說,孩子的神經系統是否發達,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一關鍵時期受到的外部刺激,也就是寶寶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被如何養育。
另一方面,0-3歲是寶寶構建自我的關鍵時期。從嬰兒成為幼兒,在這最初的1000天中,寶寶經歷的裡程碑事件非常密集,走路、說話、斷奶、如廁、自主入睡等等。這些事情看似只是掌握生活技能,背後蘊含的心理基礎卻事關孩子的人格建立,生命前三年的經歷,決定了孩子是誰,會如何發展與他人的關係。
家庭蒙氏教育,家長做好這三點
記得Tim兩歲時的某一天,我們正在做下午茶的水果沙拉。我安排他切香蕉,他很笨拙的拿著刀努力把香蕉切成均勻的小塊。但是最終還是有大有小。我見狀就拿起刀幫他「再加工」,結果惹得Tim哇哇大哭。
我把這個故事分享給朋友,她告訴我,這是因為你打擾了他的「工作」。每個孩子都有內在動力去「工作」,並且享受這個過程。如果爸媽不了解蒙氏理論,很容易就破壞掉他們自己發展的進程。下面我們就看看老師建議的家庭蒙氏教育中,父母該從哪些事情出發。
第一點:準備適合孩子發展的環境
在蒙氏教育的體系中,環境的作用非常重要。如有條件最好能按照寶寶的發展階段,準備一個適宜他自由探索的環境。比如家裡有一個正處於爬行階段的寶寶,爸爸媽媽可以和他一起爬一小段。這樣就能直觀的感覺環境是不是方便他探索。有沒有可供探索的新鮮事物,有沒有可以扶站小凳子,有沒有可以探索自身的小鏡子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適合寶寶探索的環境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需要跟著孩子的發展去調整。回國後裝修房子,這位朋友也給了我一些非常有用的建議,比如在遊戲室和餐廳設置開放的置物架,讓寶寶方便拿取玩具。
即便不是專業蒙氏教師,只要我們能站在寶寶的角度上,去重新審視居室環境,並不斷做出改善和調整,也能打造出一個適合他發展,且讓我們自己感到舒適的家居空間。
第二點:心態調整將成長主動權還給孩子。
瑪利亞蒙臺梭利說:「人們很容易接受兒童需要自由活動的觀點。但是在實際生活中,有無數根植於人們腦海中的偏見在阻撓人們踐行這一理念。」
在私信中最常出現的焦慮無非三種:大運動發展、語言發展和如廁。我想大概是由於即便再有辦法的父母也不能直接幹涉。這種無力感就是在不斷提醒父母一個基本的蒙氏觀點:成人無法直接幫助孩子形成自我。
寶寶們的內在驅動力和吸收性心智是他們前進的基礎,作為父母我們提供的除了適宜的環境,就是恰到好處的幫助和支持。比如一些爸爸媽媽看到別人家的孩子都已經開始走路了,自家寶貝還在爬,就很焦慮想要用學步車之類的工具來幫他。但沒有認識到,孩子從什麼時候開始走,是他自己決定的。
明白了孩子自覺成長的概念,有助於爸爸媽媽將成長的主動權交給孩子。當他們去嘗試某件事情時,我們能夠忍住不去幹涉,不去幫忙,做個安靜的觀察者。
第三點:了解孩子如何成長
朋友說,她勸阻一位媽媽不要再去幫女兒做事兒時,那位媽媽反問她:「可我看到她那麼費勁,沒有效率,我去教給她一個省力的方法也不可以嗎?」像這位媽媽一樣,我們總是用效率去衡量孩子的行動,卻沒有了解到兒童的行為追求的並不是效率。
蒙氏告訴我們,孩子們成長的過程可以總結為:我看見,我忘了;我聽見,我記住了;我做過,我理解了。也就是說,做這件事兒就是孩子內心目的。就像前面例子中,Tim的目的並不在於把香蕉切成均勻的小塊,而只在於切。在行動中,他感知自己手和刀的關係,了解如何調動肌肉使用刀切開香蕉。而我自認為幫助了他,實際卻沒有理解孩子的目標。
了解了這一點,爸爸媽媽在教育和陪伴寶寶時,就能站在一個陪伴者的角色上,而非將自己當做全知全能的引領者,徒增寶寶的反抗和自身的焦慮、壓力。進而收穫和諧的親子關係,也能讓孩子充分地發展。
小辮子媽有話說:
我們這代父母在育兒上,其實有點用力過猛。做得太多想得太少,因為太過重視,總想在每一個環節替孩子把握好,但發現親子矛盾從兩歲起就開始了,越管越逆反。而蒙臺梭利的兒童發展理論,可能就是讓我們實現輕鬆育兒的一劑良方。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