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國時期,曾有一所在當時名聲很大、實力也不容小覷的學校,這所學校就是國立中正大學。
國立中正大學建校於1940年,有人說它的校名取自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理念「大中至正」。
但也有人說這所學校的名字完全就是為了拍馬屁,並解釋道在該學校的奠基石上就寫著「本大學敬奉我民族領袖之名而名之,即蔣中正」一段話。
但不論校名意義如何,至少不管誰聽到國立中正大學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應該是蔣中正。
這所學校也在建校後快速的發展了起來。
這樣的成績值得我們的肯定,須知在學校建校前五年,學校一直在小村莊中辦學,而且學校距離抗戰前線不過一百多公裡。
到了1945年日本投降後,國立中正學校才得以從村莊搬到了南昌辦學。
到1949年,國立中正大學已經成為全國19所國立大學之一,並且被譽為民國發展最為迅猛的國立大學,諸多學科都是民國時期學界的翹楚。
但在1949年,國立中正大學的名字已經很不合適了,經過討論後,國立中正大學更名為南昌大學。
但這所南昌大學與現在的南昌大學其實並無多少關係。
因為在1952年由國立中正大學更名來的南昌大學就因為院系大調整而消失在歷史中了。
下面是院系調整的部分內容:
此次院系調整中南昌大學工學院採冶工程科併入現在的中南大學。
南昌大學工學院農業工程科併入現在的華中農業大學。
南昌大學工學院水利工程系、理學院物理系、化學系,文法學院文史系、俄文系科併入現在的武漢大學。
南昌大學工學院機械工程系科、電機工程系併入現在的華中科技大學。
南昌大學全部校舍、大部分圖書資料以及一部分儀器設備保留下來成為了現在江西師範大學的雛形(這所算是嫡系)。
……
到現在,有估計十多所高校有著當初國立中正大學的影子。
至於現在的南昌大學也確實和當初的南昌大學有些聯繫,但絕不是國立中正大學的延續。
至於現在臺灣重建的中正大學雖然名字和民國的中正大學一樣,但在師資、辦學設施也根本沒有延續性,其實這算是兩所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