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以蔣介石之名命名的中正大學結局如何?

2020-12-12 皆是大學問

在民國時期,曾有一所在當時名聲很大、實力也不容小覷的學校,這所學校就是國立中正大學。

國立中正大學建校於1940年,有人說它的校名取自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理念「大中至正」。

但也有人說這所學校的名字完全就是為了拍馬屁,並解釋道在該學校的奠基石上就寫著「本大學敬奉我民族領袖之名而名之,即蔣中正」一段話。

國立中正大學奠基石文字

但不論校名意義如何,至少不管誰聽到國立中正大學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應該是蔣中正。

這所學校也在建校後快速的發展了起來。

這樣的成績值得我們的肯定,須知在學校建校前五年,學校一直在小村莊中辦學,而且學校距離抗戰前線不過一百多公裡。

國立中正大學校門

到了1945年日本投降後,國立中正學校才得以從村莊搬到了南昌辦學。

到1949年,國立中正大學已經成為全國19所國立大學之一,並且被譽為民國發展最為迅猛的國立大學,諸多學科都是民國時期學界的翹楚。

但在1949年,國立中正大學的名字已經很不合適了,經過討論後,國立中正大學更名為南昌大學。

但這所南昌大學與現在的南昌大學其實並無多少關係。

因為在1952年由國立中正大學更名來的南昌大學就因為院系大調整而消失在歷史中了。

下面是院系調整的部分內容:

此次院系調整中南昌大學工學院採冶工程科併入現在的中南大學。

南昌大學工學院農業工程科併入現在的華中農業大學。

南昌大學工學院水利工程系、理學院物理系、化學系,文法學院文史系、俄文系科併入現在的武漢大學。

南昌大學工學院機械工程系科、電機工程系併入現在的華中科技大學。

南昌大學全部校舍、大部分圖書資料以及一部分儀器設備保留下來成為了現在江西師範大學的雛形(這所算是嫡系)。

江西師範大學老校區圖片

……

到現在,有估計十多所高校有著當初國立中正大學的影子。

至於現在的南昌大學也確實和當初的南昌大學有些聯繫,但絕不是國立中正大學的延續。

至於現在臺灣重建的中正大學雖然名字和民國的中正大學一樣,但在師資、辦學設施也根本沒有延續性,其實這算是兩所學校。

相關焦點

  • 江西民國時期的「國立中正大學」竟在這個縣的一個村裡
    沒想到,真沒想到,江西民國時期的「國立中正大學」竟在這個縣的一個小鄉村裡!造化弄人,否則現在的泰和一定會更輝煌!談起211、985大學,有部分人就認為(我也是其中之一),江西省內的高等教育相對落後,省內只有南昌大學這一所211大學。
  • 國立中正大學究竟是不是民國十大名校?
    另一個來頭更大,是蔣介石的長子,職務是三民主義青年團江西支團部主任。小蔣自1939年開始主政贛南,在此地實行新政,大撈政治資本,其中國立中正大學的建立,也作為其興辦教育的成果之一。有人說,國立中正大學的校名取義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理念「大中至正」。但明眼人都看得出,這就是在拍蔣總裁的馬屁。
  • 那些被出身耽誤了的大學|短命的私立中正大學
    熊式輝主持贛務10年,國立中正大學之得名,熊式輝在學校奠基石上把這事情說得明明白白啦。而要攀附」大中至正「,在當年則是太拐彎兒了。國立中正大學1940年(民國29年)成立於江西泰和縣杏嶺村,1945年(民國34年8月)日本投降後,遷往南昌望城崗。
  • 民國時期四大家族都是什麼結局?兩家去美國,兩家去臺灣
    大家都知道民國時期四大家族,是指20世紀上半葉控制中國政治,經濟命脈的四個家族,即蔣中正家族、宋子文家族、孔祥熙家族和陳果夫、陳立夫家族。當時就有「蔣家的天下陳家的黨,宋家的姐妹孔家的財」的說法。這四大家族中,蔣介石是「四大家族」毋庸置疑的領軍人物,有了蔣介石才有了曾經煊赫無比的「四大家族」。蔣介石控制的是政治,陳家控制的是黨,宋、孔兩家先後擔任財政部長,長期把持國家的財政大權。今天就給大家說說輝煌一時的四大家族最終都是什麼結局?一、蔣介石家族。蔣介石家族可以說是四大家族的主心骨,沒有蔣介石就沒有四大家族。
  • 江西曾經存在一所很牛的學校,諸多學科均為民國時期學界之翹楚!
    它就是中華民國時期的國立中正大學,於民國29年(1940年)中華民國教育部撥款法幣一百萬元給江西省政府,在泰和杏嶺成立國立中正大學,校名以蔣介石之名而名之。國立中正大學校門看起來是不是有點像南昌大學的校門?
  • 臺灣中正大學被要求改名 校方:改成阿里山大學?
    原標題:臺灣中正大學被要求改名校方:改成阿里山大學?中國臺灣網3月1日訊綜合臺媒報導,昨天(28日)是臺灣「228事件」紀念日,有學校蔣中正銅像被破壞,更有團體要求以「中正」為名的學校必須改名。中正大學副校長柳金章諷刺表示,難道要改為阿里山大學嗎?
  • 南昌大學:國立中正、一脈傳承
    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設江南西道而得省名,民國時期至今在此大地便樹立著一所以「領導人」名字命名的高等院校,國立中正大學(現稱南昌大學,南昌大學辦學始於1940年創建的國立中正大學和1921年創辦的江西公立醫學專門學校)。
  • 大中至正—國立中正大學軼事
    「國立中正大學」抗日戰爭時期創建於泰和縣杏嶺村:不知是偶然的巧合,還是前世的宿緣?     1934年夏天,時任國民黨總裁的蔣介石與時任江西省政府主席的熊式輝遊覽廬山,看著眼前一片蒼天寂地,蔣介石脫口而出:「此處最宜講學,是辦大學的好處所。」熊式輝當即建議,民國開創以來,江西雖地處文化發達之區,但一直沒有一所本省辦的大學,這所大學由江西來辦,就定名為「中正大學」。
  • 「獨派」要求中正建築物全改名 中正大學回應尊重
    海外網2月28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針對島內部分「獨派」團體發起228遊行,要求臺當局全面拆除所有蔣介石銅像,並更改以其名字命名的街道、建築物或機構,包括中正大學、中正紀念堂等,臺灣中正大學今天(28日)回應,校方堅守政治中立,學術自由,對於各方意見,表示尊重。
  • 民國軍閥靠一張嘴數次挽救蔣介石,跟隨蔣介石到臺灣後結局如何?
    民國時期有一個軍閥堪稱天才說客,他參與了中國近代歷史一系列重大的歷史事件,在很多決定中國政局的關鍵事件中扮演了天才說客的角色,這個人就是民國軍閥何成浚。何成浚出生於1882年,他是湖北隨州人。蔣介石留學日本時就讀的也是東京振武學校,可能因為這個原因,在以後中國曆次重大歷史事件中,何成浚幾乎都選擇支持蔣介石。何成浚當蔣介石的說客要從蔣介石組織的第一次北伐開始。第一次北伐時,受蔣介石的指派,何成浚遊說了當時的江西督軍方本仁。在何成浚的勸說下,方本仁投靠國民革命軍,這招既削減了敵方勢力,又增加了蔣介石北伐的戰力,可謂是一舉兩得。
  • 民國首任南京市長,曾強拆蔣介石的官邸,逃到臺灣後結局怎麼樣?
    1927年4月,寧漢分裂之際蔣介石成立南京國民政府,將國民政府的首都遷到南京,並親自指定劉紀文為南京市市長。劉紀文由此成為民國首任南京市長,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民國南京市第一任市長劉紀文逃到臺灣後的結局怎麼樣?
  • 這是民國時期級別最高的勳章,副總統都難以染指!
    民國時期勳章很多,國光勳章、青天白日勳章、一等寶鼎勳章、一等雲麾勳章等,級別都很高。那麼民國級別最高的勳章是哪個呢?
  • 「國民黨元老」于右任,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後的結局如何?
    黃埔軍校成立後,陝西人杜聿明恰巧進京參加考試,他本想考個大學,但想到在那個戰亂的年代,學文之人難有出頭之日,臨時決定棄筆從戎。恰巧他又看到黃埔軍校的招生廣告,因此南下廣州,準備參加黃埔軍校的招生考試。于右任的身份地位自然不一般,他是國民黨的元老,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于右任的最終結局。于右任出生於1879年,他是陝西三原人,與前面我們提到的杜聿明是老鄉。于右任青年時期就在國內創辦報紙,宣傳革命,也因此被清政府通緝,流亡日本。1906年,他在日本認識了孫中山,受孫中山影響加入同盟會,成為同盟會的早期會員。
  • 蔣介石開奔馳,帶你看民國時期的轎車,多圖
    民國時期,我國的工業基礎還比較薄弱,山西和東北都嘗試過自行生產汽車,但是發動機和重要部件都無法自主生產,所以大多數都進口材料,拿回來組裝,當時的中國汽車,只能從國外進口。一時之間:龐太克,司都拿克,道濟,別克,雪弗蘭,斯蒂龐克,克萊斯勒在中國橫行。斯蒂龐克
  • 蔣介石的連襟孔祥熙,在蔣介石逃往臺灣前到了美國,結局如何?
    民國四大家族在上個世紀20年代的中國赫赫有名,這四大家族指的是蔣、宋、孔、陳家族,其中孔氏家族以孔祥熙為代表人物。作為曾經如日中天的四大家族之一,孔祥熙最後的結局如何呢?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四大家族之一的孔祥熙的結局。
  • 中正大學
    中正大學 時間:2001-04-09 17:18   來源: 「國立」中正大學 「國立」中正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研究所 「國立」中正大學文學院外國語文研究所 「國立」中正大學文學院歷史研究所 「國立
  • 民國時期的首都南京,在當時全國的影響力如何?
    最終,於1927年, 蔣介石 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與武漢國民政府合併,史稱「寧漢合流」,正式定都南京。南京作為一個上升期的全國性政府的首都,迎來了黃金髮展的10年。 此後,根據《首都計劃》的規劃,南京市內又相繼建成了中正路、太平路、白下路、漢中路、中華路、雨花路、山西路、大光路等近百條道路。至1937年初, 南京市經過10年的建設,城內竣工的道路總長達120公裡,形成棋盤格狀與網狀相結合的道路系統, 奠定了近現代南京城市道路的基本框架。
  • 「國立」中正大學
    「國立」中正大學 時間:2001-04-09 17:18   來源: 「國立」中正大學 「國立」中正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研究所 「國立」中正大學文學院外國語文研究所 「國立」中正大學文學院歷史研究所
  • 段瑞聰:蔣介石與抗戰時期總動員體制之構建
    九一八事變以後,蔣介石提出「安內攘外」政策,試圖先消滅共產黨和地方軍閥,統一國家之後再與日本決戰。(28)蔣介石之所以提出這樣的方針,與他對當時中國國情之認識有密切關係。1933年7月11日,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今日國勢,欲復仇雪恥,應力避武力競爭之名。
  • 偌大臺灣容不下「中正」二字 建築物和機構或被改名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崔明軒】民進黨當局再度借著「二二八事件」紀念日大搞「去蔣化」,「獨派」團體不斷出擊,中正大學首當其衝。與此同時,一些人還提出,蔣介石作為「二二八事件元兇」,後人都不能從政。  據臺灣《中國時報》3月1日報導,「獨派」團體「阿扁聯誼會」要求當局全面拆除蔣介石銅像,並更改以其名字命名的街道、建築物和機構,包括中正大學、中正紀念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