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前投降的日軍將領結局

2021-02-07 瓷都封面

代表二十一名在太和殿交出戰刀的日軍將領在降書上簽字者,是華北方面軍司令官根本博,然而誰會想到,他後來偷渡到了臺灣,最終又被送回日本,酗酒而亡。


四面八方湧來的北平市民達20多萬人,太和殿前廣場人山人海,天安門、端門、午門、東西華門、南北池子、南北長街,到處都聚滿了人群。」 1945年10月11日的《華北日報》報導。10月10日,集中在天津、北平、保定、石家莊一帶的日軍的受降儀式,在故宮太和殿前舉行。北京市民歡欣鼓舞,爭相來到故宮太和殿廣場,想親眼看看曾經不可一世的侵略者。


『熱鬧非凡的太和殿日軍投降儀式』


第十一戰區司令孫連仲代表中國政府受降,還有蘇聯代表巴斯裡克耶夫、美國駱基中將和華頓參謀長、英國代表藍耒納、法國代表馬至禮、荷蘭代表高克等人出席了受降儀式。


《華北日報》生動記錄了受降過程:「上午10點10分整,煤山山頂上巨大的汽笛長鳴,太和殿前受降儀式開始。由司儀隋永禮上校傳達主官命令,高呼:『引導日本投降代表入場!』命令傳出後,全場立時肅靜,3分鐘後,日本投降代表、平津地區日本官兵善後聯絡部長根本博中將,協同參謀長高橋坦、副參謀長渡邊渡等,及該部高級軍官21人,由太和門外下車,步行入場,在禮臺前,排列一行,向主官敬禮後,退至右方恭立待命。」


在太和殿交出戰刀的21名日本軍官,分別為侵華日軍的華北方面軍司令部、駐蒙軍司令部、戰車第5師團、118師團、第3獨立警備隊、第7獨立警備隊,以及獨立混成1、2、8、9旅團的指揮官,軍銜為中將或少將。代表上述投降日軍在降書上簽字者,是華北方面軍司令官根本博。



『中國第十一戰區司令孫仲連率領眾將代表中國政府接受日軍投降。』


完成了投降日軍在中國的收尾工作後,根本博在1946年8月被遣送回國,成為一普通市民。55歲的他不知道該怎樣生活,他對軍隊外的生活無所適從。


1891年,根本博出生於日本福島縣巖郡井田村的一戶普通農家。在「富國強兵」的社會氛圍下,他13歲進入「仙臺陸軍地方幼年學校」。十幾歲的少年們的制服上都綴著一顆星,儼然已是一名少年軍人。根本博隨後進入陸軍士官學校,幾年後進入陸軍大學深造,1922年畢業,乃陸大34期。返回原部隊不久,根本博被調到了陸軍中央機關,先後擔任過駐南京領事館武官、參謀本部「支那班長」、某部隊聯隊長、某侵華部隊參謀長,1944年11月就任駐蒙軍司令官。


國共內戰爆發,根本博看到了機會。1949年6月26日,根本博帶上一個叫吉村是二的翻譯,悄悄來到宮崎縣延岡市的海邊,裝作出海釣魚,登上一條小船,向臺灣偷渡。小船在海上飄搖兩周之後到達基隆,出乎預料,一上岸就被作為偷渡者抓了起來。無論怎樣辯解說是來幫助國民黨打仗,看守都認為他在編故事,對他說「你在說夢話吧?」


在基隆的監獄被關押兩周後,根本博偷渡臺灣的事傳到國民黨將領鈕先銘耳中,他驅車來到基隆監獄。得知鈕先銘要來基隆監獄,獄卒急忙讓根本博洗澡更衣,還為他改善了飲食,使得根本博以為自己將要被槍斃。8月1日,根本博被帶到臺北,受到湯恩伯的款待,又得到蔣介石的接見。


1949年8月18日,根本博如願穿上國民黨的軍裝,化名「林保源」,以湯恩伯的「第五軍管區司令官顧問」(中將軍銜)身份,隨湯恩伯到了福建,不過國民黨軍隊還是沒能守住福建。


根本博的事情被媒體披露,加上國民黨招募日本舊軍人的消息在日本傳得沸沸揚揚,無業且生活艱難的舊軍人紛紛謀求去臺灣,因此受到美國佔領軍及日本國會的追究。臺灣當局為掩人耳目,不得已在1952年6月25日悄悄將根本博送回日本。從此,根本博整日無所事事,經常酗酒,死於1966年。


『21名日軍將領齊集在太和殿前參加投降儀式。』


太和殿受降儀式上的日軍二號人物,是華北方面軍參謀長高橋坦中將。高橋坦隨後以戰犯罪名被起訴,進南京的監獄。


曾在南京戰犯軍事法庭做過書記官的丁志安,在回憶錄中提到:「開庭地點在珠江路小營戰犯拘留所樓上,大的案件借勵志社的大禮堂,如谷壽夫、高橋坦 、磯谷廉介等案件,都是在那裡審判的」。其中,「高橋坦的案子是我記錄的」。


高橋坦,1893年出生在日本香川縣小豆郡土莊町長濱,先後畢業於陸軍士官學校、陸軍大學。他從1934年12月開始出任「北平在勤武官輔佐官」,即駐北平副武官。期間他與在天津的中國駐屯軍參謀長酒井隆一起,參與策劃了《何梅協定》的籤署。高橋坦1944年10月成為「華北方面軍」參謀長,晉升為中將。


參與策劃《何梅協定》,應該是高橋坦被起訴的主要原因。高橋坦最終回到日本,在悠閒的生活中寫了回憶錄,於1986年1月8日死亡。


從岡村寧次案子在南京的審理和結局,人們或許可以窺見高橋坦案子在其後的走向。丁志安曾前往上海參與岡村寧次案件審理,出庭記錄。「首次公審之後,因為各種原因,岡村寧次案一拖再拖……1949年1月26日,法庭對岡村寧次進行第二次公審。在此次公審之前,石美瑜接到國防部密電,要求判岡村寧次無罪。石美瑜無奈執行。」


何應欽在《中日合作與遠東之集團安全保障》演說中講得更明確:「一至中共近迫京畿,上海危急之際,本人即設法徵得盟總同意,將當時羈留上海的貴國重要戰犯二百五十餘名,遣送返日,交由盟總送巢鴨監獄執行」。


高橋坦在中國雖然一度被作為戰犯立案審理,之所以審理虎頭蛇尾,日後悄悄地被送回日本,也就能找到原因了。


『日軍華北方面軍司令根本博在投降書上簽字。』


根本博和高橋坦之外,太和殿前的其他人在1949年被分批遣送回了日本。有人一度被關進了東京巢鴨的戰犯監獄,但最終沒有一人受制裁。


盟軍將東京的巢鴨拘留所改為關押戰犯的監獄,最多時關押了1862名戰犯。真正被起訴的只有28名,其中東條英機等7人被判死刑、梅津美治郎等16人被判終生監禁、重光葵等2人獲有期徒刑、1人因神經障礙免於追究、另外2人判決前死去。


冷戰開始,美軍在朝鮮戰場的挫折,戰後日本國內政治勢力的較量等,改變了美國二戰後的對日政策。隨著1951年9月8日舊金山和約的籤訂,以及第二年4月28日該合約的生效,日本逐漸從美國佔領軍手裡拿回主權。


1952年,一些人在日本國內組織了所謂「戰犯赦免運動」,要求立即釋放所有作為戰犯被關押的人。當年5月1日,時任日本法務總裁的木村篤太郎發布通告,就「戰犯」在國內法上的解釋予以變更,將拘禁期間死亡的戰犯定為「公務死亡」。當年12月9日,眾議院會議上通過了《關於釋放因戰爭犯罪受刑者的決議》,使得巢鴨監獄的戰犯們大多走出了監獄。接著,被遠東軍事法庭處決的7名甲級戰犯在1953年也被認定為「公務死亡」。同時日本政府決定,因遠東軍事法庭的判決而收監服刑中的12人在1956年3底之前全部假釋。1958年,最後的18人也被釋放,巢鴨監獄關閉。


岸信介曾經是東條英機內閣的商工大臣,是盟軍佔領日本後在1945年9月1日發布的第一批逮捕戰犯名單40人中的一員,甲級戰犯。事實上,他未被起訴,在舊金山和約生效後走出巢鴨監獄。他9次被選為日本眾議院議員,在石橋內閣中曾經擔任外相,在1957年2月25日至1960年7月19日期間擔任日本內閣總理大臣。


在太和殿前交出軍刀的21名日本軍官中,只有內田銀之助中將於1951年6月29日因直腸癌死於巢鴨監獄。他1931年曾參與進攻錦州。


日本在1953年通過155號法律,修訂了「恩給法」。這是一種由國庫出錢,給舊軍人及遺屬以經濟支持的所謂「恩給」制度,「恩」是天皇之恩。這一制度在1945年11月曾被佔領軍廢除,1953年修訂復活後延續至今。「恩給」的「基本金額」是根據當事人在軍中的級別來確定的,此外根據傷殘程度等因素額外支付「增加恩給」和「傷病年金」。


還有對軍人遺屬的「恩給」,即對普通恩給授給者的遺屬支付年金型的「普通扶助金」,對戰死者的遺屬支付「公務扶助金」。其數額也據軍中級別有差異,最低從196.68萬日元開始,平均支付300萬至400萬日元,受領權達其孫輩。


戰犯在內的舊日本軍人,戰後可以靠國家俸祿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他們死後,國家還會照顧家屬。然而,在太和殿前投降的一幕,對於21名日軍將領來說是至死難忘的,這一刻是人類社會的正義和公理對他們的審判。


 

    瓷都是本書,精彩在封面。了解最新、最全的瓷都資訊,敬請關注「瓷都封面」。

相關焦點

  • 日本無條件投降時,軍銜最高的將領是哪一位?
    有軍事愛好者提問,日本無條件投降時,軍銜最高的將領是哪一位?很多人都答對了一點點,但不完整。因為日本無條件投降時,有四位元帥軍銜的將領,分別是陸軍元帥寺內壽一、杉山元、畑俊六和海軍元帥永野修身,答一兩個人當然不算完全正確了。還有人答是山本五十六和古賀峰一,那就錯得有點離譜了。這兩個人雖然是元帥軍銜,但死於日本投降以前。
  • 抗戰中多少國軍將領向鬼子投降?
    不願投降的東北軍、田地被侵佔的農民、山林中的土匪綹子,紛紛組織起來抗日,成為東北義勇軍,一度打的關東軍極為狼狽。 但在日軍增兵後義勇軍因為得不到國民政府支持,後援斷絕,孤立無援,不少人選擇放棄抵抗投降日軍。如謝文東,曾帶著一幫農民殺死日軍大佐,在林海雪原裡讓百餘日軍死於雪中,但最終投降日軍。
  • 戰敗投降後在中國自殺的日軍最高將領,被捕前在衣服裡藏了毒藥
    1946年4月19日晚,日軍中將、乙級戰犯安藤利吉因為害怕公審畏罪自殺,在上海的提籃橋監獄裡服毒,「體面地自我結束生命」。安藤利吉,成為日本戰敗投降後在中國自殺日軍最高級將領。
  • 抗日戰爭,共殲滅54萬日軍,其中哪個將領殲敵最多?
    面對日本侵略者,我們先輩們奮起反抗,最終將日本法西斯趕出中國,讓其無條件投降,而且在中國戰場上,我們拖住了日本法西斯,為全世界反抗法西斯戰爭做出了貢獻!在抗日戰爭中,國共合作共同抗日,其中正面戰場主要是國軍對抗,那麼抗日戰爭中,我們殲滅了多少日本人呢?
  • 金門戰役除了國軍將領胡璉,李良榮外,還請了一位日軍將領當參謀
    別說第十兵團了,整個五大野戰軍也沒有海上作戰的經驗將領與戰士。 渡海作戰,除了要擁有豐富的作戰經驗外,同時還要有先進的渡海作戰工具。要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海上作戰工具都使用了航母,戰列艦,巡洋艦等先進武器。而第十兵團在解放金門島時,使用渡海作戰的工具還是木帆船,這樣,不失敗才怪。
  • 麥克阿瑟兵力是日軍兩倍多:傷亡是日軍一半,剩下的全投降了
    【話說軍世】作為二戰中美軍著名的將領,麥克阿瑟有時候「驕傲」起來,一般人都是攔不住的,在朝鮮戰場上他就狠狠地吃了一回癟,在二戰初期,同樣也吃過一會癟,如果不是被羅斯福叫回去,大概率也會做被日軍俘虜。麥克阿瑟兵力是日軍兩倍多:傷亡是日軍一半,剩下的全投降了在1941年12月7日,日軍成功偷襲珍珠港後,迅速集中兵力進攻東南亞,其中菲律賓戰役是其中舉足輕重的一場戰役,日軍希望通過佔領菲律賓,可以有效控制日本本土和東南亞之間的海上交通線,並可以直接將美軍趕出遠東地區。
  • 二戰時期日軍六個「海洋師團」結局,有的全軍覆沒,有的順利投降
    對日本軍隊或者二戰戰史略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日軍陸軍的基本編制是「師團」,舊日本帝國陸軍的師團分為甲種師團(常指二戰前日軍的17個常備師團)和乙種師團。前者採用四四制編制,約15,000至20,000人,人數多、裝備好、訓練有素、戰鬥力強;後者採用三三制編制,約10,000人,裝備一般、戰鬥力較甲種師團為弱。
  • 解放戰爭期間,分別擔任五個戰區剿總司令的將領都是誰,結局如何
    日本投降後不久,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不顧全國人民的反對,執意挑起內戰,並為了便於指揮和管理,還特意設立了東北、華北、華中、徐州和西北五個「剿總」司令部,今天咱們就來了解下當年在解放戰爭期間,這五個「剿總司令」都分別是誰,他們的最終結局如何。
  • 日本天皇宣布投降後,日軍仍負隅頑抗,和我軍爆發了最後一場戰役
    1945年8月15日,裕仁天皇通過廣播向全日本宣布接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結束這場持續了數年的戰爭。9月2日,標誌著二戰結束的日本投降的籤字儀式,在密蘇裡號的主甲板上舉行。日本的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政府和天皇,陸軍參謀長梅津美治郎代表日軍大本營在投降書籤了字。
  • 在中國犧牲的六位侵華日軍高級將領,第一位是最高級的
    ——歌德(德)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896字,閱讀約2分鐘日軍侵華期間,我軍死傷無數,從甲午戰爭開始,日軍就開始對我國進行大範圍侵略,為了對抗日軍,我軍很多著名將領都殉了國,我軍將士死傷不少,日軍將領自然也不可能避免死傷
  • 二戰被俘的日軍最高將領:拒絕自殺謝罪,理由說出來可笑
    日軍水上飛機 不巧飛機起飛後遭遇了颱風,1號機失蹤了,最後認定古賀在內的乘員全部墜機身亡。就此,福留繁成為二戰中日軍被俘的最高將領。
  • 閻錫山是岡村寧次學生,日軍投降後,閻錫山竟收買日軍圍剿解放軍
    此前,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岡村寧次,在月初得知日本即將投降的消息時,表示不希望投降,因為日軍在中國的建制相對完整,仍然具有很強的作戰能力。當時,日軍在華高層很多人與岡村寧次想法一樣拒絕投降。8月14日,岡村寧次上奏日本昭和天皇,要求拒絕發布投降詔書,請求在中國繼續進行抵抗作戰。日本國內的很多人也抱持抵抗到底的想法。
  • 三國中,為何沒有東吳將領投降蜀漢?
    從史料來看,三國的將領投降有一個特殊現象,有魏將投蜀漢和東吳記錄,如于禁一人投了兩家;也有蜀將投降曹魏和東吳的記錄,如孟達,糜芳;但吳將只有投降曹魏,如孫秀;卻沒有吳將投降蜀漢。為何三國沒有出現東吳投降蜀漢的將領呢?
  • 日本宣布投降時,手握80萬日軍的岡村寧次是啥反應?冷冷說了4個字
    在一些作戰過程中,有一些將領很有可能不願意服從更上一級領導的指揮。 在1945年第2次世界大戰落下帷幕之後,岡村寧次作為日本將軍,就並不願意服從投降的命令。我國的抗日戰爭時期是指,1931年到1945年這一段時間內。
  • 二戰日軍的最後一戰,已經投降卻玩命反撲,兩小時讓蘇軍丟了大臉
    在1945年的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而在這一天,蘇軍揮筆進入了北千群島的範圍之內。此時駐紮在北千群島的日軍部隊是日軍戰車第11聯隊,這個戰車11聯隊原屬於日本戰車第二師團第四旅團。在1944年2月被調往北千群島作為守備部隊,同年5月編入了日軍第91師團,由於戰鬥力很強,從而人送外號「虎之子」。我們看這個外號便知道,這支聯隊作戰水平是不低的。在日本宣布投降之後,蘇軍同時進入了北千群島的範圍之內,此時日軍戰車11聯隊有沒有收到投降的命令呢?
  • 1945年,手握80萬大軍的岡村寧次,聽到無條件投降後說了這4個字
    在敵我綜合對比中,戰爭的勝負,即政治、氣候、地形、將領、體制,都可以討論。大家都知道,1931年日軍向東北派遣軍隊,爆發了九一八事變;1932年1月28日,日軍進攻上海,上海抗日戰爭爆發;1937年7月7日,日軍發動了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日本是資源稀少的島國,是引發甲午戰爭的軍事大國。那是一場非正義戰爭。儘管日軍早些時候發動了猛烈的進攻,但還是無法擺脫失敗的命運。
  • 日本宣布投降後,這裡竟然還在有日軍抵抗,最後被蘇軍殲滅
    直到日本宣布投降之後,關東軍徹底放棄了抵抗,向蘇聯紅軍繳械投降。當時隨著日本的宣告,在東寧縣的槍聲並沒有停止,依然有一夥日軍在碉堡要塞中負隅頑抗。始建於1935年的東寧要塞位於黑龍江東寧鎮。這座普通的小鎮被當年的關東軍經營成東北的馬奇諾防線,縱深竟然長達五十餘公裡。
  • 日本投降後,蔣介石做了一個決定,讓無數將領跑到中山陵前抱頭痛哭
    在抗日戰爭時期,為了阻止日軍的侵略行為,拯救百姓於苦難之中,我軍和國軍放下了矛盾,聯起手來,一起對抗外敵。後來在國共兩黨的共同努力之下,日軍終於無條件投降,並撤出了中國。這場勝利比以往任何一次戰爭的勝利都更加珍貴,百姓們也都非常興奮和激動,一時間舉國上下無不歡慶。
  • 日本投降後,蔣介石做了一個決定,讓無數將領到中山陵前抱頭痛哭
    在抗日戰爭時期,為了阻止日軍的侵略行為,拯救百姓於苦難之中,我軍和國軍放下了矛盾,聯起手來,一起對抗外敵。後來在國共兩黨的共同努力之下,日軍終於無條件投降,並撤出了中國。這場勝利比以往任何一次戰爭的勝利都更加珍貴,百姓們也都非常興奮和激動,一時間舉國上下無不歡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