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裕仁天皇通過廣播向全日本宣布接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結束這場持續了數年的戰爭。9月2日,標誌著二戰結束的日本投降的籤字儀式,在密蘇裡號的主甲板上舉行。日本的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政府和天皇,陸軍參謀長梅津美治郎代表日軍大本營在投降書籤了字。中國戰區的受降儀式,於9月9日在南京中央軍校大禮堂舉行。
雖然日本天皇已經宣布投降了,但有些日軍仍負隅頑抗,企圖「東山再起」。因此,被史學界稱為抗日戰爭最後一役的「高郵戰役」爆發。
高郵是一座古城,地處華中解放區南線,位於京杭大運河東岸,南控揚州,北扼兩淮,是蘇中連接蘇北的交通要道,有「運河大門的鐵鎖」之稱。自古以來,高郵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它東面是一片水網和開闊地,成了天然屏障。南面背靠敵區,西面緊挨高郵湖,北面土城橫亙。高郵複雜的地形,層層緊固的防禦工事,讓新四軍攻城十分困難,但我軍僅用了一周的時間,便收復了高郵城。
12月19日,華中野戰區司令員粟裕親自部署指揮這場戰役。以他為首的將領制定了作戰計劃:第7縱隊的主力在揚泰線以北、邵伯以南的地方,阻擊敵人的援軍,部分兵力負責攻打邵伯;第8縱隊負責攻打高郵外圍,而後攻城;華中區特務團攻打車邏。晚上七點,我軍在東西20公裡、南北40公裡的戰場上同時發起攻擊。到次日中午時,高郵城外的日軍據點除了東門的淨土寺塔外,都被我軍掃除。
淨土寺塔的日軍非常猛,他們有地理優勢,居高臨下,很難攻。我軍只好用溼棉被裹著方桌當掩護,繞過開闊地,慢慢逼近淨土寺塔,消滅了塔內和高郵城之間的供給,還用炮轟。最終,塔內的日軍抵擋不住我軍的進攻,選擇了投降。至此,我軍包圍了高郵城。22日早上,粟裕來到高郵城外東北角的村子,再次部署了詳細的作戰計劃。
這場戰鬥持續到了26日下午,日軍長官巖崎大佐帶著部隊投降。雖然我軍獲得了高郵戰役的勝利,但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我軍傷亡600多人,有些連到最後只剩了一個班。子彈打完了,戰士們就與日偽軍展開肉搏,刺刀都折斷了。
高郵戰役拔除了華中解放區的日偽軍據點,把蘇皖解放區連成了一片,讓被日寇佔領了6年之久的高郵回到了中國的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