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裕仁天皇宣讀了《終戰詔書》,這標誌著日本徹底投降。這個詔書宣讀之後,在世界各地的日軍都放下了武器,開始了投降。當然,也包括在我國的日軍。當時在我國的日軍絕大多數都接受各個地方的投降,不過也有例外的。有個地方在裕仁宣布投降之後,仍舊堅不投降。而且和我國軍隊進行了激烈的鬥爭。
1945年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在我國的日軍基本上都投降了,不過有一個地方例外,這個地方就是高郵。很多人覺得投降的命令傳到所有地方也要時間,高郵的日軍投降晚也容易理解。不過這個地方並不是說不知道投降詔書,而是知道了,根本不遵守。因為都到了1945年的12月份,這個地方的日軍仍舊在抵抗。這時候距離日本投降已經四個多月了。
高郵城地處京杭大運河東岸,南控揚州,北扼兩淮,是蘇中連接蘇北的水陸交通要道,被稱為「運河大門的鐵鎖」,素為兵家必爭之地。日軍在這裡修建了很多工事,再加上這裡背山靠水,所以很難攻打。所以最初的時候,大家並不沒有攻打。不過時間久了之後,我國軍隊決定攻打這裡。畢竟這裡的日軍太冥頑不靈了。
1945年12月19日晚7點,新四軍在南北40公裡、東西20公裡的戰場上同時發起攻勢。指揮這場戰鬥的是粟裕將軍。這場戰爭從19日開始,經過一星期的激烈戰鬥,到12月26日凌晨,日軍和偽軍才投降。根據統計,新四軍就殲滅日軍1100餘人,生俘近900人;殲滅偽軍5000餘人,生俘3500餘人;繳獲各種炮60餘門、槍枝4308支,軍用品無數,戰績居華中抗日戰爭之最。
這場戰役被稱為抗戰最後一役。畢竟這是在日本投降之後發生的戰役。不得不說,這裡的日軍確實冥頑不靈。落得這種下場也是咎由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