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5月7日,美、英、法、蘇四國軍隊攻入柏林,5月8日,德國籤署《德國無條件投降書》,因此,這一天也成為二戰歐戰勝利日。
德國投降後,日軍仍然負隅頑抗,還提出了「一億玉碎」的計劃,美國為減少強行登陸日本本土的傷亡,也為了在蘇軍進入日本本土之前,提前佔領日本,遂於1945年8月6日和9日,分別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隨後,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上午,在日本東京灣的美國戰艦密蘇裡號上日軍代表籤署《降伏文書》,正式向同盟國投降。因此,9月2日被美國定為「對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中國的「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則是在9月3日。
然而,為獨霸勝利果實,早在日本投降前的8月10日,蔣介石即電令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命令駐華最高指揮官維持現狀」「警告轄區除按政府指定的軍事長官的命令外,不得向任何人繳械」。並於次日要求中共第十八集團軍「原地駐防」。此後,何應欽多次致電日本駐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岡村寧次,授意日本軍隊就地待命,並在國民黨部隊接收前維持當地秩序。
日本投降後,朱德總司令發布命令,要人民抗日武裝向附近的日偽軍發出通牒,限令立即繳械投降。新四軍收復了華中敵佔區的大片土地,但位於蘇皖解放區南面的高郵仍被日偽軍佔據,其非但拒不繳械,反將原駐揚州的日軍獨立混成第90旅團1千人及偽軍第二方面軍一部調至高郵,使高郵守敵增至日軍兩個大隊及偽軍7個團5千餘人,妄圖負隅頑抗。
高郵日偽軍自恃城高地險駐有重兵,且有國民黨撐腰,對我軍通牒置之不理,並態度驕橫。隨著國軍在各解放區的進攻日益擴大,高郵日偽軍更加猖狂。新四軍委派鹽城戰役中投誠的原偽軍第五軍軍長趙雲祥去高郵城勸降,竟被 「梟首示眾」,並揚言要「北攻寶應,奉命收復失地」等等。
1945年12月3日,粟裕向中央和新四軍軍部建議:集中華中野戰軍第6、7、8縱隊,進行高郵邵伯戰役。兩天後中央批示同意。
華中野戰軍司令員粟裕和華中軍區司令員張鼎丞親自作戰前動員,部署戰鬥。當地老百姓也積極行動起來,高郵縣調集1.5萬名民工,500條民船,幫助部隊運送糧食和彈藥等物資,還組織了3千名民兵配合作戰。
19日晚7點,新四軍在南北40公裡、東西20公裡的戰場上同時發起攻勢。至20日中午高郵城外圍據點除東門的淨土寺塔外,均被掃除。21日,我軍攻克了邵伯等日偽據點,切斷了高郵城日偽軍的退路,在邵伯、丁溝一線構成對揚州、泰州蔣軍的防線,並為打援準備了良好的戰場。
據時任新華社隨軍記者的甄為民回憶:發動攻城的動員會在高郵東邊的一個村子裡召開的,戰鬥很激烈,登城的竹梯子只有電線桿子粗,一次只能幾個人一起衝,城牆上的日軍和偽軍用鉤鐮槍戳中梯子,不少戰士連人帶梯跌落下來。但是戰士們一個個不停地向上衝,最終登上城牆,然後與敵人拼刺刀。
淨土塔寺是一座閣樓式的七級八面塔,建於明朝萬曆年間。由於古塔在城門之外,又是一個制高點,因此,日軍佔領高郵城後,這個塔便成為日軍的瞭望塔和軍事制高點。
「淨土寺塔的火力很猛,居高臨下,非常難攻。」原新四軍八縱68團參謀邢繼剛依然記得當年的細節,「我們用溼棉被裹著方桌做的『土坦克』當掩護,越過開闊地帶,一步步逼近淨土寺塔,消滅塔內和高郵城之間的供給,還用炮轟。最終塔內的敵人投降了。」
至此,高郵城已處於新四軍的包圍之中,日偽軍龜縮城裡負隅頑抗,城樓上的警戒大部分換上了日軍,並不斷加固城防工事。22日清晨,粟裕來到高郵城外東北角的村子,與八縱司令員陶勇一同視察了高郵城外地形,作了詳細的作戰部署。
外圍打下來以後就開始搞政治攻勢,22號到25號發動總攻前,用話筒喊話、放日本民歌、用風箏和用迫擊炮散宣傳單,漫天都是宣傳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5日夜,天黑雨密,路面就像塗上一層油。儘管天氣不利攻城,隨著三顆綠色信號彈騰空而起,第八縱隊及高郵獨立團共6個團從西北、東、南三個方向同時展開猛烈攻擊。
面對堅固的高郵城牆,為減少新四軍戰士的傷亡,粟裕司令員布置戰士們在東面開闊地用麻袋裝滿土,築起了「半月形」工事,架上輕重機槍,與城牆敵軍形成平射,壓制敵人火力以掩護攻城部隊。
26日凌晨,日偽軍繳槍投降。據記載:在高郵戰役中,新四軍殲滅日軍1100餘人,生俘近900人;殲滅偽軍5千餘人,生俘3500餘人;我軍傷亡600餘人,繳獲各種炮60餘門、槍枝4308支,軍用品無數,戰績居華中抗日戰爭之最。
26日凌晨4時,第八縱隊政治部主任韓念龍代表新四軍,主持在日軍「洪部」禮堂舉行駐高郵日軍受降儀式。在這座西式建築內,粟裕穿著新四軍軍裝,擠在人群中,看著眼前的受降儀式,面帶微笑。屋子中央,一張長條形方桌,一側是日軍駐高郵最高司令官巖奇大佐,正把一本本的日軍名冊交到新四軍指揮官的手中。
此役拔除了殘存在華中解放區內的日偽軍據點,將蘇皖解放區連成一片。至此,被日軍侵佔6年之久的高郵終回到了人民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