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名師講,考點輕鬆過。
今天和你分享的這本書叫《追風箏的人》。在中國,人們一般都是在春暖花開去踏踏青的時候放風箏。然而亞洲中南部的一個國家阿富汗,那裡的人們卻有冬天賽風箏的習俗。怎麼賽風箏?規則很簡單,兩人一組,一人操控風箏,一人持線,並要用自己的風箏線割斷其他人的風箏線。
因此,阿富汗的風箏線都極為鋒銳,一不小心就會割傷手。一但自己的風箏線被別人的割斷,就要立刻去把風箏追回來,否則一旦風箏落到他人手中,輸的就更慘了。
本書的作者卡勒德·胡賽尼,是一位美籍阿富汗人,他既是一名醫生,又是一個作家。這本書是他的代表作。
好,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追風箏的人》的主要內容。故
事的主人公阿米爾,出生在阿富汗喀布爾市一個富裕的家庭裡,他的父親是名商人,為人正派,在當地非常有威望。阿米爾家的房子坐落在喀布爾市北部繁華的新興城區,是當地最豪華的建築。房子裡面布置的也很富麗堂皇,每個房間裡都鋪著大理石地板,還有很大的窗戶。
阿米爾的父親親自選購了精美的馬賽克瓷磚,鋪滿四個浴室的地面,還買來金絲織成的掛毯裝飾牆壁,房子的起居室裡有一面凹壁,擺著專門定做的櫥櫃。櫥櫃裡有一張照片是阿米爾做法官的爺爺和阿富汗國王的合照。
起居室旁邊是餐廳,可同時容納三十人用餐。阿米爾的父親十分熱情好客,每隔一周,就會邀請很多人來家裡吃飯。房子外面有一個花園,種了許多的薔薇花。花園南邊的枇杷樹下是僕人的住所,那是一間簡陋的泥屋,哈桑和他的父親阿里就住在裡面。
阿里是阿米爾爺爺當年收養的一個孤兒。他跟阿米爾的父親從小一塊長大,情同手足。哈桑也和阿米爾從小一起長大,由於兩人都自幼沒了母親,是喝同一個奶媽的奶長大的,因此他們成了童年最親密的玩伴。
哈桑是個先天有缺陷的孩子,他的臉很像木頭刻成的中國娃娃,鼻子大而扁平,小耳朵,突下巴,雙眼如同兩片竹葉。他的嘴唇從中間裂開,仿佛是那個製作中國娃娃的工匠,不慎失誤了。後來阿米爾才知道哈桑是先天唇顎裂,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兔唇。
哈桑對阿米爾忠心耿耿,無論阿米爾做了什麼,他總是一味信任跟包容他。有一次阿米爾被不良少年阿賽夫欺負,儘管哈桑非常害怕,但他還是挺身而出去救了阿米爾。哈桑拉起彈弓,盡力掩飾自己內心的恐懼,最後,終於逼退了氣勢洶洶的阿賽夫。可是在阿米爾的內心深處,卻清楚的感覺到,自己並沒有把這個出身低賤,目不識丁的哈桑當做自己真正的朋友。
阿米爾在家裡住了十八年,但進入哈桑房間的次數卻寥寥無幾。每逢爸爸的朋友帶著他們的孩子來拜訪,阿米爾也從不會喊上哈桑,只有在身邊沒有其他人的時候,才和哈桑一起玩耍。然而阿米爾的父親卻對哈桑很是關心,甚至從來沒忘記過哈桑的生日。他還給哈桑買過很多生日禮物,像日本的玩具車,西部電影裡的毛皮牛仔帽等等。
這一年,在哈桑生日時,阿米爾的父親帶回家一位矮個頭的禿頭印度人,他是名整容外科醫生,作為生日禮物,哈桑接受了兔唇整形手術。阿米爾在心裡有些嫉妒哈桑,為什么爸爸會對他那麼好?為了贏得父親的賞識和誇獎,十二歲那年,阿米爾報名參加了阿富汗傳統的鬥風箏比賽。哈桑作為他的助手也一同參加了比賽。
阿米爾將對手通通打敗,成為天空中最後那隻風箏的主人。而要贏得最終的勝利,阿米爾必須追到最後被他割斷線的那隻風箏。哈桑答應阿米爾追到風箏,他拼命的追,終於趕在其他人前面找到了那隻風箏。然而為了保護勝利果實,哈桑遭到了一群不良少年的侮辱。阿米爾站在巷子口,親眼目睹了這一切,卻沒有上前,而是選擇了逃跑。
在河邊一棵光禿禿的花樹下,阿米爾遇到了哈桑,並從他手中接過那隻風箏,只見哈桑的長袍前方沾滿了泥土,襯衣領子下面也開裂了,雙腿搖搖晃晃,似乎隨時都會倒下。阿米爾別過頭,不敢直視哈桑的絕望而真誠的目光。雖然阿米爾終於得到了父親的讚賞,但罪惡感卻籠罩了他的內心。
阿米爾無法原諒自己在哈桑遇到危險時的袖手旁觀,希望洗刷自己的罪惡。但他卻天真的以為,只要哈桑不再出現在他的眼前,他的罪惡感就會減輕。於是他想出一個陷害哈桑的主意,他把自己生日時收到的鈔票和新手錶,放到哈桑的毛毯下來誣陷哈桑。然而當阿米爾的父親問哈桑,這些東西是不是他偷的時,哈桑卻出人意料的承認了,他的回答簡單的只有一個字,以他嘶啞孱弱的聲音說,是。
阿米爾明白,如果他說不是,父親肯定會相信,因為他知道哈桑從來不說謊。哈桑其實知道,賽風箏的那天,阿米爾袖手旁觀,但他為了不讓阿米爾受到責罰,還是隱瞞了事情的真相。
阿里向阿米爾的父親辭行,說出了這種事情,他們沒辦法在這裡繼續生活了。無論阿米爾的父親怎麼挽留,阿里還是執意帶著哈桑離開。
哈桑走後,阿米爾見到了之前從未見過的事情,他的父親嚎啕大哭。而且阿米爾自己也發現,哈桑的離去非但沒有讓他如釋重負,反而加重了他的罪惡感。後來由於阿富汗戰爭的爆發,阿米爾和父親輾轉到了美國。阿米爾憑藉個人的努力,完成了大學學業,還成了名作家,並且結了婚,有了自己的家庭。父親去世之後,父親的好友拉辛汗找到了他。
拉辛汗告訴阿米爾,這些年他一直幫他們守著老家的房子,他還找到了哈桑,哈桑也已經結婚了。但可惜的是哈桑的父親阿里,兩年前被地雷炸死了。哈桑也問了拉辛汗好多關於阿米爾的問題,比如阿米爾結婚了嗎?有孩子嘛,還放風箏嗎?等等。當得知阿米爾父親去世的消息,哈桑忍不住掩面大哭,抹了整夜的眼淚。
數日早晨,哈桑答應拉辛汗搬回喀布爾和他一起住。但哈桑不願住進大房子裡的客房,他還是住在原先後院那間破屋子。在那間屋子裡,哈桑和妻子生了個兒子,並給他取名叫索拉伯。
一九九八年新政府掌權後,政府軍開始在阿米爾的家鄉以及周圍的城市大肆屠殺。政府軍還趁著拉辛汗離開的時間,佔領了阿米爾家的房子。為了守護房子,哈桑和他的妻子都被政府軍開槍打死了。拉辛汗請求阿米爾回到喀布爾,把哈桑的孩子索拉伯從孤兒院救出來。
在反覆的掙扎與矛盾中,阿米爾漸漸有所感悟。其實做過錯事,有著不光彩過去的並不是只有他一個人,他的妻子也有過叛逆的往事。在阿米爾妻子十八歲那年,愛上一個美籍阿富汗人,兩人私奔同居了四個月。甚至連一向受人尊重的父親,也曾經背叛自己的好友阿里,與阿里的老婆生下了哈桑。可不同的是,他們沒有像阿米爾那樣將罪惡藏在心底折磨自己。妻子把過去坦誠的告訴阿米爾,就表明其實她已經從過去走了出來。而父親雖然生前並沒有表明哈桑是阿米爾的弟弟,但卻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表達了他對哈桑的愛。
他們最終都從不堪的往事中走了出來。擺在阿米爾面前的有兩條路,要麼繼續背負沉重的罪惡感,要麼抬起胸膛走出往事,給自己機會去彌補遺憾。最終,阿米爾決定冒著生命危險,重返危機四伏的家鄉喀布爾,去尋找哈桑的兒子。最終他九死一生搭救出了索拉伯,那囚禁了他長達二十六年的心魔,隨著患有自閉症的索拉伯,在放風箏時臉上露出的笑臉而煙消雲散。歷經漫長的成長之旅,人到中年的阿米爾,終於長大成人了。
好到這裡,小說的主要故事情節就講完了。
知識點:
小說中忠貞不渝,善良堅強的哈桑讓人印象深刻,他堅強樂觀,對生活充滿信心。因為出身卑微,所以他遇到任何不平等的事,都選擇逆來順受。儘管吃了很多苦,卻依舊保有一顆純潔善良的心靈。哈桑拼命守護,他認為重要的人和物,就算面對無法抗拒的欺辱和意想不到的背叛,他也選擇守護到底,直到死亡。而阿米爾雖是富商家的貴公子,集寵愛於一身,他卻在跟自己的戰爭中輸掉了,選擇了懦弱和卑劣。
書中反覆出現的風箏,在小說中處於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小說主人公阿米爾背判哈桑的起點,更是他的心靈得到解脫和獲得自我救贖的終點。
小說關於鬥風箏比賽一節中有這樣一段精彩的描寫:「我卷開線讓它飛高,我的風箏轉了一個圈兒,飛到那隻藍色傢伙的上面,我穩住位置。藍風箏知道自己的麻煩來了,它絕望的使出各種花招,試圖擺脫險境。我睜開眼睛,望見藍風正猛然紮下,好像輪胎從高速行駛的轎車中脫落。」作者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賦予藍風箏人格化的特點。從「絕望」一詞中我們可以看出,此時藍風箏已經身處險境,但它仍使出各種花招來奮力一搏,但是結果已經註定。
作者在描寫藍風箏的失敗時,用猛然紮下,可見它失控的速度之快。然後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失控的藍風箏,比作了從高速行駛的轎車上脫落下的輪胎,將藍風箏墜落之時的慘狀描寫的淋漓盡致。
在成長過程中,或許你也會像阿米爾一樣,因為一次錯誤一直耿耿於懷。阿米爾因為無法面對自己的內心選擇了逃避,但他也為這一次逃避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使得夢魘不時縈繞心頭,心裡備受折磨。
其實每個人都會犯錯,重要的是要敢於面對自己的錯誤。那在空中飄忽不定的風箏,或許就是每個人做錯事之後,忐忑不安的良心。所以我們都是——追風箏的人。
好《追風箏的人》就為你講解到這裡,我們下期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