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中國足協在上海召開了2020中國足球職業聯賽專項治理工作會,這次會議的重點議題就2個——俱樂部中性名與球員限薪令。兩個議題中,爭議最大的無疑是中性名。自從中國足協計劃推動中國職業聯賽俱樂部中性名以來,這一議題始終存在很大爭議。尤其是在今年,根據足協最新的要求與規範,像國安、建業、泰達、申花和魯能這樣的老名字都很可能不保。但是,在這裡我們不禁要問,改中性名的初衷是什麼?假如初衷是希望中國的職業聯賽球隊能夠去企業化,構建屬於自己的足球文化,那麼在上述幾家老牌球隊經過20多年沉澱,已經形成自有球迷群體和足球文化之後,再這樣強制改名,豈不是本末倒置?
中性名?對不起,我們只認國安倆字
14日當天,結束了2020年全部比賽的北京中赫國安俱樂部啟程,從卡達首都多哈回國。在強制改中性名的前提下,亞冠1/8決賽對陣蔚山現代的比賽,很可能是御林軍最後一次用「國安」這個名字進行比賽。更嚴謹的來說,因為國安在參加亞足聯比賽時,一直是使用「Beijing FC」的名義,所以12月2日足協杯與武漢卓爾的比賽,很可能是「國安」在中國足壇的絕唱。
從1994年職業聯賽創建以來,北京國安足球俱樂部從未改名,即便中間有一段時間被冠名「北京現代」,即便後來「國安集團」不復存在,中信也不再是球隊的大股東,但是「國安」兩個字早已經融入北京球迷群體之中。在北京的地界上說足球,國安可以和北京這座城市劃等號。所以,即便北京國安改成別的名字,無論叫做什麼,在球迷心中都不會有認同感。因為,經過20多年的發展,「國安」二字早已經不是一家企業,不是一家公司,而是一支代表首都北京的球隊,它的名字叫做「北京國安」。
其實自從足協計劃強推中性名改革以來,中超、中甲的幾家老牌球隊就已經開始運作和足協商討此事。其中,天津泰達近期是最為活躍的,他們不但公開表示俱樂部中文名稱「泰達」二字是取自英文縮寫「TEDA」的諧音,「TEDA」的本意是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而且,球迷在進場觀看足協杯淘汰賽時,還打出橫幅寫上16個大字:「泰達早就刻在心裡了,真要拿刀剜走嗎?」這算是球迷們通過真情流露,表達自己強烈不滿的一種方式。
此外,北京國安、上海申花、河南建業、山東魯能,甚至是浙江綠城的球迷們都對足協的這一政策表達了不滿。由此可見,這些老牌球隊在當地深耕20多年,已經深入人心。以致於人們開口閉口不提地名,只提隊名就已經能夠清楚表達出自己所支持的隊伍,在時間不長的中國足球職業聯賽環境中,這儼然已經成為一種現象。
不改名就不穩定、不健康?
由於改名一事爭議很大,中國足協主席陳戌源也做出了自己的解釋。他說道:「老牌俱樂部球迷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我們需要長期穩定的地域俱樂部,培養更加健康的俱樂部文化。」這樣的表述看似很有道理,其實很難服眾。
第一,上述幾家老牌俱樂部在當地紮根的時間都很長了,而且從未更換過註冊地。這顯然是符合所謂「長期穩定的地域俱樂部」這一標準的。足協這個時候搬出這個理由根本站不住腳,因為中國職業聯賽歷史上有太多的俱樂部多次遷移主場,對當地的職業足球發展造成了嚴重傷害,對此事中國足協直到前幾年才開始進行管制,但惡劣影響已經造成,亡羊補牢為時晚矣。這裡面,剛剛降入乙級聯賽的北京人和是典型代表,這支球隊歷經上海、陝西、貴州、北京,兩省兩市,在中國足壇的口碑極差。此外,2020賽季的中超16支球隊中,廣州富力、石家莊永昌2支球隊也都至少有過1次的註冊地遷徙經歷。
第二,足協既然想要「培養更加健康的俱樂部文化」,那麼就不該斬斷俱樂部的文化血脈。古人云:「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同樣的道理放在這裡也適用,文化切割是最好的滅亡手段。
正如前文所述,國安、申花、魯能、建業、泰達等球隊名,對於北京、上海、山東、河南等省市,已經是一種文化符號。在北京,國安這支球隊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同樣的,在上海也不可能有人沒聽過申花這個名字。我們的職業足球雖然基礎薄弱,站在宏觀角度來看發展時間很短,但是好不容易經過20年的積澱在一些地區形成了特定的足球文化,、與球迷群體,這個時候卻要因為一個政策的調整,將前20多年的努力付諸東流,實在可惜。
足協及其上層管理高層勒令俱樂部改中性名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如此簡單粗暴的手法很難令人認同。不僅僅罔顧現實,並且與自身政策初衷自相矛盾,令人費解。無論結果如何,我們可以肯定的是,俱樂部改名一事還會有下文,相信上述這些俱樂部為了球迷,為了自身辛辛苦苦紮根數十載的努力,也不會輕易改掉自己的名字。
文/仰臥撐-張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