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刀切的中性名有何意義?中國足球或又一次瞎折騰

2020-12-11 騰訊網

沒成績的中國足球又開始改革了,然而,這些所謂的改革舉措,都有另一個更通俗的評價——折騰。

球員限薪和俱樂部改中性名,又成了這個冬天最新的改革舉措。

根據這個要求,俱樂部的名稱應當為「地域名+俱樂部名」;不得使用與俱樂部股東企業、實際控制人或關聯方相似、相近的發音或漢字;不得含有商品或服務類別名稱、組織形式名稱。

在中國足協要求的時限內,俱樂部需完成名稱變更登記手續,變更名稱後,俱樂部的原名稱和原簡稱將不得再被使用。若違反,將不得參加中國足協主辦的各類賽事,若未被認定為中性名稱的俱樂部,或取消職業聯賽的準入資格。

中國足球職業化了27年,實際上還沒解決一個職業體育產權歸屬的問題。在該放權給俱樂部或者中超聯盟的時候,卻以中國特色的股權模式或者管理要求以抗拒之;輪到俱樂部希望通過中國特色創造賺錢機會的時候,反而又強調國外俱樂部中性名稱的先進性。美其名曰:換投資人不換名稱,俱樂部有傳承。

在中國投資足球,本來就沒形成以體育本身養體育的正循環,都要母公司輸血。這樣的改名,是典型的損害所有投資人利益的做法。在俱樂部不能造血自生之前就著急改中性名,多少有些操之過急。

或許等中超聯盟真正成立後,由俱樂部自行投票決定更為合理。即便是必須改名,若允許各家俱樂部保留目前名稱,但再改名則必須中性化,這樣「潤物細無聲」的做法也會明智得多。

即便是強行要求改名字,也要仔細思量,一刀切改為「某某FC」「某某人」,基本等同於沒取名,甚至還完全失去了球隊的特色。

歐洲俱樂部大多數直接以球隊所在城市命名。在英格蘭,「聯」和「城」是一大特色;在義大利,則習慣用「英文縮寫+城市名」;西班牙不少球隊帶有「皇家」二字,或是「城市名+競技」;在德國,通常是「地名+俱樂部成立年份」的形式;在法國,純城市名更為常見。

對中國球隊來說,改名方向其實可以借鑑J聯賽,清水心跳、磐田喜悅、大阪櫻花、仙臺七夕和甲府風林等富有詩意的名字誕生不僅凝聚著市民情懷,又和球隊緊閉聯繫在了一起。其實在中國足壇也有優秀的例子,比如南通支雲,支雲塔是南通的象徵,把「支雲」融入到球隊名字中既有地方特色,又有文化內涵;而蘇州東吳這支江蘇球隊的名字,同樣很有歷史底蘊;梅州客家和新疆天山雪豹也將當地的特色文化體現地淋漓盡致。

值得一提的是,許多俱樂部的球迷組織,名字都很好聽。無論是國安的「御林軍」、申花的「藍魔」、魯能的「橙浪」,都遠比俱樂部本身的名字更容易讓球迷有歸屬感,更容易發展相應的文化和品牌。

當然,在聯賽還不能自身造血時,就強行把帶有哺乳意義的宣傳通道切斷,中性名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打擊足球投資人的積極性。絕大部分參與進來的投資人終極目標,依舊是希望得到相關的優惠政策,而不會從體育產業長久發展的角度,來投入這個項目。

不放權,不給真正的行業協會自主管理機會,無法提高參與職業聯賽俱樂部的收入,中國職業體育的發展其實還是老一套思維。

不從根本上改變這一點,其他的改變都是修枝剪葉。中國體育的職業化,也依舊是空有其名的偽職業化。

相關焦點

  • 中性名一刀切意義何在?別是中國足球的又一次瞎折騰
    根據要求,俱樂部工商註冊應該是行政區劃+俱樂部名+足球俱樂部+企業組織形式,名稱不得超過四個漢字。參加聯賽的簡稱是:行政區劃+俱樂部名稱。球隊名不得含有其他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名稱,也不得使用非漢字。在中國足協要求的時限內,俱樂部要把中性名上報足協競賽部審核。目前,中國各級足球俱樂部基本上並沒有形成以體育本身養體育的正循環,還都要母公司輸血。如此這樣的強行改名,是否有損投資人利益?是否會打擊投資人的積極性?在俱樂部不能靠自身造血之前就強制改名,足協這一舉動多少有些操之過急。
  • 一刀切的中性名有何意義?只是中國足球又一次瞎折騰
    沒成績的中國足球又開始改革了,然而,這些所謂的改革舉措,都有另一個更通俗的評價——折騰。 球員限薪和俱樂部改中性名,又成了這個冬天最新的改革舉措。
  • 中國足協鐵了心這麼幹?俱樂部中性名「一刀切」難阻擋
    眼看著中國足協又要召集聯賽會議(原定12月8日),而中性名問題又是其中重要的議題,在各家俱樂部上書未果、無奈徵集名稱的過程中,申花、建業、國安、泰達、綠城五大球迷會發布聯合聲明,希望能夠讓足協改變要求。球迷會聲明中表示:「中國足球職業化以來,一直在堅持和傳承的足球俱樂部屈指可數,反倒是異地轉讓和頻繁改名這種事情對球迷造成很大的精神傷害。
  • 國安、申花、建業、泰達、綠城球迷會發布聯合聲明:反對足協中性名一刀切
    揚子晚報網12月6日訊(記者 張晨瑆 孫雲嶽 張昊)北京時間12月6日,關於足協對於中國職業足球俱樂部「中性名」改造的話題再起波瀾。由於此前爆出消息,足協將對俱樂部的「中性名」一刀切改造,也就是2004年之前就有、本可以存續的長期使用的老字號比如申花、國安這樣的名字,可能也保不住,於是,國安、申花、建業、泰達、綠城俱樂部下的五大球迷會在今天發布聯合聲明,反對足協中性名政策一刀切。
  • 申花國安等五家球迷會聲明:反對足協中性名一刀切
    北京時間昨天,申花、國安、建業、泰達、綠城俱樂部下的五大球迷會發布聯合聲明,反對足協中性名政策一刀切。此前,有國內媒體報導稱,在11月25日中超投資人會議上,中國足協明確指出,現中超16家俱樂部中,僅有大連人一家俱樂部符合新賽季俱樂部名稱中性化的規定,其他15家俱樂部均要對原有的俱樂部名稱進行修改,做到完全去企業化,實現中性化。俱樂部名稱中不得含有俱樂部股東、股東關聯方或實際控制人的字號、商號,也不得使用諧音這樣的要求直接導致國安、泰達、建業、綠城等老字號要在中國職業聯賽消失。
  • 中性名引爆矛盾工資表似過年關 中國足球如何挺過寒冬
    據統計,上賽季已經有四家中超俱樂部在轉會市場實現零投入,今年恐怕這個數字還會擴大。中國足球冷清還在於新政之間的矛盾。比如限薪限投的出發點是保護俱樂部生存和發展,進而穩定中國足球的基本發展。嚴厲的限薪政策也是足協為俱樂部減負減壓背鍋。包括聯賽擴軍也是為了緩解俱樂部的生存壓力,但中性名政策則打擊了投資人的積極性,等於嚴重破壞了中國足球的投資環境。
  • 一刀切弊端頻出!被指謀殺中國足球文化!有據理力爭也有消極應對
    但據進一步的深究,哪怕是上海申花中的「申花」已不復存在,依舊需要強制改名成為中性名稱。對於中國足協的強制手腕,國內5個老牌俱樂部(建業、國安、申花、泰達、綠城)的球迷在近日發表聯合聲明:反對足協一刀切!
  • 降薪改中性名一刀切,中超會議框定2021大調整
    降薪改中性名一刀切,中超會議框定2021大調整
  • 中國職業足球俱樂部中性名大亮相,看看誰最有文化?
    歲末年初,中國足協一紙公文,在俱樂部名稱中性化一刀切限期完成的生死時速和陳主席「中國足球要有文化」的內涵要求下,中國各職業足球俱樂部開始了一場和時間賽跑的起名字大賽
  • 國安申花泰達建業綠城5隊球迷聲明:不反對中性名,拒絕一刀切
    足協要求的俱樂部中性名更改,近日引發各隊球迷的關注,由於國安、申花、泰達、建業和綠城縱觀中國足球職業化以來,一直在堅持和傳承的足球俱樂部屈指可數,反倒是異地轉讓和頻繁改名這種事情對球迷造成很大的精神傷害。自己的主隊,對常年站在看臺的球迷來說是一種情感寄託,隊名,隊徽,顏色都是其中的一部分。
  • 限薪+中性名政策落地,變革後的中國足球會更好嗎?
    資料圖今天中國足協在上海召開的2020中國足球職業聯賽專項治理工作會議上公布了多項政策,從各俱樂部支出總額限制到球員限薪,再到中性名政策,均為中國足球職業聯賽拉開了巨變的序幕。只是中國足協希望用工資帽鼓勵本土球員留洋、用中性名結束俱樂部對母公司注資依賴的初衷與目前中國足球的現狀並不相符。
  • 足球報:投資人會議延期並非因中性名爭議,而是手續未完成
    虎撲12月07日訊 據《足球》報微博報導,12月8日的聯賽投資人會議延期,並非是因為外界傳聞的「中性名爭議」,而是因為會議手續沒有完成。 11月25日中超投資人會議明確要求俱樂部名稱中性化後,圍繞此事的爭議一直沒有停止。
  • 改中性名,要麼一刀切,痛快公平,要麼逐一研究,力求合理
    2020的冬天,是中國足球改革又一輪開始。俱樂部改中性名字。雖然不是真刀真槍的直接的提高足球水平。但起碼是想要做些什麼。而且也是在其他國家證明了有優點的事情。真正的讓俱樂部名稱一直不變,成為一個有價值的文化符號。
  • 國安、申花、泰達等五家球迷協會:反對足協中性名稱一刀切
    圖片來源:御林軍官方微博 直播吧12月6日訊 國安、申花、泰達、建業和綠城五家俱樂部的球迷組織聯合發布聲明,反對足協中性名稱一刀切的做法,
  • 傲腿侃球:中性隊名不應「一刀切」
    中國足協要求各級職業聯賽俱樂部需在2021賽季註冊前,實現隊名中性化。     所謂隊名中性化,是要求俱樂部名稱不得再有投資方或贊助商的名詞或相關商業產品名字。放眼世界,讓人耳熟能詳的皇家馬德裡、巴塞隆納、尤文圖斯、拜仁慕尼黑、曼徹斯特聯等隊名,均是中性隊名。      放眼世界,由企業隊名改為中性隊名的事情不乏先例。
  • 又要一刀切!無緣12強賽就取消歸化?足協急功近利毀掉中國足球!
    又要一刀切!無緣12強賽就取消歸化?足協急功近利毀掉中國足球!文/公害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The picture comes from the Internet.If there is any infringement, please contact the author to delete it):近日有媒體消息稱,在大力歸化了多名實力派外援之後,如果中國國家隊依舊無法打進十二強賽的話,那麼中國足協將取消歸化政策。這種急功近利的表現完全符合這些年中國足球的現狀,而真正毀掉中國足球的也同樣是這些搞政治的足協官員。
  • 御MEN·傲腿侃球|中性隊名不應「一刀切」
    圖/PP體育應該說,對於足球文化長遠發展而言,隊名中性化確實是中國足球改革當中很值得推進的一項工作。中國足球職業化以來,不少球隊由於贊助商的更迭而改換名字、顏色、隊徽甚至主場,除上海申花、北京國安、河南建業等相對穩定的球隊,其他球隊幾乎都有過多次改名的過往。
  • 曝中超俱樂部中性名一刀切,至少14隊必須改國安恆大也不例外
    按照此前中國足協出臺的政策,2021年中國職業聯賽的所有球隊都將要全部改為中性名,但過往在2004年前就已經存在的俱樂部名字,是可以得到保留的。不過在最新召開的會議中,這政策又有了大反轉。
  • 一刀切的政策只會讓中國足球失去文化底蘊
    與其說捨不得自己的企業名,不如說是不知道改什麼名更能代表球隊。媒體給的建議有三種方案:美式、歐式、日式,但無論哪種都不應該被採取。中國足球雖然不行,但中國文化不落後於美歐日,我們足球還沒有差到連取名都學人家的地步。
  • 足協主席宣,恆大不用折騰下去了
    延遲了一周的中國足球職業聯賽工作會議終於召開了,在會上足協也正式宣布了4項改革任務,其中就包括限薪、俱樂部支出限額、相關違規處罰條例以及中性名。其實相關內容也正如此前的傳聞一樣,在限薪方面,本土球員是稅前500萬人民幣,而外援則是稅前300萬歐,俱樂部年度投入總額就限定在6億以下,中性名繼續是一刀切形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