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成績的中國足球又開始改革了,然而,這些所謂的改革舉措,都有另一個更通俗的評價——折騰。
球員限薪和俱樂部改中性名,又成了這個冬天最新的改革舉措。
根據這個要求,俱樂部的名稱應當為「地域名+俱樂部名」;不得使用與俱樂部股東企業、實際控制人或關聯方相似、相近的發音或漢字;不得含有商品或服務類別名稱、組織形式名稱。
在中國足協要求的時限內,俱樂部需完成名稱變更登記手續,變更名稱後,俱樂部的原名稱和原簡稱將不得再被使用。若違反,將不得參加中國足協主辦的各類賽事,若未被認定為中性名稱的俱樂部,或取消職業聯賽的準入資格。
中國足球職業化了27年,實際上還沒解決一個職業體育產權歸屬的問題。在該放權給俱樂部或者中超聯盟的時候,卻以中國特色的股權模式或者管理要求以抗拒之;輪到俱樂部希望通過中國特色創造賺錢機會的時候,反而又強調國外俱樂部中性名稱的先進性。美其名曰:換投資人不換名稱,俱樂部有傳承。
在中國投資足球,本來就沒形成以體育本身養體育的正循環,都要母公司輸血。這樣的改名,是典型的損害所有投資人利益的做法。在俱樂部不能造血自生之前就著急改中性名,多少有些操之過急。
或許等中超聯盟真正成立後,由俱樂部自行投票決定更為合理。即便是必須改名,若允許各家俱樂部保留目前名稱,但再改名則必須中性化,這樣「潤物細無聲」的做法也會明智得多。
即便是強行要求改名字,也要仔細思量,一刀切改為「某某FC」「某某人」,基本等同於沒取名,甚至還完全失去了球隊的特色。
歐洲俱樂部大多數直接以球隊所在城市命名。在英格蘭,「聯」和「城」是一大特色;在義大利,則習慣用「英文縮寫+城市名」;西班牙不少球隊帶有「皇家」二字,或是「城市名+競技」;在德國,通常是「地名+俱樂部成立年份」的形式;在法國,純城市名更為常見。
對中國球隊來說,改名方向其實可以借鑑J聯賽,清水心跳、磐田喜悅、大阪櫻花、仙臺七夕和甲府風林等富有詩意的名字誕生不僅凝聚著市民情懷,又和球隊緊閉聯繫在了一起。其實在中國足壇也有優秀的例子,比如南通支雲,支雲塔是南通的象徵,把「支雲」融入到球隊名字中既有地方特色,又有文化內涵;而蘇州東吳這支江蘇球隊的名字,同樣很有歷史底蘊;梅州客家和新疆天山雪豹也將當地的特色文化體現地淋漓盡致。
值得一提的是,許多俱樂部的球迷組織,名字都很好聽。無論是國安的「御林軍」、申花的「藍魔」、魯能的「橙浪」,都遠比俱樂部本身的名字更容易讓球迷有歸屬感,更容易發展相應的文化和品牌。
當然,在聯賽還不能自身造血時,就強行把帶有哺乳意義的宣傳通道切斷,中性名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打擊足球投資人的積極性。絕大部分參與進來的投資人終極目標,依舊是希望得到相關的優惠政策,而不會從體育產業長久發展的角度,來投入這個項目。
不放權,不給真正的行業協會自主管理機會,無法提高參與職業聯賽俱樂部的收入,中國職業體育的發展其實還是老一套思維。
不從根本上改變這一點,其他的改變都是修枝剪葉。中國體育的職業化,也依舊是空有其名的偽職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