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駐恩施市,是湖北的13個地級行政區之一 。位於湖北的西南部,同時也屬於國家的西部大開發區域,恩施州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州,有土家族、苗族、侗族、漢族、回族、蒙古族、彝族、納西族、壯族等29個民族。
恩施因少數民族眾多,所以有著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更是擁有許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土家族《撒爾嗬》就是其中之一。
土家撒爾嗬,漢族稱「跳喪」,又叫「打喪鼓」。是土家族民間悼念死者,為死者送行的一種隆重的送葬禮儀式。撒爾嗬作為清江流域土家人的一種喪儀習俗,它的奇特之處就是喪事當作喜事辦。土家人有 「一死眾家喪,一打喪鼓二幫忙」的說法。四山五嶺、左鄰右舍的鄉親聚集在孝家堂屋裡,在亡人的靈柩前,人們踏著鼓點載歌載舞,場面氣氛歡快熱烈,通宵達旦。
撒葉兒嗬是土家語,漢語意思為喪歌。早在隋唐時期,土家族先民就有「父母初喪,擊鼓以道哀,其歌必號,其眾必跳」的習俗。這種習俗經過不斷傳承,逐步演變為跳喪舞。
在恩施,家裡老人(去世)後,有一套完整的喪葬流程:
燒落氣紙:
按照土家人的習俗,喪家在老人去世後,孝子首先要跪在亡者床前,燃燒一種當地製造的很粗糙的黃色草紙,土家人稱之謂「落氣紙」。
報信:
在將亡人裝殮入棺後,即燃放鞭炮或派人翻山越嶺去告訴親朋好友,叫做「報信」,親友及鄉鄰在得到報信後,即從四面八方趕到喪家,有的親友鄉鄰要走幾十裡甚至上百裡的山路,不管多晚,打著火把也要趕到喪家,土家人稱之謂「奔喪」。
布置靈堂:
孝家把靈堂設在堂屋裡。靈柩前的四方桌上供奉著紅色的靈牌,靈樞上鋪著紅色的繡花絨毯。跳撒爾嗬所用的牛皮大鼓就置於靈柩前的桌子旁邊,靈柩前的空地就是人們跳撒爾嗬的地方。
開跳:
夜漸漸深了,弔喪的人們吃過晚飯後,最熱鬧、最濃烈的跳喪也要開場了。只見掌鼓歌師父走到靈柩旁,拿起鼓捶示意前來奔喪的客人,意思是願意上來跳的可以開始跳了,隨即擂響了牛皮大鼓,隨著「咚咚咚」的鼓點節奏,掌鼓的歌師高聲唱出了跳撒爾嗬開場的第一個曲目「待師」。
「我打鼓來你出臺,黃花引動白花開……」
伴隨著鼓聲和歌聲,前來奔喪的土家漢子兩人相邀上前,隨著鼓點踏著節奏,自然地走到靈柩前起舞,邊跳邊與旁邊觀看的鄉鄰一起唱著應和:「跳撒爾嗬哎——」。
撒爾嗬是一種歌舞性很強的民俗祭祀表演活動。其舞姿剛健、古樸、豪放、粗獷,尤其是跳「燕兒銜泥」,更為妙絕。只見一人丟一手帕在地下,另一人叉開雙腿下大腰,隨著鼓點的加快,雙手後翹煽動雙翅,嘴攏地面銜起帕子。
土葬:
在定好的下葬的日子當天清早,會讓親人最後一次看去世的人,隨後由八人抬棺,親人哭著送行,送上山上,進行土葬。
撒爾嗬是土家人對生命價值的肯定,是維繫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紐帶,是文化傳承的載體。它表達了土家人的生死觀和宇宙觀,保留了漁獵時代和農耕文明的生活畫面,積澱了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的遺存,因此,它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