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化騰成為版權音樂最大佔有者 阿里已遠不是其對手

2020-12-12 新浪財經

來源:礪石商業評論

在高曉松做夢的這一年,2016年7月,馬化騰將中國音樂集團收入囊中,成為版權音樂的最大佔有者。對於昔日王者中國音樂集團而言,這是最好的結局。雖然表面上它依然是音樂市場上的三巨頭之一,但隨著版權合同的到期,中國音樂集團越來越沒有了繼續雄霸天下的能力。與騰訊結合,就是四平八穩的龍頭了。而且合併後,一個音樂版權可以由多家平臺分攤版權費,不但減少了重複購買版權的交易成本,而且可以通過差異化運營滿足不同的消費需求。兼併後騰訊係數字音樂平臺將佔據48.91%的市場份額,阿里已經遠不是其對手了。

礪石導言

近期蝦米音樂傳言將被關停停,這是否 中國在線音樂市場終局將至?

金梅 | 文

礪石商業評論 | 來源

在出版總署的大院裡,前來「討個說法」的高曉松和劉歡像個燙手的山芋。沒人管,臉大也沒用。經過20年的苦苦掙扎,高曉松終於盼來了法治時代。然而坐進阿里音樂董事長辦公室的高曉松,卻開始承受版權之重,演繹了一個真人版的《秋菊打官司》。

20世紀90年代,高曉松在旺盛的創作期為劉歡寫下《好風長吟》,誰料盜版成災,申訴無門。

「電影有國家電影局,上面還有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管著,可音樂連個處、科、股都沒有」。高曉松回憶,他和劉歡「兩臉加一塊一平方米那麼大」的大腕,最後輾轉找到出版總署大院,可兩大名人連個願意接待的人都沒有。終於一位工作人員打破僵局聲稱願意「研究一下」。看著兩位大腕期待的眼神,他很快無奈地坦言:「其實研究也沒有用,我們沒辦法給人家罰款,沒發票,執法隊都沒有」。

正道走不通,高曉松跑去杭州,約見國內數個盜版商。談判不是頤指氣使,而是低聲下氣:「大哥們,讓我們先賣10天,咱們盜版再上,行麼?」對方理直氣壯地回答:「不行,就給你5天!」「5天根本不夠回本,如果創作者死了,你們盜版誰去?」盜版商細細一想,感覺有道理,動搖了:「那就一禮拜,你們一禮拜,我們就上。」

這場殘酷又諷刺的商業談判,高曉松在很多場合提過很多次,頗有一些黑幫小說的氣息。版權保護不夠完善的音樂領域,創作者的生存困境,一目了然。在版權保護、產業鏈條相對完善的電影領域,「頭部創作者」享受到了巨大紅利,1999年,劉曉慶的名字竟然掛在美國《福布斯》雜誌中國首富排行榜上,雖然很快被胡潤榜單踢出首富榜,但其財富創造能力可見一斑。

高曉松顯然不夠「好命」,自己辛辛苦苦寫歌,還要看盜版商的臉色吃飯。90年代末,網際網路技術開始蓬勃興起,這個孕育了巨大商機和數位網際網路巨頭的時代,讓眾多人逆天改命。然而,高曉松們這些傳統音樂人卻迎來了更壞的時代。

1

網際網路「生瓜蛋子」的野蠻時代

「跟盜版商還能談一談,他們也是江湖人,大家也懂事,但IT這幫生瓜蛋子,一上來就盜版正版一塊打,最後大家都躺在那裡,一起死了。」更可怕的是,代表著先進生產力和時代潮流的網際網路,徹底改變了人們音樂付費的習慣。2000年以後,網際網路崛起的新生力量,讓高曉松這個敢跟盜版商約架的資深頑主也敗下陣來。

1993年,MP3音頻壓縮技術誕生,一首歌被壓縮到幾兆的大小,在網際網路技術的普及下開始鋪天蓋地地傳播。輕輕一點滑鼠,歌曲就飛進了千家萬戶,哪還給音樂人討價還價的窗口期。國外免費音樂下載網站MP3.com、Napster迅速壯大,但這些「生瓜蛋子」很快就被國外的傳統音樂巨頭們用版權保護法,打得一命嗚呼。從高曉松的此前境遇,也不難推斷,中國的在線音樂市場會是另一番樣子。

網際網路加持下,用戶可以在網上搜索、免費收聽、下載自己喜歡的任何一首歌。2001年,百度還非常貼心地推出MP3搜索功能,通過從上億的網站中爬取MP3連結建立MP3歌曲庫。傳統音樂內容商卻在鋪天蓋地的盜版下載中,迎來了至暗時刻。網際網路沒有發行窗口期,版權方無法跟平臺討價還價,告也白告,就只能眼巴巴看著網際網路平臺坐收數位音樂需求爆發的紅利,迅速成長壯大。

PC時代,門戶網站紅極一時,音樂服務自然是巨頭們不肯錯過的蛋糕。以新浪、網易、搜狐為首的大型綜合類門戶網站,都推出自己的音樂頻道。與搜索網站不同,門戶網站音樂頻道提供的內容較為綜合,包括音樂收聽、娛樂資訊、社區論壇等功能。由於具有較強的品牌宣傳效應,因此也有較多唱片公司選擇與門戶網站進行合作。2003年,依靠網易在納斯達克上市,丁磊還榮登中國首富寶座,成為第一個躋身中國首富的網際網路人。

在亂拳打死老師傅的時代,電信運營商算是留給傳統音樂人的一方樂土。2003年開始,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三大電信運營商的彩鈴服務推出,運營商採取打包購買的形式,為音樂製作人提供了不錯的收入來源。從最開始的《超級女聲》到此後的《中國好聲音》,伴隨著音樂選秀節目一路高歌猛進的,還有電信增值業務帶來的巨大利潤空間。經歷了短暫的春天,隨著微信等網絡通話的普及,彩鈴業務大幅下降,電信運營商對音樂版權採購的體量持續下降。

2003年後,以酷狗、酷我等為代表的P2P在線音樂網站成立。它們以針對性的服務,人性化的頁面,下載播放的方式,讓門戶的音樂業務走到了盡頭,甚至直接將綜合類門戶網站的音樂頻道擠出了歷史舞臺。酷狗作為專門的音樂P2P下載工具,日均獨立IP訪問超過500萬,同時在線最高68萬,每天下載次數在500萬次左右。百度MP3頻道的日均PV也在8000萬次以上,日均下載單曲數量1000-1500萬次。2005年,QQ音樂上線,作為QQ的一個附加功能,搶佔著用戶的耳朵。

平臺在盜版的灰色地帶賺得盆滿缽滿的時候,版權保護問題終於登上了歷史舞臺。從2005年開始,國家版權局開展了長達十年的打擊網絡侵權盜版的「劍網行動」,針對網絡文學、音樂、視頻、遊戲等重點領域,加大打擊力度。盜版打擊並非一蹴而就,昔日的巨頭在版權限制下不斷騰轉挪移。隨著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行業在不斷地洗牌,但盜版的問題依然嚴重。

唱片業協會發布的《2012數位音樂報告》指出,中國數位音樂的比重為71%,盜版率為99%,盜版來自網盤和非法下載網站。國家對盜版的打擊力度逐漸加強。曾經以爬取唱片公司連結為主的音樂搜索平臺難以為繼,在版權的限制下,PC端音樂巨頭開始合併。2012年,百度決定對百度MP3、千千靜聽等平臺和產品進行重組,合併為「百度音樂」。

免費類音樂網站,在版權逐漸規範的趨勢下,最終退出歷史舞臺,正版化的經營模式順勢打開。數十年的網際網路盜版暴利時代,畫上了句號。

2

首富亂戰

2013、2014年中國數位音樂產業,各家高價競買音樂版權,開啟了併購與轉型的大洗牌期。「買買買」勝出的邏輯非常簡單:群雄持久戰,彈藥充足者勝。

昔日數位音樂王者,在數十年的積累中已經拿下了一片城池,佔山為王。酷狗音樂作為老牌數位音樂服務商,10多年來一直領跑國內數位音樂產業。2004年酷狗音樂網(電腦版),2008年酷狗音樂手機客戶端,2014年收購酷我音樂,組建成新的海洋音樂集團(後更名中國音樂集團)。由於它布局的音樂版權早,拿到了性價比不錯的版權授權,成為了不容忽視的一極。

伴隨著音樂正版化誕生的QQ音樂,彼時已經走過了9個年頭,雖然與海洋音樂相比資歷尚淺,但其雄厚的經濟實力讓海洋音樂望塵莫及。QQ音樂的朋友圈和資源,在資本和時間的積累中,已經非常華麗。它與200多家唱片公司建立版權合作關係,擁有1500萬首的正版曲庫,在曲庫規模層面佔據絕對優勢。2014年上半年,馬化騰摘下中國首富的桂冠,讓騰訊音樂雄霸天下的底氣更足了。

但馬化騰首富寶座還沒有焐熱,下半年,阿里上市成功,馬雲成為中國首富。IT取代房地產成為首富「聚集地」。隨著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悄然而至,二馬的財富也在屢創新高。數位音樂產業體量很大,想要買下天下必須有大手筆,騰訊和阿里成了音樂平臺的理想歸屬。

2013年,從阿里出走創業六年的蝦米音樂創始人王皓,在版權壓力下投身阿里巴巴。這一年,用戶量超兩億的天天動聽,也迫於版權壓力賣身阿里。它們成為阿里巴巴25個事業部之一,阿里正式入局音樂角逐,成為華納、環球、索尼、滾石、寰亞等一眾國內外大牌唱片公司的戰略夥伴。迅速崛起的阿里成為音樂市場三足鼎立者之一。

對於數位音樂這片天下,二馬各有自己的雄心壯志。

做2C生意起家的騰訊,延續了此前的模式,不斷在「聽、看、唱、玩」的不同音樂使用場景中合縱連橫,擴大自己的戰略版圖。QQ音樂、酷我聚星、全民K歌,通過活動、社交、直播等等不斷搶佔用戶資源。

做2B生意起家的阿里,希望建立一個音樂版的淘寶——音樂生態圈,為藝人最大化挖掘潛在商業價值。雖然入局較晚,但彼時馬雲手裡的兩張王牌:天天動聽和蝦米音樂,市場佔比超過20%,不容小覷。

善於在二馬夾縫中求生存的昔日首富丁磊,亂世之中衝出重圍,在音樂領域展現其過人本領。在2015年音樂史上最嚴的版權令發布前夕,網易雲音樂在社交和小眾的精準定位下,開始迅猛發展。

各家開始重新瓜分天下,天下也從此變得割裂。蝦米在阿里撐腰下,買了滾石、《中國好聲音3》、《我是歌手》第四季,還從騰訊手中搶回了華研(旗下包括SHE、飛輪海、林宥嘉等歌手)。網易、騰訊的自有版權庫,同樣是獨家佔有,用戶只能在三個平臺之間來回切換。但除了軍備之戰,騰訊還有殺手鐧來應對所有「攪局者」。

2015年2月,蝦米音樂、天天動聽、網易雲音樂三款音樂軟體先後被微信屏蔽。騰訊雖然用打擊盜版的言論為屏蔽辯護,但爭奪市場份額之心毋庸置疑。小部分人繼續用截圖的方式來進行音樂分享,但更多的人不得不默默地裝上了QQ音樂。畢竟周杰倫、五月天、蕭敬騰、韓庚、林俊傑等人在內的一批歌手的獨家版權只有騰訊有。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雖然周杰倫是QQ音樂的獨家,但網易雲音樂的用戶卻可以毫無壓力地試聽並下載周杰倫的全部30盤專輯。只不過在播放這些音樂時,會滾過一行字幕:「音樂來自第三方。」蝦米花重金買下了華研國際的版權,但QQ音樂上,林宥嘉的曲目仍被試聽和下載,同樣有一行小字:「音樂來自第三方。」2015年11月,國家政策要求,所有網際網路平臺上未授權的歌曲被全部拿下,數位音樂領域的版權問題終於解決了。直到被免費版權和內容扶持起來的網際網路企業有了反哺能力,盼了20年的版權保護政策才落地。

視頻行業完成正版化後,行業洗牌,隨之而來的是影視行業的井噴。張朝陽甚至開玩笑說,「如今女明星都不嫁豪門,而要改嫁男明星了。」這一切似乎預示著國內流行音樂人20多年遊走於法律庇護之外的日子終將結束,四處告狀無門的高曉松們的好日子終於要來了。音樂行業正版化之後,被藏在巨頭紛爭背後的高曉松們,終於該揚眉吐氣了吧。

3

高曉松的秋菊之困

無論是在三巨頭之間,還是三位首富之間的音樂競爭中,阿里都相對稚嫩。為了讓自己顯得更加老練沉穩,找一個資歷豐富的掌舵者是個迅速成熟的辦法。就這樣,高曉松、何炅、宋柯,這些在音樂圈有資歷有人脈的元老級人物,被搬來壓陣。

2015年7月,高曉松加盟阿里音樂,出任董事長。幾乎被消聲數年的高曉松,居然在十幾年紛紜變化之後,做起了昔日「生瓜蛋子」們的領班。從曾經法外之境的版權困惑,到今天超級嚴格的版權制度,和市場上愈演愈烈的版權大戰。高曉松迎來了創作者的好時代,但坐到了阿里的辦公室,他卻不得不為水漲船高的版權價格發愁。

擺在高曉松面前的有兩條路,一條路是收集天下所有的雞蛋和賣雞蛋的店鋪,另外一條路是籠絡天下所有下蛋的母雞。騰訊選擇前者,但高曉松和阿里更傾向後者。2016年,高曉松創作了《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贈送給了東家阿里,版權費分文未取。這首歌的火爆,讓他堅定了守住下蛋母雞的正確性。

2016年,天天動聽用戶點了一下更新按鈕,然後這個APP就毫無徵兆的人間蒸發了,定位為音樂淘寶的——阿里星球取而代之。阿里星球除了天天動聽音樂庫服務,還有明星廣場、明星資訊、熱門活動、明星商城、直播等音樂產業鏈一條龍。龐大的平臺屬性,分散的用戶定位,複雜的用戶界面,讓這個APP飽受詬病。

有人說,高曉松不是在執行他的雄心壯志,而是在追逐一個十年之內都無法實現的痴心妄想。一番操作之後,當年10月份阿里星球關閉,曾經兩億多用戶的天天動聽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高曉松打飛了馬雲的一張音樂王牌,但這件事更大的成本是機會成本。

在高曉松做夢的這一年,2016年7月,馬化騰將中國音樂集團收入囊中,成為版權音樂的最大佔有者。對於昔日王者中國音樂集團而言,這是最好的結局。雖然表面上它依然是音樂市場上的三巨頭之一,但隨著版權合同的到期,中國音樂集團越來越沒有了繼續雄霸天下的能力。與騰訊結合,就是四平八穩的龍頭了。而且合併後,一個音樂版權可以由多家平臺分攤版權費,不但減少了重複購買版權的交易成本,而且可以通過差異化運營滿足不同的消費需求。兼併後騰訊係數字音樂平臺將佔據48.91%的市場份額,阿里已經遠不是其對手了。

而等到阿里回過神來,發現自己為了一個太過遙遠的海市蜃樓,丟了眼下的城池,已經為時已晚。本想著有了平臺,就會有歌手,然後音樂就會源源不斷,用戶就會不請自來,一如當年的淘寶。但騰訊卻用現成的版權作品和平臺,將用戶一波波地端走了,市場上能等得了阿里音樂瓜熟蒂落的用戶寥寥無幾。天天動聽弄廢了,剩下的蝦米用戶數量有限,讓版權購買的成本分攤到每一個用戶身上奇高無比。用戶基數小,在版權購買上被處處掣肘,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9月,阿里趕緊將高曉松升任阿里娛樂戰略委員會主席,將CEO宋柯提升為董事長,架空兩人的權利。此後阿里音樂的負責人開始由文娛板塊的各種風雲人物兼任。蝦米音樂的創辦者王皓還被請回來,但也很快離開戰場。錯過風口期的阿里音樂,大勢已去,苦苦掙扎也於事無補。更何況阿里文娛眾多業務都是無底洞,音樂很難獲得戰略上的高度扶持。本該坐擁數億用戶的阿里音樂,在頻繁的人事變動中,元氣大傷,幾乎只剩下華研的歌手SHE等,撐著版權的場面。

短短一年之後,2018年7月,騰訊旗下QQ音樂、酷狗音樂、酷我音樂、全民K歌的MAU分別達到2.9億、3.5億、1.3億、1.5億,市佔率達75%,成為音樂流媒體行業領頭羊。迷途的阿里,給了網易反超的機會。主打分享和發現的網易雲音樂以精準的個性化推薦和私人FM、海量「歌單」內容、高質量樂評氛圍,成功突圍。據月活躍用戶的體量,騰訊音樂、網易雲音樂和阿里音樂成為新的市場三甲。

2019年初,酷狗音樂月活2.94億,QQ音樂2.72億,網易雲音樂1.4億,相比之下,阿里旗下的蝦米音樂不足5000萬,被頭部APP甩出很遠的距離。阿里音樂的墜落還在繼續。2019年6月,手握SHE、田馥甄等歌手版權的華研轉投騰訊音樂陣營,這意味著蝦米音樂失去了最後一塊重要的版權陣地。同年8月,網易官方宣布,網易雲音樂用戶突破8億,同比增長50%,網易雲音樂聲稱在社區屬性上比QQ音樂更有優勢。

對於阿里而言,籠絡網易雲音樂是留在場內的「新希望」。在一個沒有流量紅利、優質內容價值凸顯的時代,熬過亂戰時期的網易雲音樂,已然成為巨頭們為開闢捷途而爭相收買的對象。百度為了獲得留在場上的機會入股了網易。9月,丁磊在將網易考拉以20億美元賣給阿里之時,網易雲音樂也拿到了阿里系的7億美元融資,佔股約20%。此後,網易雲音樂和蝦米即將合併的消息,一直不斷被提及。

最近,一則消息炸出了網友的萬千思緒。11月29日,微博認證為「NOVA娛樂主理人,前華納音樂/環球音樂中國區市場總監」的用戶表示,蝦米音樂將於明年1月關閉。其在評論中還稱,「太可惜了,即使單純看音樂分類和專輯單曲EP等分類,至今也是蝦米最專業」。11月30日早間,微博話題#蝦米音樂#衝上熱搜,閱讀量達2.5億。蝦米音樂官方回應稱「不予置評」,讓用戶更有理由為蝦米寫送別詞了。

悲痛之餘,有人指責阿里大文娛的架構害人,有人再次挖出了打飛天天動聽這個好牌的高曉松。阿里音樂的隕落,高曉松不能推諉,但說他一個人毀了阿里音樂難免有失偏頗。與騰訊音樂的系統能力相比,阿里瘸腿的不止一點。

版權、社交和用戶,共同組成了騰訊音樂泛娛樂生態系統的核心部分,這是騰訊率先實現盈利的根源。海量音樂版權是騰訊音樂在多年的戰略部署下形成的利潤點,並對其他平臺樹立了利潤屏障;背靠騰訊兩大社交平臺,基於音樂內容進行延伸的創新性商業模式,既是利潤源也是利潤屏障;海量用戶,是騰訊音樂盈利的基礎,也是騰訊音樂盈利模式下取得成功的結果。

2015年,版權保護政策的確立,觸發了騰訊音樂的迅速擴張。近年,網絡音樂格局已定,已經勝券在握的騰訊獨佔鰲頭,卻黯然神傷。版權大戰,騰訊贏了天下,但輸了利潤啊。騰訊開始「痛改前非」,做版權分銷,跟市場分享勝利的果實。

最近,騰訊音樂果真拿到了超預期的財報。2020年第三季度,騰訊音樂總營收、淨利潤、調整後淨利潤、在線音樂收入、社交娛樂收入、在線音樂訂閱收入等多項核心數據均創單季新高,在線音樂付費用戶達到5170萬、付費率破8%,多項業務取得裡程碑式好成績。

蝦米音樂前途未卜,還有沒有人能撼動騰訊音樂的江山?抖音快手強勢崛起背後,是小視頻的瘋狂,更是音樂的狂歡。但終究能否成氣候,等時間來回答吧。

相關焦點

  • 馬化騰又孵化出一隻獨角獸,估值1149億,或成為支付寶最大對手
    進入新世紀以來,騰訊和阿里巴巴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而馬雲和馬化騰兩位創始人也相繼成為中國首富,可以說風光無限。作為國內最大的兩大網際網路巨頭,騰訊靠社交起家,而阿里則靠電子商務起家,但近年來,雙方開始涉足很多領域,騰訊自己做電商做不起來,但卻是京東,拼多多的最大股東,和美團也有著莫大的關係,而阿里在社交領域也可謂下足了功夫,花大手筆投資了微博,又開發出了釘釘軟體,目前釘釘的用戶已經超過了3億,雙方都在暗自較量。
  • 阿里、騰訊、網易,在線音樂?如果音樂只能在線
    所以,此次約談各在線音樂公司負責人時,版權管理司負責人特意指出了哄抬價格搶奪獨家版權這件事,雖然沒有直接點名,但很明顯是在敲打騰訊音樂和阿里音樂。這次約談最大的受益方的無疑是前一刻還被騰訊音樂與阿里音樂聯手搞得措手不及的網易雲音樂,同時也給了多米、咪咕等其他在線音樂公司更大的生存空間。
  • 騰訊音樂版權到期前夕 網易阿里儲備糧草 在線音樂平臺加速版權爭奪
    營收、淨利的雙增長源於其在音樂版權上的龍頭地位。目前,騰訊擁有華納音樂、索尼音樂和環球音樂三大唱片公司的獨家版權。實際上,今年騰訊音樂與環球音樂的版權合作即將到期,與騰訊音樂同處於第一梯隊的網易雲音樂和蝦米音樂也開始了版權合作動作。3月13日,網易雲音樂宣布與吉卜力工作室達成版權合作,獲得其旗下動畫音樂全面授權;近期,蝦米音樂也宣布與太合音樂達成數位音樂內容合作。
  • 在線音樂巨頭沉浮史:誰能撼動騰訊音樂江山?
    伴隨著音樂正版化誕生的QQ音樂,彼時已經走過了9個年頭,雖然與海洋音樂相比資歷尚淺,但其雄厚的經濟實力讓海洋音樂望塵莫及。QQ音樂的朋友圈和資源,在資本和時間的積累中,已經非常華麗。它與200多家唱片公司建立版權合作關係,擁有1500萬首的正版曲庫,在曲庫規模層面佔據絕對優勢。2014年上半年,馬化騰摘下中國首富的桂冠,讓騰訊音樂雄霸天下的底氣更足了。
  • 在線音樂巨頭沉浮史
    伴隨著音樂正版化誕生的QQ音樂,彼時已經走過了9個年頭,雖然與海洋音樂相比資歷尚淺,但其雄厚的經濟實力讓海洋音樂望塵莫及。QQ音樂的朋友圈和資源,在資本和時間的積累中,已經非常華麗。它與200多家唱片公司建立版權合作關係,擁有1500萬首的正版曲庫,在曲庫規模層面佔據絕對優勢。2014年上半年,馬化騰摘下中國首富的桂冠,讓騰訊音樂雄霸天下的底氣更足了。
  • 阿里音樂網易雲音樂互授版權 三大音樂平臺實現共享
    原標題:三大音樂平臺實現歌曲共享   繼騰訊音樂娛樂集團與網易雲音樂達成版權合作後,昨天,阿里音樂與網易雲音樂正式宣布,雙方達成音樂版權互相轉授權的合作。至此,騰訊音樂、阿里音樂、網易雲音樂三大音樂平臺的音樂版權達到大範圍的重合共通,網際網路用戶高呼:「終於不用在手機上裝好幾個音樂APP了。」   在這次阿里音樂與網易雲音樂的轉授權合作中,阿里音樂將滾石、S.M.、BMG等版權轉授給網易雲音樂,網易雲音樂將天娛、愛貝克思(avex)、豐華、華研國際等音樂版權轉授給前者。
  • 在線音樂巨頭沉浮史 - 知識庫 - 市場部網
    伴隨著音樂正版化誕生的QQ音樂,彼時已經走過了9個年頭,雖然與海洋音樂相比資歷尚淺,但其雄厚的經濟實力讓海洋音樂望塵莫及。QQ音樂的朋友圈和資源,在資本和時間的積累中,已經非常華麗。它與200多家唱片公司建立版權合作關係,擁有1500萬首的正版曲庫,在曲庫規模層面佔據絕對優勢。2014年上半年,馬化騰摘下中國首富的桂冠,讓騰訊音樂雄霸天下的底氣更足了。
  • 阿里懂不懂音樂?
    2017年9月13日,阿里音樂CEO張宇在一封內部信中這樣寫道。她表示,阿里音樂的發展將秉承阿里文娛「富養女兒」的心態,在音樂版權方面加大投入,推動其業務的發展。 然而,富養的女兒最終還是要撐起養家的任務,若被證明不能做到,最終只能被冷落。
  • 版權打不過,算法算不過,蝦米音樂真的要說再見了?
    但蝦米音樂方面人士回應稱「不予置評」,金融投資報記者聯繫阿里官方求證,截至發稿對方也未給予回復。有意思的是,記者搜索蝦米音樂公眾號發現,其上一篇微信文章是11月20號推送的,這是今年4月以來第一次超過10天未推送新文章。多次傳要關閉的蝦米音樂,這次真的要和聽眾們說再見了嗎?
  • 天天動聽、蝦米音樂相繼倒下 阿里不懂音樂?
    2017年9月13日,阿里音樂CEO張宇在一封內部信中這樣寫道。她表示,阿里音樂的發展將秉承阿里文娛「富養女兒」的心態,在音樂版權方面加大投入,推動其業務的發展。然而,富養的女兒最終還是要撐起養家的任務,若被證明不能做到,最終只能被冷落。
  • 阿里巴巴又搞廢一個APP,真的是阿里爸爸啊!
    蝦米終究沒能成為巨鯨有傳言說蝦米音樂將於明年1月份關閉!其實我們都可以不用去關心傳言的真實性,就目前蝦米音樂這種邊緣化狀態來看關不關閉都差不多,繼續硬撐著也只能是浪費資源。原本簡單的音樂軟體硬是被搞得花裡胡哨,又是電商又是社區的,再加上版權風波蝦米音樂被大量下架。於是原本一款有情懷文藝範的蝦米音樂就這樣被整廢了。後來整個阿里大文娛板塊高層變動不斷,戰略一再調整,蝦米和天天動聽這對難兄難弟終究是沒能等來翻身的機會。當初定「蝦米」這個名字的本意是希望能擊敗當時的在線音樂巨頭--巨鯨網,不過蝦米終究也沒能成為巨鯨。
  • 馬雲共有4大對手!其中馬化騰、王興、劉強東在內!
    江湖不是打打殺殺,行走江湖靠的是「人情世故」!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多一個敵人,多一道牆,這是世人皆知的道理。當然了,馬雲並不認為,馬雲曾說過:自己拿望遠鏡也看不到對手,即使自己坐著不動,馬化騰也別想在電商領域追到阿里。
  • 蝦米音樂關停 被阿里收購後有多少公司由盛及衰?
    而在2015年,國家版權局發布通知,要求網絡音樂服務商停止傳播未經授權的音樂作品,蝦米音樂遭遇版權危機。音樂版權愈加受到重視和規範,但當時阿里音樂的目光未聚焦在版權或蝦米音樂上。2016年4月,時任阿里音樂董事長的高曉松把天天動聽升級為阿里星球,成為阿里音樂夢的新載體。這一產品囊括音樂播放器、粉絲社交、直播等多項功能,不過因為違背用戶習慣,強行改版等原因,招致老用戶反感。
  • 阿里的蝦米黯然離場,音樂的夢想無處安放
    當時,在線音樂市場的版權意識已經覺醒,蝦米音樂本身又是以曲庫龐大、類別齊全著稱,其用戶規模幾千萬且都是粘性強的用戶。為了保證用戶體驗,且不提營收,單是版權費用就可能把公司拖垮。王小瑋直言不諱,「2012年,如果不是被收購,蝦米可能當時就死了。」2.合在眾多網際網路巨頭中,有一位出了名的麥霸。他既愛收購公司又是王皓的前老闆,他就是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
  • 打不贏版權戰 算法也不過硬!蝦米音樂 真要跟聽眾說再見了?
    2017年,阿里音樂史上第一封CEO內部信《廣積糧、不築牆——阿里音樂未來發展三個方向》曝光,外界認為這是蝦米音樂將受到更大的重視的表現。  無奈事與願違,雖然阿里不斷在資本、人氣和資源上加持,但曾站在在線音樂鄙視鏈的頂端的蝦米音樂,2018年卻走到各類音樂榜單全部墊底的位置。  而今,蝦米音樂連年虧損,阿里卻轉手投資「親兒子」的競爭對手。
  • 版權壟斷巨頭廝殺,資本怎樣摧毀音樂行業?
    可以看到,在2010年之前的十年裡,幾乎每一年都有一到兩家知名在線音樂公司成立。而在2010年之後,新成立的,能數得上號的,只有網易雲音樂。 《通知》成為了在線音樂市場的一道分水嶺,從此大平臺之間的競爭成為了主線,再也沒有小玩家的空間。而第二次,就是著名的2015年「史上最嚴版權令」。
  • 馬雲、馬化騰並非阿里、騰訊最大股東,真正的大股東是它們
    推薦理由:深度好文,轉載只是更好的傳播資訊之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那麼目前為止,阿里巴巴和騰訊的最大股東到底是誰?創始人馬雲和馬化騰又分別佔了多少股份呢?阿里巴巴根據公開資料顯示,日本軟銀集團目前持股阿里巴巴25.9%的股份,仍是公司的最大股東。
  • 蝦米音樂關停,為何阿里收購總是陷入「怪圈」?
    蝦米音樂關停 1月5日,在傳聞發酵近一個月後,蝦米音樂宣布一則重磅消息,由於業務調整,蝦米音樂將在2021年2月5日正式停止音樂服務。
  • 馬化騰的兄弟連
    這意味著,在廣闊的賽道上,騰訊「兄弟連」的槍口往往是對內的,而不是對外的。 被投者與騰訊本身同樣會出現競爭,例如在線音樂領域的Spotify和騰訊音樂。這意味著,被投者為了爭奪資源極有可能將騰訊自身孵化的項目扼殺在搖籃裡。這樣的業務掣肘無疑會影響騰訊自身的業務能力和創新能力。
  • 阿里和騰訊背後巨頭是誰?馬雲和馬化騰,真的在給外國人打工嗎?
    馬雲和馬化騰分別作為阿里和騰訊的創始人,分別持有阿里和騰訊約4.8%和8%股份,按持股比例,這兩家企業的大股東都是外國人。根據股權投資計劃,阿里和騰訊的利潤會被股東分走,但並不意味著馬化騰和馬雲就在為外國人打工,頭部企業被國外資本機構或個人持股,並不只存在於阿里和騰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