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業進化論》專欄·第126篇
文 | 公孫策
審校 | 馬暢 值班編輯 | 胡鐵花
第 5246 篇深度好文:6611 字 | 15 分鐘閱讀
「事業就是一片著火的荊棘,智者仁人就在火裡走著。」
丹麥的安徒生曾經作比喻,把事業路上的巨大困難比作「荊棘林」,但這卻是一片「光榮的荊棘林」,因為當一個人穿過滿地倒刺後,也就創造出一番偉大事業。
有人不認同安徒生的說法。作家王小波就說,通往偉大事業的道路,兩旁都是竹籬笆,「籬笆上開滿了紫色的牽牛花,在每個花蕊上,都落了一隻藍蜻蜓」,苦難之中夾藏著美好。
一個人開創一番事業的過程,就如同黑夜裡漫舞——在無盡的黑夜裡跳一支漫長的舞蹈,而且往往是孤獨的舞蹈。
阿里巴巴的曾鳴,就是這樣一位「孤獨的舞蹈家」。
1991年夏天,曾鳴大學畢業,火車站的月臺上,他正在送別自己的死黨陳龍,兩人唏噓別離。
火車緩緩開動,陳龍突然看見一個有些胖胖的身影奔出人群,跟著火車跑。那人不住地揮著手,大叫:「陳龍!陳龍!……」
那個揮著手的人就是曾鳴。
後來曾鳴去了紐約繼續讀書,也一直和陳龍通信。有一次他寫信給陳龍,還附上了自己剛買的第一輛二手車的照片,得意地吹噓說「開長途車有一種仗劍走天涯的感覺」。
陳龍當時看了只覺得很好笑,因為他想像不出身體微胖的曾鳴會有怎樣的劍俠風範。
又有一次曾鳴寫信給陳龍,說自己在國外讀書申請博士生,但都被拒絕了,準備申請工作;快開學時有一天,自己在打掃衛生,突然接到電話,有一個大學的教授問他還有沒有興趣讀博士。曾鳴說自己掛掉電話,抱著掃把抱著老婆跳啊喊啊,激動極了。
1998年曾鳴讀完博士,拒絕了美國大學的工作邀請,先去了歐洲,然後回到了亞洲。又過了幾年,陳龍聽說曾鳴成了一個叫做長江商學院的學校的創始教授,他沒想到,自己以後也成為了這所商學院的知名教授。
再後來,曾鳴去了阿里巴巴。在那之後,阿里巴巴傳出過很多關於曾鳴的贊語,也有很多傳言。有人說「沒有曾鳴就沒有阿里今天的戰略布局」,但也有人說「雅虎中國的經歷證明了曾鳴不是一個好CEO」,還有人說「講戰略的人,執行起來沒用」。
陳龍對這些風評全都知道。他也時常嘀咕這位跟自己相知已近三十年的死黨:曾鳴少年老成的面容下,到底有多少是沉著,又有多少是忍耐?
2017年,曾鳴告訴陳龍,自己一直追求的戰略思想和布局終於得到全面認可並收效,在阿里巴巴的戰略總結會上,自己當場淚流滿面。
陳龍深為感動,於是為老友寫下一文紀念:
「這個當場淚流滿面的阿里巴巴參謀長,24年前曾經意氣風發地走過紐約地鐵站,要仗劍走天涯......事業的路上當然不只是紫色的牽牛花,還有著火的荊棘......
「那個抱著掃把跳舞的青年、才氣逼人的教授、被人質疑的CEO和在紐交所威風凜凜的參謀長,都是同一個人。
「荊棘依然在燃燒,每摔一跤,樹上都有蟬兒鼓譟。那些一開始就嚮往的紫色的牽牛花,也依然靜靜地在路邊開放,好像在說:快快走吧,趕路的少年;記住我吧,別的都不重要。」
本文記錄了曾鳴獨到的戰略思想,以及他在阿里巴巴的經歷片段,試圖通過其言行心理,盡力還原出一個偉大的商業人物的真實模樣,也為眾多創始人傳遞其戰略智慧。
到2017年為止,曾鳴為了讓他的戰略思想在阿里巴巴成為現實,已經足足付出了10年光陰。
阿里巴巴人人都有花名,但曾鳴「身在江湖」,卻不給自己取花名,別人都直接叫他「曾教授」。
曾教授的戰略思想與布局,受到許多阿里人佩服,同時也被很多人懷疑。畢竟,戰略不是今天做了,明天就立馬見效的事情。
「我現在在想一個問題,是做中國最好的教授,還是去企業裡做一番大事業?」2006年之前,曾鳴還沒有加入阿里巴巴時,他跟自己的幾個好哥們兒一邊喝酒,一邊聊著近來的困惑。
他的死黨陳龍也在場,陳龍那時候還在美國做助理教授,兢兢業業地追求著一份終身教職。聽完曾鳴的話,陳龍當時就被雷倒了——因為如果在美國,一個人既不可能做全美最好的教授,也不可能去企業裡做一番大事業。陳龍斬釘截鐵地對曾鳴說:
「這就是時代的機遇。」
考慮再三,曾鳴還是決定到企業裡面闖一闖,於是正式加盟阿里巴巴,成為了「集團戰略部總參謀長」,參與阿里巴巴整體戰略的制定、分析、推演與執行。
年度戰略會是曾鳴的工作重點。2007年9月28日至30日,在寧波,阿里巴巴經歷了歷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戰略會。
當時阿里巴巴的狀況並不太好,市值只有100億美元左右,而且淘寶仍在急速擴張,「下一步往哪兒走」的問題在內部存在著非常激烈的爭論。
那時的淘寶總裁一口氣引進了6位副總,每個人對公司未來下一步該怎麼發展都有很不一樣的見解;在集團層面,大家也沒有共識。
另外,曾鳴到阿里巴巴工作的頭半年,大部分時間都在協調淘寶和支付寶的矛盾:到底是淘寶應該支持支付寶向外擴張,還是支付寶應該好好服務淘寶的各種需求?更不用說雅虎中國,經過兩年左右的努力,沒有看到任何起色。2007年,整個阿里巴巴集團都籠罩著重重的迷茫。
馬雲決定找個靠近大海的地方開會,因為看看大海,大家或許會有一個更開闊的視野。於是就有了寧波的戰略會。可在會上,大家吵得不可開交,非常艱難。
不過,曾鳴回憶,「會上發生了一些神奇的事情,我到今天都沒有太理解,因為我們的確確定了一個阿里巴巴未來十年的戰略——建設一個開放、協同、繁榮的電子商務生態系統。」
雖然確定了未來十年往哪裡走,但在往後的工作中,阿里巴巴的每一步依然是邊走邊優化。曾鳴像是在下一盤漫長的圍棋,既是為了阿里巴巴的明天,也是為了自己的堅守。
在美國讀博士時,曾鳴就研究的是戰略學,他對自己所認知的戰略思想確信不疑,他要用事實證明。
10年時間飛逝,2017年,阿里巴巴市值排名全球第六,首次登上「全球市值排名前10位的公司」榜單,並決定轉年上市。阿里人終於相信當初的戰略做對了。
曾鳴發揮了極大力量,他讓許多人看到了什麼是戰略,甚至重新認識了戰略。
對於不太懂戰略的意義的人,他會在解釋什麼是戰略之前,先講清楚另一個問題:
基業長青的企業需要什麼?
企業三基石之一——使命(Mission)
Mission是大家最熟悉的使命。一個真正好的企業,一定有超越金錢之上的追求。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但是錢絕對不是萬能的。
對於一個好的企業來說,想要吸引真正的人才,想要做出一番事業,就肯定要給大家一種自我成就感,一種超越小我的大追求。
為什麼要有使命感?本質上是解決組織存在的意義。Why us?為什麼是我們?
什麼叫組織?組織是一群人走到一起,完成任何單個人都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什麼樣的人為了什麼樣的目的走到一起,這就是企業存在的「終極目標」。
如果僅僅以錢作為存在的目的,從戰略學的角度來說,這是沒有差異化的。因為錢是過於同質化的東西,沒有差異化就沒有辦法吸引到更好、更不一般的人才。
企業三基石之二——遠見(Vision)
Vision,很多人翻譯為願景,但願景帶有太多的個人意願,曾鳴一般把它翻譯為遠見。是指看未來的能力,以及對未來的預測、把握。
Vision這個詞特別好。因為「看」是一個動詞。創始人能不能看到未來?未來在你面前能不能活生生地浮現出來?
戰略最重要的兩個要求,一個是前瞻性,一個是差異化。前瞻性從何而來?
站得高,看得遠。前瞻性的源頭來自於創始人對未來與眾不同的判斷。
你能夠比別人更早、更快、更清晰地看到未來有可能展現出來的狀態,自然就比別人走得更好。
此外,Vision決定的是What do we do?我們這一群人在一起幹什麼事情才能實現組織的使命?
遠見是解決做什麼事情的問題。
企業三基石之三——組織(Organization)
Mission是解決人的問題,Vision是解決事的問題,但是,人和事怎麼融合在一起?什麼樣的人才是合適的人?在什麼情況下做什麼事情?這就涉及了組織。
組織,解決的是How do we do it?我們如何做?
現下有很多關於團隊的討論,實際上都沒切中要害。大家都提倡團隊精神,但團隊不是一個原因,而是一個結果,是各方面的事情都做對了以後呈現出來的結果。團隊是很難事先就能搭建出來的。
因此,組織最重要的要求就是——正確的人、正確的事、正確的方法必須有機地融合在一起。
把合適的人和事融合在一起的,是執行力的核心。Who和What結合在一起,就是 「志同道合」。只有志同道合,才有搭成一個團隊的可能性。
方向不一樣,方法不一樣,「道不同不相為謀」。沒有志同道合的前提條件,就不可能成就一個好的團隊。
但是,很多企業一開始並沒有使命和遠見怎麼辦?
有的創始人是因為有比較強的使命,所以才願意暫時放棄一些短期利益,去更努力地看長期的發展趨勢。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把企業做得長久,實現自己的使命。
所以,使命感是企業願意去思考遠見的一個前提條件。
反過來,也有一些創始人是遠見驅動的。他是因為看到了未來,在實現這個未來理想的過程中,使命感從而越來越強。
通常來說,使命是在企業從小到大的過程中逐漸明確、強大起來的;反過來,使命也會促進一個企業形成優良的基因。
——這是曾鳴自己總結出來的「基業長青企業的三個基石」,也是戰略賴以生長的土壤。
能做好其中一個就算是好企業,能做好兩個就是優秀的企業,能做好三個就肯定是卓越的企業。
想要成為基業長青的企業、卓越的企業,三個基石缺一不可。三個基石環環相扣,不斷融合,企業才能達到一個更高的境界。
2017年,曾鳴在戰略總結會上淚流滿面時,想必也回想起了自己當初加入阿里巴巴時,心頭懷揣著的使命和遠見。
分享、點讚、在看,3連3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