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我打開好多app,都會看到一個線上教育機構的廣告,一個小女孩兒繪聲繪色的講述,媽媽好好追劇看綜藝,別老走神惦記我的成績,這對男主角不公平,對我也不公平,媽媽別光知道對我好,對你自己也要好,看看劇,泡泡腳,舒服一秒是一秒,我的成績別緊張。。。
我看這個廣告,還真是挺有感觸的,一來這個廣告很會抓痛點,是個好創意,從商業角度來看,是個好案例,試問哪個成年人不想看看劇,泡泡腳,舒服一秒是一秒。
關鍵前提還是不用操心孩子作業和成績,尤其這些話從孩子的嘴裡這麼淋漓盡致的講出來,確實讓人心生購買慾望,這個痛點,抓得太直接,太貼切了。要是真的就好了,即便不能完全達到,部分達到也可行。你看,這就是好廣告的力量。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就是從一個孩子家長的角度來衡量,也拋開這個廣告,我對這個命題是有些看法的,就是我們一邊追劇看綜藝,一邊時不時象徵性問孩子兩句,你怎麼樣?成績如何?孩子回答不錯,過得去,還行,挺好,然後我們又追劇看綜藝去了,行不行?好不好?
我覺得父母的習慣和愛好,一定會影響孩子的成長,你很難想像,孩子看我們打發業餘時間最主要的方式是追劇和看綜藝,孩子會喜歡讀書,會對學習保持熱情,這表面看似沒有因果關係,但是恰恰就有密切的關係。我試過挺多次,我追一部劇,其實還是背著孩子,他只是偶爾過來好奇的問我看的是什麼,我簡單講兩句,然後讓他去做他該做的,比如做作業,但是沒過多久,我發現他開始問我進展,問我劇中男女主角的命運,就好像他看了一樣,問的有鼻子有眼的。
其實他就是從偶爾跟我看兩眼,和偶然聽幾句臺詞,或者我跟另一半分享劇情的時候他聽到的一二,慢慢就構建出了對整部劇的印象,因為追劇往往時間密集度很高,所以孩子看在眼裡,慢慢也上了心,這就得說,孩子對父母感興趣的事情,有著天然的巨大的好奇心,所謂耳濡目染的道理。
所以,家裡有個上學的娃,要想像沒孩子時候那樣昏天黑地,無所顧忌的追劇,是不太可行的,會有負面效應的,真的。
當然廣告用這個作引子,不是讓我們這些老父親老母親去狂追劇看綜藝,而是說可以解放我們做家長的時間,讓我們有時間幹我們自己想幹的事情,可以休閒可以放鬆,可以一定程度脫離孩子。這沒錯,也很好。
但我還是得說,我們看孩子做作業也好,關注孩子學習也好,關注他們的狀態也好,操心的不單純是成績和結果,它是一種紐帶關係,這是一天天建立起來的,就是孩子在做什麼,在學什麼?到了什麼程度?他有哪些變化,他現在關注什麼,有哪些困擾?有什麼願望和訴求?這些通過你看孩子做作業的狀態,關注他們的興趣點,跟孩子聊天,花時間在孩子身上,才能獲得。
有的家長會說,孩子的功課,三年級往後,我根本不懂,所以我輔導不了,所以我才花時間找教育機構,給孩子報班,包括補習課,我很關注孩子。
但是我還是想說,我們說不懂,孩子也認為我們不懂,然後會認為我們越來越不懂,而且我們除了把孩子交出去,也沒有要懂的欲望,孩子一定離我們越來越遠,這是個心理因素,這就是為什麼有家長覺得孩子為什麼不能跟我們開誠布公,或者覺得孩子想辦法跟我們鬥的原因。
因為我們太容易把孩子推出去了,我還是覺得,我們讓孩子做什麼,我們要懂,或者要學著懂,要讓孩子看到我們有懂的願望,題目我們不懂,方法我們不懂,可以有老師,有課外班講解。
但是我們需要知道這個時間點,他在學什麼,起碼重要的知識點名稱我們應該知道,還有其中的難點是什麼,對孩子難度是多少,我們要知道孩子有沒有畏難情緒,有沒有困擾,能不能順利掌握,這個宏觀把握是應當有的。
這樣跟孩子聊起來的時候,才不是讓孩子覺得,你是你,我是我,你搞定你的,我搞定我的,就算我搞不定,你也一定不知道,或者只能再給我找個補課老師,這樣的家長形象和跟孩子的關係,我覺得是有點兒武斷的,會影響孩子心智的成長,或者說,終究會影響孩子的自信和成績。
其實說白了就是孩子的進度你要掌握,對孩子學的練的,你不能完全是個門外漢,不能大松心,大放手,否則孩子很難有大的進展,因為家長是孩子最重要的心理支撐,在學習上,我們需要讓孩子感到,跟我們是有共同語言的,有共同認定的價值,孩子遇到困擾了,起碼能給我麼解釋清楚,我們能理解他們所說的,才能彼此支撐著前進,這一點起碼大多數孩子是需要的。
比如,有的朋友在後臺留言問我如何才能讓孩子愛上讀書,最好是我給他推薦一個方法或者有那麼一本書,能讓孩子在脫離家長的情況下,愛上閱讀。我想說,一勞永逸的方法,真的沒有,最好的辦法就是你愛讀書,你跟孩子一起讀書,你們交流讀書的心得,你讓孩子知道你很會讀書,你陪著他進步。
還有朋友問,如何給孩子選課外課,最好也能有個指導手冊或者明確的操作流程,一二三四,讓家長少操心,孩子就能很容易的找到興趣愛好所在,而且還能一頭扎進去練起來。我想說這個真沒有,我所認識的周圍的孩子,包括我自己對錢兒和瀨瀨,如果在某一個領域他們進展飛速,或者說比較早展的現出了天賦,那麼做家長的一定跟得很緊,他們對孩子的情況了如指掌,對孩子所從事的項目也如數家珍。
比如滑冰遊泳網球舞蹈等,家長上去可能練不了,原先可能也不太懂,但是他們都對技術動作,對這個項目的發展情況,對孩子所在的團隊和老師有著很深的了解,他們知道自己的孩子跟別的孩子決然不同,有些可以比,有些不能比。
所以,要針對自己的孩子,選擇適合的項目,老師,課程,不能盲從,聽風就是雨,對孩子成長會非常不利,尤其導致親子矛盾的加劇。
包括英文也是一樣,有的家長問,自己英文不好,怎麼給孩子啟蒙,能讓孩子儘快入門,進階還要快,還不用家長操心,哪些英文線上線下英文教育機構好,能把孩子交出去,讓他們學好英文,我想說,我們英文不好,但是我們得學著懂英文,你能說好英文,和你學著懂英文教育是兩碼事。
孩子看到我們做家長的態度,對他們是天然的影響,孩子會想,為什麼你們小時候不學,或者你們為什麼學不好,還要要求我,另外是不是你們大人,就不用學了,或者就學不會學不好了。
反之,我們讓孩子們看到我們對他們所學的充滿了興趣,也依然願意跟他們一起學習,遇到困難也會困擾,也會畏難,但是不會放棄,態度決定一切,孩子什麼都明白,尤其孩子越大我們越會發現,他們對自己服氣的人,才會真的敞開心扉,這個服氣的範疇,不光包括我們的能力,也包括我們做事情的態度,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
所以還是那句話,養孩子,不能一勞永逸,不能以不變應萬變,不要覺得給孩子報了那麼多課外班,花了那麼多錢,就是付出了,就對得起孩子,孩子就應當有成績,不是的,付出心力才是養孩子的不二法則,你要懂孩子,就要花費時間和精力,也許得付出追劇看綜藝的時間,陪孩子,幫孩子,其實也是在幫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