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十二
納蘭性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原名納蘭成德,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清朝初年詞人,為清詞三大家之一。
其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豔,格高韻遠,獨具特色」,他的好友陳維嵩評價說:「飲水詞哀感頑豔,得南唐二主之遺。」王國維說他是——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的確,納蘭性德在兩宋之後算是比較具有顯著的個人特色的一位詞人。
今天我們要讀到的這首詞,便是一首具有濃鬱的納蘭特色的詞,全篇共40字,相思之情溢滿屏幕,但開篇4個字便不忍卒讀。
《酒泉子·謝卻荼蘼》【清】納蘭性德謝卻荼蘼,一片月明如水。篆香消,猶未睡,早鴉啼。嫩寒無賴羅衣薄,休傍闌幹角。最愁人,燈欲落,雁還飛。
酒泉子,原唐教坊曲,後用作詞牌名,又名「杏花風」、「春雨打窗」等。以溫庭筠《酒泉子·花映柳條》為代表。
這首詞在納蘭性德眾多詞作之中,並不算特別出色,但是其悽美的詞句和濃鬱的情感卻足以感染每一個人。自溫韋之後,很難再讀到這樣經典的花間詞。
首句「謝卻荼蘼,一片月明如水。」這個意境真是悽美,蘇東坡說:「荼蘼不爭春,寂寞開最晚。」所以一般認為荼蘼花是開得最晚的,是春花的終結,現在連荼蘼花都已經凋謝了,表明春天已經消逝了,所以「謝卻荼蘼」短短四個字便飽含韶光易逝、青春不再的嘆惋。如李後主「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同時「荼蘼」在佛教中的寓意是彼岸花,所以此句便有了更深的含義。
若只看「一片月明如水」,這是多麼美好多麼閒恬的一幅畫面,然而在這一片如水的月光下,我們的女主人公卻看到荼蘼花慢慢凋零,原本美好的畫面瞬間變得悽美。「謝卻荼蘼」四個字已讓人不忍卒讀,而在這一片明月之下,卻要目睹這窗外的荼蘼花慢慢凋零,真是殘忍。
「篆香消,猶未睡,早鴉啼。」當女主人公將目光從窗外轉回閨房之中,才發現篆盤香早已燃盡,但是我們的女主人公還沒有睡,一聲早鴉的鳴啼又將她的思緒勾去。「篆香消」和「早」字都表明女子一夜未睡。
「嫩寒無賴羅衣薄,休傍闌幹角。」「嫩寒」就是輕寒的意思,一般形容春寒為嫩寒,但此處用於指初夏的早晨。這一句是說些許的寒意穿過了女子微薄的羅衣,不要再倚靠欄杆遠望了。
這一句是納蘭性德化用張先《醉落魄》裡的詞句:「朱唇淺破桃花萼,倚樓人在闌幹角,夜寒手冷羅衣薄。」
故女子徹夜無眠、倚傍闌幹角等的是心上人。可是女子等到了嗎?沒有。所以這一個「寒」字不僅表現出初夏早晨天氣的輕寒,也表示女子內心的輕寒。
「最愁人,燈欲落,雁還飛。」將整首詞的情感再升級,徹夜無眠之後,女子繼續從早望到晚,燈又要燃盡,卻只看到了大雁飛過天空。絲毫沒有心上人的蹤跡。女子內心的悽愁可想而知。
「雁還飛」一句化用李清照「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一直以來,鴻雁傳書,可是女子見歸雁成行不見心上人蹤跡已生憂愁。現在連音書也沒有,可謂音訊全無。
女子的期盼徹底落空,叫她如何不愁?
同時最後詩人以景結尾,以景襯情,留有無盡韻味,給讀者留下無盡的想像空間。
此詞知之者雖少,但經典之處比之溫庭筠、韋莊,亦不遑多讓。
每天共話詩詞,關注十二讀書
圖片/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