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晚年的這首詞很少有人知道,卻道盡了人生愁苦,不忍卒讀

2020-12-17 慶餘說詩詞

說到蘇軾,相信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豁達樂觀。無論是《定風波》中的「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還是《江城子》中的「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亦或是《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的「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總之,蘇軾這種豁達樂觀的積極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但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詞《行香子·秋與》,卻一反蘇詞平常的豁達樂觀,而是字裡行間充滿了對官場坎坷、世路滄桑的感嘆,以及對自己風燭殘年的悲傷。概括來說,它是一首風格悲涼悽婉,情感沉鬱纏綿的悲秋之作。與尋常悲秋之作所不同的是,蘇軾這首詞集合了悲自然之秋、悲生命之秋和悲心境之秋為一體。

那麼蘇軾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心態呢?據記載,公元1095年,也就是宋哲宗紹聖二年秋,蘇軾在貶所惠州寫下了這首《行香子·秋與》,而當時的蘇軾已經六十歲高齡。所以當蘇軾看到蕭瑟的秋景,除了勾起了因政治失意而產生的苦悶心情,還有對時光易逝、生命短促的感慨。雖然蘇軾晚年的這首詞很少有人知道,但它無疑道盡了人生愁苦,不忍卒讀。

《行香子·秋與》

昨夜霜風,先入梧桐。

渾無處、迴避衰容。

問公何事,不語書空。

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

朝來庭下,飛英如霰。

似無言、有意傷儂。

都將萬事,付與千鍾。

任酒花白,眼花亂,燭花紅。

首先,我們來看詞的開篇三句「昨夜霜風,先入梧桐。渾無處、迴避衰容」,即昨夜霜降寒風驟起,先行吹落了梧桐葉。而我滿眼都是因風而落的梧桐葉,便深感自己衰老的面容無處迴避了。眾所周知,悲秋是我國古典詩詞中歷史悠久的傳統主題。而這裡的「霜風」、「梧桐」便是渲染秋天蕭瑟氛圍的典型景象,它也奠定了全詞悲涼悽婉的基調。

緊接著的兩句「問公何事,不語書空」,承前面的「渾無處、迴避衰容」,即蘇軾本來不願意讓人看出內心的愁苦,但因為四處都是蕭瑟的秋景,故而掩飾不住自己的衰容。所以當「霜風」問蘇軾為什麼要這樣的時候,他只好不說話,只是用手在空中書寫。從這兩句的意思來看,蘇軾主要抒發了一種有冤無處訴的憤激之情,同時也有無人能夠理解的孤獨之感。

「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則是對蘇軾憤激之情和孤獨之感的細節描寫。它的意思是說,人老了,就一時沉醉,一時抱病,一時倦慵了。讀到這裡,我們便可以知道,蘇軾在這首詞的上片中,主要是通過蕭瑟的秋景,來抒寫自己的悲自然之秋、悲生命之秋和悲心境之秋。而在下片中,蘇軾雖然還是寫景抒情,但也包含了議論的意味在其中。

然後,我們便來看過片三句「朝來庭下,飛英如霰。似無言、有意傷儂」,即早晨來到院子裡,感嘆落花宛似飄雪,雖然無言,卻片片催我老、病。顯然,這是蘇軾對自己目前處境的概括描寫。那麼蘇軾適逢這樣的處境,他準備如何面對呢?辦法也就是接下來的幾句「都將萬事,付與千鍾。任酒花白,眼花亂,燭花紅」。

它的意思也就是說,不如將這世間萬事,都交給千鍾美酒吧。任憑它酒花白、眼花亂、燭花紅。這裡的「酒花」,指斟酒時酒面泛起的珠花。「眼花」,也就是視線,即人老了,視力就差了。「燭花」,指蠟燭的火焰,也就說明了蘇軾此時的孤獨處境。顯然,蘇軾的這個辦法,就是一種得過且過的思想。它透露了一種對社會和人事的無可奈何之感。

綜觀蘇軾的這首詞,他的內容便是借秋天病癒,抒發了自己官場坎坷、世路滄桑的感嘆,以及風燭殘年的悲傷。總的來說,蘇軾晚年的這首悲秋之作,道盡了人生愁苦,可謂惹人心疼。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蘇軾晚年痔瘡發作,病癒後寫下首詞,通篇唉聲嘆氣,卻越讀越喜歡
    蘇軾享年66歲,歷經宦海沉浮與人生坎坷,被世俗的苟且髒了腳,被官僚的髒水潑了身,這些相當於他在精神上所遭受的病痛折磨。現實生活中,蘇軾也患過不少疾,他愛喝酒、愛吃肉,得個高血壓、痛風什麼的不意外。可少有人知的是,蘇軾竟然還有痔瘡,而且是久治不愈。
  • 人生至暗時刻,讀蘇軾三首詞,隨緣自適恬淡曠達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甚而遭遇至暗時刻,此時是被痛苦壓倒還是超然物外?讀大文豪蘇軾的三首詞,不禁被其直面逆境,隨緣自適,恬淡曠達的精神所深深折服。蘇軾一生宦海沉浮,不斷地西去東來,南遷北徙,嘗盡了人生苦味。
  • 蘇軾這六首詞,寫盡人一生的各種滋味
    這首詞寫自蘇軾被貶黃州的第三年。蘇軾和大家一起出行遊玩,中途遇到大雨,同伴狼狽躲雨,卻只有蘇軾不以為意。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蘇軾選擇我行我素,有一種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則是說,人生的風雨和自然界的風雨又有何不同?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社會人生中的風雨、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
  • 李清照的這首詞,看到雪中梅花而作,短短幾句,寫盡平生孤寂
    人的一生總是會經歷或多或少的波折和起伏,誰也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誰也不知道自己會遇到什麼樣的人或事。大家都漫步在這存在著未知和迷茫的人生路中,人到暮年,回顧自己的一生,往往都是感慨萬千。思緒紛飛,過往的一幕幕如一幀一幀泛黃的老電影在腦海中過著一遍又一遍,到那時,一切過往仿佛近在眼前,一切愁苦難受仿佛也煙消雲散。在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筆下,有過很多首描寫梅花的詞作,其中有一首《清平樂·年年雪裡》格外特別。
  • 李賀最為悲傷愁苦的一首詩,名曰《傷心行》,令人不忍卒讀
    人生於世,如白駒過隙,喜怒哀樂,倏忽一場空。當時不知,每日裡求其求,憂其憂,歡喜時常少,悲傷時常多。每個人所能感受到的只是自己的心,所以李煜曾詠出:「人生愁恨何能免,銷魂獨我情何限?」、「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詩句。李煜之心,也是所有人的心,憂傷愁苦時,都會有「銷魂獨我」的感慨。人短短的一生,憂愁何其太多。
  • 大江東去浪淘盡,人生幾度秋涼,4個詞牌寫盡蘇軾一生
    他是豪放派詞作的代表,說到蘇軾的詞,可能大家馬上就會想到幾個詞牌名。《念奴嬌》、《江城子》、《水調歌頭》、《西江月》。是的,蘇軾就是這四個詞牌的無首詞名動天下。由於蘇軾官途不順,一生五次遭到貶謫。蘇軾因與王安石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因為想念七年沒有相見的哥哥,蘇軾在密州作出了千古絕唱《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 蘇軾鮮為人知的一首送別詞,道盡了人生真諦,被許多人奉為座右銘
    蘇軾鮮為人知的一首送別詞,道盡了人生真諦,被許多人奉為座右銘說到古代文學,就不能不談唐詩宋詞,說到唐詩宋詞,也總繞不開即為開山級別的人物:李白、白居易、杜甫、蘇軾、辛棄疾、李清照、柳永。而在宋詞中,蘇軾、柳永等人就詞的發展與風格的確立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 蘇軾夢醒後寫下一首詞,開篇就是千古名句,成了難以超越的經典
    蘇軾寫這首詞時是在密州任知州,他的另一首《江城子·密州出獵》也是寫於這個時期。當時的他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被迫離開京城,心中自是不好受。唐圭璋先生在《唐宋詞簡釋》評價這首詞「真情鬱勃,句句沉痛,而音響悽厲」,令人不忍卒讀。詞的上半闋寫實,抒發他對亡妻深沉的思念之情。轉眼間,你我分別已經是整整10年了。
  • 蘇軾酣醉時寫下一詩,道盡了人生的心酸,說進了中年男人的心坎裡
    但那時只知道念「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還頗有感慨。卻不知道「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是蘇軾在中秋夜想念九江的弟弟才寫的。當然也有喝多時,與好友一起大喊「親射虎,看孫郎」,或是大聲唱「西—北—望,射—天狼…」。
  • 蘇軾賞月懷古,這首詞充滿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雖然言情詞和詠物詞是蘇軾婉約詞的主體,但蘇軾的婉約詞遠不止這些內容。他的許多懷古、贈人、寫景和紀行詞也以婉約見長。下面介紹的是蘇軾賞月懷古,這首詞充滿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永遇樂·彭城夜宿燕子樓宋代:蘇軾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
  • 蘇軾一首悼亡詞,讓人不忍卒讀,原來思念這麼傷!
    然而,當一首悼亡詞《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的橫空出世,瞬間顛覆了人們對蘇軾的印象,沒料到一向豁達慣了的蘇東坡,竟能寫出如此令人不忍卒讀的宋詞,而詞中況味,更令人唏噓感嘆,原來思念這麼傷!這首有名的悼亡詞,是蘇軾為髮妻王弗所作。當27歲的妻子王弗去世後,蘇軾這段只持續了十餘載的婚姻,便匆匆宣告結束。然而,這段感情卻讓蘇軾終生難忘,多年後的一次夢境裡,蘇軾夢見了王弗,醒來寫下這首詞。詞的上片,側重抒情。
  • 蘇軾為何被稱蘇仙?遇事不爭也不慫,全在這首詞裡
    但人生無外乎如此,各人有各人的煩惱憂愁,有些人因此而一蹶不振,有些人逆流而上,但是筆者卻是最欣賞蘇軾的態度。蘇軾外號蘇仙,能被封仙,就是因為他有著仙人一樣的豁達。他遇事不爭,也不慫,全在這首詞裡!定風波-(北宋-蘇軾)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 笑看人生無奈——讀蘇軾《滿庭芳,歸去來兮》
    云何,當此去,人生底事,來往如梭。待閒看秋風,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細柳,應念我,莫剪柔柯。仍傳語,江南父老,時與曬漁蓑。蘇軾寫這首詞的時候已經謫居黃州達五年之久,接到了到汝州安置的調令。鄰裡友人紛紛相送,蘇軾作此詞以示告別。這首詞可以說是蘇軾在親友前發牢騷,述發心中積鬱之作。
  • 歷經滄桑與挫折的蘇軾,回首人生,寫下這首詞,為後人所傳誦
    蘇軾的人生態度是積極進取的,他雖然是當時的保守派,反對王荊公進行變法,但他絕對不是泥古不化的一個人。就算被貶,也從不會對人生失去信心。在黃州任團練副使期間,年過半百的他,回首這半生,年少成名、官場多次沉浮的記憶不禁湧上心頭。滿懷感想的他寫下了這首《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黃州江邊有一個亭子。
  •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的這首詞竟然是「抄襲」一個人的!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的這首詞竟然是「抄襲」一個人的!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歲月長河中,誕生了很多明珠般閃耀史書的人物。今天,小亦要說的是一位詞人,說起詞,我們會想起宋朝,這和說起詩,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唐朝一樣的。唐詩,是唐朝的獨有文化,而宋詞,是宋朝的特色。宋詞,分為婉約派,豪放派兩種。婉約派的代表是李清照,是千古女詞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蘇軾。今天,小亦要說的就是蘇軾。蘇軾,我們不陌生,是北宋著名散文家、書畫家、文學家、詞人、詩人,是豪放派詞人的主要代表,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 千古一慟,李煜的這首詞寫出了人生中最悲痛欲絕的一個場面
    在這種奢侈的生活裡,我哪裡知道有戰爭這回事呢?自從做了俘虜,愁苦的囚徒生活折磨得我日漸消瘦,鬢髮斑白。最使我難受的是倉促地辭別宗廟的時候,宮廷裡的樂工們還奏起別離的歌曲,這種生離死別的情形,令我悲傷欲絕,只能對著宮女淚流滿面。
  • 「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爆紅網絡,竟出自蘇軾的這首詞
    要說最火的古風詩詞,莫過於「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竟出自蘇軾的這首詞。《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北宋:蘇軾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萬裡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試問嶺南應不,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從題目可看出,蘇軾之所以創作這首詞,是為了一位被稱為寓娘的女子。
  • 宋代一位不知名詞人,卻寫出著名的詞,道盡一生悲歡離合!
    雖然蔣捷相對於豪放派代表蘇軾、辛棄疾,及婉約派代表柳永、李清照來說,要不知名的多,但他亦有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如《一剪梅·舟過吳江》:「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再如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詞《虞美人·聽雨》。顧名思義,它的內容與聽雨有關。但它又不是簡單地寫聽雨及感受,而是把聽雨作為一條貫穿少年、壯年和晚年的線,道盡了詞人的一生悲歡離合。
  • 李清照這首詞,意境優美,其實模仿了範仲淹,原句卻鮮有人知
    「此情無計可消除,」這樣倍加煎熬、不知何時是個頭的相思愁苦,實在無法消除排遣,「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詞人本想把它忘掉,可是那愁緒,剛剛離開了微蹙的眉梢,卻又迅速地湧上了心頭,更難忘懷,更加難捱。而幾乎很少有人知道,這句話化用了範仲淹的《御街行·秋日懷舊》裡「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之句。範仲淹此詞描寫思鄉之情,這份愁苦用「眉間心上」來形容。心上之苦,體現何處?那便是總也舒展不開的眉頭了。
  • 蘇軾這首詞全篇名句,流傳至今,每個人都銘記於心
    但在宋朝也有這麼一位人物在有一天同樣和朋友一起去遊玩,偶遇下雨,和他一起遊玩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唯獨這個人不覺得下雨有什麼不好的,覺得下雨不好也就罷了,可雨後作詞流傳至今的的倒是沒幾個,唯獨只有宋朝的蘇軾了。這首詞便是《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這首詞雖然篇幅短小,但折射出的許多人生哲理卻是這背後真正的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