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至暗時刻,讀蘇軾三首詞,隨緣自適恬淡曠達

2020-12-26 竹塢雲天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甚而遭遇至暗時刻,此時是被痛苦壓倒還是超然物外?讀大文豪蘇軾的三首詞,不禁被其直面逆境,隨緣自適,恬淡曠達的精神所深深折服。

蘇軾一生宦海沉浮,不斷地西去東來,南遷北徙,嘗盡了人生苦味。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又因「烏臺詩案」九死一生而被貶黃州任「不得籤書公事」的州團練副使,政治處境和實際地位可謂其人生至暗時刻,但蘇軾卻在謫居黃州的五年裡表現出一種超人的曠達,一種不以世事縈懷的恬淡精神,在大自然中尋求美的享受,領略人生的哲理,我們從他在此期間所作的三首詞便可窺見。

第一首是作於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三月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此時是蘇軾貶謫黃州的第三年。《東坡志林》說:「黃州三十裡為沙湖,亦曰螺師店,予買田其間,因往相田」,詞序說:「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莫聽」就有外物不足縈懷之意,同行者皆狼狽,我卻在雨中照常舒步徐行而又吟嘯、誰怕,露出一點點俏皮更具挑戰色彩,竹杖芒鞋又怎樣,「輕勝馬」——無官一身輕也,既然無官便盡享歸隱之樂——「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一蓑煙雨任平生」。天已晴,斜照相迎,回顧來程中所經風雨不禁感慨:月有陰晴圓缺,宦途中的風雨卻也有轉圓之時嗎?若無風雨也就無需盼晴,那便「歸去」!「一蓑煙雨任平生」,在江湖上,即使是煙雨迷濛,也好過宦途的風雨。

第二首是作於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九月的《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蘇軾三月冒雨去相田買田,九月已開墾出一片荒地,種上莊稼樹木,名之曰東坡,自號東坡居士,還在這裡築屋名雪堂,有時布衣芒鞋出入阡陌之上,有時月夜泛舟,放浪於山水之間,在大自然中尋求美、領悟人生。這首詞就記敘了深秋之夜詞人在東坡雪堂開懷暢飲,醉後返回居所的情景。你看,醉復醒,醒復醉,豪興縱飲;三更、四更,無所顧忌;深夜歸來,敲門不應,坦然處之,悠悠然「倚杖聽江聲」,主人公豪放瀟灑的形象躍然紙上,使人感受到一種超然物外的理趣。此身非人所自有,不要因世事而百般糾結,隨其忙碌,既然自己無法掌握命運,就應坦然面對、接受、改變。顧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闌風靜縠紋平」,心與景會,神與物遊,「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的浪漫情調不禁從東坡磊落豁達的襟懷流出。

第三首是作於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的《滿庭芳》:「歸去來兮,吾歸何處?萬裡家在岷峨。百年強半,來日苦無多。坐見黃州再閏,兒童盡、楚語吳歌。山中友,雞豚社酒,相勸老東坡。云何,當此去,人生底事,來往如梭。待閒看秋風,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細柳,應念我,莫剪柔柯。仍傳語,江南父老,時與曬漁蓑」。此時謫居黃州已經五年的蘇軾接到量移汝州安置的命令,詞序說:「元豐七年四月一日,餘將去黃移汝,留別雪堂鄰裡二三君子,會李仲覽自江東來別,遂書遺之」。雖有歸去來兮,時光易逝,日空老大的失意思鄉的滿腔愁苦,但更有對黃州山川人物的深厚情誼:楚語吳歌、雞豚社酒、黃州父老依依不捨的情懷。詩人雖不得不去汝州,雖嘆息人生無定、來往如梭,雖自己失意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但「待閒看秋風,洛水清波」的隨緣自適之情頓然取代了愁苦之情。臨別之際,囑咐鄰裡莫折堂前細柳,肯請父老勤曬漁蓑,希望有朝一日重返故地。原是以戴罪之身來過被羈管的生活,但詩人性情豁達,善於自解自慰,變苦為樂,在流浪之地尋到了無窮的樂趣,過上有滋有味的生活。

相關焦點

  • 蘇軾的這三首詞,每一首都難以超越,越讀越覺得有味道
    但是,蘇軾和李白也有不同一樣的地方,換個角度來說,李白相對豪放,蘇軾則更加接地氣,這與他坎坷的經歷有關。每個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風順,多少都會有各種各樣的坎坷。蘇軾就不一樣了,他的人生充滿的不是坎坷,而是一個又一個坑,剛從這個坑裡走出來,還沒來得及休息,又進入另外一個大坑。正是這些近乎絕望的經歷,讓蘇軾磨練出一顆大心臟,遇到再大的困難,總能樂觀對待。
  • 蘇軾曠達的人生——神一般的存在
    全民偶像蘇軾的曠達人生宋朝文壇——蘇軾「神」一樣的存在。宋神宗:李白有軾之才,無軾之學;蘇軾:詩、詞、書、畫、散文。蘇軾《黃州寒食帖》天下三大行書之一。蘇軾的人生:1、年少有為,四川眉山人,蘇洵父,蘇轍弟,三蘇;2仕途不順,蘇軾反對王安石,與王安石一起變法的人救陷害蘇軾——烏臺詩案;3黃州修煉,做個普通人:蘇軾被允許在廢棄的軍營種地,地種的不錯,在城東——蘇東坡的由來,與朋友一起吃耕牛的肉,
  • 蘇軾真牛!1首詞裡揭示了2條千古不變的戀愛法則,年輕人不可不讀
    蘇軾仕途上的波瀾曲折,帶給他生活上的艱難困苦,更讓他對於人生的感悟要比一般人深刻得多。正因為如此,蘇軾是千古以來唯一的文化集大成者,他的詩詞除了高超的藝術成就外,更給人以人生的啟迪。他的很多名句都閃耀著智慧的光芒。蘇軾的名句可以說是俯拾即是,但是,很多人引用著蘇軾的名句,卻不知道是原創者是蘇軾。
  • 中國詩詞大會:蘇軾《定風波》曠達灑脫,簡樸深邃,啟迪人生!
    說起蘇軾,他的代表作太多,但無論如何也不能忽略他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這首詞,我第一次遇見就念念不忘,真的是太喜歡裡面那豐富的意蘊,深邃的內涵,還有詞人那灑脫的胸懷和曠達的精神品格。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蘇軾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 蘇軾最具江湖氣的一首詩,看淡人生,鬱悶時讀幾遍,豁然開朗
    蘇軾最具有江湖氣的一首詩,看淡人生,鬱悶的時候讀幾遍,豁然開朗臨江仙 夜歸臨皋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對於這首詞,喜愛蘇軾的朋友,可以說非常熟悉,百讀不厭。在詞中,蘇軾依舊灑脫曠達,沉醉在自己的世界裡,笑看人生。
  • 蘇軾這首詩,寫盡人生的無常:人生若覺不超脫,只因未讀蘇東坡
    所以,大家常說,宋詩需的中年時再來重新回味,其中蘊含的理趣與哲理,未經滄桑的輕狂少年讀不懂其中的深厚意蘊,只是根據字面意思分析其中詩歌感情,而中年時在社會摸爬滾打之後,字字讀來皆血淚。蘇軾一生儒釋道皆修,在「烏臺詩案」之後,不斷地被貶謫,此時,道家的超脫和禪宗的頓悟撫慰了蘇東坡躁動不安的心靈。
  • 蘇軾很曠達的一首詞,尤其是最後2句,寬廣的胸襟不見來者
    同時,蘇軾又經歷磨難重重,宦海沉浮漂泊,正是這種獨特的人生經歷塑造了蘇軾洞悉社會和人生一切真諦的能力,使得他對社會和人生進行了深入的思考,並在他的文學創作中處處展現,始終表現出一種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激勵著無數後世文人前行。今天為大家介紹的這篇《浣溪沙》,便是蘇軾身臨逆境卻又滿懷曠達樂觀精神的極致體現。
  • 蘇軾最抑鬱的一首詞,縱使灑脫曠達似謫仙,也有無奈鬱悶時!
    除了他的詩篇,人們最讚賞和敬佩的就是他樂觀積極,灑脫曠達的性格。無論身處何種坎坷境地,蘇軾都能用微微一笑讓自己成為生活的無冕之王。然而,俗語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縱使灑脫曠達如謫仙,也有無奈鬱悶時。今天筆者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首詞可以說是蘇軾最鬱悶失意的一首詞作。從詞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抑鬱不得志的隱士形象。
  • 從蘇軾到蘇東坡:曠達就是活在當下丨周末讀詩
    孤鴻是蘇軾常用的一個自傳性的形象。比如他將現實經歷和內心生活的關係表達為:「人生到處何所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還有對人生夢幻體驗的詩句:「人似秋鴻來有信,去如春夢了無痕」。無常世事,生變異滅,如春夢瞭然無痕。而內在的那個我,則像飛鴻一樣,切勿將雪泥上偶然留下的履歷當成了我。
  • 笑看人生無奈——讀蘇軾《滿庭芳,歸去來兮》
    云何,當此去,人生底事,來往如梭。待閒看秋風,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細柳,應念我,莫剪柔柯。仍傳語,江南父老,時與曬漁蓑。蘇軾寫這首詞的時候已經謫居黃州達五年之久,接到了到汝州安置的調令。鄰裡友人紛紛相送,蘇軾作此詞以示告別。這首詞可以說是蘇軾在親友前發牢騷,述發心中積鬱之作。
  • 蘇軾晚年痔瘡發作,病癒後寫下首詞,通篇唉聲嘆氣,卻越讀越喜歡
    蘇軾享年66歲,歷經宦海沉浮與人生坎坷,被世俗的苟且髒了腳,被官僚的髒水潑了身,這些相當於他在精神上所遭受的病痛折磨。現實生活中,蘇軾也患過不少疾,他愛喝酒、愛吃肉,得個高血壓、痛風什麼的不意外。可少有人知的是,蘇軾竟然還有痔瘡,而且是久治不愈。
  • 蘇軾的這首詞,把孤獨寫得淋漓盡致,看了讓人心疼!
    其實孤獨才是人生的常態。就像古代詩人那樣,他們總有一種孤獨的情緒,被揉進了詩詞裡。李白說:「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秦觀說:「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嶽飛說:「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或許一個真正的詩人,都有著一種極為深沉的孤獨感。本文向大家分享的北宋詞人蘇軾的《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便是將這種孤獨感寫得極真切深刻的一首詞。
  • 幾首詩詞看蘇軾的風雨人生,品味他的曠世豁達、淡定從容!
    人生沉浮,世事難測。當知得失隨緣,閒淡由之。在煙塵飛揚的世 象中,猶記明月清風。在顛沛流離的境遇裡,學會隨遇而安。這就是蘇軾的處世之道,在不合時宜的近況裡依舊清醒曠達,不訴悲涼之音。他的詩詞,蘊含大自然的鐘靈毓秀,藏納人生的世情百味,也滲透了釋、道、儒的雋永馨香。沒有奼紫嫣紅,無須驚濤駭浪,蘇軾就是這樣,在他的雲水生涯裡,品味出淡定與從容。望江南·超然臺作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寒食後,酒醒卻諮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 蘇軾寫過一首江湖氣的詞,瀟灑從容,鬱悶迷茫時讀幾遍,豁然開朗
    蘇軾江湖氣最重的一首詞,瀟灑從容,鬱悶迷茫時讀3遍,豁然開朗但是在他的古詩詞中,有一首江湖氣很重的豪邁詩,沒有勾心鬥角的官場,只有如詩如畫的鄉村生活和曠達。唯有那些至情至性之人,方能超越時空,獲得永恆。縱觀蘇軾的這首詞,最需要我們注意的,便是他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的曠達之思。「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既飄逸又富有浪漫情調,恐怕也只有蘇軾這樣曠達胸襟的人才能寫出。鬱悶迷茫時,讀3遍後,可以讓人豁然開朗。
  • 蘇軾為何被稱蘇仙?遇事不爭也不慫,全在這首詞裡
    誠然,這就是人生,就像那句古話說的「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可與言者無二三」。其實不只是我們普通人會有這樣的困擾,就算是那些在浩瀚歷史中閃閃發亮的遷客文人也逃不脫這樣的煩惱,要不也不會有李白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更不會有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等傳世名作。
  • 蘇軾不可不讀的十首詞,人間萬事,不過如此!
    我們所追求的功和名、權和利,只不過是人生中的幻光。人生既然不過虛幻,政治失意與挫折,生活的坎坷與磨難,又算得了什麼呢?人生何必糾結,想開便是晴天。蘇軾看開了,你呢?人這一輩子,有些事是出乎意料的,有些事是情理之中的,有些事是難以控制的,但無論發生什麼事,都別忘了時刻保持積極的心態,得失了無憂,來去都隨緣。
  • 蘇軾寫出一場無人超越的曠達之雨:因為無所計較,故而所向無敵
    在這寫這首詞之前,蘇軾寫了一下段的序,說明了他作這首詞的原委: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趕上了下雨,拿著雨具的僕人先前離開了,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只有我不這麼覺得。過了一會兒天晴了,於是就做了這首詞。」這一句將蘇軾不畏人生坎坷、安之若素的超然情懷表現得淋漓盡致。蘇軾歷經了很多年的的政治風波,自然界變化中的雨晴是尋常的,那社會人生中的起起落落、榮辱得失又何嘗不是這樣?既然是尋常之事,那無論是「榮、得」之際或是「辱、失」之時,又何必在意?
  • 蘇軾晚年的這首詞很少有人知道,卻道盡了人生愁苦,不忍卒讀
    總之,蘇軾這種豁達樂觀的積極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但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詞《行香子·秋與》,卻一反蘇詞平常的豁達樂觀,而是字裡行間充滿了對官場坎坷、世路滄桑的感嘆,以及對自己風燭殘年的悲傷。概括來說,它是一首風格悲涼悽婉,情感沉鬱纏綿的悲秋之作。與尋常悲秋之作所不同的是,蘇軾這首詞集合了悲自然之秋、悲生命之秋和悲心境之秋為一體。
  • 蘇軾的這六首詞,每一首都是千古絕唱,堪稱經典,值得你反覆品讀
    中秋節本應該是闔家團圓共賞明月的時候,蘇軾卻與自己的弟弟蘇轍分離,這不禁讓他產生了極深的思鄉之情。於是在丙辰年的中秋,蘇軾酩酊大醉,提筆寫下了這首詞。詞中寫了明月的皎潔,描繪了一幅圓月懸在天上,親人卻遠在千裡的畫面。但是蘇軾一向豁達。
  • 李清照為何在《詞論》中對蘇軾大肆批評?暗懟蘇軾卻成就千古名作
    李清照在《詞論》中是這樣批評蘇軾的:至晏元獻、歐陽永叔、蘇子瞻,學際天人,作為小歌詞,直如酌蠡水於大海,然皆句讀不葺之詩爾。李清照認為在學問方面,晏殊、歐陽修、蘇軾是可以的,但是否認他們的詞是亂打標點符號的詩。